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新路径【摘要】现代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新路径,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为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加强整合、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和推动融合发展的措施。
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未来展望,指出这一新路径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学生能力、思想政治素质、整合、机制、融合发展、必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新路径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创业的勇气和智慧。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意味着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本质和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创业之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创业中更加游刃有余,取得更好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不仅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硏究张晨莹(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摘要: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水平必要手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承载,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作出相关研究,希望能够在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合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08.20210501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创新也逐渐成为了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也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在新时代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住发展的新时机,不断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创新推动发展的战略实施后,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贯彻到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也不断加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重要场所,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下高等教育的目标。
在当下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主导作用,为了加强当下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其思政教育并对其未来发展给予相关建议。
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与思政教育融合是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推进两者更好的融合,就需要对其作出有效研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契合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重点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倡导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实践中,结合大学生创业思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从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通常都会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让大学生对社会深入了解,培养其社会实践技能。
思政教育就是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践中,再通过投入社会实践掌握更多的技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要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凭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是单纯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让教学达到最大的效果,让大学生勇于创新,保持积极的心态,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践中,提升教学的时效性,让大学生创业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
探究如何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作者:姜伦代永建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07期[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一种新的载体及途径来满足隐形化、网络化和可持续性等这些新的需求。
创新创业活动是深化大学生技能素质教育的重要起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卓越、团结和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一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值得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基金项目] 2020—2022年合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探究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发挥创新创业思政育人功能的管理体制”(JS2020HGXJ0107)[作者简介]姜伦(1989—),男,安徽宣城人,硕士,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教育管理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代永建(1979—),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后勤管理综合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7-0129-04 [收稿日期] 2022-12-16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于课外开展的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促使参赛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
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和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活动是测试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通过竞赛解决某一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业活动为培养较高综合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深化和促进了教学改革。
通过竞赛,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对象、目标、内容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促使这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面向低年级学生群体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创客启蒙》,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和传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引领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客启蒙;思政教育作者简介:黄晓颖(197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大学文化、众创空间管理;孙秋野(1977-),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电气自动化;黄达(1983-),男,湖南浏阳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一二课堂协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大学“思业融合燎原计划”项目“课程思政”专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6-26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黄晓颖,孙秋野,黄达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极具时代特色的重要一环,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筑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使学生从中吸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路径。
本文以东北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首批试点高校并全面开展三全育人建设工作为契机,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方法。
论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摘要】本文探讨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提升。
分析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联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剖析了专业教育的特点与需求,强调了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然后,探讨了融合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融合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展望了融合的发展前景,强调了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本文阐明了融合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实践案例分析、发展前景、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回顾。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成为年轻人追求的热门话题。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的作用愈发凸显。
传统的专业教育往往只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思政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分析专业教育的特点与需求,探讨融合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来展示融合的可行性。
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总结融合的重要性,指出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个论文进行回顾总结。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和创新创业浪潮的兴起,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这三者的融合程度并不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而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不够密切。
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作者:吴旻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7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功能及其发挥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
现阶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往往取决于能否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高铁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赖于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是新形势下高教改革的题中之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800万人,国家把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
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业目标不够明确,二是没有足够的就业能力。
很多学生不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以及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更没有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结果导致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如何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研究由于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有必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政元素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服务意识,是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入思政元素,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国家政策、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介绍和讨论,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创业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其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两者相结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1.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常被用来教授管理、创业、企业伦理等课程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思政元素,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创新创业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教育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单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存在局限性,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该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通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对两者的重要性、意义和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建一种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互补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2021年第06期205课程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王艳近年来,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的实践研究十分活跃,并在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种研究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这种实践探索研究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相去甚远。
为了改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就业压力,学校应该重视创新和改革,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想政治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以教师为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吸收课程的能力。
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限,学校将率先从校外积极延伸,利用企业、行业、社会等实践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型创业观,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促进创新创业的培养[1]。
在这种实践中,逐步修正、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实践体系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是大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渠道,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分析(一)教学成果不佳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鼓励和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
很多同学对此表示赞赏和欢迎,但这门课的表现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提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大学的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和单调,思想政治课程中很多老师都过于重视视频、话题讨论和速成课。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面的方法。
(二)实践力度不够要想培养出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社交中行为良好的高质量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
因此实践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究本文为重庆高等教育学会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路径研究》(编号、CQGJ17195B)阶段性成果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
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
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
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
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
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
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
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等。
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
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
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
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
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
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
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
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
[2]周志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作者简介】
崔利宾(1981-)男,汉族,河南滑县人,硕士,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