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新情境实验
- 格式:pptx
- 大小:145.49 KB
- 文档页数:12
专题八氯及其化合物课标要求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认识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
4.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核心考点核心命题角度考题取样命题情境素养能力氯水、次氯酸、氯的含氧酸盐氯的含氧酸盐的性质(热点角度)2020全国卷Ⅱ,26(5)生活实践归纳与论证NaClO2、KClO3的性质和应用(热点角度)2020全国卷Ⅲ,26学习探索分析与推测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海水中提取氯、溴、碘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2生活实践分析与推测ClO2的性质、制备和含量测定(热点)2017浙江,3B生活实践理解与辨析的性质(热点)2018全国卷Ⅲ,26(2)学习探索归纳与论证高考怎么考高考常结合综合实验或工艺流程考查Cl2、NaClO2、ClO2等的制备、性质及含量测定,也常以海水提溴等流程图为载体,考查物质的制备与提纯,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新教材增加了氯气制备实验,预计2022年高考命题会更加重视对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的考查;卤族元素的考查力度依旧可能较大,可能以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制备为载体设置微型实验或探究型实验进行考查。
考点1氯气·必备知识通关·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氯气的制备、性质及应用考点2氯水、次氯酸、氯的含氧酸盐·必备知识通关·解题能力提升考法2氯水、次氯酸、氯的含氧酸盐的性质和应用考点3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必备知识通关·解题能力提升考法3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双一流”名校冲刺释疑难·专项突破疑难2 从海水中提取氯、溴、碘析素材·情境应用素材10 ClO2的性质、制备和含量测定素材11 NaClO2、KClO3的性质和应用素材12 的性质考点1 氯气1.氯元素的位、构、性关系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ⅦA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氯原子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的Cl-,因此,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模板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单元:力学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车开得很快时,突然停下来会感觉很大的冲击力?这个现象能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吗?
2. 发现:
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一台桌球机器人在桌上运动,碰到桌边时突然停顿。
3. 探究:
让学生组队进行实验,观察桌球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寻找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规律。
4. 讲解: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车辆急停时会产生冲击力。
5. 引导:
示范如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一道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几道练习题。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巩固学生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7. 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并解决几道相关练习题。
8. 反馈:
下节课开始前,让学生交作业并进行讨论,检查他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
新情境实验专题新情境实验是2009年以来山西中考新加的实验类型,此题型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论的书写等,同学们需要熟悉物理实验中的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还需要学会搜集、处理数据,如能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并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到相应的实验规律、解释相关的现象。
类型一光学实验1.[2019·大同一模]为了探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TX7-1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图TX7-1(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探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2.如图TX7-2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图TX7-2(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乙所示实验情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1.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2. 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现象,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FeCl3和KSCN溶液为反应物,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的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试管架、滴管、烧杯、玻璃棒、量筒、移液管等;2. 试剂:FeCl3溶液、KSCN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分别置于两个试管中;2. 向FeCl3溶液中滴加2-3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3. 将混合溶液振荡均匀,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4. 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不同滴加量下的溶液颜色变化;5.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随着KSCN溶液滴加量的增加,溶液颜色逐渐加深;2.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现象,可知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且随着反应物量的增加,溶液颜色逐渐加深;3. 分析:本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了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的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反应物量与溶液颜色呈正相关。
1. 本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了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2+复合物的原理;2.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熟悉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2. 操作过程中,保持实验台面整洁,避免交叉污染;3.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参考文献[1]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实验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注: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实际操作过程中,请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之“新情境”类题型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题干通常是在学生较常见到的题目上稍加改动后命制而成,这类题目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学生乍一看会觉得是熟题,习惯性地按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去解决。
但实际上它考察的可能是另一个版块的知识点。
这类题目的出题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获取题目中已知信息的能力。
学生要记得越熟悉的出题形式,越要警觉,越要提高注意力,细心审题,准确把握,做到无错无漏。
【题型1】生产实践类【典例分析1】(22·23·山西·高考真题)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
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①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①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①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①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①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措施①①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B.措施①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C.措施①①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措施①①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提示:以上都是生产实践总结的经验,要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原理及本质。
【答案】A【详解】A、措施①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①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B、措施①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①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C、措施①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①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D、措施①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①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
新情景中的高考化学实验一、考情分析•高考考试说明中有如下的描述:学会实验探究,•(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判断提出有探究价值化学问题的能力。
•(3)能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方案,能运用观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证据,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探究结论。
•(4)能对探究方案、探究过程、探究结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准确地表述探究结果,并应用探究结果解决相关问题。
•从近年高考试题看,实验题目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体现的更加的充分,在题型上设计了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类型,选择题考察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考察的则是在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对能力的综合检验。
从试题看实验题的形式有所创新,化工流程框图应经作为实验题的考察载体,从思维复杂度上看,有所加大,这是近年来实验题设计的新动向。
二、新题型展示1、(18分)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方面,天津市位居全国前列。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1)请列举海水淡化的两种方法:。
(2)将NaCl 溶液进行电解,在电解槽中可直接得到的产品有H 2、、、或H 2、。
(3)步骤Ⅰ中已获得Br 2,步骤Ⅱ中又将Br 2还原为Br -,其目的为。
(4)步骤Ⅱ用SO 2水溶液吸收Br 2,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反应可知,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Cl 2NaOH NaClO 富集溴元素Br 2+SO 2+2H 2O=4H ++SO 42-+2Br -强酸对设备的严重腐蚀请你参与分析讨论:①图中仪器B 的名称:。
②整套实验装置中仪器连接均不能用橡胶塞和橡胶管,其原因是:③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要达到提纯溴的目的,操作中如何控制关键条件:④C 中液体产生颜色为:。
情境教学实验第一篇:《课堂里的科学小魔法师》今天老师宣布了一个超棒的消息,说咱们班要搞一场情境教学实验,大家一听都炸开了锅,好像过节一样热闹。
老师说我们要变身成小小科学家,在教室里做实验,探索科学的秘密。
听到这儿,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电视里的小魔法师,挥动着魔法棒就能变出好多神奇的东西来。
准备工作开始了,老师给每个人发了白大褂,还有一副护目镜,感觉穿上这个就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了。
我们按小组坐好,桌子上摆满了实验器材,有试管、烧杯、还有各种颜色的液体,看起来既神秘又有点儿紧张。
老师讲解完安全事项后,实验正式开始。
我跟小明一组,他负责搅拌溶液,我负责加材料。
第一个实验是要把醋倒进装满小苏打的瓶子里,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一不小心就弄洒了。
结果刚刚把醋倒进去,就看到瓶子里冒出了好多泡泡,就像是打开了一瓶汽水,我们兴奋得差点儿叫出来。
接着,我们又做了几个实验,每次看到反应发生的时候,都感觉特别神奇,好像真的成了科学小魔法师一样。
最后,老师让我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组的成果,有的同学甚至还想再做一遍实验。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次课堂实验,但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体会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
我想,这次情境教学实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其实也可以这么有趣。
第二篇:《教室里的小小探险家》一大早来到学校,发现今天的教室有点不一样。
平时的黑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图,上面画满了森林、河流和山脉。
老师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个小背包,看起来就像是要带着我们去探险一样。
她告诉我们今天要做一次情境教学实验,我们要成为小小探险家,在教室里寻找“未知”的宝藏。
同学们都被分成了几个小队,每个队伍都有一个任务卡,上面写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是找到一条通往“宝藏”的路线,而这个路线隐藏在一系列的谜题之中。
老师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比如放大镜、指南针,还有一些提示卡片,看起来就像是真正的探险用品。
初中化学探究新情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水槽、水杯、石头、木块、塑料球等不同材质的物体。
2. 实验器材:测量尺、电子天平。
3. 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石头会沉在水里而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
探究浮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
步骤一:将石头和木块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的表现,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二:在水杯中放入石头、木块和塑料球,使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
计算密度。
步骤三:根据实验结果和计算密度的数据,让学生分析浮力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 总结与讨论: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小的物体受到
的浮力越大。
4. 拓展延伸:
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进一步加深对浮力和密度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份关于浮力与密度之间关系的思考题,并准备下节课展示。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新情境教案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高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理论知识;
2. 掌握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3.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光的折射现象;
2. 折射定律及相关概念;
3. 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讲解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 动态演示实验仪器;
2. 课件及实验材料;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更高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二、讲解光的折射(10分钟)
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 介绍折射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折射定律及相关概念。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讨论,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应用折射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3)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知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方式;(3)声音的传播速度。
2. 教学难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三、教学用具1. 教学课件;2. 收音机、小提琴、鼓、橡皮筋等;3. 量筒、水、小石子等;4.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声音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2. 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原理1. 教师演示:用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2.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方式1. 教师演示:将收音机放在水中,观察声音在水中的传播;2.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1. 教师演示:将小石子投入量筒中的水中,观察声音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2. 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 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击金属会产生声音?为什么在水中游泳时,声音变得更大?(2)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收音机、小提琴、鼓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传播速度;(2)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声音的认识有哪些提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2.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教案名称《(具体课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1)对复杂物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2)教学参考资料、相关文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2)准备实验器材,如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讲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2)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巩固提升(1)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3)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