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科版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有什么办法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生:增加材料的宽度。
生: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
师:你的记性真好!哪一种方法来得更有效呢?生:增加材料的厚度。
(齐说)师:(出示增加材料的厚度来增加抗弯曲能力的图片)那我们使用这种方法时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生:如果用这种方法会浪费很多的材料。
师:增加了材料的用量,对吧?生:还会加重自己本身的重量呢!师:恩,也就是增加了物体的自身重量。
有没有另外的方法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抗弯曲能力。
二、探究新知(一)、验证师:这堂课我们仍旧要把纸请进课堂当主角,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如果把它放在这个支架上,请你预测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可能是几?生:2。
生:1师:好,我们来测试一下,把垫圈轻轻地放在中间,哇!倒塌了。
生:0个!(齐)猜一猜师: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了。
如果纸还是这张纸,不改变这个支架间的距离,不添加任何材料,你有什么办法来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生:可以把这张纸折一折。
师:怎么折?生:把它折成波浪形。
师:你真会想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生:我可以把它折成圆形。
生:还可以折成长方形。
折一折师:六(1)班的同学可真会动脑筋!好,那我们下面就来动手折一折,你觉得哪种形状抗弯曲能力强就折成什么形,请同学们取出这张长方形纸,折纸开始。
(教师巡视,观察各种折法)画一画师:好,每位同学都想出了自己的办法而且折的也不错,看,(出示一张平纸)这张平纸的侧面你们看过来是什么形?生:一条线段一样的。
师:是的,我们就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它的一个侧面。
接下来我们要把自己设计的形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也用简单的图画把你们设计的形状的一个侧面画下来,听明白了吗?请材料保管员取出科学记录单。
形状用图表示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小组设计的形状。
(将两个小组的设计图放置于实物投影仪上)这两组设计师真不简单,想出来这么多好办法!还有不同的形状吗?生:我是这样折的。
桐乡市崇德小学班级学号姓名《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1.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横梁立着放(即:侧着放)比平着放好,因为这样能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抗弯曲能力。
3.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把几层纸粘贴在一起,并改变其中一层或几层纸的形状。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1.古代城门大多建成拱形,是为了增强抗弯曲能力。
2.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3.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第四课:找拱形1.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3.生物体中的拱形有:人的头骨、肋骨和足弓;龟壳;贝壳等。
(其中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第五课:做框架1.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结构叫做框架结构。
2.三角形框架比长方形框架不容易变形。
3.用加斜杆的方法给长方形框架加固,斜杆能在框架受压时起到“推”或“拉”的作用。
第六课:建高塔1.建造高大的铁塔,不但要结实不变形,还要保持直立。
2.铁塔不易倒的主要原因: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三角形框架、塔基深陷于地下。
第七课:桥的形状和结构1.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们建造的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
第八课:用纸造一座“桥”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桥的承重要求、材料的特性、材料的数量、桥的形状和结构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刚度和弯曲应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材料在相同条件下的抗弯曲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刚度: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趋向程度称为刚度。
刚度越大,材料发生形变的趋向程度越小。
2. 弯曲应力: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材料内部产生的应力称为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是材料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与试样:1. 实验器材:弯曲测试机、计算机。
2. 试样:选择不同形状的金属棒进行实验。
例如,圆柱形状、方柱形状和圆环形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形状的金属棒作为试样,并测量其初始长度和直径。
2. 调整实验仪器: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弯曲测试机的参数,例如加载速率和测试温度。
3. 实验操作:a. 将试样固定在弯曲测试机上,并调整好加载装置。
b. 开始实验,加载外力使试样发生弯曲。
c. 记录试样弯曲发生的变化情况,包括试样的形变程度和弯曲后的长度变化。
d. 重复以上实验操作,以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形状的试样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的弯曲应力。
2. 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表,并比较不同形状试样的弯曲应力。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不同形状试样的抗弯曲能力大小顺序。
六、实验结论:1.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不同形状试样的抗弯曲能力大小顺序。
2. 形状对材料的弯曲应力和抗弯曲能力有一定影响,不同形状的材料的刚度表现不同。
七、实验中的不确定因素:1. 实验器材的精密度和可靠性;2. 试样的制备过程中的因素;3. 实验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
八、实验改进措施:1. 通过增加重复实验次数,减小实验数据的随机误差;2. 选择更加精密的实验器材和仪器,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九、实验意义与应用:1. 了解不同形状材料在抗弯曲能力方面的表现;2. 对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3.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实验的结果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但是,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形象直观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概念解释实验结果,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引起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数据分析: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变化规律。
4.讲解与解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讲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释实验现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增强材料抗弯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道理根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
现在来研究材料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了。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改变材料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更进一步的道理,教科书用资料形式给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理解。
第二,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强度大大增加,比把三、五层薄纸板平粘在一起强度大多了。
研究瓦楞纸板不但可以加强对第一个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或产生疑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较复杂的形状结构前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已经知道,可以通过增加宽度和厚度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也可提出“改变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猜想。
经过前期学习,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数据的分析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平。
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结果,而忽略实验的过程。
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评价任务1.通过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能够作出解释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道理根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
而这一方法完全紧密地延续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材料的形状,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变了材料的厚度。
本课来研究材料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为什么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了。
本课分为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这个活动又可以分成两个活动来运作。
一是让学生来做一做纸梁。
即把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的纸梁,并认识我们所说的材料的形状就指的是材料的横截面。
二是测量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这里采用让纸梁承受垫片个数的办法,来得出相应数据,并与平展的纸片比较,认识改变材料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第二,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有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抵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研究瓦楞纸板不但可以加强对第一个活动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许多“视而不见”的科学现象,从而激励学生去认识更多的、较复杂的形状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会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通过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了解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
3、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并实验研究。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开放的探究、设计、交流表达过程,着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4、明白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分组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每组1盒垫片,1个固体胶,5张同样大小的纸、瓦楞纸(5层)每组一份、
架纸梁的实验盒两个。
2、每组实验记录单一份。
3、制作配合教学用的pp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疑问,揭题
1、复习上一课的知识点:
横梁抗弯曲能力与材料、长短、厚度、宽度有关。
同等条件下:宽度越大,抗弯曲能力越强。
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横梁立着放抗弯曲能力更强。
因为立着放是增加了它的厚度,而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要比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更强。
小结:增加材料的宽度与厚度,材料抗弯曲能力增强。
2、出示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大桥全长36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
是世界上已建成的第二长跨海大桥。
其牢固程度当然用不着我们去怀疑,它的抗弯曲能力当然绝对够强。
板书:“抗弯曲能力”
然而,它不用实心,而用空心的形状,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板书:“形状与”完整揭题。
二、实验探究
(一)实验活动一:不同形状的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1)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让学生观察课室的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下一些不锈钢片和不锈钢管去观察。
说明:我们这里指的形状主要是看它的横截面。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4、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2)用实验来验证
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很快用不锈钢作出各种形状,但我们可以用纸来代替。
我们分别来测试平板的纸和折成各种形状的纸在承受重量时的区别,以便观察不同的形状对与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区别。
1、制作纸梁。
请学生做一回“桥梁”建筑师。
小结:
把材料做成各种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相当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3、“L”形材料的哪一部分像平放的梁,立着放了?
把薄形材料弯折“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二)实验活动二:瓦楞纸板的研究
1、出示瓦楞纸。
•纸包装箱用的这种材料叫瓦楞纸板。
•弯一弯瓦楞纸板,感觉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多大。
2、学生观察瓦楞纸,研究它的内部结构。
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画一画横截面,画在记录纸上)小结:
A、把瓦楞纸板剖开,看看:
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抗弯曲能力怎样?
B、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
中间有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抵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瓦楞纸一共有五层。
•第一层:平板形,较软。
•第二层:瓦楞形,较硬。
•第三层:平版形,较软。
•第四层:瓦楞形,较硬。
•第五层:平板形,较软。
C、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
瓦楞纸板中间的波浪形增加了厚度,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从而增强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为什么不做成几层纸全部是波浪型呢?
三、课堂总结: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抗弯曲能力。
(出示图片)
2、结合现在的绿色低碳的号召,迫切需要节约资源。
改变材料的形状,即节
省了材料,又能增强抗弯曲能力,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3、开头讲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否偷工减料?如果做成实心桥梁的话行吗?
4、谁能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些什么收获?
四、课外拓展
1、出示建筑工地空心砖块。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空心材料?它们的形状是怎
样的?
2、瓦楞纸板中间层的波浪形就好像一个连续的拱形,拱形有什么特点?我们
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3、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横截面的形状:一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不同。
瓦楞纸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