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三年级数学上册集合.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6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五、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第一组;父与子(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的: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相应的活动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四、主要教具:课件,自制模型。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1.故事一:师:老师想简单的问题想考考大家:老师到401班做调查,爱吃肉的请举手,有5个人举手,爱吃鱼的请举手,有3个人举手,刚刚举手的同学站起来,你们猜一猜有多少人站起来?生:8个师:为什么?生:爱吃肉有5人加上爱吃鱼有3人合起来一共有8人。
5+3=8(人)(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爱吃肉的5人放在一个圆圈里就形成了爱吃肉的集合,爱吃鱼的5人放在一个圆圈里就形成了爱吃鱼的集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集合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5+3在什么情况下等于7。
(生思考回答)故事二:师:5+3真的等于7.来听一听老师的故事:老师到402班做调查,爱吃肉的请举手,有5个人举手,爱吃鱼的请举手,有3个人举手,刚刚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这时站起来有7人,这是怎么回事?思考一下有想法的请举手悄悄告诉老师。
生1:有一个人忘记站起来了生2:老师数错了。
生3:有一个人既爱吃肉又爱上吃鱼。
……………………请学生上台摆圆片既爱吃肉又爱上吃鱼的同学,应该贴在哪里呢?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画在学习单上。
小组代表汇报情况。
【有需要的话,提示:小圆片要贴在两个集合里,可移动集合圈的位置】.讨论结束,请学生上台操作。
(学生将两个集合圈交叉,把蓝圆贴在中间交叉的位置)师:为什么要使两个集合圈交叉?(手指交叉位置)这个地方是两个集合()的地方?生:重合/重复师:换个接近的词表达,“重叠部分”请另外一个学生完整说出各部分所代表的的含义。
课题:《集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
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
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再如: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题:“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5,从后数明明排第3,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
集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今后的学习经常运用到维恩图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
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感受它的意义;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直观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感受新知(1)播放课件:理发师的困惑?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
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师提问:你们猜猜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啊?期待生成:学生纷纷猜测,可能回答“我认为是他该给几个人理发?”或是“该用什么顺序给他们理发?”(2)揭示原因:师:为什么是三个人?真有同学猜对了!可为什么是三个人?鼓励学生积极表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同学们,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
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
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公然课《数学广角──会合》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适量让学生亲历会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会合知识的意义。
.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会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经过语言的描绘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操作、实验、沟通、猜想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会合图形成过程,领会会合图的长处,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研究相联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虑、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领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课诊疗“会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会合思想教课。
会合思想关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其实不陌生,在过去的题型中有过接触,不过无心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会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第1页经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竞赛和跳绳竞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其实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进而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
教材中是利用会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竞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要求不过让学生经过生活中简单理解的题材去初步领会会合思想,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需的基础。
关于教师应依据学生特色,适量让学生亲历会合图的形成过程,不用拔高要求,指引学生理解会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育学生应用会合思想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初步感觉会合思想的巧妙与作用。
三、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会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会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课难点:理解会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五、教课过程(一)巧用对照,初悟“重复”.察看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第一组;父与子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如何列式计算?第2页第一种:无重复状况。
三年级数学集合公开课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年级的数学集合公开课!哎呀,数学这门学科,很多小朋友一听就开始打瞌睡,其实里面有好多有趣的东西哦,咱们一起探讨探讨吧!集合是什么呢?想象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圈,圈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球。
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这些小球就代表了一个集合。
简单来说,集合就是把一些东西放在一起,像把苹果和香蕉放在一起,我们叫它“水果集合”。
哈哈,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我们看看集合的特点。
你知道吗?集合里的东西是不能重复的,就像你去超市买水果,苹果买了一斤,回来不能再放一斤苹果在同一个袋子里。
要么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袋子,要么就得心里默默想着,嘿,我有很多苹果。
这样说起来,集合就像是个独特的派对,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身份,谁也不能重复哦!不过,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空集合,嘿嘿,想象一下,没东西的派对,那可真是冷清得不行!然后,集合还有些有趣的操作,比如并集、交集。
并集就像是把两个派对合并,大家一起嗨起来!想想看,如果你们班有10个喜欢足球的小朋友,而邻班也有10个喜欢足球的小朋友,你们一起玩,就是20个小伙伴的大聚会啦!再说交集,交集就像是只邀请那些双方面都喜欢的朋友,比如说你和邻班一起玩,你们只邀请那些既喜欢足球又喜欢篮球的小伙伴,嘿,真是精致的选择啊!说到这,可能有小朋友开始觉得有点难,没关系,老师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大家更好理解。
有一天,小明和小红一起去游乐场,小明喜欢玩过山车,小红则爱上了旋转木马。
我们就可以把小明喜欢的项目放进一个集合,小红喜欢的项目放进另一个集合,这样就能看到他们的喜好有啥重叠!哇哦,这样的集合是不是有点像朋友之间的默契呢?老师会带领大家进行一些小活动,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哎呀,这个时候大家肯定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喜欢的是汽车,有的小朋友喜欢的是洋娃娃。
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而且还可以讨论一下,哪几样是重复的,大家能不能一起分享呢?这样的互动特别好,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
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 2x-1-33x+10的解集。
解:略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⑵与⑶,空集⑷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1.观察主题图(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集合》教材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题卡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平时周末都喜欢到户外爬爬山、打打羽毛球。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做哪些运动呢?多指名学生回答。
师:我发现咱们三(1)班喜欢运动的同学真不少,爱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也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坚持做好体育锻炼。
同学们,其实今天这节课也有和运动相关的问题要我们一起来解决,(是否要:你有信心解决吗?生:有。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一)观察表格师:我们班很多学生都爱运动,有一所小学三(1)班的孩子,和你们一样,也很爱运动,他们还代表班上去参加比赛呢。
(点课件)这就是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子比赛的学生名单:跳绳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爱华马超丁旭赵军徐强踢毽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李芳陶伟卢强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名单,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发现参加跳绳的有9人。
生2:我发现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还有谁有其它的发现。
生3:我发现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7人。
(预设1:师:你17是怎么求出来的?生:9+8=17人。
师:(边板书:)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生:有人有重复的,没有17人。
师:好的,没关系,到底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是不是17人,我们呆会再来验证。
)预设2:生4:我发现杨明两项都参加了。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为了方便观察,可以把重复的名字作个标记,也可以把重复的名字用线连起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