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41
专题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考点阐释新课标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二个要求为“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相应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层面的第三个要求则表述为“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试卷中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通常在考查了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就考查了文体特征。
知识梳理一、文学类文本(一)小说小说是在语言文学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基本特征也是围绕三要素而言:(1)人物刻画丰富、细致。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却不同于真实人物,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人物”。
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作者就是想刻画这样典型的人物去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种。
其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不小的作用。
2.小说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文体特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透析•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16)“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20、22、25、27)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小说的文体知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所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情节类题型: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答题要点:抓情节结构及主要内容,概括要准确简洁。
内容:什么事,结果如何。
方法:理清情节,高度概括。
✹线索类✹线索是小说的脉络,也是文章的纲。
✹常见的线索有:某一事物、人物、事件、人物活动、某人物见闻✹题目含义、作用类:✹1、点明中心。
2、文章的线索。
3、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4、点明文章主要人物。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关于人物形象的题型: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解题思路:✹1、通读全文,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个整体的了解;✹2、找出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概括人物事件的题目可以采用“人名+事情”的形式,比如孔乙己在酒店中遭到酒客的嘲笑后,感到难堪孤独,只好和孩子们说话。
文中写了两件事,可以概括成“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4、解答寻找人物的心路历程的题目,可以采用“××经历了从……到……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的模式来答题。
比如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心路历程时,会发现人物的心路历程与对于勒的称呼变化相呼应,于是找到“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贼”“讨饭的”“流氓”这些词语,从中可以归纳出菲利普夫妇经历了从恨于勒到盼于勒、赞于勒,最后躲于勒这样的心路历程。
考点四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征《考试说明》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大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小说的特征主要指小说的虚构性、选材组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
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考查近两年是热点。
设题角度一理解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相关知识|理解重要词义、句意,首先要理解其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其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此外,还要注意有无“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方法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这类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
注意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即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便消失的含义。
2.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3.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对词语和句子含意的理解,一要解释其表层义,即字典上的意义;二要解释其深层含意,即在语境中的含意,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55精准分析情节结构——梳理文脉,扣住技巧知识清单(九)情节结构一、小说文体知识(一)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而成的。
1.小说四要素(一说三要素)关系图2.小说常见主题(二)文体种类小说种类⎩⎪⎪⎪⎨⎪⎪⎪⎧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动物小说、 武侠小说等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 小说、现代主义小说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二、高考小说选文特点 1.微型小说(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蕴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作品主题的主要载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情节安排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
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求主次分明。
小说体裁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小说体裁的介绍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主要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描绘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体裁可以分为现实题材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通常由情节、人物、环境和语言等要素构成。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环境是小说的背景,语言是小说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小说的叙事手法小说的叙事手法包括直接叙述、间接叙述、描写、对话、议论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叙事手法能够营造不同的叙事氛围,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抒情、对比、象征、寓言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使小说更加生动、鲜明。
第五章:小说的风格特点小说的风格特点包括文字简练、语言生动、结构严谨等。
不同的小说会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要素对于小说的品味和审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的创作技巧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创作技巧,才能写出优秀的小说作品。
第七章:小说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小说时,需要注重情节的把握、人物的理解、环境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品味和艺术的感悟。
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领略小说的魅力。
结语:小说体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小说的构成要素、叙事手法、表现手法、风格特点、创作技巧和阅读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小说。
只有重视和研究小说体裁,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小说相关知识点梳理总结本文主要围绕小说的基本概念、创作要素、发展历程及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小说的本质和魅力,提高对小说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和情节的发展,展现作者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以幻想与艺术加工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形式。
小说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通过情节的渲染、冲突的表达、情感的塑造,情节的起承转合,力求展现生活的真实与多样。
小说的创作要素1.情节: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创作要素之一,是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作品的串联线索,是推动故事发展进程的核心。
情节的设置要紧扣主题,通过设置合理的冲突、发展和高潮,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2.人物: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创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等方面的塑造,展现人物的立体性和鲜活性,使读者产生对人物的真实感和共鸣。
3.环境:是小说中的另一重要元素,环境的刻画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使读者对作品所描绘的地域和时代有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4.语言:小说语言的运用对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的精练、形象生动、细腻丰富,能使作品更富感染力和艺术性。
5.文体:不同的文体会对小说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要求产生影响,因此选择适合的文体对于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小说的发展历程小说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寓言故事和史诗传说,到了近代,小说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传世的小说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性描写,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在西方,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作品有《唐吉可德》、《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学形式的不断完善,小说逐渐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
分析作品体裁得基本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考点:分析作品体裁得基本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一)分析作品体裁得基本特征一、散文1、散文基本特征:一,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不散);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三,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由实到虚)。
2、分类(据内容与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得散文)对人与事物进行具体描绘与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得认识与感受,带有浓厚得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与事件得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得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得思想感情。
如鲁迅得《藤野先生》与吴伯萧得《记一辆纺车》、鲁迅得《五猖会》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得文章)描写景物得同时抒发感情,采用多种抒情方式;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得特征,按照空间得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移步定景、定点定景)得方法,把观察点得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可以起到下列得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得《想北平》与朱自清得《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得思想感受,抒发作者得思想感情得散文)有对具体事物得记叙与描绘,没有贯穿全篇得情节,强烈得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得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与比拟得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得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得《囚绿记》、周国平得《面对苦难》二、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人物形象得创造为中心得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与环境就是小说得三要素)小说得基本特征: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塑造人物形象得方法: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衣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 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小说线索(二)分析作品主要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特色、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表达效果、艺术效果、手法)★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得技巧与文体知识运用方面得技巧★修辞手法得运用与其她相关写作方面得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瞧,对表达技巧得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就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得作用。
小说文体常识一、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一)环境1、分类及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等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作品主题。
(2)环境描写的方法: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二)故事情节1、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情节构思(1)叙述方法: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情节安排的效果:A、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B、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C、开头倒叙式。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4)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小说文体知识点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句话明确交待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也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三要素(一)人物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能够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实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表达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表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表达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对话能够是两个人的对话,也能够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表达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
行动是人物思想、性格制约的,所以,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能够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能够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要求生动、具体、细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实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考情分析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甘肃卷近四年均考散文,09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的可能性,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小说写作要素特点与结构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三、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高中语文必修一小说共同特点总结1、体裁多样。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小说是最能显示作家艺术匠心的形式。
小说的体裁非常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市民俗情、幽默讽刺、科学幻想、灵魂化身、怪诞故事等,其中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主要类型。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情节曲折。
小说要具有吸引力必须做到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但要注意真实性,不能虚构。
这是因为虚构会失去其生动性和真实性。
3、结局出人意料。
4、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5、语言个性化。
6、修辞手法丰富多彩。
7、有明显的时代背景。
8、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9、题材广泛。
10、风格各异。
如贾平凹《带灯》中的老栓,形象上朴实、善良,虽然目不识丁却热爱生活、勇于追求光明和美好;性格上温厚老实、倔强坚忍;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封建意识和宿命观念,他既自私又胆怯。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举人落第,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贪婪自私,不仅自己嗜酒成性,又依仗自己是举人,前来辱骂、恐吓、巴结、奉承、献媚、讨好。
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王怜儿是个心狠手辣的女魔头,这些人物都有着复杂的性格,令人难忘。
11、多用象征、夸张、比拟、借代、对比等表现手法。
12、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如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
13、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
14、特点:( 1)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 2)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 3)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 4)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15、发展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日益完善。
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小说形式也更加完备。
16、小说文体基本特征( 1)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 2)及时性与真实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