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列表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变量对应的数值有限,但比较直观
(1)定义解析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自变量:分析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我们选择的这些变量就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分析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被影响的量就被称为因变量
常数:是指固定的值,一直没有改变的数
(2)表格表示
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因此时间是自变量,人口数目是因变量
个人见解:通常列表一般自变量在上面,因变量在下面,更直观去表现变化关系
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给定自变量的值,都可以求出因变量的值
个人见解:重点在于找到正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通常设自变量为x 因变量为y
通式为:y=ax+b,其中b为常数,a为自变量的变化系数
公式列取之后,随意在题目中找到两组数,带入公式中,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取a和b的值,带入通式当中
获取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式
注意:计算一定要仔细,反复检查,得到关系式之后在代入第三组数据进行验证
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
个人见解:一般和坐标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大多数使用的是折线或者曲线图
做题时一般是给你一个具体的图像,
(1)一一对应的数据自己做成表格,跟方便后期的关系式计算
(2)做题的时候认真读题,观察给你的数据属于自变量还是因变量,根据给定的数据从图表中读取相对应的结果
(3)图像更加直观的表现变量的变化趋势,总结区域性变量的变化走向。
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2.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 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
3. 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的识别。
2. 教学难点: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
3. 实践操作法:制作和解读图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案例。
3. 绘图工具(如纸、笔、尺子等)。
4. 计算机和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图像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制作和解读图表。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制作和解读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制作一张图表,并表示出其中的变量关系。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课后辅导:1.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十、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的评价。
2.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
3. 学生对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2. 引入新的概念:函数关系和依赖关系。
3. 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依赖关系。
4.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函数关系和依赖关系的区别。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3节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课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生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如图是甲、乙两车在某时段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 .乙前4秒行驶的路程为48米B.在0到8秒内甲的速度每秒增加4米/秒C.两车到第3秒时行驶的路程相等D.在4至8秒内甲的速度都大于乙的速度2.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3.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他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A.1.1千米B.2千米C.15千米D.37千米4.小刚徒步到同学家取自行车,在同学家逗留几分钟后他骑车原路返回,他骑车速度是徒步速度的3倍.设他从家出发后所用的时间为t(分钟),所走的路程为s(米),则s 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5.某天,小王去朋友家借书,在朋友家停留一段时间后,返回家中,如图是他离家的路程(千米)与时间(分)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王去时的速度大于回家的速度B.小王在朋友家停留了10分钟C.小王去时所花时间少于回家所花时间D.小王去时走上坡路施,回家时走下坡路6.如图,向高为H的圆柱形空水杯中注水,表示注水量y与水深x的关系的图象是下面哪一个?()A.B.C.D.7.梅梅以每件6元的价格购进某商品若干件到市场去销售,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则降价后每件商品销售的价格为()A.5元B.15元C.12.5元D.10元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8.小明的父母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母亲随即按原速度返回家,父亲在报亭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15分钟返回家,则表示父亲、母亲离家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只需填序号)9.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在利用图象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__________方向的数轴(称为__________)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__________方向的数轴(称为__________)上的点表示因变量.10.某农场租用收割机收割小麦,甲收割机单独收割2天后,又调来乙收割机参与收割,直至完成800亩的收割任务,收割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乙参与收割________天.11.某市出租车收费与行驶路程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小明姥姥乘出租车去小明家花去了22元,那么小明姥姥乘车路程为__________千米.12.火车匀速通过隧道时,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米)与火车行驶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如图所示,则隧道长度为________米.13.甲、乙两人以相同路线前往距离单位10km的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图中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S(km)随时间t(分)变化的函数图象.以下说法:①乙比甲提前12分钟到达;①甲的平均速度为15千米/小时;①乙走了8km后遇到甲;①乙出发6分钟后追上甲.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填所有正确的序号).14.某城市用电收费实行阶梯电价,收费标准如下表所示,用户5月份交电费45元,则所用电量为_____度.月用电量不超过12度的部分超过12度不超过18度的部分超过18度的部分收费标准(元/度)2.00 2.503.00评卷人得分三、解答题15.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2) 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式(3) 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16.温度的变化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请你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2)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17.下图表示购买某种商品的个数与付款数之间的关系(1)根据图形完成下列表格购买商品个数(个)2467付款数(元)(2)请写出表示付款数y(元)与购买这种商品的个数x(个)之间的关系式.18.小南一家到某度假村度假.小南和妈妈坐公交车先出发,爸爸自驾车沿着相同的道路后出发.爸爸到达度假村后,发现忘了东西在家里,于是立即返回家里取,取到东西后又马上驾车前往度假村(取东西的时间忽略不计).如下图是他们离家的距离s(km)与小南离家的时间t(h)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小南家到该度假村的距离是_____km.(2)小南出发___________小时后爸爸驾车出发,爸爸驾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km/h,图中点A表示.(3)小南从家到度假村的路途中,当他与爸爸相遇时,离家的距离约是___________km.19.巴蜀中学的小明和朱老师一起到一条笔直的跑道上锻炼身体,到达起点后小明做了一会准备活动,朱老师先跑.当小明出发时,朱老师已经距起点200米了.他们距起点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不完整).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2)朱老师的速度为_____米/秒,小明的速度为______米/秒;(3)当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时,求小明距起点的距离是多少米?20.某车间的甲、乙两名工人分别同时生产同种零件,他们一天生产零件y(个)与生产时间t(小时)的关系如图所示.(1)根据图象回答:①甲、乙中,谁先完成一天的生产任务;在生产过程中,谁因机器故障停止生产多少小时;①当t等于多少时,甲、乙所生产的零件个数相等;(2)谁在哪一段时间内的生产速度最快?求该段时间内,他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A.根据图象可得,乙前4秒行驶的路程为12×4=48米,正确;B.根据图象得:在0到8秒内甲的速度每秒增加4米秒/,正确;C.根据图象可得两车到第3秒时行驶的路程不相等,故本选项错误;D.在4至8秒内甲的速度都大于乙的速度,正确;故选C.2.B【解析】【详解】①y轴表示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X轴表示时间又①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在公园打了一会儿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①刚开始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到公园打太极拳时离家的距离不变,然后回家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又知去时是跑步,用时较短,回来是慢走,用时较多①选项B中的图形满足条件.故选B.3.A【解析】【详解】解:由图象可以看出菜地离小徐家1.1千米.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4.B【解析】【分析】根据小刚取车的整个过程共分三个阶段:慢匀速步行,图像是坡直线,然后休息反应时间变化路程不变,再快匀速骑自行车,图像是陡直线即可.【详解】解:小刚取车的整个过程共分三个阶段:①徒步从家到同学家,s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①在同学家逗留期间,s不变;①骑车返回途中,速度是徒步速度的3倍,s随t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比徒步时的直线更陡;纵观各选项,只有B选项符合,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图像识别,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表示的意义是解题关键.5.B【解析】【分析】A、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求出小王去时的速度和回家的速度,比较后可得出A不正确;B、观察函数图象,求出小王在朋友家停留的时间,故B正确;;C、先求出小王回家所用时间,比较后可得出C不正确;D、题干中未给出路况如何,故D不正确.综上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小王去时的速度为2000÷20=100(米/分),小王回家的速度为2000÷(40−30)=200(米/分),①100<200,①小王去时的速度小于回家的速度,A不正确;B、①30−20=10(分),①小王在朋友家停留了10分,B正确;C、40−30=10(分),①20>10,①小王去时所花时间多于回家所花时间,C不正确;D、①题干中未给出小王去朋友家的路有坡度,①D不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逐一分析四条结论的正误是解题的关键.6.A【解析】【详解】由于圆柱形水杯是均匀的物体,随着水的深度变高,需要的注水量也是均匀升高的.可知,只有选项A适合均匀升高这个条件.故选A.7.D【解析】【详解】(1000-600)÷(80-40)=10(元)8.①①【解析】【详解】①小明的父母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母亲随即按原速返回,①表示母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象是①;①父亲看了10分报纸后,用了15分返回家,①表示父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象是①9.图象法水平横轴竖直纵轴【解析】【详解】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在利用图象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故答案为图象法,水平,横轴,竖直,纵轴.10.4【解析】【详解】解:由图可知,甲、乙收割机每天共收割350-200=150亩,共同收割600亩,所以,乙参与收割的天数是600÷150=4天.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11.13【解析】【详解】设AB的解析式为y=kx+b,由题意,得63148k bk b=+⎧⎨=+⎩,解得:1.61.2kb=⎧⎨=⎩,①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6x+1.2(x≥3),当y=22时,22=1.6x+1.2,解得:x=13,故答案为13.【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运用,根据解析式由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的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12.900【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火车的长度为150米,火车的速度可用火车的长度除以火车本身出(或进)隧道内所用的时间即35-30=5秒,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火车行驶的速度;隧道的长度等于火车走过的总路程减去火车的长度,可列式为35×30-150,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由图象可直接得到火车的长度为150米,火车的速度是:150÷(35−30)=150÷5=30(米/秒),隧道的长度:35×30−150=1050−150=900(米).故答案为90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13.①①①【解析】【详解】①乙在28分时到达,甲在40分时到达,所以乙比甲提前了12分钟到达;故①正确;①根据甲到达目的地时的路程和时间知:甲的平均速度=10÷4060=15千米/时;故①正确;①设乙出发x分钟后追上甲,则有:102818-×x=1040×(18+x),解得x=6,故①正确;①由①知:乙第一次遇到甲时,所走的距离为:6×102818-=6km,故①错误;所以正确的结论有三个:①①①,故答案为①①①.14.20【解析】【详解】设所用电量为x度,由题意得:12×2+6×2.5+3(x﹣18)=45,解得:x=20,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表格,根据表格列出相应的方程进行求解.15.(1) 5元(2) 0.5元/千克;y=12x+5(0≤x≤30);(3)他一共带了45千克土豆.【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得出自带的零钱;(2)根据图象可知降价前售出的土豆数量为30千克,总金额为15元,然后计算单价;根据降价后的价格和金额求出降价后售出的数量,然后计算总质量.【详解】(1)根据图示可得:农民自带的零钱是5元.x+5(0≤x≤30)(2)(20-5)÷30=0.5(元/千克)①y=12答:降价前他出售的土豆每千克是0.5元.(3)(26-20)÷0.4+30=15+30=45(千克)答:他一共带了45千克土豆.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16.(1)27①,37①;(2)14①,12小时;(3)0时至3时及15时至24时,A点表示21点时的气温.【解析】【分析】(1)观察函数图象找出时间9时的温度和这一天的最高温度;(2)找出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高温度)和最低点(最低温度),然后再找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对应的时间;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这天的温差,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的时间等于最高点和最低点对应的时间的差;(3)观察图象0时到3时和15时到24时温度在下降.【详解】解:(1)利用图象得出上午9时的温度是27①,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37①.(2)这一天的温差是37-23=14(①),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15-3=12(小时).(3)温度下降的时间范围为0时至3时及15时至24时,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21点时的气温.故答案为(1)27①,37①;(2)14①,12小时;(3)0时至3时及15时至24时,A点表示21点时的气温.【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函数图象反映两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该规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17.(1)4;8;12;14;(2)付款数y(元)与购买这种商品的个数x(个)之间的关系式为y=2x.【解析】【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即可写得答案根据题意可得关系式为y=kx,代入x与y的值即可解得k为2,及关系式为y=2x.【详解】(1)当购买商品个数为2个时,付款数为4元;当购买商品个数为4个时,付款数为8元;当购买商品个数为6个时,付款数为12元;当购买商品个数为7个时,付款数为14元;故答案为4;8;12;14;(2)设付款数y(元)与购买这种商品的个数x(个)之间的关系式为y=kx,根据题意得:4=2k,解得k=2,∴付款数y(元)与购买这种商品的个数x(个)之间的关系式为y=2x.【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并解出k的值是解题的关键.18.(1)t,s,60;(2) 1,60,小南出发2.5小时后,离家的距离为50km ;(3)30或45.【解析】【分析】(1)直接利用常量与变量的定义得出答案;直接利用函数图象结合纵坐标得出答案;(2)利用函数图象求出爸爸晚出发1小时,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解即可;根据函数图象的横纵坐标的意义得出A点的意义;(3)利用函数图象得出交点的位置进而得出答案.【详解】(1)自变量是时间或t,因变量是距离或s;小亮家到该度假村的距离是:60;(2)小亮出发1小时后爸爸驾车出发:爸爸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1=km/h;图中点A表示:小亮出发2.5小时后,离度假村的距离为10km;(3)当20t=60(t-1),解得:t=1.5则离家20×1.5=30(千米)当20t=120-60(t-1),解得:t=2.25则离家20×2.25=45(千米)小亮从家到度假村的路途中,当他与他爸爸相遇时.离家的距离约是30或4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以及常量与变量,利用函数图象获取正确信息是解题关键.19.(1)t,s;(2)2,6;(3)小明距起点的距离为300米【解析】【分析】(1)观察函数图象即可找出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2)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分别算出朱老师以及小明的速度;(3)设t秒时,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列出关系式即可解答.【详解】解:(1)在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t,因变量是s;(2)朱老师的速度420200110=2(米/秒),小明的速度为42070=6(米/秒);故答案为t,s;2,6;(3)设t秒时,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根据题意得6t=200+2t,解得t=50(s),则50×6=300(米),所以当小明第一次追上朱老师时,小明距起点的距离为300米.【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懂图中数据,通过数形结合来求解.20.(1) ①甲,甲,3小时;①3和193;(2) 甲在5~7时的生产速度最快,每小时生产零件15个.【解析】【分析】(1)根据图象不难得出结论;(2)从图上看出甲在5~7时直线斜率最大,即生产速度最快.【详解】解:(1) ①甲、乙中,甲先完成一天的生产任务;在生产过程中,甲因机器故障停止生产3小时;①由图象可知,甲、乙两条折线相交时,表示甲、乙所生产的零件个数相等.当t=3时,甲乙第一次相交;设甲乙第二次相交时生产时间为t2,得:10+()24010575t ---=4+40482--(2t -2), 解得:t 2=193, ①当t 等于3和193时,甲、乙所生产的零件个数相等; (2)甲在5~7时的生产速度最快,①(40-10)÷(7-5)=15,①他在这段时间内每小时生产零件15个.故答案为(1) ①甲,甲,3小时;①3和193; (2) 甲在5~7时的生产速度最快,每小时生产零件15个.【点睛】从图象中获取信息是学习函数的基本功,要结合题意熟练掌握.。
3.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二〕能力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准确性.2.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和语言描述的合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所蕴含的数学美.●教学重点1.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教学难点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学生可借助于以前读统计图的经验发现两个变量的关系,并尽可能多地从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某河受暴雨袭击,某天此河水的水位记录为下表:时间/小时0 4 8 12 16 20 24水位/米 2 3 4 5 6 8上表中反映了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强调: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50升,汽车每行驶1小时耗油6升,请写出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式 .强调:利用关系式,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以下图是我国某天的气温分布图,你能根据此图说一说家乡的气温吗?你还能从图中看出什么?三、探究交流,获取新知1.合作与探究——气温变化的情况请你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情况.〔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思考,交流〕2.知识归纳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第三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如何从图象中获取关于两个变量的信息?(1)要明白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2)从自变量的值如何得到因变量的值?及从因变量的值如何得到自变量的值?(3)要明白因变量如何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3. 议一议——骆驼的体温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下面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我们根据它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图中25时表示次日凌晨1时〕〔1〕一天中,骆驼体温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他时刻呢?〔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与同伴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四、达标检测,反响新知1.在夏天一杯开水放在桌面上,其水温T与放置时间 t 的关系大致图象为〔〕2.洗衣机在洗涤衣服时,每洗涤一遍都经历了注水、清洗、排水三个连续过程(工作前洗衣机内无水).在这三个过程中,洗衣机内的水量y(升)与洗涤一遍的时间x(分)之间关系的图象大致为( )3.以以下图是今年5月1日至5月6日某市旅游人数统计图:〔1〕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2〕你能预测5月7日的旅游人数吗?〔3〕你会选择这7天中的哪一天出游?4.下面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图,看图答复以下问题:(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护士每隔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摄氏度?最低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4)图中的横线表示什么?(5)从图中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恶化还是好转?5.下面是某港口“水上游乐场〞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变化图:864201234567891011121.此图反映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假设规定水深超过6米时,不允许游客下海,图中有哪些时间段可以下海?五、知识拓展,提升能力人的大脑所能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东西会逐渐被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发现了记忆遗忘规律。
3.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在利用图象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__________方向的数轴(称为__________)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__________方向的数轴(称为__________)上的点表示因变量.2.如图是某地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仔细观察图象并回答:(1)这一天6时的气温是__________,14时的气温是__________.(2)这一天最高气温是__________,最低气温是__________,温度差是__________.第2题图第3题图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观察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大约从7时到__________时的光合作用的强度不断增强;(2)__________时和__________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4.经科学家研究,蝉在气温超过28℃时才会活跃起来,此时边吸树木的汁液边鸣叫,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图象,在这一天中,听不到蝉鸣的时间是小时.第4 题第5 题5.如图,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它的一边的长为x cm,这边上的高为y cm,y与x的关系如下图,从图像中可以看出:(1)当x越来越大时,y越来越________;(2)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cm2;(3)当x非常大非常大时,y一定非常小非常小,这个三角形显得很“扁”,但无论x多么的大,y总是_______零(填“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之一). 二.选择题:6.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在不同时刻体温也在变化;下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单位:℃)的范围是36.537.5≤≤T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在升高7.如图是某市某一天的气温T(℃)随时间t(时)变化的图象,那么这天的 ( ) A.最高气温是10 ℃,最低气温是2 ℃ B.最高气温是6 ℃,最低气温是2 ℃C.最高气温是6 ℃,最低气温是-2 ℃ D.最高气温是10 ℃,最低气温是-2 ℃8.如图,是某市某一天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通过观察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天15时温度最高 B.这天3时温度最低C.这天的温差是13℃ D.这天21时温度是32℃9.某市经常刮风,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小明观测了某天连续24小时的风力情况,并绘出了风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8时风力最小 B.20时风力最小C.在8时至12时,风力最大为7级 D.在8时至14时,风力不断增大第8题图第9题图第10题10.一个苹果从180m的楼顶掉下,它距离地面的距离h(m)与下落时间t(s)之间关系如图,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相隔1s苹果下落的路程是相同的 B.每秒钟下落的路程越来越大C.经过3s苹果下落了一半的高度 D.最后2s苹果下落了一半的高度第11题第12 题11.如图,图象记录了某地一月份某天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图象,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不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是 ( )A.20时的温度约为-1℃ B.温度是2℃的时刻是12时C.最暖和的时刻是14时 D.在-3℃以下的时间约为8个小时12.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在某一分钟内速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这一分钟内,汽车先提速,然后保持一定的速度行驶B.在这一分钟内,汽车先提速,然后又减速,最后又不断提速C.在这一分钟内,汽车经过了两次提速和两次减速D.在这一分钟内,前40s速度不断变化,后20s速度基本保持不变三.解答题:13.如图所示是某港口从上午8时到下午8时的水深情况,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在8时到20时,这段时间内大约什么时间港口的水位最深,深度是多少米?(2)大约什么时候港口的水位最浅,是多少?(3)在这段时间里,水深是如何变化的?14.温度的变化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请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1)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2)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多长时间?(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1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上图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从图象中观察,哪一年的居民的消费价格最低?哪一年居民的消费价格最高?相差多少?(3)哪些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1989年的相当?(4)图中A点表示什么?(5)你能够大致地描述1986—2000年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吗?试试看.3.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习题答案1.图象法;水平;横轴;竖直;纵轴;2.(1)0℃;9℃;(2)10℃;2 ℃;12℃;3.(1)10;(2)10~12;14~18;4.12 5.(1)小;(2)0.5 xy;(3)大于;6.D7.D8.C9.D10.B11.B12.D 13.(1)13时,约7.5米;(2)8时,2米;(3)8时~13时,水位不断上升;13时~15时,水位不断下降;15时~20时,水位又开始上升;14.(1)37 ℃;15时;23 ℃;(2)14 ℃;12小时;15.(1)图象表示的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时间是自变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因变量;(2)1994年最高,1999年最低,相差25;(3)1993年和1995年;(4)199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为101;(5)略,只要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