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32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大众传媒作为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社会认知和认同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传媒的表现中,性别刻板印象往往被过度夸大和强化,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定位和评判。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现象,分析其影响和解决途径。
首先,大众传媒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广告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壮、理性、成功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柔弱、感性、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电视剧和电影中,男性英雄主义和女性的依赖性常常被夸大,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不仅影响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认知,也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男性的过度强调成功和理性,容易导致男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愿表现出脆弱和情感,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沟通障碍;而对女性的弱化和依赖定位,则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使她们难以在社会和职场中获得公平对待和机会。
为改变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媒机构应加强自律,审慎选择和呈现性别形象,避免过度夸大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使传媒更加客观、公正地呈现男女形象。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男女平等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之,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逐步改变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传媒环境能够更加多元、包容,为每个个体提供公平的表达和展示空间。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摘要: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
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入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成见;社会性别理念现代社会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以致有人说21世纪是传媒的世纪。
传媒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者。
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力量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媒介所传播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对大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传媒神话与性别成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将信息和观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使不同国家、种族、地区、性别、阶层都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达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造。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权力,有着构建公共空间、增强信息与意见交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也有公权私用、为了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媒介审判以及传播错误理念误导受众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新闻理论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
这两个概念戳穿了传媒神话,准确揭示了传媒神话的本质。
所谓“拟态环境”是说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女性传统角色被限制和歧视;另一方面,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也能够促进女性的发展与平等。
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传媒常常在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性别刻板印象。
传播的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刻板形象。
这些刻板的形象通常都是由男性视角决定的,并且对女性的价值、颜值和性别角色的要求非常苛刻。
例如,广告通常通过女性的身体表现出产品的吸引力。
这些广告强调女性的性感与美貌,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产品能够使他们更加性感。
然而,这同时也加强了女性要被视为性对象的范式,令女性的角色被生物标签和性别特征所划分。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呈现出女性应该具备柔弱、依赖、工作生活顺从等性格特点,很少突出女性的职业能力和智慧。
没错,女性在家庭中可能会负责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作岗位上女性不能够成为杰出的专业人才或企业家。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给女性进入特定行业和职位时带来了不利影响。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然而,自从现代女性运动开展以来,传媒也大大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为女性平等争取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自从伊丽莎白·卡迈克尔在1963年推出的《女性的神话》(The Feminine Mystique)呈现出来以来,相继出版的,《女人,一定要有工作》(The Female Eunuch)、《女权主义的第二个性》(The Second Sex)等著作与《MeToo》运动一样有影响力,传媒如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能够为这些运动呼喊口号,并通过报道和采访来推广女性权利的普及。
通过肖像、报道和紧跟社会问题的新闻,传媒也树立了更多向女性伸出手贤的形象。
例如,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开展了“让女孩学习”计划,旨在鼓励和激励女性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
她通过各种方式强调了女性对社会正义的贡献,传媒对这一活动的报道,亦是宣传和推广女性发展的力量之一。
一、何谓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己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传播快速,掩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扬、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行轻视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学问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进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一)性别的鉴定:1、诞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当取得诞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共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其次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辨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三、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渐渐培育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转变。
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肯定是全都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打算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
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其次性》中的闻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相互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讨论的动身点是揭示两性不公平的状况。
3、社会性别讨论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公平和再生产的缘由。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女性主义媒介讨论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推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判类别一一女性主义传媒批判。
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讨论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判。
1、制作领域2、文本事域3、对受众的影响1、制作领域。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学校代码 10126 学号 00853020分类号密级《社会性别研究》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本科课程论文(设计)大众媒体对性别角色定位的社会学分析学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专业名称社会学年级 2008级学生姓名孙宇指导教师张笑会2011年06月30日大众媒体对性别角色定位的社会学分析摘要:在当今这个社会里,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技,都有了月新日益的变化。
而大众传媒的繁盛更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基于娱乐大众的心理,亦或是基于特定的政治、文化、社会等目的,大众传媒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影响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们却发现,大众传媒给人们,给社会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的、进步的价值观念,相反地,却充斥着消极、暴力、歧视、甚至是欺骗的各种混合体。
关键字:大众媒体性别角色定位性别歧视性别观而今天想探讨的问题,恰恰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而影响人们性别观的价值判断,那么,不同角色在大众传媒到底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的定位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而这种性别角色的定位和性别文化观念又反过来对受众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将在以下内容中加以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或媒体通常指那些专门用来向大众传播有关思想观念、信息的组织手段。
从性质上看,大众传媒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反映现实的功能,另一种是构造现实的功能。
而本篇文章,仅对电影、小说、新闻、等加工后的传媒作品进行性别角色的定位差异性分析。
再次,我们还需对性别角色做一个简单界定。
它是指男女性别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特质和自身特质。
这里所谓的性别角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学意义层面的,而非生物学层面上的,是一种社会性别,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越来越表明:男女在大众传媒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 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所以,我们不在此探讨由于性别角色定位在生物学上的不同,而是挖掘其在社会意义上深层的差异性。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文章来源:传媒学术网姜红)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
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携手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正方兴未艾。
但是,透过光怪陆离的表象和日益先进的传播手段,我们却发现,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或进步的思想观念。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1]那么,女性到底在大众传媒中以什么面目出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性别文化观念又怎样对受众产生作用?本文力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和阐释这些问题。
所谓“社会性别”(gender),在英语中本指词的阴阳性,用以区分从解剖学角度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概念。
这种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2]一、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话语虽然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大众传媒更以其复杂和隐蔽的方式巩固着本已不十分坚固的男权观念和男权文化规范。
在中国,女性从未像今天这样获得了打扮化妆自我表现的自由,但同时,今天的女性比共和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女性更具有沦为男性的玩物和附属品的可能性。
从传媒不断制造的或为传统的贤妻良母、或为现代的漂亮花瓶等女性形象中,我们已然嗅到了陈腐的、本应式微的价值观和性别观念的气息。
从传媒这块男权文化的布雷区入手,对于清理社会文化观念中的男权污染,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水平,都将大有裨益。
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的男权话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第二性”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大众传媒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大众传媒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编者按”您有没有留意,广告中,以专家形象出现的基本都是男性,权威声音大多都是浑厚的男声,展示汽车等高科技产品的都是男性,展示抽油烟机、洗涤剂等家务用品的却大多是女性,为什么?您有没有留意,同样的商品广告在文化底蕴、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域,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同是展示一款新车,有的地域,香车美女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标配”,而有的地域却并没有性别的限制和拘囿,男性女性都可作为“被幽默、被展示”的对象,均等地出现在镜头中。
这就是社会性别的差异化表现,简而言之,就是男女不平等。
→被特别强调的社会性别还有,广告中总是无处不在的“家务女性”“美女女性”形象定位,仿佛女性本身就应该与家务联系在一起、青春靓丽的才是被接纳的。
5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社会性别平等与媒体研讨班上,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分析了媒体特别是广告宣传中女性的形象定位,认为,这些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宣传,过多强调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角色定型,女性被暗示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角色面临被观赏性的商品化倾向。
同时,这些现象大多数人习以为常,也正从一个侧面暴露出男女真正平等的差距。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起人冯媛把报道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关注高层多、基层少;先进模范人物报道多,打动人心的少;双重标准,在报道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中,常画蛇添足地强调容貌服饰等;一般呼吁多,讨论策略措施少;泛论障碍多,具体对策少;对怀疑和阻碍的观点有说服力的报道少。
→怎样才是真正的平等许多人对“男女平等”这个词并不陌生。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这意味着,从此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将始终贯彻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原则。
女性,是和男性同样的社会性别概念。
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参与社会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平等呢?这个问题,全国劳模申纪兰年轻时就遇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