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导读(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744.50 KB
- 文档页数:18
讀本: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撰寫:邱天偉關於本書內容早期婦女史的研究課題,是透過父系家族的架構,以及維繫此架構的重要機制——婚姻——來了解婦女。
事實上,中國婦女史的研究素材,不論是正史或其他文獻,向來以男性書寫女性最為大宗;家族與婚姻的研究,大多從男性對女性的規範與期望入手。
即使是由女性書寫、創作或在無意間留存的史料,雖可藉以強調女性主體意識,卻也多包括書寫者對男性的情感與意見,並且是相對於原本男性為主的一種發聲。
因此,研究中國婦女史,很難不牽涉男性,想要單純以婦女為對象,而忽略男人隱在幕後那隻手,恐怕未能得實。
要發掘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就不能不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兩性的互動及其影響。
心得——唐代佛教婦女與社會規範相對唐朝以前,三從四德的傳統婦道觀念嚴重,婦女的生命與自主權是依據男性與傳統儒家觀念所創造出來之封建社會做規範的。
但是進入唐代時期,由於佛教盛行,相關的佛教義理如無常、輪迴、終究成空等思想,貫徹到一般士大夫與其家眷之中,並以他們為主軸逐漸影響上下階層,甚至是普通老百姓。
加之唐代漢夷混雜、邦交往來繁複,社會氛圍開放,因此成就了一個禮教較為寬鬆的時代。
面對這樣一個社會風氣,對婦女的權益、生活選擇提供了其自主與寬鬆的便利。
目前探討宋以前的婦女資料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只能從唐代墓誌中窺探其生活内容,而其中又以官家或貴族的資料為最多。
佛教在唐代盛行,給唐婦女帶來思想上的影響,甚至唐朝開放鼓勵女性追求自己的信仰、思考能力(佛教許多的義理思想是需要知識與聰明才智的),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例如《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某媒人幫一窮男與一富女作媒,窮男覺得自己無力高攀決定推掉這門親事。
富女知道後親自到窮男家指道非他不嫁。
富女說原因無它,佛教說眾生平等不分貴賤,而且姻緣既定爲什麽要逃避呢?看來佛教教化的成功,也讓婦女極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那種社會普遍認同的佛教信仰世俗化及普及下,唐代女性不僅脫離了傳統儒家禮教的束縛,甚至敢於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追求個人價值與生活理想。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琼·W·斯科特Gender, 名词,仅为一语法词汇。
如果用该词指人或生物拥有男性或女性的属性,即男性或女性的性别,一般表示戏谑(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有这个含义),或者属于用词错误。
——《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40,福勒出版社那些规定词义的人是在打一场输定了的仗,因为词语,就如词语所指涉的观点和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
不论是牛津大学教授,还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都不能不受人的干预和想象力的影响去阻挡历史潮流,去抓住或者固定某个词的意义。
玛丽·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在风趣地指责“女性”时用下面的说法添了一丝尖刻:“我作为那个gender(社会性别)中的一员的唯一安慰,就是知道我不会和她们中的任何人结婚。
”1在这里,她故意误用了这个语法词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语法范畴的术语来制造一些形象化的隐喻,来表现性格或性存在方面的特点。
例如,1876年出版的《法语词典》给gender的用法是:“人们这样议论一个自我隐匿、感情不外露的男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什么,是男性还是女性’。
”21878年,格拉斯通(Gladstone)做了以下的区分:“雅典娜除社会性别(gender)外并无性别(sex),除形状外没有什么是女人的。
”3最近,女权主义者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从字面意义上使用“社会性别”这个词,用它来讨论对男女关系的社会组织。
这种新用法刚出现不久,所以还没进入词典和《社会科学大百科》。
这个词与语法的关联很明显,而这个关联也充满了尚未经过审视的多种可能性。
说其语法意义明显,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法上的用法涉及到与男性或女性的命名相应的正式规则;说其充满未经审视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很多印欧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个第三类别,指无性或中性。
在语法中,社会性别被理解为一种把现象分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约同的区分制度,而不是对固有特点的客观描述。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琼·W·斯科特Gender, 名词,仅为一语法词汇。
如果用该词指人或生物拥有男性或女性的属性,即男性或女性的性别,一般表示戏谑(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有这个含义),或者属于用词错误。
——《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40,福勒出版社那些规定词义的人是在打一场输定了的仗,因为词语,就如词语所指涉的观点和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
不论是牛津大学教授,还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都不能不受人的干预和想象力的影响去阻挡历史潮流,去抓住或者固定某个词的意义。
玛丽·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在风趣地指责“女性”时用下面的说法添了一丝尖刻:“我作为那个gender(社会性别)中的一员的唯一安慰,就是知道我不会和她们中的任何人结婚。
”1在这里,她故意误用了这个语法词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语法范畴的术语来制造一些形象化的隐喻,来表现性格或性存在方面的特点。
例如,1876年出版的《法语词典》给gender 的用法是:“人们这样议论一个自我隐匿、感情不外露的男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什么,是男性还是女性’。
”21878年,格拉斯通(Gladstone)做了以下的区分:“雅典娜除社会性别(gender)外并无性别(sex),除形状外没有什么是女人的。
”3最近,女权主义者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从字面意义上使用“社会性别”这个词,用它来讨论对男女关系的社会组织。
这种新用法刚出现不久,所以还没进入词典和《社会科学大百科》。
这个词与语法的关联很明显,而这个关联也充满了尚未经过审视的多种可能性。
说其语法意义明显,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法上的用法涉及到与男性或女性的命名相应的正式规则;说其充满未经审视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很多印欧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个第三类别,指无性或中性。
在语法中,社会性别被理解为一种把现象分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约同的区分制度,而不是对固有特点的客观描述。
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作者:贺萧王政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摘要: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
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
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作更广阔的对权力关系的探究。
斯科特关于文化符号、规范性概念、政治社会体制和主体性身份的重要性的论述,帮助催生和组织了英美中国历史研究界大多数最有影响的新研究成果。
虽然“男女”在历史上作为儒家社会组织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文人学者广泛论述,而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注則在近年来才出现,社会性别史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关键词:社会性别分析范畴;社会性别史;男女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12-0141-14作者简介:贺萧(Gail Hershatte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克鲁斯历史系教授:王政,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系副教授、复旦-密大社会性别研究所合作所长对中国学学者而言,琼·斯科特(Joan Scott)的文章不是一张具体的路线图,而是份关于如何廓清和读通迷径的工作指南。
至于该怎样具体地运用斯科特的精辟见解,则既取决于被探索的研究领域,也取决于探索者的眼光。
最近中国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方面,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极有成效地催生了中英文著述中的新知识;另一方面,斯科特的指南性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对以中文进行的学术研究的影响,要小于它在英语世界中的影响。
然而,对关注入文景观和观念形态形成的历史学家来说,各个区域的本土学术形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学术实践的“社会性别”,与作为历史范畴的社会性别一样,也需要我们为之作一历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