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空气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
《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空气》这一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单元,而课题1《空气》则是开启化学学习之门的重要一课。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它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空气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化学观念,为后续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等。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空气的成分和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也了解了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但是,学生对于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也还比较陌生。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但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1 空气(1)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的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空气的主要组成和性质,并能够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中的氮气和氧气的比例•空气的性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和试剂:燃烧器、蜡烛、酒精灯、试管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有哪些重要性?请举例说明。
2.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空气的组成(20分钟)3.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空气的主要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一个试管将蜡烛的火焰罩在里面,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气体?学生回答:蜡烛熄灭了,说明空气中有氧气。
教师解释:空气中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占大约78%,氧气占大约21%。
3.2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氮气和氧气的性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插入一个试管中,然后用另一个试管将火焰里的气体收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氮气和氧气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火苗熄灭了,说明氮气无法支持燃烧。
火焰变亮了,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教师解释: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无法支持燃烧;氧气是一种活性气体,能够支持燃烧。
4. 空气的性质(15分钟)4.1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特性。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用燃烧器点燃一小块纸,然后将纸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空气有什么特性?学生回答:纸烧完了,容器里的空气消失了。
化学初三上人教新资料§ 2.1( 空气 ) 讲课稿 1【一】教材剖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空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含: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空气的构成、纯净物和混淆物的观点、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以及保护空气这几方面的内容;本章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物质,教材选择学生最熟习的空气下手,简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学生对空气构成的认识引出一种重要的物质----氧气,而后环绕氧气睁开本章的一系列教课。
进而比较顺利地指引学生进入化学世界。
本节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人们最为熟习的空气,既切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地引入到氧气等后续章节的相关内容,能够说本节是本章以致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2、教课目的确立本课教课侧重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兴趣、激活思想为主线,指引学生踊跃参加、主动研究,力争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充足表达新课程标准的特色,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自己更加重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个研究活动,依据对教材的剖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实质状况,我确立了以下教课目的。
①知识与技术认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认识空气的构成成分及其体积分数②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法③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空气构成的实验研究,体验研究的乐趣,保持和加强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对待任何事物的脚踏实地的谨慎的科学态度。
3、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试验及对实验偏差产生原由的剖析难点:因为学生物理知识有限还没有学习惯压,因此我确立的教课难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试验的理解详细为: 1 水为何会被进入集气瓶、 2 为何进入水的体积就是被耗费的氧气的体积【二】教法方法1、指引研究法2、合作学习法:【三】教课准备:烧杯、水槽、集气瓶、酒精灯、测定空气含量的装置、蜡烛、硫、红磷、镁条【四】教课过程1、【创建情境】:引入课题〔谜语是一种很好的情形创建,它有益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赐予讲堂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一物到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手也摸不着咀嚼无味道,没他活不了-------------空气一步提:空气在哪里?怎样明空气确存在?【展现】:展现一个杯,并将其倒扣入水中【置情形】:水什么不可以充整个的杯?【意】:一的置能够造一个松快乐的学氛。
《空气》说课稿《空气》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空气》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
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
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防治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2.1空气-空气的组成1. 引言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 2.1节,主题为“空气-空气的组成”。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空气的组成及其特性,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思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主要包括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测定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并正确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小的观察实验,让学生对空气的存在有所认识。
老师在一个广口瓶中注入一些醋,然后在醋的上方点燃一根蜡烛。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突然熄灭了。
然后,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4.2 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的组成。
老师可以使用PPT展示空气的组成及其占比,并简要介绍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特性。
4.3 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个玻璃棒、锥形瓶、烧杯和温度计。
2.将温度计插入锥形瓶底部孔洞中,同时将玻璃棒插入烧杯底部孔洞中。
3.将烧杯倒置盖在锥形瓶上,保证玻璃棒进入锥形瓶内。
4.将空气样品收集到锥形瓶内,观察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将烧杯轻轻推开,使空气样品进入烧杯中。
6.将烧杯盖在锥形瓶上,摇晃几次,使空气混合均匀。
7.将烧杯底部孔洞放在盛有白色酒精饮料的烧杯上。
8.观察酒精饮料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9.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获得更多的数据。
空气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
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
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一、空气的存在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
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
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学生讨论如何吸取【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
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
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