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50
《蜀相、书愤》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书愤》阅读答案《书愤》阅读答案「篇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书愤》阅读答案「篇二」【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篇一」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2. (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3. (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二2、D3、(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篇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抒发诗人因不见古贤的惆怅心情。
结尾处熔古往今来历史悲剧于一炉,深沉悲壮,让历代豪杰有泪如倾。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部编版语文《蜀相》《书愤》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蜀相》《书愤》,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解读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蜀相》诗词解析: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
2. 《书愤》诗词解析:了解陆游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
3. 比较阅读:对比两首诗词的异同,分析作者情感表达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蜀相》《书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感悟诗词的美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蜀相》《书愤》,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词的主题、意象、结构、艺术特色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蜀相》《书愤》的特点和价值。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美学价值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书愤》;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背景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活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背诵《蜀相》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书愤一、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投]“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4、跟读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自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自读,理解《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四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四首诗的诗歌形式、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3. 提高自读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蜀相》——杜甫a.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c.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石头城》——刘禹锡a. 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c.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锦瑟》——李商隐a. 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c.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书愤》——陆游a.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c.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四首诗,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四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4. 欣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四首诗的诗歌形式、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5. 总结提升:总结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读报告:评估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答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互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四首诗的文本材料。
2. 相关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诗歌鉴赏的相关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做好笔记,标记不懂的地方。
3. 教师在讲解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繁荣背景,引发学生对《蜀相》《石头城》两首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