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6
何任《金匮》概述《金匮》和它的作者《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是东汉医学大师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有人推崇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济世活人书。
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做长沙太守(但也有人认为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不确)。
他博学多才,曾经跟随同郡的张伯祖学医,尽得其传。
张仲景宗族原有二百多人,建安年间大疫,死亡的约占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的占十分之七,于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著成《伤寒杂病论》。
据医史考证:《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原书早已亡佚。
书中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编次而成《伤寒论》,而原书“杂病部分”一度散失;宋仁宗(1023~1063)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经林亿等人校正后,将其编次为《金匮要略方论》而流传于世,从书之内容分析,《金匮要略》系张机《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由于该书一度散佚,又几经后人整理,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金匮要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脱漏、衍文等现象,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仍属仲景原著。
本书冠以《金匮要略》,足以见古人对它的珍重。
《汉书·高帝纪》上说:“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金匮石室是藏放封建帝王的圣训和实录等的,将金匮作为书名,表明其重要和珍贵,应该慎而存之。
“要略”二字一般注家认为是扼要简略的意思,如清人陈念祖认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也。
”这都说明历代医家对本书是非常重视的。
《金匮》内容概述历代注家多认为《金匮要略》原本只有22篇,即自《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至《妇人杂病篇》为止,其后的《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及《果实菜谷禁忌》三篇,均系后人增注,不是张仲景原文,因此一般版本多不列入。
就这二十二篇来说,它具有分篇别门简单明白的特点。
《金匮要略》概要《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金匮要略》的作者为张仲景(公元前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人)。
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深入研究《内经》理论,广泛搜求民间方书,充实弘扬伊尹汤液疗法,结合本人丰富的医疗经验,撰写成本书。
书中总结、发明了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深入论述了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理论治疗40余种疾病的方法,创制了205首中医方剂,记载了汤剂、散剂、丸剂、栓剂等13种切于临床实用的中药剂型。
因而,《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将本书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成为中医人员的必修课程。
二、《金匮要略》的成书沿革成书概况《金匮要略》的全称为《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本书自问世以来,时隐时现,其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⒈成书于汉末三世纪初,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在东汉自西晋期间,由于当时兵戈扰攘,战火频乃,原书散佚不见。
⒉复见于唐代《伤寒杂病论》的伤寒论部分,在晋代由王叔和编次整理为《伤寒论》单行本,而《金匮要略》部分则出现较晚,迨至唐代王焘才在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和载录了《金匮要略》全文。
⒊整理刊行于宋代直至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此书乃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
其后,在宋英宗时代,国家令林亿等人对《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进行校订,由于此前《伤寒论》已由王叔和编次出版,于是删去上卷,而只保留了中、下二卷中论述杂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部分,并把下卷中的方剂分别列于相应证候之后,编为上、中、下三卷。
中医古籍经典——《金匮要略》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学习指南绪论重点及难点指导重点:1.《金匮要略》性质、基本内容及主要学术成就贡献。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经典专著,它有机地整合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临床诊治杂病思维方法学专著。
其以内科学为主,包括妇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营养学、药物学等方面内容。
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这也是其基本论点。
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且充实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药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2.《金匮要略》治法及治则、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
治法丰富。
汗吐下清温消补和诸法完备,且法中有法。
治则:(1)治未病。
(2)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3)调衡阴阳。
(4)先后缓急治则。
(5)因势利导。
(6)审因论治。
根据疾病的证结所在而对因治疗。
组方用药特点:(1)一药多用。
(2)专病用专药。
(3)配伍严谨。
(4)善用药对。
(5)根据脏腑特性及病证特点用药。
(6)注意用量。
(7)处方用药灵活,随证化裁。
(8)善于用利远弊,去性取用。
难点:1.《金匮要略》脉学特点。
全书大多以“病脉证并治”标明篇名,提示临床诊治疾病要脉证合参,其论述脉象条文145条,诊脉部位除寸口诊法外,还有趺阳诊法和少阴诊法。
且根据脉学广泛用来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重点及难点指导重点:1.疾病发病的基本原理、预防及论治原则。
预防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若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易感受外界致病因素而发病。
疾病的预防,首先要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具体措施有:节制房事,勿令竭乏;饮食有节,避免偏嗜;避免邪风、虫兽、外伤及触犯王法所伤。
一旦发病,应及早治疗,采用导引、吐纳、针灸等方法,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由浅入深,由轻变重。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
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金匮要略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金匮要略的背景。
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撰写了这部医学经典。
当时社会动荡,疾病频发,医疗资源匮乏,因此张仲景的著作填补了当时医学知识的空白,成为了临床医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金匮要略的内容特点。
金匮要略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它以症状为线索,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原则。
与其他医学经典相比,金匮要略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强调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案,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匮要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医学理论上,还体现在实践中。
它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匮要略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中医注重个体差异,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其次,金匮要略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为后世中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金匮要略还对药物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许多药物配伍的原则,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金匮要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其著作时代久远,一些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过时。
此外,金匮要略在疾病分类和治疗方案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因此,对于现代临床医生来说,阅读金匮要略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案,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金匮要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
金匮要略重点内容第一篇绪言一、《金匮要略》的作者、沿革《金匮要略》原名《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的专书。
“金匮”是指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是指重要的韬略,“方论”是指有方有论,以方言论,以论言理。
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及治疗杂病的典范。
二、《金匮要略》的主要助学成就及基本论点1、简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2、创智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第二篇《金匮要略》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条文(1)、(2)2、疾病防传,虚实异治:(1)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本条论述了治未病的法则,具体可分为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
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病名解释:(1)、痉病:其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体内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四肢搐搦,甚至角弓反张等为主症。
(2)、湿病: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3)、暍病:暍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
2、湿病(1)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2)风湿在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风湿兼气虚:防己黄芪汤(4)风湿兼阳虚[1]、风湿兼表阳虚:桂枝附子汤[2]、风湿表里阳虚:甘草附子汤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1)定义:由于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病因病机:心肺阴虚内热(3)条文:(4)百合病正治法:百合地黄汤2、狐惑病(1)定义: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甚或酿脓为特征,伴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类疾病。
(2)病因病机:湿热化生虫毒(3)条文:(4)狐惑病内服方:甘草泻心汤;外治法: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金匮要略读后感500字摘要:1.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阐述读《金匮要略》的感悟和收获4.提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5.总结全文,表达对该书的推荐正文:【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医学经典,作者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张仲景在当时被誉为“医圣”,他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后世敬仰。
【分析《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金匮要略》共有二十四卷,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方面,涵盖了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治。
书中强调辨证论治,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观念。
张仲景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许多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相吻合。
【阐述读《金匮要略》的感悟和收获】阅读《金匮要略》,让我深感古代医学家的智慧与才识。
书中所载的诸多医案,展现了张仲景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从书中,我学到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明白了治病需标本兼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同时,《金匮要略》还强调了医生的道德修养,使我深感作为一名医者,除却医术,品德更为重要。
【提出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金匮要略》虽为古代医学著作,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许多治疗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医学在不断发展,但仍可以从《金匮要略》中汲取营养,如注重个体化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
此外,书中提倡的医德观念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总结全文,表达对该书的推荐】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宝贵的医学遗产,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极力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从中感受古代医学家的智慧,汲取临床诊疗经验,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回复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是一部行医修养和治疗实践的宝典。
接下来,我将以解读金匮要略的全部内容为主题,为你逐步解答金匮要略的含义与内容。
【金匮要略的意义】金匮要略原文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写,共计三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中的重要之作。
金匮要略一书主要介绍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了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经验与心得。
其意义在于为后来的医学从业者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医疗指导,成为了一本至今备受推崇的医书。
【金匮要略的内容】1. 腹痛篇:着重介绍了腹痛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寒热冲逆引起的腹痛等。
2. 呕吐篇:主要介绍了呕吐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温胃散停呕吐等。
3. 咳嗽篇:阐述了咳嗽的不同类型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甘草炙甘草汤治疗阴寒咳嗽等。
4. 水肿篇:介绍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辛夷煎、牡蛎煎等。
5. 乡风发热篇:主要探讨了乡风发热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如葱豉汤治疗风热等。
6. 太阳中风篇:详细介绍了太阳中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麻黄汤治疗风寒阳邪之中风等。
7. 气厥篇:阐明了气厥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如附子汤治疗寒湿病证之气厥等。
8. 汗痉篇: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汗痉病情及治疗措施,如大陷胡汤治疗寒痰壅肺之汗痉等。
9. 寒热篇:详细论述了寒热病的特点、症状和治疗方法,如银翘散治疗热入血室等。
10. 气分篇:主要说明了病程中气血失调所产生的病症及治疗方法,如桂枝汤治疗气滞不通等。
11. 疟疾篇:介绍了疟疾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阳明瘅疟等。
12. 中风篇:详细阐述了中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大黄牡蛎汤治疗中风瘫痪等。
13. 伤寒篇:详细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小柴胡汤治疗早期伤寒等。
14. 疾厥篇:主要探讨了疾病导致的急厥病症及治疗方案,如三元散治疗胃气上逆之厥病等。
15. 血厥篇:介绍了血厥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撤毒汤治疗胃肠化瘀之血厥等。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关键字】精品图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载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此外还包括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食疗法、治未病等,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简介《金匮要略》是传统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医学典范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可谓"施之于人,其效果若神"。
另外,《金匮要略》中还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饮食卫生、饮食禁忌、饮食疗法等。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作者简介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典范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金匮要略》进行解读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本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及背景《金匮要略》的作者是刘渡舟,他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刘渡舟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撰写了这本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经典医书。
在《金匮要略》中,刘渡舟提出了许多与诊断、治疗相关的重要观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金匮要略》的内容概述《金匮要略》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医学著作。
它主要包括了病证的分类、治则的阐述以及具体的处方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刘渡舟特别注重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讲解,力求揭示疾病发生的本质及治疗的关键所在。
三、《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在《金匮要略》中,刘渡舟将疾病按照其病理性质和发病规律进行了详细分类。
他将病证分为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痰湿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具有相互联系的关系。
通过对病证的分类,刘渡舟帮助医生们更好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金匮要略》的治则阐述在《金匮要略》中,刘渡舟对于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下达则上宣,下无则上补”的治疗要点,强调了舒标清邪和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此外,刘渡舟还强调了注意病程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五、《金匮要略》的处方药物作为一本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也涉及了丰富的处方药物的使用。
刘渡舟根据病证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并配以具体的草药、方剂等。
这些药物方剂既符合中医的药物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结语《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回复“金匮要略”的文献,是一本揭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教导,被许多中医学者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解读的形式,一步一步回答关于《金匮要略》的问题。
一、金匮要略是什么?《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
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医药中的瑰宝。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家,他以独到的医术和学识,整理了许多关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编写了《金匮要略》。
二、金匮要略的内容有哪些?《金匮要略》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四诊与六十五病方。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六十五病方则是对各种疾病的详细描述和治疗方法,包含了药物方剂的配制和使用。
三、金匮要略的意义是什么?《金匮要略》的意义在于它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传承。
它对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和对病情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治疗方案,对于中医的传统疗法和药物医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解读《金匮要略》的方法有哪些?解读《金匮要略》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仔细阅读文中对于四诊和各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案,并对其中关键词和概念进行解读和分析。
其次,可以根据自身中医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对《金匮要略》中的理论进行验证和实践。
最后,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医学文献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应用。
五、为什么要学习《金匮要略》?学习《金匮要略》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医学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它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掌握实践技巧,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治愈率。
另外,学习《金匮要略》还可以促进医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为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它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由东晋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创作而成。
它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医圣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卷,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的白话解读如下: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其中提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第二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腹痛、呕吐、腹泻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宜精细,以养正气"的观点。
第三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产后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特殊性,提出了"调和经血,养血补气"的治疗原则。
第四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尿频、尿痛、尿血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利水通淋"的治疗方法,强调了排尿功能的重要性。
第五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皮肤病和外伤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清热解毒"的原则,强调了外用药物的作用。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五官科疾病,如眼疾、耳鸣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明目益耳"的治疗方法,强调了保护视听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中风、癫痫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病从心生"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第八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调理脏腑"的治疗方法,强调了内脏功能的平衡。
第九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骨伤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强调了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第十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其他疾病,如痔疮、肿瘤等。
《金匮要略》精髓解读Overview1.引言: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2.核心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3.治疗策略:方剂的运用4.实践应用:案例分析5.结语:金匮要略的传承与创新引言:金匮要略的历史地位金匮要略的起源与发展•起源背景: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与自身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后世整理为《金匮要略》。
•医学贡献:《金匮要略》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地位: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重要文献。
金匮要略的现代意义•指导现代中医实践:《金匮要略》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对现代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疾病防治的应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为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促进中西医结合:通过研究《金匮要略》的精髓,可以更好地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
核心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辨证:中医通过观察、问诊、闻声、切脉等方式,分析病情,确定疾病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疗程安排等,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个体化治疗:强调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应个性化定制,体现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证型•寒热虚实:中医诊断的基本病理状态,寒热指机体对温度反应的异常,虚实则涉及正邪斗争和体质强弱。
•气血津液: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功能之源,血为营养之本,津液维持体内外液体平衡。
•辨证论治:金匮要略强调根据不同证型施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体现个性化治疗原则。
治疗策略:方剂的运用常用方剂解析•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桂枝汤:主要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功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金匮要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金匮要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 (见伤寒论)著,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原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该论共16卷,前10卷论伤寒,后6卷论杂病。
该论
《金匮要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 (见“伤寒论”)著,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原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该论共16卷,前10卷论伤寒,后6卷论杂病。
该论传于从东汉至西晋很短的时间即因战乱而散佚。
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加以搜集编次,论伤寒的10卷流传下来,书名《伤寒论》;论杂病的部分又一度失散,在诸家方书中可见到其内容。
北宋初年(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残旧书籍中得到《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
上卷论伤寒,中卷讲杂病。
下卷记述方剂和妇科疾病的诊治,于是抄而传之。
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发现的文本重新整理编校,因论伤寒的内容已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单行本,只取论杂病为主的内容厘定为三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即后世通行的《金匮要略》,简称《金匮》。
该书迭经后人整理,书中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但其主要内容是张仲景手著。
宋代《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崇文总目》,明代《国史·经籍志》、《文渊阁书目》、《医藏书目》,清代《八千卷楼书目》、
《书目问答》、《经籍访古志》等,均载有《金匮要略》著录或提要。
历代刻本很多,目前国内所存最早刻本为元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他版本还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二十七年(1559)海虞赵开美校刻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瑞堂刊本,日宽政元年(1789) 芳兰榭刊本,日大化三年(1806) 谐仙堂新刻本,19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金匮要略》共3卷,分25篇,计有608节条文,论病60余种,载方262个。
其内容主要有:
第1篇,条文17节,为全书总纲,主要论述预防、病因、诊断、治疗的一般理论和原则。
第2-17篇,条文325节,论述内科杂病的诊治。
所论病证包括痓(痉)、湿、暍、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四十多种,对各病的症状、辨证、治则、治法均有精要说明。
第18-19篇,条文15节,论外科杂病。
包括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等病的论治。
第20-22篇,条文44节,论妇科诸病。
包括妊娠、妊娠呕吐、腹痛、小便难,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产后腹痛、中风、下利,带下、腹痛、转胞、阴吹、阴寒、阴中生疮、脏躁、吐涎、痞等病的证治。
第23-25篇,条文207节,论述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
菜谷禁忌并治等。
《金匮要略》是为中国临床医学奠定基础的重要古典医籍之一。
在理论上,它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体系,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
在病因学方面,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有关经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病因理论,明确地把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是病因学说中三因论的最早经典论述。
在辨证学上,以脏腑病机的理论进行症候分类,全书按病症分篇,每篇对各病症的病因、症候、病位都作出具体论述,对于如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辨证作了简明实用的阐述,是张仲景辨证施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学上,发挥《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开篇首论即问: “上工治未病、何也?”论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阐发了“治肝补脾之要妙”和“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的原则,使治未病思想在脏腑经络辨证施治中具体化; 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已全面地使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主张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灵活运用,一法可治多种病症,同一病证可用多法施治,如书中记述对黄疸的治疗可用汗、吐、下、温、清、补、利小便等七种治法;同时,书中还介绍了针灸疗法和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都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又是一部方论,它载方262首,用药116种,表现出
当时方剂学发展的水平。
该书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谨、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
其选方大都有较高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桔皮竹茹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蒌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都为后世临床所广泛应用,成为中医方剂学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依据。
该书所运用的剂型,已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薰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灌肠剂、阴道栓剂等多种。
它表明,汉代的方剂学和剂型学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
《金匮要略》是现存张仲景两大论著之一,它和《伤寒论》一起构成仲景学说,是中国医学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发展高峰的标志。
该书是对两汉时代临床经验的重要总结,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准则,为内科杂病学和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制了众多疗效可靠的方剂,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和注释颇多。
较早的有元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此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其诠释较详,但甚少流传。
嗣后的注本影响较大的有: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1671),程林
《金匮要略直解》(1673),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1687),沈目南《金匮要略编注》(1692),魏荔彤《金匮要略本义》(1721),尤恰《金匮要略心典》(1726),该注本为多数医家所推崇,吴谦《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742),黄元御《金匮悬解》(1756),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 (1803),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1893),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1872)、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 (1934) 等。
此外,国外研究《金匮要略》较为著名的有,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1806),日丹波元坚《金匮要略述义》 (1842)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