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21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2
书愤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陆游所抒发的情感,积极与之共鸣。
2、增强爱国观念和责任意识,牢记时代使命。
教学重点:1、《书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感和高贵的人生价值观。
2、诗歌鉴赏从意象到情感、从形式到内容的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内涵说的是文学作品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时代内容,体现着时代价值。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经靖康之变,中原沦陷、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收复之事。
然而,南宋并不缺乏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岳飞,气吞山河的辛弃疾,只不过,他们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名篇《书愤》。
知识积累:文本赏析:诗歌解题:《书愤》,即抒发悲愤。
问:作者因何而愤呢?诗歌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明确:诗歌的二二三节奏;颔联的高昂情感,读法语调宜重;颔、尾两联情感沉郁,读法宜慢而稍低沉。
诗歌鉴赏:首联:“世事艰”,世道艰难,山河沦丧。
“那知”说的是自己早年涉世未深,不能洞察凶险复杂的社会。
“气如山”,指自己早年收复河山壮心豪气。
首联一自问,“世事艰”——“气如山”的强烈对比,“那知”二字的未曾料到,郁愤之基调已奠定。
颔联:问,颔联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意象典型、开阔、壮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完全由意象组成,却毫无堆砌之感,当年策马扬鞭、夜雪鏖战的场景如在目前。
这也足见其诗才浩荡。
颈联:颈联的抒情有何特色?明确:用典抒情。
“空”,往昔的奋斗落空,梦想落空,舍我其谁的壮志无人赏识。
“衰鬓先斑”把郁愤之情更加推进一步,而至悲怆的境地。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尾联:用典明志。
问:诗人为何要用诸葛亮的典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北伐之志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宋诗词欣赏》,具体内容为第四章《豪放与婉约》的第二节课——《书愤》。
本节课将通过分析陆游的《书愤》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豪放与婉约之间的情感表达,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意境和情感,学会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词鉴赏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诗词背诵:让学生齐声背诵《书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感知诗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分析诗词:讲解《书愤》的背景,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其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6.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诗词鉴赏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诗词鉴赏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并讨论答案。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书愤》全文2. 黑板右侧:教学重点、难点、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3.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书愤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编者王耀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重难点1、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2、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四.鉴赏品味诗歌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海拾贝》中的《书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诗歌背景、韵律特点、意境表达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四章节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诗歌背景、韵律特点及意境;2. 领悟诗人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书愤》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书愤》的韵律特点,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书愤》打印稿、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故事,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书愤》的创作时代。
3.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书愤》的韵律特点,解读诗句,深入剖析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教师给予指导与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 诗人:陆游3. 诗歌背景:战争、忠诚、愤懑4. 韵律特点:对仗工整,韵律优美5. 意境:壮志未酬,报国无门6. 情感:愤懑、失落、忠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书愤》中的意境及诗人情感。
2. 答案要求:要求不少于200字,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书愤》的意境及情感。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书愤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2、解题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Akz3qSusXG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Akz3qSusXG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Akz3qSusXG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Akz3qSusXG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宋词与宋代诗歌》第二节《陆游的诗歌》,详细内容为《书愤》一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理想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所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书愤》,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3. 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比兴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陆游的诗歌。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书愤》2. 诗歌背景:南宋,陆游3. 诗意解析:愤世嫉俗,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对仗、比兴、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陆游的另一首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答案要点:描绘秋夜景象,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南宋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对《书愤》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艺术手法分析:对仗、比兴等在诗歌中的运用。
3.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达:如何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 作业设计:确保作业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意解析1. 抓住关键词汇:如“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第一模块(知识梳理)一、知人论世(学生查资料,教师补充并梳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国难伴其一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海拾贝》中的《书愤》。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文本阅读与解析;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书愤》的诗歌内容;2.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 通过对《书愤》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主题思想的挖掘;2. 教学重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诗歌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及其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3. 诗歌文本阅读: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意象、艺术特色,讲解重点词汇、句子;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挖掘作者的情感,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9.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诗歌《书愤》2. 作者:陆游3. 诗歌背景:南宋、战乱、报国之志4. 重点词汇:塞上长城、衰鬓、斑斑、神州5.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书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2)谈谈你对《书愤》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意象:塞上长城、衰鬓、斑斑、神州;作用: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诗歌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书愤》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书愤》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 教学重点:《书愤》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a. 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b. 对《书愤》进行原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a. 选取《书愤》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
b. 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模仿例题,对《书愤》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赏析。
b.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b. 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创作背景:战争、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5. 赏析方法:关注情感、分析修辞、联系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赏析方法,对《书愤》全诗进行详细解读。
b. 分析《书愤》中所表达的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2. 答案:a. 解读内容要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现创作背景。
b. 体会内容要求:真实感受,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