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45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 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3.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品德,感受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
4. 学习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智慧和品德。
3.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古代名人的画像或故事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古代名人的认识。
(2)教师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它记载了魏晋时期许多名人的言行轶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故事,领略古人的智慧和风采。
2. 作者简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要内容。
明确:《咏雪》讲述了谢太傅一家在寒雪日聚会,儿女们咏雪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起出行,朋友迟到后还对子骂父,陈元方据理驳斥的故事。
②这两则故事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明确:《咏雪》中谢太傅一家充满文化氛围,谢道韫聪明机智,有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聪明勇敢,懂得礼义,陈太丘守信守时。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1)分析人物形象。
①《咏雪》中谢太傅、谢朗、谢道韫分别是怎样的人?明确: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善于引导子女,和蔼可亲。
《世说新语》(三则)(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世说新语》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了解“魏晋风度”。
3、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魏晋风度”的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言,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教学时数:教学过程:一、《世说新语》(一)编者《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
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
《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手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
梁时刘孝标为此书作注,引用古书四百馀种,更加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二)内容《世说新语》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士族名士有意玩弄风度、风流自赏的情态。
他们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
如《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世说新语》的一些记载还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凶残暴虐、贪婪悭吝等丑恶本性。
如《》石崇高与王恺争豪》。
《世说新语》也记载和称颂了一些好人好事。
《言语篇》“新亭对泣”一则表现士族爱国思想,《德行篇》写荀巨伯忠于友情,不肯“败义以求生”;《识鉴篇》写郗超不计小怨,顾全大局;《自新篇》写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等,也都有一定教育意义。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作者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士族文人风尚的影响,它不但没有接触到广大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而且对统治阶级生活的记载也缺乏批判的态度,这不能不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思想性,并给后世读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世说新语》导读案【教学目标】1.译读群像群文,概知一类魏晋风流。
2.聚焦一人群文,品读一类魏晋风骨。
3.整合他人群文,拓读魏晋名士风华。
【教学重难点】译读群像群文,概知一类魏晋风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课题,叫“吹一缕魏晋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那精神上会是怎样的状态呢?我们从《世说新语》打开突破口,了解一下概况。
屏显齐读:二、概读——魏晋风流人物知多少任务一:趣答闯关第一关:根据图片猜主人公。
第二关:根据语料信息猜成语。
第三关:背诵魏晋名士有关的古诗。
1.第一关,根据图片猜人名。
简单介绍竹林七贤嵇康:思想家、文论家、音乐演奏家、打铁爱好者。
刑场上,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唱,死得太有风骨了。
雪夜访戴:是我们熟悉的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2.根据语料猜成语(1)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2)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之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3)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屏显:一见钟情、肝肠寸断、一往情深、自惭形秽、口若悬河、洛阳纸贵、后起之秀、身无长物、鹤立鸡群、咄咄怪事、琳琅满目、金玉满堂、危言耸听、渐入佳境、坦腹东床、肃然起敬、应接不暇、望梅止渴、管中窥豹、老生常谈、登峰造极、拾人牙慧、东山再起……3.第3关——古诗背诵有一处地方它是魏晋名流聚集地,叫《乌衣巷》,请背诵。
屏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出:王家——名士——王子猷师:名门望族,权倾朝野,有时候影响力比皇帝要大得多。
有个成语叫琳琅满目,形容琅琊王家,遍地都是名人、当宰相、当将军、当名士、当诗人。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特别的名士——王子猷。
三、赏读——魏晋名士风骨评论会任务二:解读王子猷的名士风1.诵读:读出角色感和故事感,可以自读,可以搭档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世说新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世说新语》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刘义庆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2. 课文的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包括各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3. 课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如官职、礼仪、人物关系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文化现象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世说新语》的背景和作者刘义庆。
2. 讲解课文的基本结构,概括各个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讲解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人物关系等。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逻辑推理能力。
4. 课堂小测:通过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世说新语》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世说新语》的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和讲解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课文《世说新语》原文和注释。
2.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网络资料。
3. 影像资源: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或动画片段。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教案1引言1.1《世说新语》的背景与意义1.1.1《世说新语》成书于魏晋时期,由刘义庆编纂,记录了当时名士的言行与逸事。
1.1.2作为一部文学与历史价值并重的作品,它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精神。
1.1.3通过《世说新语》,可以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
1.1.4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世说新语》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对历史的认识。
2知识点讲解2.1魏晋风度的定义与特点2.1.1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士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表现为清谈、放达、超然物外。
2.1.2这种风度在当时被视为高雅和智慧的象征,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2.1.3魏晋风度强调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与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紧密相关。
2.1.4通过对魏晋风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士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3教学内容3.1《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3.1.1教学内容将围绕《世说新语》中的几位代表性名士,如王导、谢安、竹林七贤等。
3.1.2通过分析这些名士的言行,揭示他们所体现的魏晋风度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3.1.3学生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学习,深入理解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3.1.4教学内容还包括对这些名士的评价和影响,以及他们在后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教案4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内容和成书背景。
4.1.2学生能够理解魏晋风度的定义、特点和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意义。
4.1.3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世说新语》中的几位代表性名士及其所体现的魏晋风度。
4.1.4学生能够分析魏晋风度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关系。
4.2技能目标4.2.1学生能够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和人物。
4.2.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2.4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关于魏晋文化的拓展研究。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的体现》一、引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魏晋时期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
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文学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时期的一部文学名著,不仅在记录当时社会历史风貌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更突出地展示了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探讨《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
二、深度探讨1. 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历史阶段。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晋风度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独特气质。
它融合了儒家的仁义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及墨家的兼爱共利等思想,形成了一种融通兼济的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使得魏晋时期的人文风貌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
2. 《世说新语》中的精妙故事《世说新语》作为一部精彩绝伦的魏晋时期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名士达官的风度与风采。
在书中,有关魏晋名士的品行和言谈举止等内容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展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比如"丁大不自见"、"曲世珍弃王观聘而往见刘"等故事,都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高尚情操和不拘一格的处世态度。
三、广度探讨1. 魏晋风度在社会伦理和处世态度中的体现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待友情、爱情、亲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态度蕴含着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高尚品质。
在《世说新语》中,众多的故事便生动地展现了这种风度在人际交往中的细腻表现。
2. 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范本。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深入挖掘其内涵,还是广泛吸纳其外延,都能看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
《世说新语》——--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教学目标】1、了解《世说新语》的内容及时代背景2、把握名士风流的内涵和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难点】:名士风流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放一段蔡自忠《世说新语》的视频一、何谓《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是一部笔记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编撰,梁刘孝标注。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临之子,出继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
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
好文学。
《世说新语》或为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而成。
刘孝标为之作注,引用古书百余种,补充了不少史料,许多已经散佚的古书借此保存了佚文,颇为后人重视。
二、《世说新语》的时代背景1、动荡战乱的历史背景。
2、玄学清谈的士人风尚。
三、《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遗闻轶事和玄学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名士们的风流令后人诧异,继而心醉神往。
从而《世说新语》也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材料。
何谓风流:风流是一种人格美,这种美是魏晋名士们向外发现了山川自然之美,向内发现了心灵之美。
然后欣赏这份美,并通过生活彰显这份生命之美.。
凡美都涵有主观的成分是不可以言语传达底风流是一种美,所以什么上可以称为风流性质的内容,也是不能用言语传达底.我们可以讲的,也只是构成风流的一部分的条件。
《世说新语》常说名士风流,我们可以说风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现。
是名士必风流,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真风流的四要素:第一、真名士真风流底人,必有玄心。
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
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晋人常说超越,世说新语说:‚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
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超越是超过自我;超过自我,则可以无我;真风流的人必须无我,无我则个人的祸福成败,以及死生,都不足以介其意,世说新语说:‚郗太傅(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