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类型及原因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0
试析高速公路路面损坏原因分析及维修措施摘要:在高速公路施工与投放使用中,如果出现路面质量问题,不但会给高速公路正常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也会影响行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甚至会威胁人们出行安全。
基于此,本文就结合高速公路路面损坏问题产生原因,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维修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损坏原因;维修措施在高速公路工程中,一般包含了多个施工环节和主体,其中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将会给整个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路面是高速公路施工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更是和车辆直接接触的位置,容易发生各种损坏问题,无法保证人们出行安全。
所以,加强路面损坏问题探究,查明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总结经验,做好维修和保养工作,及时将路面损坏问题处理,保证高速公路整体质量,给人们安全出行提供良好条件。
一、高速公路路面维修保养的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交通运输规模逐渐扩大,由于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质量将会给人们日常出行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要求相关部门做好路面维修养护工作,及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处理。
近几年,沥青路面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高速公路路面建设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但是为了促进高速公路施工水平提升,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技术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找到高速公路路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科学处理,降低对人们出行的影响。
如果在高速公路路面日常检查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具体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做好修补工作,减少安全问题发生,降低损失。
通过加强高速公路路面维修和养护,增强各级人员职责意识,减少路面损坏问题发生,延长高速公路使用期限,给人们安全出行奠定良好基础[1]。
二、高速公路路面损坏原因分析(一)路面裂缝通常情况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高速公路路面裂缝问题频繁其中,常见裂缝问题有两种,一个是荷载裂缝,另一个是非荷载裂缝。
其中,荷载裂缝的产生原因就是受到车辆荷载影响,在车辆荷载比较大的情况下,半刚性路面将会产生一定拉应力,如果拉应力远远大于半刚性材料自身抗拉应力能力,将会导致路面发生裂缝。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处治方法第一节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及分类分级一、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定义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主要有坑槽、松散、拥包、翻浆、沉陷、泛油、车辙、网裂、龟裂等,根据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21)中规定,各种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如下:1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状,平均深度大于1cm,面积在30cm2以上。
2松散: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0.05m2以上。
3拥包:路面局部隆起,平均高度在1.0cm以上。
4翻浆:路面、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现象。
5沉陷:路面、路基有变形,路面下凹,平均深度在1.5cm以上。
6泛油:高温季节路面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薄油层,行车出现轮迹。
7车辙: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深度在1.0cm以上的纵向带状凹槽。
8龟裂:缝宽3mm以上或缝距10cm以内,面积在1m2以上的块状不规则裂缝。
9网裂:缝宽1mm以上或缝距40cm以内,面积在1m2以上的网状裂缝。
二、沥青路面破损分类分级沥青路面破损受到路面类型、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交通荷载、材料条件、排水条件、施工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病害产生的破坏机理和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有时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总体上讲路面破损分为二大类:结构性破损和功能性破损。
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损分析(一)、结构性破损结构性破损是由于路面各层或某一层的承载能力降低引起的,对于半刚性路面的结构破坏通常是由于整体性半刚性材料层底面拉应力超过容许值产生的,其结构层底面拉应力引起的疲劳破坏首先从底基层底面开始,并逐渐向上延伸,接着半刚性基层产生疲劳破坏,反映在沥青表面层上往往是裂缝的产生,特别是横向裂缝,最后导致整个路面结构层结构性破坏。
1、局部裂缝:局部裂缝一般是路面使用3-5年后发生的,其表现多是细线状裂缝,引起局部裂缝的原因可归纳为基层或路基的压实度不均匀、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及局部材料质量等问题。
对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损坏类型及成因的分析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对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损坏类型及成因的分析摘自:《学术理论与探索》常乐东从外观表现形式上,沥青路面的损坏可分为裂缝、变形、表面损坏和修补损坏等四大类,其中可进一步细分为15种主要损坏类型:一、横向裂缝与道路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
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低温收缩或者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是产生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
裂缝初期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逐渐发展而贯穿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大致呈均匀分布。
此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的反射作用,会使沥青路面出现横向反射缝。
二、纵向裂缝与道路中线大致平行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
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宽处,常由于压实不好,路基或基层出现沉降而产生纵向裂缝。
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打接不好,或者旧混凝土面层纵向接缝的反射作用,也会在路中心线处出现纵向裂缝。
渠化交通的道路上,沿轮迹带因荷载重复作用而产生的纵向裂缝,属疲劳裂缝。
三、龟裂沥青路面龟裂主要表现有:随车轮长期作用顺公路延伸方向呈狭长形分布;局部下沉近似圆形分布;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形如龟壳表面花纹;路面基层严重下沉条状分布等多种形式。
对于半刚性基层路面来说,龟裂多是由车辙深层次发展而形成的。
当柔性路面出现车辙后,其原有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及分布荷载能力急剧下降,路面防水沥青混凝土出现裂缝,大量的渗水沿裂缝进入道路基层。
由于各沥青面层之间的粘结相对于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粘结要好,进入沥青路面的渗水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表层渗水首先破坏的是最薄弱的沥青混凝土与半刚性基层的界面。
雨水沿着界面空隙渗透并充满空隙。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有压水对界面处沥青混凝土及半刚性基层的结合料进行破坏。
在初期,由于对具有柔性的沥青混凝土的破坏不明显,而对于半刚性基层的破坏却非常明显,使原本强度较高的半刚性基层表面强度下降较快,并在有压水的作用下将半刚性基层表面分离成片状,与骨料分离。
浅析沥青路面损坏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要:公路一旦投入使用,路面的早期损坏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路面的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势必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沥青路面损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坏产生主要原因
公路一旦投入使用,路面的早期损坏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路面的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势必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沥青路面损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的普遍类型有: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以此六项为例,浅析)。
1.坑槽
轻:坑浅,有效面积在0.1㎡以内,(约0.3*0.3),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坑深,有效面积大于0.1㎡,(约0.3*0.3),损坏按面积计算。
(1)压实不足性坑槽:施工时混合料温度太高,使沥青老化,粘结力降低,脆性增加,导致压实不够,粘结不牢,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形成坑槽;混合料温度太低,摊铺不均匀,压实不充分,导致压实度不够形成坑槽。
(2)厚度不够性坑槽:路面下面层局部标高控制不严,导致沥青上面层个别地方厚度不够,在行车作用下,部分混合料易被带走,形成坑槽。
(3)水损害性坑槽:①开始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②沥青膜与。
第一节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及分类分级一、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定义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主要有坑槽、松散、拥包、翻浆、沉陷、泛油、车辙、网裂、龟裂等,根据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 2—2001)中规定,各种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如下:1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状,平均深度大于1cm,面积在30cm2以上。
2松散: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0.05m2以上。
3拥包:路面局部隆起,平均高度在1.0 cm以上。
4翻浆:路面、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现象。
5沉陷:路面、路基有变形,路面下凹,平均深度在1.5 cm以上。
6泛油:高温季节路面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薄油层,行车出现轮迹。
7车辙: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深度在1.0 cm以上的纵向带状凹槽。
8龟裂:缝宽3 mm以上或缝距10cm以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块状不规则裂缝。
9网裂:缝宽1 mm以上或缝距40 cm以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网状裂缝。
二、沥青路面破损分类分级沥青路面破损受到路面类型、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交通荷载、材料条件、排水条件、施工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病害产生的破坏机理和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有时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总体上讲路面破损分为二大类:结构性破损和功能性破损。
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损分析(一)、结构性破损结构性破损是由于路面各层或某一层的承载能力降低引起的,对于半刚性路面的结构破坏通常是由于整体性半刚性材料层底面拉应力超过容许值产生的,其结构层底面拉应力引起的疲劳破坏首先从底基层底面开始,并逐渐向上延伸,接着半刚性基层产生疲劳破坏,反映在沥青表面层上往往是裂缝的产生,特别是横向裂缝,最后导致整个路面结构层结构性破坏。
1、局部裂缝:局部裂缝一般是路面使用3-5年后发生的,其表现多是细线状裂缝,引起局部裂缝的原因可归纳为基层或路基的压实度不均匀、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及局部材料质量等问题。
浅析沥青路面损坏的原因及防治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路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提出了沥青路面损坏的类型与特征,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坏类型损坏原因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我省的路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沥青路面结构标准逐步提高,沥青面层厚度由以前的4.5~5cm提高到现在的7~9cm。
施工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沥青面层的施工机械和工艺也更加先进、科学,工程质量获得了明显提高。
但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过早损坏,如:过早或过多的出现横向裂缝、超出规范的纵向裂缝、局部的网裂、车辙、沉陷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路面的正常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观察,对其发生的原因、对策谈一下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一、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沥青路面的损坏所表现出的形式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
经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
1.沥青路面的裂缝2、沥青路面的车辙3、沥青路面的松散4、沥青路面的水损害5、沥青路面的沉陷二、沥青路面损坏的原因分析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各地因为环境、地理及气候条件不同,出现病害的方式或程度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路面结构本身的原因目前国道省道的沥青路面均为半刚性基层的结构,裂缝是其本身固有的性质。
半刚性基层容易开裂,并反射到表面。
2.施工因素的影响2.1主要原材料的影响。
沥青生产厂家不同,沥青的稠度、感温性和含蜡量等指标也会有较大变化,由此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强度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其他原材料因产地分散、产量低、规格单一、石质差异也较大,很难达到规范的要求。
加之路网建设工期相对较短,用料时间集中,到了紧张季节,经常出现工地间争抢原材料的情况。
2.2施工配合比控制。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坑槽形成原因分析及养护对策探讨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主要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
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表面平整、无接缝、路面摩擦力大、行车平稳舒适安全、振动噪音小、施工工期较短、养护修补简单快捷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在高速公路、城市外环主干道等多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路面的病害也在逐步增多,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沥青路面病害原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坑槽;形成原因;养护对策引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坑槽,会造成驾驶过程中的颠簸和不稳定,降低行车舒适性,甚至影响驾驶者对道路情况的感知能力,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坑槽还会损坏车辆的悬挂系统和轮胎,导致车辆损坏和维修成本的增加。
此外,坑槽还会加剧雨天路面积水和积雪的滞留,降低路面排水能力和抗滑性能,使道路更加危险。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和提升道路使用效能,需要进行定期养护和维修工作,养护工作包括填补坑槽、修复裂缝、重新铺设沥青等,以恢复路面平整度和提高抗压能力。
同时,科学的养护计划和及时的维修措施也是预防和减少坑槽形成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全的养护体系和有效的监测手段,可以保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良好状况,提升道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坑槽形成原因分析1.1 水损坏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是沥青和集料,沥青主要起到粘结作用,在正常状态下,沥青均匀地包裹在集料的外部,两者包裹成一个整体,使沥青混合料具有极佳的结构特性。
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将大大降低。
在降雨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不可能瞬时将所有的雨水排除,雨水会顺着沥青混凝土路面孔隙率较大处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在雨水和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沥青与集料分离,粘附性丧失,沥青混合料结构遭到破坏,形成坑槽,严重时功能性也会丧失[1]。
1.2 车辆荷载沥青路面作为柔性路面,在行车荷载的长期循环作用下,极易造成局部不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