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有哪几种破坏现
- 格式:docx
- 大小:21.52 KB
- 文档页数:2
环球市场施工技术/-155-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柳昱洵浙江龙丽丽龙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随着国家和政府部门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不断扶持,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随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广泛使用,业内人士对路面早期病害现象越来越重视。
当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病害主要包括推移、松散、裂缝、水破坏、泛油等。
这些早期病害给高等级公路的正常使用留下了潜在威胁,因此必须尽快找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现就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主要从设计、沥青混合料和施工几个方面考虑,以解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迅速大型化、渠道化,且严重超载,使公路路面面监严竣的考验。
许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成通车不久,由于不能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早期破损现象,如:车辙变形、龟裂网裂、坑槽沉陷、水损坏严重、抗滑性能不足等。
路面早期破损是目前公路工程的通病,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特点,这就促使我们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原材料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高速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1.1 泛油油石比未掌握好,沥青用量偏多,还有拌合不均匀,压实不足,特别是在高温作用下,沥青路面变软,强度降低,行车特别是超载行车使沥青混凝土压实,孔隙率减小,沥青被压挤到表层形成泛油是主要原因。
大多数高速公路的行车道上均有泛油现象,严重泛油会造成路面摩擦系数降低,抗滑能力减小。
1.2 松散由于沥青混凝土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粘接力减少而形成松散,主要形成原因是:①集料颗粒被粉尘包覆,使沥青膜不能粘在集料颗粒上;②表面有离析,由于缺少细料,级配不好,形成粗料与粗料相接触,只有极少数接触点与沥青粘结着,沥青老化剥落使粘结力减弱;③压实度不足,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粘聚力。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是现代道路建设中常用的一种路面结构,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然而,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沥青混凝土路面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病害类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以及其产生原因和相应的修复方法。
一、龟裂龟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路面出现一系列细小的裂缝。
龟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路面受到温度变化、交通荷载以及水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修复龟裂可以采用填充料填充、热再生等方法,以保证路面的平整和稳定。
二、沉陷沉陷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某一区域出现下沉或塌陷的现象。
沉陷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路基不均匀沉降、土质松软、路面结构破坏等。
修复沉陷可通过加固路基、重新铺设路面等方式进行。
三、鼓包鼓包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某一区域出现隆起的现象,常见于路面交叉口、车辙等位置。
鼓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问题等。
修复鼓包可以采用拆除鼓包部分重新修复,或者进行整体铺设新的路面。
四、剥落剥落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表层出现脱落的现象,通常表现为路面出现坑洞或露出骨料。
剥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路面材料老化、粘结性差、水分侵入等。
修复剥落可以采用修补剂进行补充,或者进行整体的路面铺设。
五、泛油泛油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出现油斑或油污的现象。
泛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车辆漏油、路面材料质量问题等。
修复泛油可以采用清洗、吸油等方法,以保持路面的清洁。
六、泛水泛水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雨季或积水较多的地区出现积水的现象。
泛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路面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堵塞等。
修复泛水可以采用清理排水系统、改善路面坡度等方式,以提高路面的排水能力。
七、破碎破碎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裂缝或碎裂的现象,通常表现为路面表层出现碎石和空鼓声。
破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路面材料老化、交通荷载过重等。
修复破碎可以采用局部修补、重新铺设路面等方式。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有龟裂、沉陷、鼓包、剥落、泛油、泛水和破碎等。
水泥混凝土路面及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分析概述我国公路飞速发展,取得了不朽的成就,随着通车时间的增长以及通车量的不断增加。
路面上的各种病害也相继产生了。
为了保障道路的质量公路的正常畅通提高优质高效的通行环境就必须要对高速公路病害及时的进行处理以确保行车车辆的安全。
危害公路安全病害种类有很多,我们将通过分析常见的病害来探讨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案,以确保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以及为行车的安全做出保障。
一、水泥路面常见问题及成因1、剥落或露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水泥砂浆发生磨损、剥落,表面出现石子裸露的质量问题及现象。
主要原因a.水泥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水泥耐磨性差、用量不足;b.水泥品质不稳定,质量不合格,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足;c.混凝土拌和不均匀或运输过程中形成离析,局部粗集料多,水泥浆少,造成露骨。
采用粘结性较好的结合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新加坡RP道路修补剂,对混凝土路面的露骨部分罩面d.混凝土坍落度小,夏季施工失水快,或早强剂掺入不当,或石子顶出表面,抹平后石子外露。
2、早期断板纵向、横向及斜向裂缝发展而折成两块以上的水泥混凝土面板,称断板,主要特征是裂缝贯通全厚或板面。
但斜向裂缝虽垂直通底,而从角隅到断裂两端的距离等于小于板边长度的一半称板交断裂。
混凝土路面浇注完成后,未开放交通,或未完全硬化时出现的断板称早期断板。
形成原因a.混凝土板切缝深度不够、不及时,以及压缝距离过大等;b.车辆过早通车;c原材料不合格;d.基层强度不合格;e.基层标高控制不严和不平整;e.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3、麻面麻面形成原因有材料方面也有施工机械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粉煤灰和砂用量过多,或停机时间过长,或振捣不够等原因。
所以防治也只能从这几方面着手:a.调整材料配比,减少辅料用量;b.提高振捣频率,增加振捣棒;c.减少停机时间。
4、蜂窝是指砼细料偏少,或严重不足,表面形成蜂窝状小孔。
主要原因是细料缺乏,砼长时间放置,振捣不密实,前进速度等。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形成及和处理方法一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种类繁多,但主要表现为裂缝、车辙、沉陷、坑槽、泛油和油斑、路面推移等。
1.裂缝:①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指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有规则的裂缝,②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是指跟路线走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裂缝。
③交叉裂缝。
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裂缝称为交叉裂缝。
2.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
3.沉陷:指的是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4.坑槽:路面坑槽指的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
5.泛油和油斑:一般指因表面活性剂破乳后在织物表面沾附的油污,如消泡剂、柔软剂等含有有机硅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容易出现破乳的现象.去除的话需要专门的去硅剂.6.路面推移:主要是指混合料在道路的纵向发生位移,它可能是在施工期间发生或者是在道路通车一段时间后产生,尤其在高温天气下。
二.病害形成的原因1.裂缝:(1)横向裂缝: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贯穿部分路幅或整个路幅。
裂缝一般比较规则,每隔一定的距离产生一道裂缝,裂缝间距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气温和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
(2)纵向裂缝: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主要集中在行车道轮迹分布密集处,因为高速公路交通渠化分明,轮迹位置及轮迹分布范围较小,大车、慢车、重型车辆全部集中在行车道上,快车、小型车,轻型车行驶于超车道机会明显增多,超车道上荷载较小,交通量相对较小,纵向裂缝也较小,纵缝缝宽一般在5~10mm,靠近标线或位于车道中央,且绵延几十米,甚至数百米。
常以单条裂缝形式出现。
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及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处治措施摘要: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问题是道路工程的质量通病之一,本文主要就公路沥青路面出现车辙、龟裂、泛油、推移、坑槽等常见病害,浅析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产生原因,处治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迅猛增加,特别是重型车辆逐年增多,车辆迅速大型化且超载严重,使公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
很多公路沥青砼路面均出现车辙、龟裂、泛油、推移、坑槽等常见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了道路投资效益。
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沥青路面病害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种类繁多,主要分析其产生纵横向裂缝、龟裂、车辙、沉陷、波浪拥抱、泛油、推移等常见病害的原因。
1.纵、横向裂缝问题裂缝是沥青砼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
1.1横向裂缝是与道路中线近似垂直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
其产生原因主要为沥青面层材料的低温收缩和沥青老化、基层裂缝导致面层的反射裂缝、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疲劳损坏造成路面开裂。
这种病害比较普遍,主要为沥青面层温度病害。
1.2纵向裂缝多位于行车道左右轮迹带及施工缝处,有的是不规则连续纵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与宽度不一,并且部分纵缝伴有不同程度的支缝、沉陷现象。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半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
在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宽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
2.龟裂问题龟裂在路面上表现为相互交错的小网格状裂缝,龟裂是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龟裂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路面会出现大面积的坑槽。
3.车辙与沉陷问题3.1车辙是由于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以及气候(高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永久性变形,表现为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大于10mm的带状凹陷。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根据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和路况状况,常见的病害主要分为龟裂、坑槽、剥落和沉陷等几种类型。
以下是对常见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的介绍。
1. 龟裂龟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有横向龟裂、纵向龟裂和龟裂网状裂缝等。
龟裂的主要原因是路面受温度变化和车辆荷载的影响,导致沥青混凝土产生收缩和伸长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从而形成裂缝。
预防和治理措施:- 采取合适的沥青混凝土配方设计,确保沥青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 控制施工温度和压实水平,避免沥青混凝土过早开放交通或过早受到车辆荷载。
- 定期进行路面维护和修补,及时填补裂缝,减少水分渗透,防止进一步扩大。
2. 坑槽坑槽是指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产生的较大的槽状或坑状病害,主要由车辆的频繁行驶和重复荷载造成,尤其是在路面漏修、水稳层破损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
预防和治理措施:- 严格控制超载车辆的通行,减少对路面的荷载影响。
- 定期检查路面磨损情况,及时修复路面漏修的部分,避免坑槽的产生。
- 对已经形成的坑槽进行修补,尽快恢复路面的平整度,避免对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产生影响。
3. 剥落剥落是指沥青混凝土表层出现较大范围的剥离、龟裂和脱落的病害,通常是由路面混凝土质量不好、施工工艺不当或者长期积水等原因引起的。
4. 沉陷沉陷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因为地基不稳定、地下管线开挖等原因,导致路面下沉或变形的现象。
沉陷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安全。
预防和治理措施:- 加强对基础土壤的检测和处理,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 控制地下管线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避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损害。
- 定期检查路面的沉陷情况,及时修复,恢复路面的平整度。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设计和施工、定期维护和修复,以及加强对基础土壤和地下管线的管理和检测。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产生,才能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路面病害的种类一、龟裂病害龟裂是指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出现的细小裂缝。
根据裂缝的形态和特征,龟裂病害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疏松型龟裂、紧密型龟裂和网络型龟裂等。
龟裂病害主要由于路面材料老化、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和膨胀等因素造成,严重影响道路的平整度和行车安全。
二、坑洼病害坑洼是指道路路面出现的凹坑或洼地,给行车带来不便和危险。
坑洼病害主要由于路基下沉、路面材料疲劳破坏、交通荷载集中等原因引起。
坑洼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坑洼的深度和面积,需要及时修补以保障道路的平稳和安全。
三、鼓包病害鼓包是指沥青路面出现的局部隆起或凸起现象。
鼓包病害主要由于路面下层材料的变形或沥青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不足引起。
鼓包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四、剥落病害剥落是指路面材料表面出现脱落或剥离现象。
剥落病害主要由于路面材料老化、水分侵入、载荷作用等因素引起。
剥落病害的存在会使路面表面粗糙,增加车辆行驶时的阻力和噪音,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
五、车辙病害车辙是指道路上车轮轨迹形成的沟槽或凹痕。
车辙病害主要由于车辆的频繁行驶和长时间停留造成。
车辙病害的存在会导致水泥路面的开裂和破坏,增加车辆行驶的阻力和不稳定性,影响行车安全。
六、沉陷病害沉陷是指路面出现下陷或下沉的现象。
沉陷病害主要由于路基土质的松软、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引起。
沉陷病害会导致道路表面不平整,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行驶的舒适性。
七、波浪病害波浪是指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出现的起伏波动现象。
波浪病害主要由于路面材料变形、路基变形或施工不当等因素引起。
波浪病害会导致车辆行驶时的颠簸和晃动,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性。
八、裂缝病害裂缝是指道路路面出现的线状或面状的裂缝。
裂缝病害主要由于路面材料的收缩和膨胀、温度变化、路基变形等原因引起。
裂缝病害的存在会导致水分渗入路面,加速路面材料的老化和破坏,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路面病害的种类。
沥青混凝土空隙率0002早期破坏习惯上将早期破坏分为裂缝、修补和坑洞、变形、表面损坏及其他损坏,而水损坏则作为早期损坏现象单独讨论。
与国外早期破坏相比,我国的早期破坏出现得更早,许多仅为l-3年,即路面在设计寿命期前l/4至l/3期间内。
所发生的过早的各种形式的路面破坏,主要有车辙、开裂、卿浆、泛油、松散、坑槽等几种形式。
3空隙率空隙率是指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内除矿料毛体积和有效沥青体积之外的间隙体积占试件毛体积的百分比,是沥青混合料各项体积指标中的核心,根据试件实测密度与最大理论密度比值求得。
yy=(1-P//Pz)x100,式中yy为试件空隙率,P/为试件实测密度,F2为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
空隙率是沥青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它的大小与沥青混凝土的透水性、耐久性、高温稳定性和强度密切相关。
3.1空隙率与透水性的关系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是影响沥青路面透水性的主要因素,混合料空隙率越大,透水性也越大。
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过大,降水容易透入结构层中,使沥青路面产生各种各样的水破坏。
zube(修比)专家的研究表明,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约为8%时,路面的透水性很大。
Brown(布朗)、C011ins(柯林斯)等专家在美国乔治亚州对离析混合料的研究也表明,热拌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小于8%时,混合料的透水性很小,空隙率大于约8%时,混合料的透水性增加很快。
国内最近研究表明,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现场渗水性和现场空隙率的相关性较大,集料的最大公称尺寸对路面的渗水特性影响很大,大公称尺寸集料混合料路面的渗透性大,粗级配混合料明显比细级配混合料渗透性大,集料最大公称粒径在20mm以上时,路面空隙率大于5%,开始渗水过多。
3.2空隙率与耐久性的关系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主要体现在老化过程中,老化将导致混合料的脆性升高,韧性下降,过早出现疲劳开裂和其他形式破坏。
沥青在使用过程中受空气、紫外线、水的作用而老化,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轻质油的挥发、氧化缩合、结构位阻硬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沥青直接接触空气的条件下发生的。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类及处治办法一、使用范围本《方法》仅使用与湖北京珠高速公路主线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治。
二、路面病害分类及处治方法1、裂缝按照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将裂缝分为荷载裂缝、温缩裂缝、反射裂缝和沉降裂缝四类。
(1)、荷载裂缝:是在车轮荷载的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底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半刚性基层就的底部就会很快开裂。
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底部的裂缝就2逐渐扩展到上部,并使沥青面层也产生开裂破坏。
(2)、温缩裂缝:是由于沥青面层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裂缝,包括低温收缩和温度疲劳裂缝,在温度降低特别是温度聚降时,面层材料受基层和周围材料的约束而不能自由伸缩,产生很大的张应力,超过材料的许可限度,沥青面层就会产生裂缝,温缩裂缝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3)、反射裂缝: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随着半刚性基层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在基层中会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产生收缩裂缝。
基层裂缝反射到沥青面层产生反射裂缝,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横向裂缝。
(4)、沉降裂缝:是由于填土固结沉陷或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常出现在桥涵的两头或路基半填半挖处,表现为横向裂缝或较长的纵缝。
根据裂缝产生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高温季节全部或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
不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采用乳化沥青灌缝,以达到防止渗水的目的。
对于处理缝宽在2-5mm之间的不可愈合的温缩裂缝和反射裂缝可先沿裂缝用鼓风机将石粉吹尽,吹干四周,使用铁钩清楚缝内的深层杂物,保证缝内干净无粉尘、杂物。
其次用该性乳化沥青灌入裂缝中,再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最后将溢出缝外的沥青,石屑及砂清除。
对于缝宽在5mm以上的反射裂缝可先用开槽机沿裂缝锯缝,开槽深度略大与缝深,然后用鼓风机将槽内的石粉吹尽,清楚杂物,出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最后将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入缝中,捣实整平;如裂缝纵横交错形成重度损害等病害,应采用热补车热补进行处理。
另外,也可沿裂缝切除面层,宽度应比裂缝大5cm以上,然后在基层的累犯上固定人工格栅,在重新填筑面层。
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养护措施沥青路面具有造价低、噪声小、行车舒适、施工快捷、维修方便等优越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交通量迅速增加,沥青路面出现了许多病害,造成了行车不舒适、交通不安全和使用年限不高的严重后果。
因此本文主要对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道路养护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标签:沥青路面;病害;养护措施我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沥青路面因其独特的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道路建设中,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施工质量等,造成了沥青公路过早的损坏,从而对人们的出行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一、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不管是水泥还是沥青路面,在通车使用一定的时间之后,都会陆续的产生各种变形、损坏和其他形式的缺陷,这些缺陷与隐患被人们统称为路面病害。
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常见的病害有:裂缝、车辙、坑槽、松散、道桥过渡段跳车与表面发生破损等现象。
(一)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当中最为常见的路面通病,其按行程原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横向裂缝、竖向裂缝与网状裂缝三种形式。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也被称为载荷型裂缝,主要是因为路面结构的设计不当或者施工质量的低劣及车辆严重超载使得沥青路面面层或者半刚性层内部产生的张拉应力超过了其抗疲劳强度而发生断裂与非荷载型裂缝。
2、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出现的原因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是沥青面层在分层摊铺的时候两边的接茬未曾处理好,在受到车辆荷载和环境作用因素下逐渐出现产生开裂;其次,由于路基在施工中压实度不够均匀和路基边缘部位受到水的浸泡而产生了不均匀沉降现象,进而引起了混凝土纵向裂缝。
3、网状裂缝。
网状裂缝与龟裂是沥青路面最为常见的裂缝结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路面结构中含有柔软物质和泥砂层,使得粒料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松动,水稳定性能不好,在荷载的作用下发生了唧浆现象,从而产生龟裂与网状裂缝,最终引起路面损害。
适用标准文案第一节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及分类分级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定义沥青路面病害的种类主要有坑槽、松懈、拥包、翻浆、沉陷、泛油、车辙、网裂、龟裂等,依据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保养技术规范》(JTJ 073. 2—2001)中规定,各样沥青路面病害定义以下:21 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状,均匀深度大于1cm,面积在 30cm以上。
2 松懈:路面联合料失掉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2以上。
3 拥包:路面局部隆起,均匀高度在 1.0 cm 以上。
4翻浆:路面、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碎、冒浆现象。
5 沉陷:路面、路基有变形,路面下凹,均匀深度在 1.5 cm 以上。
6泛油:高温季节路面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薄油层,行车出现轮迹。
7 车辙: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深度在 1.0 cm 以上的纵向带状凹槽。
8 龟裂:缝宽 3 mm以上或缝距 10cm之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块状不规则裂痕。
9 网裂:缝宽 1 mm以上或缝距 40 cm 之内,面积在 1 m2以上的网状裂痕。
二、沥青路面损坏分类分级沥青路面损坏遇到路面种类、环境要素、地理地点、气象条件、交通荷载、资料条件、排水条件、施工条件、管理水同等要素的影响,病害产生的破坏机理和发生原由也不尽相同,有时是一种要素作用的结果,有时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整体上讲路面损坏分为二大类:结构性损坏和功能性损坏。
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剖析(一)、结构性损坏结构性损坏是因为路面各层或某一层的承载能力降低惹起的,关于半刚性路面的结构破坏往常是因为整体性半刚性资料层底面拉应力超出允许值产生的,其结构层底面拉应力惹起的疲惫破坏第一从底基层底面开始,并渐渐向上延长,接着半刚性基层产生疲惫破坏,反应在沥青表面层上常常是裂痕的产生,特别是横向裂痕,最后致使整个路面结构层结构性破坏。
1、局部裂痕:局部裂痕一般是路面使用3-5 年后发生的,其表现多是细线状裂痕,惹起局部裂痕的原由可概括为基层或路基的压实度不均匀、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及局部资料质量等问题。
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病害及防治]一、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如果通车1~3年内就发生严重病害和较大面积损坏,可视为早期破坏。
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1水损坏,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面层松散、剥落、坑槽等。
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
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1.1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1.2路面压实度不足;1.3路面离析;2.2裂缝路面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
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2.1横向裂缝,横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
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
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2.2纵裂缝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
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
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2.3龟裂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
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二、我国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损坏的原因分析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在运营期间出现早期损坏现象,影响正常运营。
现在总结分析的原因可归纳为:1车辆超载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上的货车今天能够量增长非常快,某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沥青路面的早期常见病害成因的分析,提出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措施1、引言沥青路面因其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噪音低,开放交通快,养护简便,适宜于路面分期修建等优点,在新建的道路和公路路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几年来,我市几乎所有的市政、交通等基础工程路面均采用了沥青砼路面。
同时随着这几年的跟踪调查和竣工验收情况,尚有许多不尽之处。
沥青路面的泛油、波浪、拥包、裂缝、坑槽、松散、车辙等早期破坏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2、原因分析2.1 路基的影响宁波地处海滨城市,地质情况特殊,软土层较厚且分布不均匀,地质情况的勘察和路基的处理对一般项目的建设成本太高,往往这些项目在投资和建设中就成了显现的隐患。
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对本身的柔性路面很容易产生波浪、拥包、裂缝等病害。
2.2 项目内外因素的影响随着宁波城市化进程的不段加快,几乎涉及宁波大市范围交通项目均有市政化趋势,侵占路面范围埋敷管线也越来越多,其路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不强直接导致路面的裂缝产生。
外在因素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日趋增长,超载现象也日益频繁和严重,势必造成路面的严重损坏。
2.3 路面本身病害(1)、裂缝路面开裂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使基层、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产生唧浆、台阶、网裂,加速路面破坏。
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
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
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如发生在半填半挖处的裂缝。
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有哪几种破坏现象?请详细分析各种破坏的原因。
答:路面破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沉陷、弹软、横裂(收缩破裂)、纵裂、龟裂、车辙、隆起、推移、波浪、老化开裂、磨耗、松散、泛油以及目前出现的一些新的损坏类型。
(2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5大类:
1.横向裂缝
目前,我国沥青路面中90%以上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产生横向裂缝的现象较为普遍,横向裂缝多数为干缩或温缩引起的收缩裂缝、基层引起的反射裂缝。
当负温降至一定绝对值时沥青混合料的变形及其相应温度应力已超出该混合料所能承受能力而造成破坏;使用期间温度反复变化,使沥青面层产生疲劳破坏。
(1分)
2.纵向裂缝
沥青路面纵向裂缝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面层或基层底面由于荷载重复作用而产生的拉应变(或拉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限度或由于荷载过大而引起并扩展到表面;其次是路基冻胀及沉陷所造成;第三是摊铺机摊铺时工作缝过长,不按热接缝规定施工,达不到密实度,行车后形成纵向裂缝;第四是由于路基稳定性不足引起路面纵向开裂。
纵向平行裂缝是近年高等级公路路面破坏的一种新现象,与上述的纵向裂缝不同,多是由面层向下发展,且发生在基层刚度较大、整体性较好,路面结构强度较高的路段。
由于路面结构强度高,面层底部所产生的拉应力较小,不会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但由于车轮荷载较重,在路表面产生的剪应力大于面层材料的抗剪强度,致使面层产生平行纵向裂缝,并且随着车轮荷载的重复作用,裂缝也不断地向下延伸,最终导致路面破坏。
(2分)3.网裂及龟裂
网裂和龟裂的发生,涉及因素较多,主要有下列原因:1)上述纵横裂缝逐渐扩展;2)交通量成倍增长,轴重越来越大,路面强度不相适应,路面破坏后较少彻底翻修,仅采用覆盖补强的方法表面应付。
3)施工管理不善,不按操作
规程办事;4)结构组合不合理;5)国产沥青路用性能差,尤其是低温变形能力低。
(1分)
4.沉陷与坑槽
沉陷是路面在车轮作用下表面产生的较大凹陷变形,有时凹陷两侧伴有隆起现象出现。
造成路面沉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土的压缩。
当路基土的承载能力较低,不能承受从路面传至路基表面的车轮压力,便产生较大的垂直变形即沉陷。
坑槽是路面局部骨料松散脱落或下陷,一般是由于路面或基层材料局部强度不足;面层龟裂松散又未及时养护(尤其当材料的含水量较多时);覆盖罩面的沥青混合料质量不好或温度太低;面层沥青老化;管道沟回填不实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分)5.车辙、波浪与拥包
车辙是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高温时车辆经常起动和制动所引起的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剪应力或拉应力大于材料的抗剪或抗拉强度而产生的。
此外,沥青混合料级配不合理、空隙率较小、用油量过多或使用沥青太软或软化点偏低;基层强度高,但面层材料强度不足;基层表面不平整及强度不足等都会造成车辙、波浪与拥包。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