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修行1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庄子内篇注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216小白杨抄录自《龙藏憨山大师梦游全集》。
原注文中缺页之《庄子》原文,及《庄子》外篇之原文,均依另本补足。
2004.3目录卷一逍遙遊 (1)卷二齊物論 (5)卷三 (17)養生主 (17)人間世 (19)德充符 (26)卷四 (31)大宗師 (31)應帝王 (41)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
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
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以其人宏才博辩,其言洸洋自恣,故观者如捕风捉影耳。
直是见彻他立言主意,便不被他瞒矣。
一部全书,三十三篇,只内七篇,已尽其意;其外篇皆募衍之说耳。
学者但精透内篇,得无穷快活,便非世上俗人矣。
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
卷一逍遙遊此为书之首篇。
庄子自云:言有宗,事有君。
即此便是立言之宗本也。
逍遥者,广大自在之意,即如佛经无碍解脱。
佛以断尽烦恼为解脱,庄子以超脱形骸、泯绝知巧、不以生人一身功名为累为解脱。
盖指虚无自然为大道之乡、为逍遥之境,如下云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等语是也。
意谓唯有真人,能游于此广大自在之场者,即下所谓大宗师,即其人也。
世人不得如此逍遥者,只被一个我字拘碍,故凡有所作,只为自己一身上,求功求名。
自古及今,举世之人,无不被此三件事,苦了一生,何曾有一息之快活哉。
独有大圣人,忘了此三件事,故得无穷广大自在、逍遥快活。
可悲世人,迷执拘拘,只在我一身上做事。
以所见者小,不但不知大道之妙,即言之而亦不信,如文中小知不及大知等语,皆其意也。
故此篇立意,以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为骨子,立定主意,只说到后,方才指出。
此是他文章变化鼓舞处。
学者若识得立言本意,则一书之旨了然矣。
北冥(北海乃玄冥处也)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莊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
然善屬書麗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
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
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天下篇》:芴漠(虛空貌)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以謬(虛空)悠之說,荒唐(廣大無垠;一說為誇大義)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通“讜”,直言),不以觭(通“奇(音基)”,一端之言)見(現也)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端重)語,以卮言(自然而無成見的言論)為曼衍(變化不定),以重言(前人的言論)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遣(責,求也)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瑰瑋而連犿(連犿(音帆),連綴宛轉)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奇異)可觀。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其於本也,弘大而辟(通達),深閎而肆(無所限制);其于宗也,可謂稠(通“調”)適而上遂(順)矣。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分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指莊派學說的淵源)不蛻(比喻沒有離開道本),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今本《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只有內篇為莊子所作,外篇和雜篇為後學所作。
內篇包括《逍遙逰》《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七篇;外篇有《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逰》;雜篇有《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御寇》《天下》。
他日折桂步蟾宫的典故篇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则关于折桂步蟾宫的典故。
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智者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庄子的智者,他是一位精通道德、哲学和文学的大师。
有一天,庄子与他的弟子们一起走进一片茂密的桂树林中,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小径。
这条小径通往一个神秘的地方,名为蟾宫。
据传说,蟾宫是月宫中的一座殿堂,只有仙子和神仙才能进入,凡人无法踏足其中。
庄子对这个神秘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决定向仙子挑战,争取进入蟾宫。
于是,庄子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修行。
他日夜苦读经书,勤加修炼,不断深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经过多年的努力,庄子终于在道德修养和智慧方面达到了一个非凡的境界。
庄子找到了通往蟾宫的入口,他面对着仙子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学识。
仙子被他的才华和修养所折服,决定给予他一个机会进入蟾宫。
庄子走进了蟾宫,他看到了令人惊叹的美景和奇珍异宝。
然而,庄子并没有迷恋于这些外在的物质,他知道这只是浮云一般的存在。
在蟾宫中,庄子遇到了另外一位仙子,这位仙子告诉他:“蟾宫之中的真正宝贝不是这些珍宝,而是你的智慧和道德修养。
这些是你在修炼过程中所积累的真正财富。
”庄子听后深受触动,他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他决定离开蟾宫,回到尘世间,将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修养用于造福人类。
庄子走出蟾宫,他的弟子们都以他为荣。
从此以后,'折桂步蟾宫'成为了一个形容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达到了较高境界的成语,让人们明白了修行的真正含义。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追求智慧和修行道德是人生的重要目标。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达到更高的境界。
而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心的智慧和道德修养。
正如庄子一样,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智慧和修养用于造福他人,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篇二:他日折桂步蟾宫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通过努力和智慧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庄子的修养方法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以下是庄子的一些修养方法:
1.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然状态,不为外物所累,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2. 心灵自由:庄子认为,人们的心灵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任何约束和限制。
只有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人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超越自我: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自我,不为个人的利益和欲望所左右,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越和升华。
4. 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与自然对抗,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5. 养气修身:庄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养气修身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总之,庄子的修养方法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通过无为而治、心灵自由、超越自我、顺应自然和养气修身等方法,达到身心健康和精神升华的状态。
1。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是《庄子》一书的其中一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下面是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其中的第一篇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之作,本文将对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述的思想。
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如下:齐物论齐物者,天下之达道也。
达者无不齐,无不达也。
言有尽而意无穷,达者自失,谓之道。
齐者,物无? (未满字数限制,请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内容)庄子在这一章中以“齐物论”为题,以探讨达道的重要性。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齐物者”,齐物在此指的是与天下万物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庄子强调齐物是达道的表现,即达到道德境界的人会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没有一样事物是他无法理解与达到的。
接下来,文章进一步解释了达者的含义。
达者即指没有事物是无法理解或接触的,言辞可以有限,但思想却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的“自失”指的是在追求达到道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会迷失其中。
这里的“达者”指的是达到道德境界的人,他们能够理解一切事物,并与之相处和谐。
最后,庄子提到了“齐者”。
这里的齐者指的是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可理解或达到的。
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与修行达到与万事万物的和谐一致。
这与现代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相呼应。
通过对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论述齐物和达道的思想。
庄子强调道在万物中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只有通过与周围事物和谐相处,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尊重、理解和与周围的事物和人保持和谐,才能获得更高的境界与成就。
总之,庄子第一篇第一章的齐物论是他对道德境界的思考与论述。
通过这一章的原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齐物与达道的含义,并在实践中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思考与探索。
庄子的禅修思想与当代寻求内心平静的探索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禅修思想对于当代人们寻求内心平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禅修思想,并与当代人们在寻求内心平静方面的努力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庄子的禅修思想庄子的禅修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庄子》一书中。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我解放。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重要观念,强调个体应当与自然相融合,与宇宙共通一气。
他认为人应当摆脱功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二、当代寻求内心平静的探索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内心平静。
在当代,有许多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如冥想、瑜伽、艺术创作等。
这些方法与庄子的禅修思想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三、冥想与庄子的禅修思想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觉察来达到内心平静的修行方式。
庄子的禅修思想中也强调专注和觉察的重要性。
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进入内心的宁静状态。
庄子的禅修思想也主张人们超越功利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四、瑜伽与庄子的禅修思想瑜伽是一种通过身体姿势、呼吸和冥想来实现身心平衡的修行方式。
瑜伽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身体的控制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庄子的禅修思想中也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瑜伽通过身体的训练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庄子的禅修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五、艺术创作与庄子的禅修思想艺术创作是一种通过表达和创造来实现内心平静的方式。
庄子的禅修思想中也强调人们应当追求真实自我的表达与创造。
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功利的追求,寻找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庄子的禅修思想对于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结论:庄子的禅修思想对于当代人们寻求内心平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冥想、瑜伽和艺术创作等方式,当代人们可以实践庄子的禅修思想,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在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应当借鉴庄子的禅修思想,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庄子(全集pdf)庄子内篇卷一上第一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掊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这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 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原文·注释·译文)目录:《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外篇·骈拇第八》《庄子·外篇·马蹄第九》《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庄子·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庄子·杂篇·寓言第二十七》《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庄子·杂篇·说剑第三十》《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庄子的心斋坐忘名词解释
庄子的心斋坐忘是指一种修行的境界和方法,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
心斋坐忘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净化和超越,通过摒除杂念和世俗的执着,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首先,心斋指的是心灵的净化和洁净。
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常常被杂念、欲望和执着所困扰,导致内心的纷乱和不安。
心斋的目的是要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平静,使其回归本源、恢复自然的状态。
其次,坐忘是指超越自我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和执着是导致痛苦和困惑的根源,只有通过坐忘,即忘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坐忘并不是忘记一切,而是忘却对外界的执着和執著,超越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使自己的心境达到宁静和平和的状态。
心斋坐忘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修行境界,心斋坐忘是一种高级的修行境界,意味着修行者已经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和执着,心灵得到净化和解放。
2. 冥想与静心,心斋坐忘需要通过冥想、静心等修行方法来实现。
修行者通过专注于内心的观察和冥思,逐渐净化心灵,超越自我。
3. 自由与解脱,心斋坐忘的目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通过坐忘,修行者能够超越对外界的执着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4. 自然与本真,心斋坐忘追求回归自然和本真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造的束缚和执着,回归到自己最本真的状态。
总之,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了一种超越自我的修行境界和方法。
通过心灵的净化和超越,修行者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回归到自己最本真的状态。
庄子齐物论的五个故事
庄子的《齐物论》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文章,通过五个寓言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于世界秩序和自然规律的独特见解。
这五个故事分别是:
1. 大梦之寐:庄子讲述了一个人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在花
丛中,尽情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觉。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是一个人还是一只蝴蝶。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自然界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而应该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
2. 逍遥游:庄子讲述了一个人在修行中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他可以
随心所欲地游走于山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摆脱尘世的琐碎和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自由与美好。
3. 胠箧之言:庄子讲述了一个人因为贪图名利而不断追求功名,结
果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逐名利只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无欲无求。
4. 喻世明言:庄子讲述了一个国王下令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宫殿,却
没有人住进去,因为宫殿的规模太大,让人无法安居乐业。
庄子通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奢华享受只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遗世独立:庄子讲述了一个人远离尘嚣,与世隔绝,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这五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世界,超越物质的追求,追寻内心的真正需求。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超越表面现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并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品读《庄子》之逍遥游(1)文/路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经典之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道教经典中称作《南华经》,全书分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其他篇目为后人加之,但也非常重要,阅读庄子可以让我们感悟到道家独到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的为人处世都有很深刻的启迪。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细细品味庄子的逍遥境界。
一、逍遥游《庄子》内篇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这个词有些浪漫的感觉,这也是庄子文章的特点,文采风流,有别于孔子文章的质朴。
而且逍遥一词也是庄子最先提出。
所谓逍遥就是悠游自得的状态,逍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与释家很重视人生的解脱,人如果不得解脱,终日惶惶不安,实为不幸,人生则变得无味,甚至痛苦。
而如果参透人生,得到解脱,那么我们的人生视野则变得很开阔,生命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而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
其实谁又何尝不想如此呢?人生在世谁都不想终日苦恼,为生活奔走劳累。
人们内心都渴望解脱。
但想得到真正的解脱,达到逍遥境界却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要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
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生也许是欢乐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旅行。
而庄子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悟人生的方法。
整篇逍遥游其实都在探讨人生如何升华,庄子用其精妙的比喻给我们阐释出生命物化、被华、自化的过程。
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凡人如何修行而达到至人之境。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在这里应同溟,意谓大海,而北冥译作北边的大海则不妥帖,北冥原意应是世界的最北端,也就是北极。
鲲有鱼苗之意,但在此专指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庄子告诉我们在北冥之地有条名为鲲的大鱼,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在这时奇妙发生了,这条大鱼突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只大鹏鸟,从海里一跃冲天。
第一章从人籁到天籁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在道教的地位非常崇高,仅次于《道德经》,而且有很多东西,比如道教里的丹法,特别是内丹心性之学,就是由《庄子》引申而来。
如果没有《庄子》这本书,很多丹经连入门处都找不到。
另外,《庄子》这本书对以后禅师们的诸多作略、机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一点过去限于门户之见,说的人很少。
所以,《庄子》这本书我们要好好琢磨才行,如果只看它的文字、翻译和注释,根本入不了局。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
当然内篇是核心,但外篇和杂篇也不能小看,里面的东西同样非常老到。
内七篇也好,外篇和杂篇也好,必须认识到《齐物论》是整个三十三篇中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在中国所有的古典文献之中,最难读的有《尚书》和《易经》,那些真的是令人搞不懂!但诸子中真正难读的,则要属庄子的《齐物论》了。
从先秦直至隋唐佛教兴盛之前,思想最深最高,论理最严密,对人心、自然观察最细密的,也就是这一篇《齐物论》,给人们提出问题最多、最深的,还是《齐物论》。
《逍遥游》是谈境界的,谈道人的那种自在自由的境界。
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它里面没有多说。
去除功利之心,以无为思想修行,才有内心的清静导语: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的内心逐渐的焦虑,离散本性,变得更加的虚无和浮躁。
自我的内心更难以守住清静的内心,时间久了,一个人也会走入一种迷茫,焦虑和无助的状态,身心都受到一些伤害。
庄子:去除功利之心,以无为思想修行,才有内心的清静人生其实需要的是一种清静之心,这种清静,是能够摒弃外界的浮躁。
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要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心诚,即便是面对着外界的物欲诱惑,也能够不为所动,坚守住内心的赤诚。
在《庄子》这本书中,庄周就强调了心性修养,要懂得“深耕细作”的一个道理。
有一天长梧封人对子牢说:“你做事不要草率,治民不要轻薄。
过去我种庄稼,工作的时候比较草率,收成特别差,我除草的时候特别的马虎,收成也不好。
第二年我改变了这一个方式,我深耕细作,后来禾苗长得非常旺盛,最后庄稼收获的时候甚是丰盛,让我终年足食。
”庄子听到他说的话,就说:“现在,人整治形体调养身心,都好像封人所说的那样逃避自然,心性都不够专一,损伤了自己的真性情,丧失了真真正的精神,去追随那些俗人的所作所为。
所以那些本性草率,就是滋长恶欲的一个根源。
就好像芦苇一样闭塞,心性欲念缠身,助长恶行。
上下溃烂,百病皆生,内发外泄。
”庄子:去除功利之心,以无为思想修行,才有内心的清静在这一篇智慧中,庄子借由长梧封人耕种庄稼的一个经验,来分析了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一个道理。
《庄子》所阐述的是心性修养的一个正确态度,庄子认为修身养性,必须要有一种深耕细作的精神。
不但要顺其自然,还要沉淀下来自己的内心,否则心情大乱,一切皆空。
就好像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对待自己的生活或工作,都缺乏了一种沉淀内心的“匠人”精神。
这种“匠人”精神,是需要长久的一个沉淀,摒弃所有外界的心浮气躁,不会被外界的欲念所左右。
这样的一种精神能够让我们内心清静,更好的去追求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左思右盼,心浮气躁,不但没有什么成绩,而且也会让自己心性散乱。
其实做梦不做梦没关系,庄子中有一篇对于身体的介绍,身体爱怎么怎么,由它去,顺其自然。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得道的人醒梦如一,故做梦也无所谓,不做梦也无所谓,梦与不梦齐一,这才是庄子说的至人睡觉无梦,醒来无忧的深层含义,也是最高的解释,并不是说至人一辈子就从来不做梦了。
庄子中的做梦不做梦,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所以做不做无所谓,顺其自然,不要陷于是非纷争。
不过大小各有各的作用,大并不排斥小的作用。
无待的境界,无所期待,一切顺其自然无所谓。
古时候的真人,庄子不是古时候的真人。
不要刻意追求勇敢,刻意追求勇敢只会发现自己还不够勇敢,更加胆小了。
胆小和勇敢是一样的偏离本性。
一个人可能受社会影响偏离了自然本性,慢慢对周边人造成伤害,而导致周边人的报复,这种报复导致这个人失落而胆小,不是性格胆小。
放下就没有拥有了,一切顺应自然,什么也不执着,你反而更灵活了。
万物该来的不欢迎,该走的不挽留,反而可以享受很多,不至于因为某一事物而偏执伤害自己。
个人庄子感悟:童年为什么那么快乐无忧无虑,因为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整体的,不带任何偏见、没有是非对错的扰乱。
随着渐渐长大,各种是非标准不断建立,每个人都带着成见去评判事物,背上了很多包袱。
庄子的小大之辩,告诉了我们不仅有大用,还有小用。
庄子还告诉了我们有无都有用处,把我们从偏见成见是非中,引向了整体观念,不要用有色眼镜待人处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件,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人偏离本性很久了。
不从源头处去分析,只管惩罚,何时是个头。
是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来这样的警察。
追求善就在仇恨恶,会很痛苦。
事物是对立的,有正就有反,追求善,恶也越来越多了。
所以无善无恶,浑然一体,不管善恶,顺应自然,才是本性。
嗯。
庄子说了,事物的价值不是人的喜恶为标准的。
事物大用也是有价值的,小用也是有价值的,就连无用也是有价值的。
而所谓善恶是人根据自己的偏见、喜好去判断的。
物质本没有善恶美丑。
最近发现:在马克思中我们所学的,人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以及人有创造力。
这些对我们误导很大。
我们人类改造到现在,生活吃饭还是离不开自然规律。
越是改造的越多的,就越是违反了自然规律,越是收到大自然的灾难报复。
所谓创造力,只是发现了早已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哪能被创造出来。
儒家的君子、小人之争,佛家的善、恶之争,圣经的爱、恨之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陷于是非之中,都是分别是非的。
从人的角度,得道的人,不计名利,荣辱,生死,能够顺其自然,安身利命渡过一生。
个人觉得庄子中的美学是这样子形成的:他认为万物不仅有有用之用,也有无用之用,所以万物都有用处,给予了价值的肯定。
然后他无为的让万物顺应规律,按自己的本性成长,万物也是最快乐的,就像鱼之乐一样,表达了万物都很开心的愉快心情;
然后混同于万物,就可以体会到万物的自然快乐了。
这样,身边的万事万物在庄子眼中都是那么快乐美好,心情非常愉快,陶醉在快乐中,就是美感了。
世人认为刚强好,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还是有所偏见的,到了庄子这儿,刚强柔弱都一样了。
马克思主义追求物欲,追求利益,自己不要学。
庄子反对战争,反对争夺各种利益。
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得不可开交时,读一读庄子关于“无争”的几则故事,往往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战国时代,诸侯间的战争频繁发生着。
庄子认为,战争是不必要的,战争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为了避免战争,人们完全可以放弃国家、土地、权位与财富。
如果能达到如此“无争”的境界,可以说是大彻大悟的了。
在庄子看来,战争是完全不必要的。
人们应该懂得尊重生命,国家的隶属关
系实际上并不重要。
换句话说,人生存于世界上,作为哪一国的臣民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佛教中给人们以前生、今生、后世的美梦幻想本来就是一种执着,一种逃避。
以及因果报应,也是一种执着。
什么时候今生来生都无所谓的境界,因果都无所谓的境界才是最好的,所以庄子的境界很高。
学完基督教后你看啥都看不惯,教义有:要信神,与所有不信神的人作对,并且要除掉,用石头砸死,很邪恶。
他的祷告有为自己私欲祷告的,促使个人私欲不断膨胀而不知错,躺在神的麻醉中日日变坏。
他的爱只是对神的爱,对于人只有恨,他认为人都有最,采取毒恶的态度。
庄子的自由平等是超越物质利益权利层面的。
如果追求物质利益权利的平等,只会伤害自身,追求外物而伤害自身。
对于物的享受只会造成我们的欲望增
强。
自己不要追求平等不要追求善良不要追求自由,这些都是不可标榜的仁义,要无所追求,无待,无所期待。
追求自由追求平等本来就是一种不自由,就会时刻感受到还不够自由,还是有所期待的,还不是无待。
不论有没有平等思想,庄子都无为而治,不去扰乱别人,所以平等不平等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