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日一章--5曹商
- 格式:docx
- 大小:27.44 KB
- 文档页数:10
曹商使秦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这则寓言主要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来刻画人物。
曹商自告奋勇“为宋王使秦”,宋王给予了好几辆车作为奖赏;出使到秦国,讨了秦王的欢心,又得了上百辆车的赏赐。
曹商回国后迫不及待地傲视他人,嘲弄庄子,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穷困得自己编织草鞋,饿得颈瘦脸黄,这是我受不了的;一旦说服大国君主,使上百辆车子作为随从,这却是我的长处。
”句句暗含讥讽,神气洋洋自得,简直不可一世,活现出一副精于逢迎取巧且又惯于以富贵骄人者的脸谱。
庄子则宁愿居处“穷闾厄巷”的恶劣环境,过着“困窘织屦”(葛、麻织的单底鞋)的清苦日子,也不肯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宁愿饿得“槁项黄馘”(,脸),也不肯“以心为形役”,弄得心情不畅快;而且对于趋炎附势之徒敢怒敢言,深恶痛绝。
曹商向他炫耀,正在得意忘形之时,他先是冷冷地说:“秦王有病求医,能动手术割除‘痈’ ‘痤’毒疮的,赏一辆车子;能够给他舔舐痔疮的,赏五辆车子。
”接着反问道:“您大概是舔舐了秦王的痔疮吧,不然,为什么得的车辆这么多呢?”几句话,便将曹商这个灵魂肮脏的“舐痔”者钉在耻辱柱上了,也反衬出庄子是一个具有铮铮铁骨和无穷智慧的形象。
这则寓言的主旨原在宣扬无能无求,反对有为炫耀。
庄子认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是自讨苦吃的事,切不可为。
只有无所求的“无能者”(即“无为者”、“得道者”),才能“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心无症结,无所共鸣,无忧无虑,优游自在。
然曹商之徒不知安于自然,处心于虚无宁静的境界,为了追求富贵利禄,不但挖空心思,逢迎谄媚,并且得宠而傲人,因而遭到了庄子的无情嘲笑。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则远远超出了它的本义。
它犀利地揭露了阿谀逢迎而又以富贵骄人者的丑态。
而这类丑恶之徒在剥削者为道的社会里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为害甚烈。
正如赵壹《刺世疾邪赋》所谓“舐痔结驷,正色徒行”(逢迎谄媚者飞黄腾达,耿介正直者屈处下僚),“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花言巧语、奉承吹捧之风日盛一口,以刚强见胜之德逐渐消亡)。
第十一節曹商使秦(列禦寇)一主要觀點接受不義君主的賞賜並且炫耀得寵是可恥的。
二文義闡釋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
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
——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譯文:宋國有一個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秦國。
當他去時,獲得宋王之車數乘。
秦王喜歡他,又增加車輛百乘。
回到宋國,見了莊子,曹商說:“想當初住在窮裏陋巷,窘困地制鞋度日,一副面黃肌瘦的樣子,這是我的短處;一旦見到萬乘之主,使之頓悟,得到車輛有百乘之多,這就是我的長處啊。
”莊子說:“秦王有病召請醫生,能夠使癰疽、痤瘡潰散的可獲得一乘車,舐痔瘡的可獲得五乘車,所醫治之處愈卑下,得到車子愈多。
你難道是醫治痔瘡的嗎?為什麼得到那麼多的車子呢?”三音形1讀音:1)窮閭阨巷ài 2)困窘織屨jù 3)槁項黃馘guó 4)破癰潰痤yōng cuó 5)舐痔shì zhì2通假字:1)窮閭阨巷:隘3古今字:1)王說之:悅 2) 反于宋:返四常用詞1 窮 1) A:a 阻塞不通。
與“達、通”相對。
b 生活困難,無依靠。
c 不得仕進,不能顯貴。
2) V:a 到盡頭。
b 走投無路。
d 極,盡。
阻窮西征,岩何越焉?/夫處窮閭隘巷/豈效窮途之哭?/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振困窮,補不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達貧富/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南海之中有天之山。
赤水窮焉/欲窮其源/窮來投我,不忍殺之/窮鳥入懷/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故卒死於窮裔/窮睇眄于中天/無窮無盡。
庄子讽曹商心得体会庄子在《齐物论》中讽刺曹商的故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通过讲述曹商追求完美的故事,来批判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观念,让人们反思追求与现实恰到好处的智慧。
在故事中,曹商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向往于完美的东西,他渴望拥有一匹完美的挽马。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四处寻找,并购买了一匹名贵马,但却不久就发现马蹄上有一处白斑。
曹商对这个白斑非常不满意,他又四处寻找更为完美的马。
最终他找到了真正毫无瑕疵的马,但马神秘失踪了。
在它失踪后,曹商忽然反思,曾经马的这一处瑕疵对自己究竟造成了多少的麻烦,于是他开始悔过自责。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想要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一直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寻找到恰到好处的事物与生活方式。
庄子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追求完美,因为完美往往是无法达到的。
正如曹商追求完美的马一样,他花费了大量精力寻找,实际上,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接受事物的瑕疵和不完美。
庄子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要求应该适度,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完美。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追求,都应该恰到好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些微小的瑕疵而感到不满,而忽略了那些已经取得的成就。
曹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完美的马,而忽略了已经有的可能是较好的马。
同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小事情困扰,而错过了享受生活的乐趣。
如果我们放下追求过于完美的心态,而去欣赏身边的事物,我们将会过得更加轻松和开心。
在追求完美过程中,我们也容易陷入痛苦中。
在故事中,曹商找到了一匹毫无瑕疵的马,但这匹马很快就失踪了。
这个失去的过程让曹商非常痛苦,他开始后悔自己的追求和要求。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追求完美会带来痛苦和不必要的牺牲。
我们应该接受并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从曹商的故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追求和要求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
我们可以追求理想,但是理想不能过分追求完美,适度的要求是我们在人生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龙源期刊网
庄子口才绝对是圣人级别
作者:任万杰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第06期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他和庄子是邻居,平时好吃懒做,无所事事,家里一贫如洗,靠坑蒙拐骗维持生活,大家都看不起他。
有一次他跑到秦国去了,阴差阳错见到了秦王,一番点头哈腰,溜须拍马,把宋国人的脸丢尽,秦王十分高兴,送给他一百辆车。
曹商趾高气扬地回来了,有钱之后开始耀武扬威,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家也知道他是怎样得到的赏赐,更加看不起他。
有一天,他遇到庄子,用车拦住庄子去路,就是不让庄子走,并且还讥笑庄子,说:“我曾经住在偏僻狭窄的巷子里,面黄肌瘦,贫困交加,那时候我谁都不如,可是现在我不一样了,秦王知道我是旷(kuànɡ)世人才,给我的车达到百辆之多,我现在比你强多了。
”
庄子忍让了一会儿,可是曹商仍然不依不饶,最后庄子忍无可忍,说:“我听说秦王有痔疮,那些喜欢钻营的人蜂拥而至,秦王规定挤出脓疮的人可以得到一辆车,如果用舌头舔痔疮的人可获得五辆车,凡是用的方法越下贱,所获得的车辆就越多。
你获得一百辆车,一定不是给秦王舔痔疮那么简单,能和大家说说你给秦王治疗痔疮的方法吗?”
围观的人哄堂大笑,曹商满脸通红羞愧难当,灰溜溜地跑了。
(张建中选自作者新浪博客)。
《先秦诸子选读》——《庄子》一,无端崖之辞原文+译文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
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
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
1、原文】 惠子相梁(1),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2):“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3),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4),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5),非醴泉不饮(6)。于是鸱得腐鼠(7),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8)‟!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2、【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列御寇》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庄子-列御寇》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列御寇本篇主要阐述忘我的思想,告诉我们如何真正领悟大道。
5.曹商-《庄子》一日一章余于2018年11月底举办庄子读书小组学习群,边读边悟,将读书所感,记录如下以备参考。
《庄子》外杂篇鉴于非庄子所著(个人浅见),故一日一章速读之,其中不合庄子要义之部分(或不合,或个人理解不到位),暂时以删除线标注。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悦之,益车百乘。
返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晤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疾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舐痔者,得车五乘。
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舐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本篇曹商,通过言说功名之患,重申内七篇“至人无己”之主旨,隐讽逐名求功的“圣人”、“神人”。
外杂篇均为内七的发散,不足之处就是枝叶过旺而蔽其主干。
如九征、八极之类,本为隐讽“圣人”、“君子”为近功名所呈现出的种种丑态,反而被读庄者误以为是庄子所主张,奉为处事至宝,岂不可悲!外杂篇故事性太强,部分篇章通篇寓言,庄子后学支离其言的写作手法不成熟,或主旨隐藏太深或支离之言不到位,甚至在流传中被编者、注者修改增删都是难免,所以在读庄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庄子在阐述什么,想要传达什么?精读、精研内七篇是重中之重。
比如本章,其文字表达的意思和内七基本相符,对相关庄子的故事描述也比较符合庄子内篇表达的思想。
但从行文来看则非出自庄子之手。
知者不言又岂非言而不止,大辩不言又岂能屡屡代言。
知而不悟者,又岂非你我、庄子后学,老子、庄子亦不敢自谓至人。
言归正传,正传其实无传可言,行文字意浅显易懂,注解反而画蛇添足。
也有人想要看今译,其实译文亦是通过说文解字,新华字典之类翻译,何不动手自查。
曹商之言重在表达“商之所短为彼之所长,彼之所短为商之所长。
”长短正是隐讽儒家仁义伪道下标榜的“君子”、“小人”。
一句子行矣(你很有德行啊。
),揭露了所谓的仁义“道德”的真相:大道荒废,追求外物而忘却自己本来所受。
也有解释说子行矣是你走吧的意思,但这样解释使得这一段有点多余。
鲁哀公问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曰:“殆哉岌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徒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汝欤?予颐欤?误而可矣。
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
为后世虑,不若休之。
难治也!”“休”有两义:一是休止孔子的仁义伪道;二是重言变文呼应前文《达生》章中的“孙休见扁庆”一节,痛斥孙休的以己养养鸟的仁义人道,暗颂老子的以鸟养养鸟的造化大道。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宵人之罹外刑者,金木讯之;罹内刑者,阴阳食之。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溢,有长若不肖,有慎达而懁,有坚而慢,有缓而悍。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猝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古之真人,无我无知。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不忧。
自然无外内之刑。
今之至人,唯能以安时处顺,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为达生达命之情。
在文化成心仁义伪道驱使下,世人为谋求功名万神成圣,不惜强立是非,算尽心机,被物欲和虚名蒙蔽了双眼和心知,主动分化孤立身形、外物之别,印证了《道德经》所言:吾所以有大患也,及吾有身。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隐讽把“九征”做到极致的“不肖”人。
至人无己,安时处顺,即使有所为也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间世葆德之法,不得已而为之。
主动追求功名而受人所役使或役使他人的,正是标榜仁义人道的儒家“神人”、“圣人”。
[不肖:有注解为情貌相反,即《人间世》孔子所言“外合内不合”。
]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如尔夫者,一命而吕钜,再命而于车上舞,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至人为“善”无近名,近之则忧。
正是《人间世》所言:名也者,相轧也。
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及其有眼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凶德有五,中德为首。
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訾其所不为者也。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刑有六府。
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因以是穷。
缘循,偃仰,困畏,三者不若人,俱通达。
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六者所以相刑也。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
[意同九征一节,略]人有见宋王者,赐车十乘,以其十乘骄迟庄子。
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
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汝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
使骊龙而寤,汝尚奚侥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
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
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这是第一节曹商篇的重言变文。
在文化成心的驱使下,作为仁义大知的假君假相,必会以己为是而以人为非,而其所言所待均特未定,趋于功名的君子、名仕“伴君如伴虎”,得恩宠或罹大刑皆不可知,如同在深渊中探取睡龙之珠一般危险。
或聘于庄子。
庄子应其使曰:“子不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养之牢筴之中。
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达生》祝宗人说彘寓言的变形。
在文化成心、仁义伪道、礼法网络下,谁孰能不为虎谋皮?至人唯求达生以形全,达命以葆德罢了。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
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
不亦悲乎!”明者:即以明,明道至人。
神者:即图谋“滑疑之耀”的圣人。
持有文化成心者,以己为是,抬高自己把与自己平等共生的万物视作供自己役使利用的资源,于是人道把这种对万物的不公平当作对人类自己的公平,那么这种公平其实也是不公平。
至人明了天地万物皆为大道化育,生死安于天命不会妄求,而文化大知伪托“圣人”、“神人”虚名,以人代天,欲把万物都征为己用,甚至去役使自己的同类。
在文化假天下,众人皆被仁义成心囚禁,真知被蒙蔽,文化假天一直独霸话语权,大道染尘久矣。
愚昧的众人把这种仁义伪道强加于天地自然,把外人的认可视为功劳。
这真的是太悲哀了!亲爱的道友你好,看完此文若想和作者联系探讨交流,欢迎关注新浪微博“道德经和庄子思想交流”,也可直接申请加入腾迅QQ群“道德经.庄子.道家群:532008”。
5曹商-《庄子》一日一章余于2018年11月底举办庄子读书小组学习群,边读边悟,将读书所感,记录如下以备参考。
余于2018年11月底举办庄子读书小组学习群,边读边悟,将读书所感,记录如下以备参考。
《庄子》外杂篇鉴于非庄子所著(个人浅见),故一日一章速读之,其中不合庄子要义之部分(或不合,或个人理解不到位),暂时以删除线标注。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悦之,益车百乘。
返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晤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疾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舐痔者,得车五乘。
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舐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本篇曹商,通过言说功名之患,重申内七篇“至人无己”之主旨,隐讽逐名求功的“圣人”、“神人”。
外杂篇均为内七的发散,不足之处就是枝叶过旺而蔽其主干。
如九征、八极之类,本为隐讽“圣人”、“君子”为近功名所呈现出的种种丑态,反而被读庄者误以为是庄子所主张,奉为处事至宝,岂不可悲!外杂篇故事性太强,部分篇章通篇寓言,庄子后学支离其言的写作手法不成熟,或主旨隐藏太深或支离之言不到位,甚至在流传中被编者、注者修改增删都是难免,所以在读庄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庄子在阐述什么,想要传达什么?精读、精研内七篇是重中之重。
比如本章,其文字表达的意思和内七基本相符,对相关庄子的故事描述也比较符合庄子内篇表达的思想。
但从行文来看则非出自庄子之手。
知者不言又岂非言而不止,大辩不言又岂能屡屡代言。
知而不悟者,又岂非你我、庄子后学,老子、庄子亦不敢自谓至人。
言归正传,正传其实无传可言,行文字意浅显易懂,注解反而画蛇添足。
也有人想要看今译,其实译文亦是通过说文解字,新华字典之类翻译,何不动手自查。
曹商之言重在表达“商之所短为彼之所长,彼之所短为商之所长。
”长短正是隐讽儒家仁义伪道下标榜的“君子”、“小人”。
一句子行矣(你很有德行啊。
),揭露了所谓的仁义“道德”的真相:大道荒废,追求外物而忘却自己本来所受。
也有解释说子行矣是你走吧的意思,但这样解释使得这一段有点多余。
鲁哀公问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曰:“殆哉岌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徒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汝欤?予颐欤?误而可矣。
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
为后世虑,不若休之。
难治也!”“休”有两义:一是休止孔子的仁义伪道;二是重言变文呼应前文《达生》章中的“孙休见扁庆”一节,痛斥孙休的以己养养鸟的仁义人道,暗颂老子的以鸟养养鸟的造化大道。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宵人之罹外刑者,金木讯之;罹内刑者,阴阳食之。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溢,有长若不肖,有慎达而懁,有坚而慢,有缓而悍。
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猝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古之真人,无我无知。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不忧。
自然无外内之刑。
今之至人,唯能以安时处顺,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为达生达命之情。
在文化成心仁义伪道驱使下,世人为谋求功名万神成圣,不惜强立是非,算尽心机,被物欲和虚名蒙蔽了双眼和心知,主动分化孤立身形、外物之别,印证了《道德经》所言:吾所以有大患也,及吾有身。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隐讽把“九征”做到极致的“不肖”人。
至人无己,安时处顺,即使有所为也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间世葆德之法,不得已而为之。
主动追求功名而受人所役使或役使他人的,正是标榜仁义人道的儒家“神人”、“圣人”。
[不肖:有注解为情貌相反,即《人间世》孔子所言“外合内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