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 格式:pptx
- 大小:186.48 KB
- 文档页数:26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百科名片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目录1分类1. 首要特质12. 中心特质13. 次要特质1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1分类1动机的机能自主1统我和健康人格研究方法社会影响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 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编辑本段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百科名片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目录1分类1. 首要特质12. 中心特质13. 次要特质1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1分类1动机的机能自主1统我和健康人格研究方法社会影响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 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编辑本段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述评摘要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较早的人格理论研究者,其人格理论自从创立以来对心理学界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奥尔波特的人格和人格特质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1 引言特质理论是人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目前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都具有这种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W. Allport)是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
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适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
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指出人格以特质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由此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格特质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
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文化、社会、家庭教育与先天遗传的个体风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人格的差异铸就了个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心理面貌。
因而,在当今社会继续研究人格特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2.1人格什么是人格奥尔波特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后来,奥尔波特把“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改为“独有的行为和思想”。
他认为,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应该将精神分析、学习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和特质理论以及他自己的、个人心理学融合起来。
他的人格理论是对大多数重要概念的综合。
健康成熟的人格奥尔波特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他认为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
他认为,健康人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活动,激励他们活动的力量完全是能够意识到的,是可以控制的,健康人的视线向前,它指向当前和未来的事件,而不是向后看,指向童年的事件;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健康的或成熟的人在性质上不同于病态的或不成熟者。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摘要: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内容4.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的应用和影响正文:【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C·奥尔波特(Raymond C.Allport)提出的一种人格心理学理论。
奥尔波特在其兄长弗洛伦斯·奥尔波特(Florence Allport)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人格特质,如诚实、谦虚等。
而个人特质则是某个人所特有的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显著、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格特质,中心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人格特质,次要特质则是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内容】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四大类:理智特质、情绪特质、意志特质和社交特质。
理智特质主要包括认知、思维、判断等方面;情绪特质主要包括感受、情绪、情感等方面;意志特质主要包括动机、决心、行动等方面;社交特质主要包括交际、合作、友善等方面。
这四大类特质分别涵盖了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的应用和影响】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人格特质的心理学理论。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从理智、情绪、意志和社交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类。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奥尔波特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
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找出适合一类人的特质,即共同特质是重要的;而有些特质又是个人所特有的,所以个人特质也是应该确定的。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
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
例如,在罗贯中笔下,忠君和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权欲熏心和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在莎士比亚笔下,吝啬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因为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
例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有魄力,但在对待家务事上却没有主张。
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l生,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1.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特质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Allport,1937)。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见图16-3)。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是同一文化中许多个体都具有的那些特质。
即使同一文化群体中人们有某种共同特质,但人们的得分有高有低。
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则主要是由个人特质决定的。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cardinal trait)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渗透于个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关羽、赵子龙、曹操分别代表了忠、义、勇、奸四种首要人格特质,这些首要特质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而另外两种个人特质则是众人都具有的。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的基本方面。
它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
如果我们要求大学生们描述他所熟悉的某个人的特点,他们可能会说出5~7个特质形容词,如用自信的、聪明的、勤奋的、成熟的、敏感的、易冲动的等形容词加以描述。
这里所作出的描述便是这个人的中心特质,用这些中心特质便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如食物偏好、对音乐的态度等。
特质的定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
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攻击性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相类似的反应。
又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也会作出类似的反应。
与领导一起工作时,表现为留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表现为文雅、克制、依从;在遇见陌生人时,表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和父母亲共进餐时,表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给予赞扬时,表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与此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即使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
一个具有友好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怀疑特质的人对陌生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概括的,它不只是和少数的刺激或反应相联系。
一个特质联结着许许多多的刺激和反应,使个体行为产生广泛的一致性,使行为具有跨情境性和持久性。
但是,特质又具有焦点性,即它与现实的某些特殊场合联系着,只有在特殊的场合和人群中才会表现出来。
例如,具有攻击性特质的人,不会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进行攻击,如对亲戚朋友,一般就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特质的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内的神经心理结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习惯比特质更特殊,它常常是特质的具体表现,特质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
例如,父母亲鼓励孩子刷牙,孩子天天早上和饭后刷牙,这是习惯。
以后刷牙这一行动溶化于更为广泛的习惯系统中,进一步又整合于个人的清洁倾向中,清洁就成为个人的特质了。
3.特质具有动力性。
特质具有指引人行为的能力,它使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
特质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它支撑着行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可以与动机等同。
4.可以由个体的外部行为来推测特质的存在,并且从实际中得到证明。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奥尔波特(Raymond B. Cattell)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的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系统。
根据Cattell的理论,人的个性可以通过16种基本特质进行分类。
下面将对这16种特质进行一一介绍,以期为满足个体差异的研究和成长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焦虑性(Anxiety):焦虑性高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紧张、担忧和不安。
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安慰来应对困境。
2. 稳定性(Stability):稳定性高的人情绪较为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压力,通常更富有自信和冷静。
3. 平和性(Receptivity):平和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
平和性高的人更容易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易受外界情绪所影响。
4. 社交性(Extraversion):这一特质涵盖了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倾向。
社交性高的人喜欢和他人交往,善于表达自己,容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
5. 孤僻性(Liveliness):相较于社交性,孤僻性描述了一个人活跃、充满活力的程度。
孤僻性高的人善于自我表达,表现出较高的情绪表达力和活力。
6. 冷淡性(Rule-Consciousness):冷淡性指的是一个人对规则和道德准则的尊重程度。
冷淡性高的人对道德和社会规范较为敏感,对于遵守规则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7. 担当性(Social Boldness):担当性高的人通常勇于面对陌生和挑战性的情景,并能毫不畏惧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8. 敏感性(Sensitivity):敏感性高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较为敏感。
他们更容易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对他人的情绪和言行有较高的敏感度。
9. 细致性(Vigilance):细致性高的人通常注重细节,更容易察觉并处理问题。
他们往往更为细心、谨慎和可靠。
10. 怀疑性(Suspicion):怀疑性高的人对他人的意图和动机持怀疑态度。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将个体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分类的方法。
它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研究,通过对个体行为和性格特征的观察,将人格特质分为四种类型:自主型、发展型、控制型和适应型。
这四种类型代表了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倾向和表现方式。
1.自主型:自主型的人有着自我决定的能力和强烈的内驱力。
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不依赖他人的意见和指导。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动力和抗压能力,能够推动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自主型的人一般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他们容易感到满足和成就感,同时也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2.发展型:发展型的人致力于个人成长和提升。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学习新的知识,注重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的发展。
发展型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来提升自己。
他们重视自己的个人发展,并且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控制型:控制型的人主要通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来应对外部压力和冲突。
他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控制型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制力和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安排来完成任务,并且有较高的绩效表现。
4.适应型:适应型的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他们善于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迅速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
适应型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与不同类型的人和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起来,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包括自主型、发展型、控制型和适应型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代表了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倾向和表现方式。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进一步发展个人的优势和弥补不足。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原创版】
目录
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
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
3.分类的三个维度
4.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分类
5.结论
正文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提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是对人格特质进行科学分类的一种尝试,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个体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基于三个维度:品质(善良、恶毒),能力(聪明、愚蠢)和积极性(乐观、悲观)。
他将这三个维度作为分类的依据,将人格特质分为三个大类,每个大类包含两种特质,共计六种基本人格特质。
在这三个维度中,品质是描述道德品质的,能力是描述智力水平的,而积极性则是描述对生活的态度的。
通过这三个维度,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品质维度上,善良和恶毒是两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善良的人通常乐于助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而恶毒的人则往往心怀恶意,缺乏道德感。
在能力维度上,聪明和愚蠢是两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聪明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能够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而愚蠢的人则往往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积极性维度上,乐观和悲观是两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乐观的人通常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悲观的人则往往对生活抱有消极的态度,对未来缺乏信心。
总的来说,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述人格特质的新视角,它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人格特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人格特质学说如下是有关人格特质学说: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897年生于印第安纳州的蒙特祖玛,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其兄F.H.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会心理学》(1924)。
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奥尔波特相信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早期的童年经验以及无意识的本能冲动。
他认为人能够主动作用于环境使之发生改变,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人们不仅寻求减少紧张,也会寻求新异紧张刺激。
2.奥尔波特坚信,人们有潜能学习许多反应,因此人格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
3.奥尔波特主张自由是相对的,他承认自由意志,同时又认为任何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4.奥尔波特强调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确立并追求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总之,奥尔波特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二)人格界定奥尔波特归纳了六类人格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的适应。
”(三)人格结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他首次对特质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类。
1.特质概念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
(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
(2)特质具有可预测性。
特质被看作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为推知它的存在。
(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的特质诱发行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