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四章人格的特质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6
第四章人格理论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概念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构成,它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包含着许多成分。
其一,是知—情—意系统。
其二,是心理状态系统。
其三,是人格动力系统。
其四,是心理特征系统。
其五,是自我调控系统。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
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及时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在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中的各种矛盾,调整人格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保持和谐一致。
2.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也具有共同性,即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
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
行为变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
4.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个性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
所谓生物性,就是指人的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
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三、人格的主要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自我和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的。
自我是本我、超我、现实世界三者的“仆人”,经常地处在三者的包围中,极力地协调三者的关系。
《人格的特质理论》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着异常复杂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格,提出了多种关于人格的理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3种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类型理论、整合理论。
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人格?或许你有点难于着手去分析,接下来探讨的理论或许有点苦涩难懂,但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格还是有帮助的,这里我只介绍人格的特质理论,其它的理论在后面都会介绍。
特质理论主要包括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别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3种:①、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5—10个)。
如抑郁、聪慧、清高、直率等是林黛玉的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这种特质一般只有身边比较亲的人才知道。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将人格特质的理论分为4个层次: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⑴、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参照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⑵、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①、表面特质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虽然表面是一些相似的特征或行为,但出于不同的原因,如2个人同样是勤奋学习,一个人可能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而别一个人可能是为了改变自己。
②、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如“焦虑”是害怕考试和比赛而手脚发抖的同一原因,这是焦虑就是根源特质。
第四章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概述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典型性、差异性(2)稳定性——形成的稳定性、表达的稳定性(3)统合性——体现了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和健康功能(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格理论的流派:每个流派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流派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能量就是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等量原则:加入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过多的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充足的能量(2)平衡原则: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等时,能量会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直到平衡为止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非常看重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1)童年经历——对人格起到长久影响(2)父母教养方式——过度关注,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影响人格头生孩子容易出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犯罪”中间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更高成就最小的孩子容易被父母纵容、聪明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区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的超越要求之间的冲突中,会产生大量的焦虑,为了保护自身,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成为“防御机制”。
不同的防御机制,有两个共同特征:(1)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2)在潜意识中运作,人们常常意识不到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
第三节新精神分析流派自我: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个体在此时此刻多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理想自我——完美的自我意象。
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荣格的潜意识学说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面具——个体依据社会习俗和职业要求,在公共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阿尼玛——男性所具有的女性阴柔性格●阿尼姆斯——女性所具有的男性阳刚性格●阴影——个人潜意识中的负面特征自性——人格的核心,是有条理、统合的人格原型自我的寻求: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但是特质理论最早却源于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来描述人格.例如,如果某人迷恋权位则说他是权力型的人,如果某人看问题总是能够考虑到好的一面则认为他是乐观的人.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就属于最早的类型理论。
他根据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体液说"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胆汁质(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抑郁质(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黏液质(具有过多的黏液,使人迟缓或者懒惰)。
体型说也是类型理论的一种.体型说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克瑞奇默(E. Kretschmer)的三分法,他将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企图分别以几种典型的性格归属具有某一种体型的人(如肥胖型与情绪不稳定相联系等)。
体型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尔顿(W。
H. Sheldon)则将体型分为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并分别以不同的性格进行归属(如快乐、喜好社交的属于内胚型;好动、侵犯属于中胚型;思维退缩属于外胚型等).体型与气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但是,将人的气质类型归结于体型,是不科学的。
[1]与体液说和体型说不同的是建立在心理特质基础上的理论,称为心理类型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首创的。
他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
前者在性格上喜沉静,易羞怯;后者则好活动,喜社交。
此理论曾一度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研究.但是这种二分法不足以说明一般的人格问题,绝大多数人处于两极之间,因此不能采取以少数特质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
我们如何描述一个人?◆你可能会使用下面两种方法中的一种:●他是友好的、大方的、快乐的、勤奋的……●他是外向型的。
●这两种描述有何区别?2015/3/1612015/3/162人格的特质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第三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第四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第五节五因素模型◆第六节人格类型◆第七节总评2015/3/163第一节概述2015/3/1642015/3/168薛宝钗3.粘液质表现为情绪较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行动稳定迟缓,说话缓慢且言语不多;处事冷静而踏实;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林黛玉4.抑郁质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
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
◆特质论(trait theory)●例如:细心、害羞、友好;马虎、大胆,冷漠等(人格特点)●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维度。
任何人在这个维度上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例如细心——粗心。
●特点:对人格的描述较精细;当前较常用。
2015/3/169二、特质曲线●心理学家划定了一个广泛的行为分布范围。
●每个人都处在该分布连续体的某一位置上。
●在人群中,只有相当少的个体处在极高或极低的位置,大多数人都聚集在中间部位。
2015/3/1611三、特质理论的假设●特质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
●特质(trait)是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
⏹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2015/3/1612●特质这一(神经)心理结构或先天的行为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
因此,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的了解,有助于预测其行为反应。
●特质论认为,特质是所有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但各人所具有的每一种特质因人而异,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2015/3/1613四、特质理论的特征●一般不关心对一个人的认识,而更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