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 特质论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①人格的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②人格的复杂性: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这种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是什么鬼……orz)③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评测一,人格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 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 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二,人格测评:测评资料的类型:自我报告资料(S-data),观察者报告资料(O—data),测验资料(T-data),生活史资料(L—data)获取S-data的途径:(1)访谈,(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人格问卷是最常用的方法。
问卷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卷,也可以是结构化的问卷。
结构式问卷比开放式问卷使用的更多,它的反应选项是给定的,常见的形式还有多点评定。
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的反应。
投射测验的特点:(1)刺激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
(2)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减少了伪装的可能.第三章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1,人格结构:共同特质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一个人对多项外在和内在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人格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三章特质流派特质流派假定人格特征:1.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2.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流派不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而是关注怎样描述处在特质连续体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典型行为。
2.特质流派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一、高尔顿·奥尔波特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
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本体性等。
1937年,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级特质。
1. 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如,外向性◆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核心特质: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
它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
如马基亚维里式人物、荷马式人物、唐·璜式人物。
◇次级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巴纳姆效应:人类个体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2. 人格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法: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如果断性或焦虑。
测量每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分数进行比较。
—个案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3、奥尔波特关于健康成熟的人格描述什么是健全人格?马斯洛用“自我实现的人”来描述,罗杰斯则用“功能充分发挥者”来描述,而奥尔波特则用“成熟者”来描述。
普通心理学打卡第32天人格理论--特质理论
知识点回顾
提出者: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别特征
(1)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个别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别特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
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特质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
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也是人格的组成因素,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第一章绪论1、识记:当心理学词典中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中国古代的人格思想和现代的人格研究概况:分为四种:1 阴阳五行的气质类型个性说2习与性成个性说3性品德个性说4 物情不齐个性说。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人格心理学得到发展。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两部人格结构模型,一个是潜意识系统,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后来改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气质理论及当前动态:“四液”说即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的社会起源理论。
活动一人格理论。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高级活动类型学说、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人格研究的各种方法:1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2、领会:各种人格定义的优点与不足;书本4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的含义:1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2人格具有稳定性,还具有或塑性3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4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
人格的三秒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3狭义的人格不包手智力各理论的主要观点:人性论:向善,向恶,不为,各个理论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各种方法的过程及优缺点:22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1、识记:(1)人格动力: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的作用。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又为某种目的而消耗能量。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包括饥、渴、性等本能。
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
表现为自杀等动机,破坏等动机。
(2)人格结构: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人格的特质理论》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着异常复杂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格,提出了多种关于人格的理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3种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类型理论、整合理论。
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人格?或许你有点难于着手去分析,接下来探讨的理论或许有点苦涩难懂,但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格还是有帮助的,这里我只介绍人格的特质理论,其它的理论在后面都会介绍。
特质理论主要包括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别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3种:①、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5—10个)。
如抑郁、聪慧、清高、直率等是林黛玉的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这种特质一般只有身边比较亲的人才知道。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将人格特质的理论分为4个层次: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⑴、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参照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⑵、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①、表面特质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虽然表面是一些相似的特征或行为,但出于不同的原因,如2个人同样是勤奋学习,一个人可能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而别一个人可能是为了改变自己。
②、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如“焦虑”是害怕考试和比赛而手脚发抖的同一原因,这是焦虑就是根源特质。
第三章特质流派特质流派假定人格特征:1.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2.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流派不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而是关注怎样描述处在特质连续体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典型行为。
2.特质流派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一、高尔顿·奥尔波特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
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本体性等。
1937年,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级特质。
1. 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如,外向性◆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核心特质: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
它的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
如马基亚维里式人物、荷马式人物、唐·璜式人物。
◇次级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巴纳姆效应:人类个体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2. 人格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法: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如果断性或焦虑。
测量每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分数进行比较。
—个案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3、奥尔波特关于健康成熟的人格描述什么是健全人格?马斯洛用“自我实现的人”来描述,罗杰斯则用“功能充分发挥者”来描述,而奥尔波特则用“成熟者”来描述。
人格心理学第三章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一、填空题1、人格心理学是在1937 年成为独立科学的,它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是《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2、特质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3、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由反射、习惯、态度、特质、和统我等按整合程度的高低以金字塔式层级形式构成。
4、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然后,他又将个人特质区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5、机能自主是奥尔波特动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二、简答题1、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发展理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一个健康成熟的人格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请简要回答:参考答案:(1)将自我感扩展到自身以外的人和活动中去;(2)热情地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亲密、同情和容忍;(3)具有情绪安全感和自我接纳感;(4)对生活有现实的知觉;(5)具有幽默感和自我洞察力;(6)具有统合的人生哲学。
三、论述题1、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又把个人特质进一步细分为几个特质,请联系你自己的实际状况,根据奥尔波特对个人特质的区分,对自己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答案不一,主要是从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入手)卡特尔一、填空1、卡特尔用()方法确定了()种人格特质2、卡特尔从来源上将特质分为()和(),前者主要受()影响,后者主要由()决定3、卡特尔认为,人格动力系统由不同的()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将其区分为()和()两大类4、卡特尔视()为人格的基本元素二、判断1、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获得了16种独立的能()2、外能是一种本体性特质()三、简答卡特尔视特质为人格的基本元素,请回答特质的作用是什么四、论述卡特尔从几方面区分了特质,具体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一、1、因素分析162、本体性特质环境塑造特质生物因素环境3、动力特质能外能4、特质二、1、× 2、×三、特质决定个体在给定情境下将作出何种反应,使个体行为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能对行为起决定和预测作用四、首先,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为独有特质和共同特质。
我们如何描述一个人?◆你可能会使用下面两种方法中的一种:●他是友好的、大方的、快乐的、勤奋的……●他是外向型的。
●这两种描述有何区别?2015/3/1612015/3/162人格的特质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第三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第四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第五节五因素模型◆第六节人格类型◆第七节总评2015/3/163第一节概述2015/3/1642015/3/168薛宝钗3.粘液质表现为情绪较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行动稳定迟缓,说话缓慢且言语不多;处事冷静而踏实;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林黛玉4.抑郁质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
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
◆特质论(trait theory)●例如:细心、害羞、友好;马虎、大胆,冷漠等(人格特点)●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维度。
任何人在这个维度上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例如细心——粗心。
●特点:对人格的描述较精细;当前较常用。
2015/3/169二、特质曲线●心理学家划定了一个广泛的行为分布范围。
●每个人都处在该分布连续体的某一位置上。
●在人群中,只有相当少的个体处在极高或极低的位置,大多数人都聚集在中间部位。
2015/3/1611三、特质理论的假设●特质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
●特质(trait)是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
⏹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2015/3/1612●特质这一(神经)心理结构或先天的行为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
因此,对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的了解,有助于预测其行为反应。
●特质论认为,特质是所有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但各人所具有的每一种特质因人而异,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2015/3/1613四、特质理论的特征●一般不关心对一个人的认识,而更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何。
探索人格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测量方法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稳定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实证,发展了多种理论和测量方法,来解释和测量人格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测量方法。
一、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最为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格可以通过若干基本特质来描述。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五人格理论,即认为人格可以由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来描述。
这种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被广泛用于人格特质的测量和评估。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格特质的形成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学习来实现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行为和观念的认知过程,并认为这些认知会对个体的人格特质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格特质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来引导和塑造。
3. 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内心的冲突和压力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心理动力理论的代表。
这一理论将人的内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认为人格特质的形成是内心冲突和压力的结果。
二、人格心理学的测量方法1. 自报测量自报测量是人格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
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与人格特质相关的问题,来获取其主观的人格特征信息。
例如,经典的人格特质测量问卷如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NEO-PI (大五人格问卷),都是通过被试者自我报告来评估其特质水平。
2. 客观测量客观测量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被试者的主观意识的测量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的行为、生理反应和情绪表现,来推测其人格特征。
例如,行为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外向性和宜人性等特质。
3. 项目测量项目测量是通过给被试者提供一系列描述性任务或情境,来评估其特定人格特质或行为方式。
这种测量方法一般通过被试者的表现来推断其人格特征。
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述评张开荆(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第23卷第1期2006年1月Vol.23No.1Jan2006[摘要]作为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人格心理学曾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有过争论,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便是其中之一。
以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为代表的特质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们广泛认同,但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以米歇尔为代表的情境论的挑战,这一争论在后来的20年里一直占据该领域,至今虽然仍旧没有定论,但许多研究者正试图寻求二者的整合。
[关键词]人格;特质论;情境论;人———情境之争[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22(2006)01-0035-03[收稿日期]2005-11-22[作者简介]张开荆(1970-),女,山东淄川人,沈阳工程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
自20世纪20、30年代,奥尔波特(Allport)从本质论的人格观角度[1]提出人格特质的概念和理论以来,对几乎所有的人格心理学家来说,特质都被视为人格的主要元素。
经过卡特尔(Cattell)、艾森克(Eysenk)等人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人格特质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格心理学的主流,人格特质的测量也成为心理学界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工具。
许多研究者从自己的研究出发,建立各自的特质理论。
一、主要的特质理论所谓特质(trait),通常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情况下,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性及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
它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作为一种心理结构,是行动一致性的原因,也是测定人格时常用的基本单位。
它是某种特殊方式的行为倾向,表现在一系列情境中的个人行为上。
在人格心理学中,人们通常用特质这一概念来指代具有情境一致性的相互关联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富有表现性的或具有个人风格性的行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
但是特质理论最早却源于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来描述人格。
例如,如果某人迷恋权位则说他是权力型的人,如果某人看问题总是能够考虑到好的一面则认为他是乐观的人。
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就属于最早的类型理论。
他根据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体液说”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胆汁质(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抑郁质(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黏液质(具有过多的黏液,使人迟缓或者懒惰)。
体型说也是类型理论的一种。
体型说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克瑞奇默(E. Kretschmer)的三分法,他将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企图分别以几种典型的性格归属具有某一种体型的人(如肥胖型与情绪不稳定相联系等)。
体型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尔顿(W. H. Sheldon)则将体型分为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并分别以不同的性格进行归属(如快乐、喜好社交的属于内胚型;好动、侵犯属于中胚型;思维退缩属于外胚型等)。
体型与气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但是,将人的气质类型归结于体型,是不科学的。
[1]与体液说和体型说不同的是建立在心理特质基础上的理论,称为心理类型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首创的。
他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
前者在性格上喜沉静,易羞怯;后者则好活动,喜社交。
此理论曾一度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研究。
但是这种二分法不足以说明一般的人格问题,绝大多数人处于两极之间,因此不能采取以少数特质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