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理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设计【附录】:2017年3月9日枣庄市第41中学八年级27班实录各生态小组的发言稿:森林生态系统(小组长:孙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是森林生态系统——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
以我们枣庄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我找我组的蒋姝芳同学介绍里面的生物特点。
(蒋姝芳同学回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高达的乔木为主,也有灌木和草本。
还有众多的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如野兔、鸟、爬行类等。
所以森林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森林的作用由我们组的胡安奎同学回答。
(胡安奎同学回答:1.经济效应:木材,林副业产品,像我们喜欢吃的松子、榛(zhen)子都来自森林。
2.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等,有“地球之肺”,“绿色水库”之称。
)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就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从整体来说,全球森林仍以每年0.3%的速度下降。
我国是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森林覆盖率21%,而日本森林覆盖率70%,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气候失调,旱涝成灾,都同大规模的森林破坏有关。
破坏森林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全球的生态平衡,使我们从吃的食物到呼吸的空气都受到影响。
我们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帮手就是森林。
3月12日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了。
让我们携起手来,每人多种一棵树,筑起保护我们家园的绿色长城!草原生态系统(小组长:周舒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代表。
草原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首先让我们组的黄小倩同学回答一下我们的分布: (黄小倩同学回答:较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草原的特点:物种较少,结构简单,常发生剧烈变化。
让我们小组的李慕坤同学介绍一下草原的生物特点。
(李慕坤同学回答: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教学案例分析生态系统是指有机体和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对于生物学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案例背景:在一片森林里,有四种不同的生物,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个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
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森林,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解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观察和记录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和记录一个生物的特征、生境、食物来源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例如,一组观察植物,记录它们的外形、栖息地和是否有花果实;另一组观察昆虫,记录它们的种类、食物来源和是否和其他生物有共生关系。
三、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学生们回到教室,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他们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图示来展示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探讨相互作用学生们再次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两种生物,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组研究植物和昆虫的相互作用,另一组研究昆虫和鸟类的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观察、采集样本以及进行简单的实验。
五、整合分析学生们将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分析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可以绘制食物链、能量流动图或生物圈图,以图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六、案例讨论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们可以提出问题、对比不同案例、提出改进意见等。
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物_⽣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说出⽣态系统的概念,概述⽣态系统的组成,并能够解释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
2、能⼒⽬标:在讨论交流中培养交流能⼒、分析能⼒和语⾔表达能⼒。
3、情感⽬标:认同⽣物与环境是⼀个统⼀的整体,加深⽣物与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态系统的组成难点:对⽣态系统概念的理解以及⽣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准备1、课前⾃主预习。
2、借助外出游玩的时间体验环境和⽣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四、教学设计(⼀)、导⼊。
师:同学们,在第⼀章我们已经了解到⽣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那么本节课上课之前,⽼师先带领⼤家⾛进⼤⾃然的和谐之美。
学⽣:观看视频通过让学⽣体验⼤⾃然的和谐之美,引⼊到⽣物与环境的统⼀整体——⽣态系统的概念。
(⼆)、新授⾃主探究⼀、1.引导学⽣⾃⾏阅读课本53页内容,找出⽣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问:什么是⽣态系统?学⽣回答:⽣态系统是在⼀定的地域内,⽣物与环境构成的统⼀整体。
2.教师展⽰⽣态系统的实例:⼀个池塘,⼀条河流,⼀个湖泊,⼀⽚森林都可以看作是⼀个⽣态系统。
教师引导学⽣注重理解,这些都是在⼀定的地域内,⽣物与环境形成的统⼀整体,因此可以看作是⼀个⽣态系统。
教师展⽰典型的⽣态系统类型:森林⽣态系统,海洋⽣态系统,城市⽣态系统,农⽥⽣态系统等。
教师重点指出:最⼤的⽣态系统是⽣物圈。
教师出⽰反例,让学⽣了解⽣物或者环境单独不能构成⼀个完整的⽣态系统。
3.练⼀练:在反馈中学习学⽣的误区:部分学⽣认为在九龙湖中取出的⼀滴⽔不能够成⼀个⽣态系统,教师及时引导纠正。
⾃主探究⼆、1、出⽰池塘图⽚,引导学⽣思考:池塘⾥都有些什么呢?学⽣讨论回答:浮游植物、鱼、虾、⽔草、细菌真菌等。
教师:只有⽣物能构成⼀个完整的⽣态系统吗?学⽣:不能!还需要阳光、⽔、空⽓、⼟壤等。
教师:引导学⽣以池塘⽣态系统为例,结合课本54-55页内容尝试总结出⽣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案例分析
生物组吴清理
生态系统是高考常考考点,在高考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常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稳定性等知识。
而生态系统是这些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是非常必要的。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合作”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书上直接找,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但我不满足于他们的“依书直说”,我计划在此安排角色扮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另外,我还想把问题稍作变通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于是,我要求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请各个小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角色,猜想假如生态系统没有了自己这种成分,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创新的发言。
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请扮演“生产者”小组的陈松松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植物,动物就会没有有机物。
”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话反过来说了一次,于是我追问:“没有有机物又会怎样呢?”他答不出来,也没有其他同学要补答,我深知只要启发得当,学生还是可以给出我满意的答案的,于是我继续问:“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怎么来的呢?”这时一个叫肖洒的同学站起来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消费者的食物,没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就会饿死,我们也会饿死。
”
接着,我又请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组的田东同学发言,他说:“我们是真菌、细菌,我们把没有用的东西分解成有用的东西,给予动植物的需要,没有了我们就不能使动植物生存下去。
”他的回答仍然是照着教材的那句话,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启发他们:“如果没有了你们,动植物的尸体会怎样?”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会腐烂”“会很臭”。
学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我只好耐着性子说:“是什么东西让尸体腐烂、发臭的?”大多同学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终于,一个叫徐文博的同学举起了手,他说:“动植物的尸体是被分解者分解的,没有了我们尸体会堆积如山,越来越多。
”
虽然,终于有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准确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狭窄,还没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教材的知识。
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不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得法,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
猜想是有条件的,当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时,猜想就变得无从想起或者成了瞎猜。
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的猜想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学生适当的指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猜想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小开始,尤其是要抓好小学和初中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从小养成的是上课是老师的事,老师应想办法让他学习好。
因此,我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我请扮演“消费者”小组的吴雅娴同学发言,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植物就会不断地制造有机物,生态就不能平衡。
”哦,一个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释,我担心越说他们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评价。
我问全班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时,刘鑫举起了手,他说:“如果没有了消费者,世界就没有了二氧化碳的保护,温度就很低,生产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
”啊,好聪明的学生,他不像其他同学只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找现成的答案,他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知识,而是凭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决新问题。
虽然,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他对知识的猜想和整合仍显得有点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比起正确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遗憾的是我当时“忘记”了表扬他。
其实,与其说是忘记,还不如说是我潜意识里传统教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头脑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或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过分地考虑怎样一步一步地、小心谨慎地去教会学生,而忽视了激励思考的职责,以至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闪出的火花还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予激励、鼓舞,无疑将会促进全班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
很显然,今后的教学,我最需要的是转变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
的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