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65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又称地方病。
常见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等。
影响因素: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二.碘缺乏病( IDD )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其中主要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和克汀病。
(一般当水碘含量<10ug/L 或每日摄碘量<40ug 易发病,胚胎期、婴儿期缺碘可引起克汀病, 生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肿。
)1. ·碘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影响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调节水和无机盐;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其他:消化道、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等。
·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人群分布(青春期,女>男);时间趋势。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水碘含量、协同作用、经济状况、营养不良。
·☆划分标准:见下表2. ☆地方性甲状腺肿①定义:主要是机体缺碘引起的以甲状腺代偿性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地方病。
②发病原因: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有机硫化物);其他③临表:甲状腺肿、压迫症状④诊断标准:a生活于碘缺乏区(水碘低于10μg/L,尿碘低于100μg/L);高碘地区(水碘高于300μg/L,尿碘高于800μg/L);或存在致甲状腺肿物质的地区;b甲状腺明显增大,当超过受检者拇指末节并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等疾病后,即可诊断;c在上述地区内, 采用PPs抽样方法, 8~10岁学生的甲状腺肿大率大于5%就可诊断。
⑤分型:·弥漫型 (甲状腺均匀增大,触诊摸不到结节)·结节型 (在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节)·混合型 (在弥漫肿大的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节)⑥分度:·正常:没有任何可触知的或可见的甲状腺肿大(看不见,摸不着 )·Ⅰ度:头部保持正常位置时,甲状腺容易看到。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一、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一)碘在人体内的代谢人体由食物提供的碘几乎占所需碘的90%以上。
由消化道吸收的无机碘经过肝脏的门静脉进入体内循环,正常成人体内含碘量约为20~50mg,其中20%存在于甲状腺中。
血碘被甲状腺摄取,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合成甲状腺激素。
碘主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少部分由粪便排出。
(二)碘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
2.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刺激机体细胞产生ATP酶,使ATP分解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3.影响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适量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胆固醇利用、转化和排泄。
4.调节水和无机盐适量甲状腺激素使钙盐在骨组织中沉积,不足和过量时均可使钙盐沉积异常。
5.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缺乏时病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过量时则过度兴奋,易激动,心率快。
6.其他不足时消化功能减弱,并可影响造血功能而发生贫血,还可使性器官发育延迟、性功能减弱、男性可出现乳房发育等。
(三)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地区分布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平原高于沿海。
2.人群分布在流行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病,碘缺乏病流行越严重的地区发病年龄越早,女性早、高于男性。
3.时间趋势过去我国病区人口患病率约为11%,经大规模干预后降至2%左右。
(四)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1.发病原因(1)缺碘:饮水、食物及土壤中,碘缺乏或不足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第一、二章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
我国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的国家,目前纳入地方病管理范畴的疾病包括: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砷中毒等2.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学科,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达到维护、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3.环境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评价和充分利用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或控制不利因素,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4.生物标志是指能反映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性生物标志5.环境卫生标准制定原则1、保障居民不发生畸形中毒或慢性中毒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4、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6.环境卫生标准制定方法1、环境毒理学试验2、感官功能影响的测定3、环境流行病学方法4、其他研究方法:人类受控实验、人体负荷测定、混合污染物的容许水平研究、数学计算方法等➡选取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求出对人体的阈剂量,按照“最敏感”原则,得出阈浓度或阈下浓度,作为提出最高容许浓度的依据第三章(简答和分析)«大气污染来源712.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3.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大气污染物。
二次大气污染物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4.温度层结75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它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
环境卫生(医学高级)-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废弃物的排放B.生物性病原体的传播C.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D.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少E.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2、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
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E.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3、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碘缺乏病的最主要措施是()。
A.增加食物中碘的比例B.供给碘化食盐C.多吃海带D.提倡用碘油E.改善居住环境4、某地区有部分儿童出现智力低下,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应重点考虑()。
A.汞中毒B.铅中毒C.砷中毒D.碘缺乏病E.氟中毒5、对慢性砷中毒病人有效的解毒剂是()。
A.硫代硫酸钠B.依地酸二钠C.二巯基丙磺酸钠D.氨基磺酸钠E.碳酸氢钠6、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且实用的措施是()。
A.净化或更换水源B.在饮水中加入碘盐C.服用含碘药物D.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E.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7、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化学性元素性地方病()。
A.克山病B.氟斑牙C.黑脚病D.水俣病E.克汀病8、下列哪种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无关()。
A.PB.IC.SeD.AsE.F9、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
A.区域内的传染病B.自然疫源性疾病C.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D.环境公害病E.种族遗传性疾病10、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防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A.更换适宜的水源B.防止环境污染C.加强营养D.补充机体缺乏的元素E.对环境中过多元素进行降解1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好发年龄是()。
A.0~10岁B.15~20岁C.25~35岁D.40~50岁E.55~65岁12、下列哪一项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联系()。
A.深井水B.河流下游多发C.青春期发病增加D.男性患者多E.家族遗传13、下列哪一项不是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第一节概述生物与其所处环境是在相互适应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物体与地质环境中的一些元素保持动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知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有92种,在人体内已发现81种。
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种类和含量上都与地壳表层的元素组成密切相关。
在地球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形成土壤的母质(岩石)成分、气侯、地形及地貌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的水、土壤、空气中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乏,可影响到该地区人群对化学元素的摄入量。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维持生命过程的必需物质,主要是元素和贮存能量的物质,但与此同时也受到环境中某些因素的损害。
某些元素具有明显的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是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而有些元素是有害的,机体摄入过多会引起疾病。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
如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局部地区的气候差别等。
这种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
如果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或称为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定需要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人群中某种健康危害的发生率与某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要符合下列条件才能作出比较肯定的结论:①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②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③上述相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
我国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
此外,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病因虽尚未完全肯定,但都有明显的地区性,也列入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范围。
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一) 明显的地区性分布由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水平的不均衡所致,所以其疾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