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血细胞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 格式:ppt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50
自制血细胞分析仪室内全血质控品及其性能评价摘要】目的:研究自制稳定可靠的血细胞分析室内质控品并评价其性能。
方法:收集我院体检健康者及门诊发热病人各1例的新鲜血标本,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细胞固定液及细胞保养液等,制备成血细胞室内质控品, 4℃保存,并将自制的质控品和普通标本多次同时检测,记录并分析其重复性、稳定性等质控性能,瑞氏染色观察血细胞形态。
结果:在长达6个月的稳定性观察中,各个分析项目的重复性较好,变异系数都在允许范围内,血细胞形态基本正常。
结论:自制的血细胞分析用室内质控品各技术指标均能充分满足日常检测室内质控品的要求,且制作简便,成本价格低廉,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日常血细胞分析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中。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质控品;全血血细胞分析是目前医院极为普及的项目,仪器分析的广泛应用和自动化的提高,需要使用大量的质控品来监控测定误差,以确保这些仪器能准确稳定地运行。
而国内外商品化质控品不同程度地存在价格昂贵、稳定期短、来源不充分等缺点,为节省成本并保证临床检验工作质量,制备合格的稳定的血细胞室内质控品变得尤为重要[1]。
本研究尝试自制稳定可靠的血细胞分析室内质控品并评价其性能。
1. 材料和方法1.1仪器 SYSMEX-KX21血细胞分析仪,全血校准品由Sysmex公司提供,稀释液、溶血剂、清洗剂为原仪器配套。
1.2 试剂[6-8] 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1.2.1 细胞固定液量取25%戊二醛1.5 ml、40%甲醛7 ml、甲醇2 ml,用95%乙醇补足至100 ml。
1.2.2 细胞保养液氯化钠1 g、枸橼酸0.8 g、枸橼酸钠4 g、葡萄糖4 g、磷酸氢二钠0.4 g、硼酸2 g、蔗糖10 g、海藻糖 10 g、碳酸氢钠0.2 g,加入约90 ml蒸馏水溶解,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0.45μm滤纸过滤。
1.2.3 防腐剂配制5%的N3Na,应用终浓度为0.05%;80万单位青霉素注射粉剂加入5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按照每ml质控品加入1μl青霉素。
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监测和评价本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预防差错的产生,特制定本程序。
1.2.适用于本实验室各项实验项目。
2.术语:2.1.质量控制:监视全过程,排除误差,防止变化,维持标准化现状的一个管理过程。
2.2.精密度:指对同一项目,同一方法,对同一标本重复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通常用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
2.3.准确性:指各测定结果与真值(或靶值)之间的一致性。
准确性好不一定精密度高,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性好。
2.4.随机误差:指操作中不可避免和无法预料的误差,是检验工作中存在最多的一种误差,反映测定精密度的好坏。
2.5.系统误差:指由于仪器,试剂,标准对照等的变化而使测定结果与靶值(或真值)之间出现的具有同一倾向性的误差,反映出测定准确性的误差,一般有明显规律,可以预防或校正。
2.6.过失误差:分为恒定误差和成比例误差两类,前者往往由于某一种原因造成,其大小与检验结果本身无关,后者与检验结果存在一定比例关系。
过失误差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操作错误造成。
如标本搞错,稀释比例、时间、温度、计算、登记错误等。
2.7.“即刻法”质控:在对同一批外部质控血清连续测定3次后,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
3.职责:3.1.各实验项目操作者负责本实验每批质控品的操作,质控结果判定,绘制质控图。
3.2.检验科负责人负责质控结果的复核,失控情况的处理,定期召开质控分析会。
4.质控工作内容:4.1.外部质控品的准备及使用要求:4.1.1.购买外部质控品:4.1.1.1.质控品必须经过国家批准;质控品为低值,S/CO值宜为2-3之间。
4.1.1.2.从经国家授权或有资质的机构购入,做好购买和接收记录。
4.1.1.3.若单支包装量过大,可融化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按一周的实验用量进行分装、分类、标记、封口,-20℃冻存,以后每周取用一支。
4.1.1.4.质控品的确认:每次新购入的质控品必须随标本同批检测,并经上一批质控品判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和室内质量控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一、分析前质量管理1)做好操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2)选择合适的仪器安装环境(远离电磁场、热源、防潮、防阳光直射、温度18-25度、湿度<80%、要有稳压电源3)做好仪器的鉴定和校准(包括准确度、精密性、重复性、可比性、干扰试验等)4)结果的比对5)做好分析前仪器的校准6)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①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明显增多②大量吸烟,血中HbCO增高,Hb会明显增高,特别是煤气中毒更为明显③每日不同时间WBC 也有一定差别。
7)分析前标本应注意的事项:标本的采集、抗凝剂、血标本的存放标本的采集:保持标本完整性、控制各种干扰因素;保持标本新鲜,及时送检;拒绝溶血混匀PLT;混匀不完全;抗凝不完全,导致血小板聚集或产生血凝块,从而影响检测。
抗凝剂:血常规检验首选抗凝剂为EDTA—K2,浓度一般为1.5-2.2mg/ml。
要注意的是,有些标本会出现EDTA-K2耐受问题(PLT假性极度低下)。
解决方法:可采用枸橼酸钠抗凝。
血标本的存放:若标本不能及时检验,须采取有效存放措施,血常规应放常温放置,不超过24h,放冰箱PLT会减少。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1、仪器的正确操作与注意事项(1)每日开机后,首先用稀释液测定仪器背景(本底计数)(2)标本在检测前一定要充分混匀。
2、室内质控CBC质控的要求质控品的选择:推荐使用非定值质控物,应至少使用2个浓度水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质控的数量:至少两个水平质控项目:Hb、WBC、RBC、HCT、PLT质控频率:门诊至少1次/8小时、病房2次/24小时质控方法:至少使用L-J法靶值的确定:至少检测3天,至少20个结果的均值、SD的确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检测确定,室内质控的平均标准差作为该质控品的SD失控的判断规则:实验室自定,推荐至少使用13S规则失控的分析与处理、失控报告的填写失控数据的管理:原则上每月统计1次3、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1、由于MM、巨球蛋白血症、转移癌等疾病血中含冷球蛋白或白血病、妊娠、糖尿病血中含冷纤维蛋白,可使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因而导致WBC、PLT假性增高,解决方法:将标本放置37度水浴箱30分钟,握在手心,充分颠倒混匀后,立即上机检测。
输血科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管理规程一、室内质量控制管理规程(一)目的: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二)范围: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三)管理要求:1 .室内质控质控方法与测定项目检测方法一致,符合相关要求。
本室质控方法为各试剂间的互相验证。
2 .需在每日实验前进行,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 .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 .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不能任意更改。
5 .质控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6 .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质控品必须与患者标本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检测。
7 .每天质控结果做好原始记录并保存。
二、室间质量评价管理规程(一)目的: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来确定实验室的能力,评价各实验室测定结果的正确性,是否保持在临床所能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即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回顾性检查。
(二)范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大连市输血质控中心室间质评(三)管理要求:1 .开展室间质评项目,每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每年3次)、大连市输血质控中心室间质评(每年1次)。
2 .在各室间质评的规定时间完成室间质评分析,3 .在做室间质评检测前,应对整个分析系统(含检测设备、试剂、校准物、质控物)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检查更换,以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收到室间质评物后应按规定妥善保存,确保其品质不变。
5 .在检测过程中应与病人标本一起随机检测,独立完成分析报告,不得修改原始检查结果,更不得与其它单位核对,以保证室间评价的真实性。
6 .室间质评分析在规定时间完成后,如实认真填写回报表,上交科主任,由科主任审签后统一寄给省临检中心,原始记录保存在实验室内以备核查和分析。
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改进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应贯穿于仪器使用的整个使用周期,体现在每一个标本或者说每一个病人的检验过程中。
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目标就是检测结果的准确、精密、快捷和经济。
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文件、程序、执行、记录和改进是构成质量管理的5大基本环节。
这就要求按照《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或国际上通用的实验室认可的要求认真做好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首先要制订质量管理的各种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操作程序(SOP),然后所有操作者都按程序进行工作,执行了就要记录,各种记录本就是质量保证,控制和改进的客观资料。
在工作中通过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或比对试验以及临床医生和病人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制订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如此循环,使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
下面就从实验室环境、试剂、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四个方面就如何保证血细胞计数和凝血试验的质量做简要介绍。
实验室环境要求室温18°C~25°C,相对湿度30%~80%,有一定的通风,防尘措施;安装UPS,避免电磁干扰,仪器周围有一定空间,便于仪器散热;环境清洁,防潮,仪器实验台稳固。
对实验室环境的监测必须形成制度,坚持进行,而不流于形式。
应将此工作内容写入仪器使用的 SOP 文件,并认真做好每日记录并及时纠正不符合要求的状况。
试剂要求试剂必须配套使用,血液分析仪的试剂主要有稀释液、清洗液、溶血剂、校准品和质控物,五分类仪器还需要另外的稀释液和不同的荧光染液。
凝血仪也有相配套的最佳试剂,包括校准品和质控品。
我们主张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至少在仪器评价和开始使用的阶段要这样。
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可以试用自制或国内生产的试剂,但是必须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室内质控室内质控的目的是监测一个检验系统,包括方法学、仪器、试剂、外部环境以及操作过程等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即重复性。
如果使用定值质控品做质控操作还能反映检测系统的准确性。
血细胞分析仪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程序【目的】保证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组长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室内质控的适用性】1、连续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评价结果的可信性。
2、排除质量环节中所有阶段导致不满意的原因。
3、反映检验操作中所有步骤的工作情况,包括从收集标本到结果的发出全过程。
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和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室内质控的方法和规则】1、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
2、在LIS软件中的“质控”菜单的“质控品设定”中编辑质控物的批号、靶值、SD等数据信息。
3、质控规则12S:为警告规则,提示有一水平质控值超出×±2S,发出警告;13S:失控规则,提示有一水平质控值超出×±3S,提示随机误差增大造成的失控;22S:失控规则,是系统误差,有二种表现①同一个水平的质控品连续2次控制值同方向超出×+2S或×-2S限值;②在1批检测中,2个水平的质控值同方向超出×+2S或×-2S限值;R4S:失控规则,在1批检测中,1 个水平控制品的控制值超出×+2S限值,另1 个水平控制品超出×-2S限值,提示随机误差增大造成的失控;41S:失控规则,有连续4次的控制值超出×+1S或×-1S限值,是系统误差,有二种表现①1 个水平控制品连续4次控制值超出×+1S或×-1S限值;②2个水平控制品连续2次控制值同方向×+1S或×-1S限值;10X:失控规则,有连续10次控制值在均数的一侧,是系统误差,有二种表现①1 个水平的控制品连续10次的控制值在均值的一侧;②2个水平的控制品连续5次的控制值在均值的一侧;4、室内质控的精密度要求HBG、RBC: 3-4%PCV、MCV、MCH、MCHC : 4-5%WBC: 8-10%PLT: 10-15%【室内质控的操作程序】1、从冰箱中取出质控物,放置至室温约20分钟,置混匀器上混匀。
血细胞分析仪室间质控的标准操作程序【目的】了解本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室所处的水平。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组长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室间质评的组织机构】安徽省临床检验中心。
【室间质评的重要性】是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认可的重要依据。
【室间质评的适用性】1、确定某个实验室进行检测或测量的能力,以及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
2、识别实验室中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
3、确定新的检测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并对这些方法进行相应的监控。
4、增加实验室用户的信心。
5、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别。
【室间质评的测定原则】室间质评样本测定时须与病人样本同样操作,不得特殊对待,并且不能与其他医院核对测定结果,要如实的反映实验室的真实工作状况和水平。
【室间质评活动程序】1、在建立实施室内质控体系的基础上,参加室间质评活动。
2、收到质控物后认真检查核对,如有破损、缺失、标本编号错误等及时向科室及映,以便及时与省临检中心联系,及时补寄。
3、仔细阅读室间质评的通知和要求,由室负责人将质评样本保存在2℃-8℃冰箱,妥善保管好报表和项目编码。
4、测定时从冰箱中取出参评物,放置至室温约30分钟后,颠倒小瓶混匀8次,瓶底朝上,确认瓶底无沉积物,说明已充分混匀。
5、将5份样本编号。
每份样本平行测3-5次,取均值,记录后填写质控报表。
6、填写报表时应按要求逐项填写,字迹清晰整洁,填写完后再次核对,以防笔误、样本号顺序错误等,然后由测定者、专业组长、科主任签字。
7、结果上报:填写完后进入安徽省临床检验中心网站,登录后在“室间质评上报”界面选择“血细胞分析”,将结果按项目、编号录入后点击“保存”,由专业组长审核后点击“上传”,将结果传至省临检中心;报表由专业组长存档,以备核查。
【评价方法】1、评价标准:(可接受性能范围)项目允许范围WBC 靶值±15%RBC 靶值±6%Hb 靶值±7%Hct 靶值±6%Plt 靶值±25%MCV 靶值±7%2、单项PT值评分标准每一项目每一批号结果在允许范围内时,测定结果合格,得分为100%,若在允许范围外时,测定结果不合格,得分为0%。
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1人员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仪器的原理,基本结构和标准操作程序,了解仪器各项测定参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以及参数的来源.掌握仪器的校准,日常维护和室内质量控制等内容;定期参加各级检验中心组织的质控培训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
2.实验室设置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整齐,有与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血细胞分析仪安放于无磁场干扰,无阳光直射,无震动的台面上,室内温度控制在2 0—25℃,相对湿度<8 O%。
3.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包括仪器的评价,校准,对比,维护及使用等。
建立仪器的质控的标准操作程序(s0P),写明操作目的,适用范围,所用仪器或器材,环境要求,详细的操作步骤等内容.并有完整的仪器使用和维护状态记录。
1)仪器的评价在安装完仪器后对仪器进行主要技术性能参数评价,按IcsH的评价方法.(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总重复性,线性范围,可比性)。
与仪器的说明书比较,各项指标匀能达到仪器出厂的要求。
2)仪器的校准仪器的校准至少半年一次,或者在仪器维修后进行。
有较大的出控时也作仪器校准。
校准品使用用与仪器配套的校准品。
校准方法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或关于血细胞分析仪校准的参考书严格进行。
3)仪器的对比科室中的多台血球计数仪,为保证所有仪器之问的结果一致,每半年用新鲜血作对比一次(详见血液分析仪的比对操作),以科室中技术性能最好的为标准进行对比(以配对T检验方法)较正。
4.试剂的选择每台仪器使用其配套的试剂。
5标本的准备包括患者的准备,抗凝剂的选择,采血方式和注意事项,送检与收验要求等。
1)送检者认真填写申请单,申请单上注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及床号,临床诊断,标本采集时间和实验室收到时问。
2)采血前患者保持平静,减少运动量,以空腹采血为宜,同时要考虑到药物,饮食,生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抗凝剂的选择:应首选EDTA一k2,含量为1 5%g/L每管为1 5ul,能抗凝2 一3ml;使用美国BD公司血常规真空采血管。
如何做好生化室内质控如何做好生化室内质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我们就对这一课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对实验室的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评价,以确定实验室的检验和控制手段是否能够进行。
1、OCV:表示实验室在当前最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精度水平。
OCV的基本原理是使用与常规工作相同的试剂、仪器和检测方法。
一般来说,实验室采用OCV测量来确定新项目的精度。
如果数值太大,说明测量方法可能不稳定、不成熟,应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
2、RCV:指在当前条件下,本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某一项目的精度水平,是确定室内质量控制目标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的依据。
在第一次测定OCV和每一次质控血清批号变化后,应测定新质控血清的RCV。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一般以RCV为基础。
3、Rcvk:指定值血清测定在正常条件下的变化。
在rcvk中,同一批号的质量控制产品根据RCV数据绘制的“空图”不变。
本月的试验结果不得代替RCV试验中的数据绘制质量控制图。
4、RCVU。
正常情况下血清不确定度的变化。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质量控制方法是(均值)图法。
二、准备工作。
1、建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普及质量管理知识。
质量控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知识。
因此,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制定一些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制度,并在实验室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掌握一定的质量控制知识,使工作人员能够专心于日常工作,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2、定期检查仪器。
定期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校验和校准,建立完善的数据供质量控制后分析数据时使用。
3、制备生化质量控制血清。
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质量控制血清,如果全部从试剂公司采购,费用高昂。
可以将几种血清样品可作为质量控制血清。
自制的质量控制血清最好一次配制半年甚至一年的量。
检查时注意预防肝炎感染。
使用冻存质量控制血清时,必须完全融化并达到室温后才能测定。
4、选择标准血清。
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标准操作程序室内质量控制1.试剂的质量保证(1)试剂应按规定的温度保存,一般含有抗体的血清和不加防腐剂的材料可冰冻保存,但一般建议最好用普通冰箱保存。
(2)抗血清和试剂细胞(除谱细胞)必须在每天使用前与相应的细胞和血清做阴、阳性对照,以检测其活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结果的应加入IgG致敏的红细胞,以检测抗人球蛋白试剂的活性。
2.设备的质量保证(1)必须保证所用的所有温度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定期校正。
(2)需要温度控制的设备如水浴箱、干浴箱、孵箱等必须每天记录温度,确保在控制的温度范围内。
(3)存放血液及成分的普通冰箱和冷冻冰箱必须每4小时记录一次温度。
(4)血液加温器必须有一个温度计和温度报警器,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80C 内。
(5)血清学试验专用离心机应每6个月检查一次转速,成分分离用的离心机也必须在每次修理后校正其转速和温度。
3.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连续的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程度,确立报告能否发出。
旨在检测、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的一致性。
(1)“即刻法”质控方法有些检验项目不是每天都要进行检验,如果要用同一批质控血清常规检测20次以后,再画质控图进行质控,难度较大。
采用“即刻法”质控统计方法,只需连续测3次,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
具体方法参见郑怀竟主编的《免疫学检验室间质评与室内质控》一书。
(2)x质控图的质控方法在计算机上计算各检测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一般以x±2S为警告限,以制作x±3S为失控限,做质控框架图。
具体方法在很多医学教科书上都有阐述,此不赘述。
4.质量评估和改进计划。
(1)建立书面的质量评估和改进体系计划,并规定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2)建立指示质量和完成范围的程序。
(3)建立标致的质量操作手册,应包含所执行技术程序的法规政策和指导。
做好血常规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点:1、质控品在冰箱中应直立放置。
2、每天自冰箱拿出后,室温放置10分钟左右,再缓慢地颠倒混匀,不要立即混匀。
3、检测完毕后,要用柔软的布或纸擦拭试管口和盖子上残留的液体,否则影响质控品的质量。
4、血常规质控品更换频繁,每批都要统计均值(非常重要,不要使用厂家提供的均值);SD沿用历史统计的数值即可,但应小于1/3允许总误差。
血常规不像生化实验受试剂批号、试剂质量、定标等影响,IQC经常出控,血常规IQC出控大致有:1、偶然误差:重复一次检测即在控了。
2、某一项指标(如WBC)出现系统误差时,要考虑该指标系统出现问题,如注射器松动、检测部问题等。
3、如果全部指标偏低或偏高,多数情况是质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
校正系数是不能盲目更改的,只有用校准品或具有溯源性的新鲜全血校准时才能更改。
盲目更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总之,血常规的IQC即非常“难”做,也非常“容易”做!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
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
推荐用EDTA-K2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