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1]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17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八年级下册)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所教两个班,现有学生96人,其中男生56人,女生40人,一班较活泼、好问,基础和习惯比较好,二班上课比较死板,积极回答、探究问题的面不大,基础和习惯不太好,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亟待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基础训练,但通过近期努力,学生情况有所好转,需要继续努力。
3.教学内容分析:《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是一篇游记评论。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跟我们讲清了写游记散文的要领和技巧。
作者所选的例文都很美,评析也很到位,但有的例文不太好懂,学习时要用心品读哦。
只有读懂原文,再琢磨作者的评析,才能明白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为我所用。
4.教学目标:1、应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学习赏析文章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2、应能结合课文观点,联系实际阅读,品评作品,鉴赏文章。
5.教学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最主要的观点,具体的观点,文章的特色,课文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2、难点:课文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透过本文,理解余先生的文学观点和思想感情。
6.教学课时:一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题目解说“中国山水游记”是指中国山水游记散文,“感性”是指敏锐的感官经验。
本文文题就是谈中国山水游记散文在“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方面的情况。
三、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任叹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同意,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很多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那首《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解决生字词。
骇冉冉倏然鬼魅新颖敏锐海市蜃楼悚然俯瞰炫耀逊色瑰丽简陋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国庆长假游览名山大川的心得体会国庆长假期间,我有幸游览了中国的名山大川,这段旅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旅行中,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游览名山大川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人山人海的景点国庆长假是中国人民出游的高峰期,各大景点都人山人海,人流如织。
我选择了著名的黄山作为我的第一站。
然而,我并未被人多拥挤所影响。
相反,我感受到了来自各地游客的热情和友善。
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分享旅行经历,增加了这次旅行的乐趣。
二、壮丽的山水之间中国被誉为“山水之国”,在这次旅行中我深有体会。
从黄山美丽的日出、胜地九寨沟的五彩湖,再到秀美的杭州西湖,每个地方都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景。
我感慨万分,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的中华文化深深融入了山水之间,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三、文化古都的魅力除了自然美景外,我也去了一些文化古都,比如北京和西安。
在北京,我参观了故宫、天安门广场等著名景点,深刻感受到了中华帝王文化的瑰宝。
而在西安,我去了兵马俑博物馆,看到了古代帝国的壮丽景象。
这些古都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让我感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四、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在旅行中,我尽情品尝了各地的特色美食。
比如在成都我品尝了正宗的川菜,麻辣香味让我回味无穷;在杭州,我品尝了西湖醋鱼,清爽的口感让人陶醉;在广州,我尝试了正宗的粤菜,在吃过广式早茶后,对广东美食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一道美食都是文化与口感的结合,让我体验到了地方独特的风味。
五、增长见识的旅途国庆长假的旅途让我增长了见识。
我从景点中了解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通过与不同地方的游客交流,了解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同时,旅途中的不同环境也考验了我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克服各种困难,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总之,国庆长假游览名山大川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我通过欣赏壮丽的自然景色,领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品尝了地方特色美食,并且扩展了自己的见识。
我相信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贵回忆,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个美丽的国家。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散文形形色色,如以心理活动来勉强区分,则有的侧重感性,有的侧重知性。
游记少不了写景叙事,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所以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
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
说一篇文章“感性十足”,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其实“如见”还是不够的,因为视觉经验之外还要表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要用文字表达时,一般人,甚至一般作家,却只能用熟知习见的成语,因简就陋地复述一些空泛而含混的印象。
请看宋朝的王质如何写月:冈重岭复,乔木苍苍。
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游东林山水记》)通常我们说“新月如眉”或“眉月”,但“月一眉”用眉做量词,乃觉其新颖。
“迟速若与客俱”令人想起了李白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但王质的说法更有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因为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十分传神。
再看他如何写水上之游: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
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
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
(《游东林山水记》)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视觉、嗅觉、听觉,不但交织,而且生动。
香气能“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嗅觉经验就视觉化、触觉化了。
至于视觉经验,也都表现得很有动感:写荷花迎风则“红披绿偃,摇荡葳蕤”,写微风拂水则“细生鳞甲”,写流萤则“(幽火)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写山则“森森欲下搏人”。
但最生动的是星映水面的比喻“如珠走境,不可收拾”;以珠喻星,以镜喻水,本是静态,原也寻常,可是珠走镜上,便加上了动的关系,把水面起伏不定的感觉一并带出,真富感性。
可见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缥.碧pi ǎo 急湍.tu ān 轩邈..xu ān mi ǎo 泠泠..l íng 鸢.飞yu ān 戾.天l ì 横柯.k ē偃.y ǎn 葳蕤..w ēi ru í 罥.ju àn 鬼魅.m èi 悬宕.d àng 悚.s ǒng倏.然sh ū 俯瞰.k àn 逊.色x ùn 掬.j ū恣.纵z ì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ji àn 千丈见底 y ǔ 与朱元思书 xi āng 互相见 与 y ù 参与 相xi àn 见牛羊 y ú 同“欤” xi àng 丞相3. 词语湍:急流的水,如:急湍。
轩:高。
如:轩然大波。
邈:远。
如:邈远。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暗中察看。
如:窥视。
独绝:独一无二。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阻碍。
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阴森森的树。
直指:笔直的向上。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因简就陋: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
空泛:内容空洞浮泛,不着边际。
修岩:高岩。
迟速:快慢。
迟,缓慢。
速,快,迅速。
葳蕤:茂盛的样子。
勃郁:旺盛,浓郁。
奄忽:急速的样子。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暝色:暮色。
倏然:忽然,疾速。
鬼魅:鬼怪。
4. 古汉语常识(1)词类活用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往远处。
如:互相轩邈。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马。
如:猛浪若奔。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
如:任意东西。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如:望峰息心。
(2)一词多义绝:①形容词,绝妙。
如:天下独绝;②动词,断、停。
如:猿则百叫无绝。
百:①数词,数目,十的十倍。
如:一百许里。
②数词,极言其多。
如:猿则百叫无绝。
山水游记人生感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风景和人物。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旅途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带给我们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这些主题,分享我在山水间的游历和对人生的思考。
一、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美。
山水的雄伟壮观、花草树木的生机盎然、云彩的变幻莫测……这些景象不仅能够愉悦我们的感官,更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
在自然中,我们可以放下心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
二、人与自然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形和气候,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三、旅途人生旅行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能够让我们成长、成熟。
旅行也是一种寻找自我、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
在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四、感悟生活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事,这些经历能够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
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同时也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旅途中,我们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而这些感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五、返璞归真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这些经历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和自己。
然而,在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初心。
我们需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旅途中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六、超越自我旅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体验。
在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更加勇敢、自信和坚强。
我们需要学会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超越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之处,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以感性促感性,最终达成理性的分析与认识——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有效完成《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的课堂教学实录(第二课时)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五中语文组高炜一、教材分析:电化教学实际上一种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现代教学手段。
课堂中运用得好,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直接、更有效、更快捷。
今天我讲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创作理论的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
本文题目中所说的“感性”,第一个是指电化教学这种加强感性认识的现代教学手段,第二个是指课文题目中所说的感性。
本节课的教学就是通过电化教学这种手段有效地学习本文,最终达成知性和理性的分析与认识。
而且《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又是一篇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文章,所谓指导性和实用性,也就是指通过学习本文完全可以用作者的观点来品味和赏析古诗文。
也就是教参上所说的教这篇课文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写文艺随笔,也不是单纯的理解文章本身,而是通过学习这篇随笔了解如何阅读、欣赏中国山水游记。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中国山水游记的句段,这些句段多为文言文,需要字面上的疏通,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作者余光中的评点,因而在第一课时与学生一起疏通了这些引文的含义。
本节课设计的授课重点是深入理解作者余光中先生的观点,并运用他的观点来赏析古诗文。
作者的观点虽是针对山水游记这类文体的分析而提出的,但在备课过程中,我发觉很多古诗文本身就都很富有感性,因此在授课中将赏析的范围扩大了,引入了很多其他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与分析,本节课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以感性促感性,最终达成理性的分析与认识。
二、学情分析:前面已经说了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创作理论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完全掌握和理解文章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教参上对此篇的教学说明是:教材修订时将此篇移至该单元最后,作为了一篇自读课文,由教师自由处理。
【学习目标】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
2. 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作者简介】基本资料出生年份:1928年籍贯:福建永春毕业院校:台湾大学代表作余光中的作品风格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很多读者知道他,是因为他那首《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
主要经历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讲解】一、本文的观点有哪些?答:1.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2.调动多种感官。
3.写动态的景,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写得有动感。
4.写感性的效果,以间接描写衬托感性。
5.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
6.奇笔妙句、写出事物特点的白描,使叙事的感性更鲜明。
二、这些观点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答:中国山水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三、有人认为作者拘泥于自居,不足以证明其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细读分析令人信服,你认为呢?答:正是这样的细读分析,化抽象为具象,以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生动,易于领悟,令人信服。
四、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答:最为鲜明的就是细读分析,用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易懂,令人信服。
五、此外还有哪些表达特色?答:此外,从一个论点自如地引出新论点的随笔写法,分析评点用语精辟,多有奇笔妙句等,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小结】本文通过列举宋、元、明、清各代山水游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段,证明了作者的中国山水游记必须有感性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