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文言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参考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长)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扬扬。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尽这片桃花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尽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和狗叫的声音。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愉快,自得其乐。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村民)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回答他们。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民)便邀请(渔人)回家,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渔人)。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民)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往来)。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龙井题名记】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我自吴兴来到杭州,准备东归会稽。
在龙井,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大师邀请我入山。
我们出了城门,天已经晚了。
在航湖的时候,遇到了道士参寥,他问我是不是去龙井,我回答说已经晚了,可能已经走了。
当晚,天空放晴,月亮在林间清晰可见。
于是我放弃了船只,跟着参寥步行沿湖而行。
我们经过XXX,穿过南屏,洗脚于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最终在龙井亭停下来,饮泉、坐石。
在路上,我们经过了十五个佛寺,但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声。
路旁的房屋,灯火隐现,草木深郁,流水悲鸣,这几乎不是人间的景象。
行了两个时辰,我们才到达寿圣院,拜访了辨才大师于XXX,第二天才回去。
晚游六桥待月记译文:西湖最美的时刻,是春天和月夜。
一整天中,早晨的美景是晨雾,傍晚的美景是晚霞。
今年春天下了很多雪,梅花因此更显得珍贵。
梅花和杏花、XXX一起开放,非常壮观。
石篑告诉我:“XXX在园中有一株梅花,是XXX家的古物,我们得赶快去看看。
”但我当时迷恋上了桃花,不舍得离开湖边。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色的烟雾和红色的霞光弥漫了二十多里。
歌声和乐器声像风一样吹拂,粉红色的花瓣像雨一样洒落,美丽的衣裙比堤岸上的草还要多,非常绚丽。
1.请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晚上游览六桥,欣赏了西湖春天的美景,特别是梅花、杏花和桃花的盛开,以及湖畔的歌声、乐器声和粉红色花瓣的美丽景象。
2.请列举一下文章中出现的春天景象。
晨雾、晚霞、梅花、杏花、桃花、绿色的烟雾、红色的霞光、粉红色的花瓣。
3.请简要说明作者最终选择留在湖边的原因。
作者迷恋上了湖边的桃花,不舍得离开。
莫过于此。
丘上有茅屋一间,庐下水声激越,左右有小石穴,穴内亦有水声,而声异于外。
潭西有小山,山下为平田,田中有泉,泉出于石穴,亦有异声。
此三处异音,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激越或悠扬,或喑哑或清越,各有千秋,令人神往。
XXX以XXX、竹树丘、水穴泉为三绝,而谓之“钴鉧潭西小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通读课文,了解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小石潭记①文|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水声,如鸣珮环③,心乐之④。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⑤。
全石以为底⑥,近岸,卷石底以出⑦,为坻⑧,为屿,为嵁⑨,为岩。
青树翠蔓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⑪。
①选自《柳河东集》。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②[篁(huáng)竹]竹林。
③[如鸣佩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④[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⑤[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⑥[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⑦[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⑧[坻(chí)]水中高地。
⑨[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⑩[翠蔓]翠绿的藤蔓。
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朝代】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朝代】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散文形形色色,如以心理活动来勉强区分,则有的侧重感性,有的侧重知性。
游记少不了写景叙事,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所以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
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
说一篇文章“感性十足”,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其实“如见”还是不够的,因为视觉经验之外还要表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要用文字表达时,一般人,甚至一般作家,却只能用熟知习见的成语,因简就陋地复述一些空泛而含混的印象。
请看宋朝的王质如何写月:冈重岭复,乔木苍苍。
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游东林山水记》)通常我们说“新月如眉”或“眉月”,但“月一眉”用眉做量词,乃觉其新颖。
“迟速若与客俱”令人想起了李白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但王质的说法更有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因为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十分传神。
再看他如何写水上之游: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
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
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
(《游东林山水记》)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视觉、嗅觉、听觉,不但交织,而且生动。
香气能“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嗅觉经验就视觉化、触觉化了。
至于视觉经验,也都表现得很有动感:写荷花迎风则“红披绿偃,摇荡葳蕤”,写微风拂水则“细生鳞甲”,写流萤则“(幽火)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写山则“森森欲下搏人”。
但最生动的是星映水面的比喻“如珠走境,不可收拾”;以珠喻星,以镜喻水,本是静态,原也寻常,可是珠走镜上,便加上了动的关系,把水面起伏不定的感觉一并带出,真富感性。
可见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文言片段翻译【一】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翻译:重山峻岭,乔木苍翠,新月升起,像一位美女万万的眉毛一样,挂在高高的悬崖之颠,新月随风飘动,不紧不慢,好像与游客们一起走一样。
等到我们走出山林,时辰已经过了二鼓(二更)。
【二】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
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
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
翻译:一色的荷花满眼都是,清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清风的吹拂下,荡漾披拂,葳蕤生姿,荷花的芳香馥郁,被清风直送入怀中,袖中,缭绕在身,挥之不去。
一行人在古柳根小驻,准备下了两罂(瓮)美酒,几种菱芡(可做下酒之肴)。
又划船进入荷花丛中,歌声豪放,笑声热烈,声震山谷。
清风逐水而生,激起粼粼细浪;流萤翻飞,忽远忽近,明灭可见。
夜越来越深,山岩则显得更加高峻,而且近得如在眼前,阴森森地像要过来与人搏斗。
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星斗明亮,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忽隐忽现,就好像水珠在明镜上滚动,不可收拾。
【三】复坐文殊岩下,置酒小酌。
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
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
松声翛然自万壑来。
客皆悚视寂听,觉境愈清,思愈远。
已而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翻译:又坐在文殊岩下面,拿出酒来品尝。
太阳要落山了,晚霞飘渺,和夕阳的颜色融汇在一起。
不一会儿,月亮出来了,银色月光洒在石头上。
突然,从深深的沟壑里传来了松涛的声音。
客人们都惊恐的向沟壑望去,静静地听着,感到环境越清静,思绪越深远。
然后大家都相互说:“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意境吗?”【四】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翻译:一路行船下到莎萝坪的时候,暮色越来越浓,一行人急急地驶出山谷,摸黑行走了三里路,然后停宿在十方庵。
山川游记余游江南,历览山水,心旷神怡。
自春徂夏,行迹遍及苏、杭、嘉、湖之间。
览名胜,访古迹,乐亦无穷。
今录其概,以俟他日追忆。
乙卯之春,余自京师启行,经淮、扬,抵吴门。
吴门山水,甲于江南。
先是,余闻其名,心向往之。
既至,果见其美。
山水之间,峰峦叠嶂,林泉幽深,令人流连忘返。
首至苏州,游览虎丘。
虎丘者,吴王墓也。
昔楚霸王与汉高祖争天下,尝驻跸于此。
山势峻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风声鹤唳。
余登其巅,俯瞰吴中,感慨系之。
次至杭州,登飞来峰。
峰顶有寺,曰飞来寺。
寺中佛像庄严,香烟缭绕。
俯瞰西湖,波光粼粼,如镜如练。
四时之景,各异其趣。
春日桃花,夏日荷花,秋日菊花,冬日梅花,各呈其美。
复至嘉定,游南翔古镇。
古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古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古宅幽深,庭院深深,古朴典雅。
余漫步其中,如入仙境。
又至湖州,游莫干山。
莫干山者,湖州名山也。
山势险峻,林深叶茂,空气清新。
山间小溪,潺潺流淌,鸟语花香。
余登山顶,极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余游江南,山水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余虽久居京师,然心向往之。
每当夜深人静,独坐灯下,忆及江南山水,辄不胜感慨。
余欲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之间,以求心灵的慰藉。
【翻译】山川游记我游历江南,遍观山水,心旷神怡。
从春天到夏天,我的足迹遍布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
观赏名胜古迹,乐趣无穷。
现在记录下这些概貌,以备日后追忆。
乙卯年春天,我从京师出发,经过淮安、扬州,抵达吴门。
吴门的山水,在江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此之前,我听闻其名,心中向往。
到了那里,果然见到其美景。
山水之间,峰峦叠嶂,林泉幽深,令人流连忘返。
首先来到苏州,游览虎丘。
虎丘是吴王的墓地。
昔日楚霸王与汉高祖争夺天下,曾在此驻扎。
山势险峻,松柏参天,古木参差,风声鹤唳。
我登上山顶,俯瞰吴中,感慨万千。
接着来到杭州,登上飞来峰。
峰顶有寺庙,名为飞来寺。
寺中佛像庄严,香烟缭绕。
俯瞰西湖,波光粼粼,如镜如练。
四季之景,各有其趣。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缥.碧pi ǎo 急湍.tu ān 轩邈..xu ān mi ǎo 泠泠..l íng 鸢.飞yu ān 戾.天l ì 横柯.k ē偃.y ǎn 葳蕤..w ēi ru í 罥.ju àn 鬼魅.m èi 悬宕.d àng 悚.s ǒng倏.然sh ū 俯瞰.k àn 逊.色x ùn 掬.j ū恣.纵z ì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ji àn 千丈见底 y ǔ 与朱元思书 xi āng 互相见 与 y ù 参与 相xi àn 见牛羊 y ú 同“欤” xi àng 丞相3. 词语湍:急流的水,如:急湍。
轩:高。
如:轩然大波。
邈:远。
如:邈远。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暗中察看。
如:窥视。
独绝:独一无二。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阻碍。
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阴森森的树。
直指:笔直的向上。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因简就陋: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
空泛:内容空洞浮泛,不着边际。
修岩:高岩。
迟速:快慢。
迟,缓慢。
速,快,迅速。
葳蕤:茂盛的样子。
勃郁:旺盛,浓郁。
奄忽:急速的样子。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暝色:暮色。
倏然:忽然,疾速。
鬼魅:鬼怪。
4. 古汉语常识(1)词类活用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往远处。
如:互相轩邈。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马。
如:猛浪若奔。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
如:任意东西。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如:望峰息心。
(2)一词多义绝:①形容词,绝妙。
如:天下独绝;②动词,断、停。
如:猿则百叫无绝。
百:①数词,数目,十的十倍。
如:一百许里。
②数词,极言其多。
如:猿则百叫无绝。
余尝游黄山,其山之奇,其水之秀,令人叹为观止。
余乃作此记,以传后世。
【原文】黄山者,位于江南,地险而势雄。
昔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盖言其美也。
余于甲午年秋,遂兴游兴,携友数人,徒步登临。
【翻译】黄山位于江南,地势险峻而气势雄伟。
古人有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大概是在说它的美丽。
我在甲午年秋天,于是产生了游历的愿望,带着几位朋友,徒步登山。
【原文】行至山脚,仰望高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余等兴奋不已,遂冒雨登山。
途中,忽遇一溪,水清见底,鱼跃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沿溪而上,渐入佳境,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恍若世外桃源。
【翻译】走到山脚下,抬头仰望高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我们兴奋不已,于是冒着雨登山。
途中,忽然遇到一条溪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面跳跃,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溪流向上走,景色越来越美,草木茂盛,鸟鸣花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原文】既至黄山之巅,见群峰环绕,气象万千。
天柱峰独秀,如剑插天;莲花峰状似莲花,婷婷玉立;光明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
余等赞叹不已,徘徊其间,留连忘返。
【翻译】到达黄山之巅,只见群峰环绕,景象千变万化。
天柱峰独树一帜,宛如利剑直插云霄;莲花峰形状像莲花,婷婷玉立;光明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
我们赞叹不已,在其中徘徊,流连忘返。
【原文】下山途中,余等漫步于山间小径,欣赏沿途风景。
忽见一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声如雷鸣。
余等驻足观看,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翻译】下山的路上,我们漫步在山间小径,欣赏沿途的风景。
忽然看到一道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声音如雷鸣。
我们停下脚步观看,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原文】游黄山一日,归来心旷神怡,仿佛脱胎换骨。
余乃感慨万分,作诗一首,以记此次游历:黄山奇峰险,水秀景亦佳。
云雾绕山巅,群峰争奇姿。
归来心已远,世间烦恼皆抛之。
【翻译】游黄山一日,归来心情舒畅,仿佛脱胎换骨。
我感慨万分,作诗一首,以记录这次游历:黄山奇峰险峻,水色秀丽景色佳。
夫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东流大海。
其间有一地,名曰三峡。
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水急湍急,惊涛拍岸。
两岸奇石林立,古木参天,烟霞缭绕,如梦如幻。
此乃巴蜀之地,山水交融,气象万千。
又有一处,曰黄山。
山高水长,烟云缭绕,似仙界之境。
奇松怪石,各具神态,恍若天工巧匠所造。
观者至此,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烦忧。
更有那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绿柳垂杨,烟雨蒙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此间美景,令人陶醉。
又有那庐山,峰峦雄伟,瀑布飞流,云雾缭绕。
登高望远,群山环抱,云海茫茫。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名于斯。
而西北高原,风光旖旎,壮美无垠。
戈壁滩上,黄沙千里,雄鹰翱翔,天地一片辽阔。
草原之上,牛羊成群,绿草如茵,一望无际。
更有那岭南山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之水,清澈见底,两岸奇峰异石,宛如仙境。
游者至此,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画中。
然此等美景,非独我国独有。
海外异域,亦多奇景。
如瑞士阿尔卑斯山,雪峰耸立,冰川流淌,美不胜收。
挪威的峡湾,海天一色,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盖山川之美,不拘一格。
或雄伟壮丽,或清幽秀美,皆令人神往。
虽冷门之地,亦有其独特之处。
游者若能踏遍山川,遍观美景,必有所得,受益匪浅。
是以,余欲以文言文译之,以传后世。
愿读者能细细品味,领略其中之美。
山水之美,无穷无尽,待君一探究竟。
余少时,居蜀地之边陲,每闻三峡之名,心向往之。
及长,游历四方,虽未能亲至其地,然心向往之,如饥似渴。
今日闲暇之余,遂援笔以记之,以抒怀想。
昔人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夫三峡者,乃巴蜀之胜境,山水之美,古今共仰。
余虽未至,然想象其壮丽之景,心向往之。
三峡之水,源于巴蜀之高山,蜿蜒曲折,如丝如缕。
其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如玉带绕山。
每当春风拂面,桃花盛开,江水映红,景色宜人。
夏至之时,江水暴涨,波涛汹涌,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秋来之时,水清沙白,渔舟唱晚,天高云淡,美不胜收。
冬雪初降,江水如练,银装素裹,宛若仙境。
三峡之山,峭壁如削,壁立千仞,气势雄伟。
山间古木参天,藤萝垂挂,鸟鸣山清,猿啼林幽。
每逢雨过天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山间溪流潺潺,飞瀑流泉,清凉宜人。
古人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乃三峡之真实写照。
三峡之地,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诸葛亮六出祁山,皆与此地有关。
至今尚有诸多遗迹,如白帝城、黄陵庙、屈原祠等,皆令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余想,若置身于此地,听猿鸣鸟啼,观山水之美,访古迹之幽,岂不快哉!然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余虽心向往之,却未能亲临其境。
故作此文,以抒怀想。
昔人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余亦深知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然余仍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虽未能亲至三峡,然心中之景,如画如诗,令人陶醉。
夫人生在世,若不能亲历名胜古迹,实为一大遗憾。
然人生之路,虽曲折迂回,亦不失其美好。
余愿以一颗向往之心,追寻人生之美,虽未能至三峡,然心中之景,已如画如诗,令人神往。
余怀想三峡,非止于山水之美,更怀古之情。
愿来生若有缘,得游三峡,一睹其壮丽之景,一尝其山水之乐,以慰平生之愿。
【翻译】我年少时,居住在蜀地的边缘地带,每当听到三峡的名字,心中就充满了向往。
等到长大了,游历四方,虽然没能亲自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仍然充满了向往,就像是饥饿和渴望一样。
吾友徐子,性喜山水,尝谓余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吾欲游名山大川,览尽天下奇景,以慰吾之情怀。
”余闻言,欣然赞同,遂相携同行。
时值初夏,绿树成荫,万物勃发。
一日,吾二人携酒一壶,策马扬鞭,直奔终南山。
沿途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使人心旷神怡。
终南山,古称太乙,乃道教圣地,素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
沿途奇峰异石,古木参天,泉声潺潺,鸟语花香,令人陶醉。
行至半山腰,忽见一亭,名曰“望月亭”。
亭中石桌石凳,供人歇息。
吾二人遂下马,步入亭中,小憩片刻。
遥望天空,云卷云舒,一轮明月挂于天际,皎洁如洗。
徐子感叹道:“此景此情,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也!”吾亦心旷神怡,对月吟诗一首,以抒胸臆。
夜幕降临,月色更加皎洁。
吾二人继续前行,至一山洞,洞口石碑上刻有“观音洞”三字。
洞内幽深,钟乳石千姿百态,犹如仙境。
徐子言:“吾闻观音菩萨在此修行,今夜定要拜一拜。
”于是,吾二人点燃香烛,虔诚祈祷,愿观音菩萨保佑吾等平安。
翌日,吾二人沿山间小径,攀登至山顶。
山顶有一座古庙,名为“真武庙”。
庙内香烟袅袅,香客络绎不绝。
徐子虔诚拜佛,吾亦随喜。
拜毕,吾二人游览庙内园林,观赏奇花异草,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午后,吾二人下山,至一湖泊,湖水碧绿,清澈见底。
湖边绿树成荫,野花争艳。
徐子脱下鞋袜,踏入湖中,嬉戏玩耍。
吾亦随其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游玩数日,吾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终南山。
临别时,徐子感慨道:“此行虽短,但山水之美,令我终身难忘。
吾愿与君共游天下名山大川,尽享人生之乐。
”吾亦表示赞同,愿与徐子再游名山大川,共度美好时光。
自此,吾二人游历了黄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诸多名山,览尽了天下奇景。
每至一地,吾二人皆留恋忘返,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此次游山玩水之旅,使吾等领略了祖国山河之美,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如今,吾等已步入中年,但那段游山玩水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愿此行成为永恒的记忆,激励吾等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寻美好。
吾游历山川,所见甚广,心有所感,遂作《山川记》以记之。
吾初游泰山,见其巍峨耸立,云雾缭绕,若浮云端。
山之巅,松柏郁郁,古木参天,奇花异草,争奇斗艳。
望之,令人心旷神怡,叹自然之神奇。
泰山之南,有溪水潺潺,清泉石上流。
水色碧绿,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旁有山石错落,如画中景,令人流连忘返。
又至华山,见其险峻异常,壁立千仞,飞瀑流泉,气势磅礴。
登山之路,曲折盘旋,如羊肠小道,步履维艰。
然登山者,皆怀虔诚之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华山之巅,有一石台,名“南天门”。
登临其上,俯瞰群山,一览众山小。
山川之美,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感慨万千。
吾又游黄山,见其奇松怪石,云海茫茫。
松树千姿百态,或挺拔如剑,或婀娜多姿;怪石嶙峋,如龟似鹤,如兽如禽。
云海翻腾,时而如波涛汹涌,时而如烟波浩渺。
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令人陶醉。
黄山之奇,更在于其日出、云海、温泉、冬雪。
日出时分,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美不胜收。
云海之中,时隐时现,如梦似幻。
温泉水滑,泡之舒心。
冬雪皑皑,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味。
游历江南,见其山青水秀,烟雨蒙蒙。
西湖之美,在于其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如诗如画。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白堤晴雨,四时之景不同,美不胜收。
又游蜀山,见其峰峦叠嶂,瀑布飞流。
青城山之幽静,峨眉山之秀美,皆令人叹为观止。
蜀山之水,清冽甘甜,饮之令人神清气爽。
吾游历山川,每至一地,皆有感悟。
山川之美,非言语所能尽述。
然山川之灵,早已融入我心,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吾愿以此《山川记》,记录下这山川之美,以飨后世。
译文:我游历了众多山川,所见景色非常丰富,心中有所感触,便作《山川记》来记录这些感受。
我最初游览泰山,见到它高大雄伟,云雾缭绕,仿佛漂浮在云端。
山顶上,松柏茂盛,古树参天,奇花异草,争相绽放。
望去,让人心旷神怡,赞叹自然的神奇。
泰山之南,有一条溪水潺潺,清泉从石头上流淌。
水色碧绿,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到,毫无障碍。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文言片段翻译
【一】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翻译:重山峻岭,乔木苍翠,新月升起,像一位美女万万的眉毛一样,挂在高高的悬崖之颠,新月随风飘动,不紧不慢,好像与游客们一起走一样。
等到我们走出山林,时辰已经过了二鼓(二更)。
【二】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
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
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
翻译:一色的荷花满眼都是,清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清风的吹拂下,荡漾披拂,葳蕤生姿,荷花的芳香馥郁,被清风直送入怀中,袖中,缭绕在身,挥之不去。
一行人在古柳根小驻,准备下了两罂(瓮)美酒,几种菱芡(可做下酒之肴)。
又划船进入荷花丛中,歌声豪放,笑声热烈,声震山谷。
清风逐水而生,激起粼粼细浪;流萤翻飞,忽远忽近,明灭可见。
夜越来越深,山岩则显得更加高峻,而且近得如在眼前,阴森森地像要过来与人搏斗。
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星斗明亮,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忽隐忽现,就好像水珠在明镜上滚动,不可收拾。
【三】复坐文殊岩下,置酒小酌。
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
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
松声翛然自万壑来。
客皆悚视寂听,觉境愈清,思愈远。
已而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
翻译:又坐在文殊岩下面,拿出酒来品尝。
太阳要落山了,晚霞飘渺,和夕阳的颜色融汇在一起。
不一会儿,月亮出来了,银色月光洒在石头上。
突然,从深深的沟壑里传来了松涛的声音。
客人们都惊恐的向沟壑望去,静静地听着,感到环境越清静,思绪越深远。
然后大家都相互说:“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意境吗?”
【四】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翻译:一路行船下到莎萝坪的时候,暮色越来越浓,一行人急急地驶出山谷,摸黑行走了三里路,然后停宿在十方庵。
【五】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翻译:在松石交映之中,有一群僧人下山来,那飘忽的样子像从天而降,他们都合掌说:“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中已经三个月,今天为找粮食才努力走到这里。
你们凭(凭借的意思,意思是有什么办法上去)什么能够上去呀?”
【六】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峰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南北庵也.
【七】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翻译:扶着拐杖,眼观朱砂庵,一步步地攀登上去。
爬了十里,上了黄泥冈。
那时云里面渐渐透出了山峰,这些山峰也随着我不断地攀登而被我渐渐地超过(指高度),到了我拐杖下面。
【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翻译: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九】重阴渐豁,霜气在眉。
东方白雾中一线霞裂作金黄色,由南横北,直视万里。
少时渐巨,炫为五色,正东赤艳尤鲜。
更待之,一轮血紫从层云底奋涌而起,光华万道,围绕炫耀,大地豁朗,心目俱爽。
翻译:浓重的阴霾渐渐地散去了,寒冷的气息逼在眉梢。
在东面的白雾里有一道线状的金色霞光,好像是裂开的缝隙,从南横着向北延伸,顺着看过去有一万里那么长,渐渐的变大,变成了五种灿烂的颜色,中动面的红色最为鲜艳,等了它一会儿,一块血紫色从云层底部突然的涌现出来,放射出万道光华,周围都被渲染的闪耀,大地变得明亮,心里和视野都很开阔清爽
【十】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污也。
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
吴闳仲送我,挚睿孺楚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饿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
又不知天上某某名何色,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
溪西一带山,俱以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
日益曶,沙滩色如柔蓝懈白,对岸沙则芦花月影,忽忽不可辩识。
山俱老瓜皮色。
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
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煜煜不定。
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
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
惟独在夜晚卧床就寝,夜深人静之时,狂风波涛来势汹汹,直逼近床边枕际,像鱼像龙一般舞动长啸,那形象声音时时进入我的梦中,让人心中洒脱畅快.
【十一】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鱼龙舞啸,其形声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
夏四月,荆溪周保给自吴中来。
保绪故好奇,与予善。
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
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
予大乐之。
夏季四月,荆溪人周保绪从吴中来(这里).保绪向来喜欢猎奇,与我相处友.这月十五,我们于是手拉手在海塘赏月.海涛像山崩,月影如银碎,天空高远空旷,清朗有寒意,我们都怀疑这不是人世境地.我对此非常高兴.
【十二】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
至则昏暗,飓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须臾天明,日乃出。
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
翻译:没有几天,又一起去看日出,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几尺内都看不清。
听着耳旁的浪涛声。
感觉就像是风吼雷鸣。
一会儿天就亮了。
太阳就要出来了。
然而又不是突然出来。
一线光芒,低头、抬头之间隐隐看见。
过了一会儿太阳就升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