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728.00 KB
- 文档页数:3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一、引言化学实验评价是指对化学实验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评定,以确定实验的可行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安全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化学实验评价方案。
二、实验设计评价1. 实验目的合理性评价:评价实验目的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与所学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相匹配。
2. 实验步骤评价:评价实验步骤是否清晰、具体、可操作,是否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实验条件评价:评价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设备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是否能够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三、数据处理评价1. 数据记录评价:评价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否包括了所有必要的数据,是否符合实验要求的格式。
2. 数据处理方法评价:评价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否符合统计学原理,是否能够得出准确的结果。
3. 结果计算评价:评价实验结果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考虑到了误差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误差范围。
四、结果分析评价1. 结果呈现评价:评价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是否简洁明了,是否用适当的图表和图示进行展示。
2. 结果解释评价: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清晰、准确,是否包括了所有必要的解释和推理。
3. 结果讨论评价: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充分、深入,是否能够回答实验目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五、安全评价1. 实验安全评价:评价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是否对实验人员进行了安全培训。
2. 废物处理评价:评价实验废物的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实验室环境评价:评价实验室的环境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是否能够保证实验的进行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六、结论化学实验评价方案应包括实验设计评价、数据处理评价、结果分析评价和安全评价四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化学实验的可行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为实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化学实验课课程评价一、引言化学实验课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评价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化学实验课的起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在评价课程设计时,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其次,实验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规律;最后,课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地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化学实验课的核心,主要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
在评价教学内容时,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实验原理的阐述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背景和意义;其次,操作步骤的描述是否具体、详细,是否能够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最后,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在化学实验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在评价教学方法时,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最后,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是否能够实现因材施教。
五、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化学实验课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实验设备、试剂、场地等方面。
在评价教学资源时,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实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设备的质量和维护情况是否良好;其次,试剂的种类和质量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是否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实验场地的安全性和卫生情况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38讲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纲要求】1。
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2)正确选用实验装置;(3)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2.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重点保分型——师生共研)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3页[核心知识大通关]1.基本原则(1)科学性:实验的原理、操作顺序、操作方法等科学合理。
(2)可行性:原理可行,选用的药品、仪器、设备及实验方法能够满足现行的条件的要求。
(3)简约性:装置或方法简单,步骤少、节约药品,短时间能完成,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4)安全性:避免使用有毒药品或危险性的实验操作,有毒气体的尾气处理。
2.基本思路3.实验设计的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2)选择药品和仪器;(3)设计装置步骤,实施实验操作;(4)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5)分析得出结论.4.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的流程设计实验方案错误!↓实验,收集资料⎩⎪⎨⎪⎧ ①观察实验现象②收集实验数据③处理实验问题↓分析,得出结论错误![考向精练提考能]考向一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案设计物质―→性质推测―→实验验证―→结论。
图示如下:1.(2016·全国高考卷Ⅰ)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的制备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原因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 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管中①Y管中________________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管中有少量水珠生成的气态水凝聚打开K2③________④__________解析:(1)①图中给出了两种气体制备装置,一种是固固加热制气装置,一种是固液加热制气装置.如果选择A装置制取氨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错误!CaCl2+2NH3↑+2H2O;如果选择B装置制取氨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错误! NH3↑+H2O。
第20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1 实验方案的设计1.实验设计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常联系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实际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科学的发现和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①科学性;②可行性;③安全性;④简约性;⑤单一性;⑥对比性。
3。
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方法简便,现象明显,操作易行。
考点2 实验方案的评价1。
实验评价题由题目提供多套方案,要求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解题时要求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和方法排除不合理的或不是最优的方案,选择、创造更好的方案。
2。
通常有如下的方面:(1)对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的评价;(2)对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否正确的评价;(3)依据实验条件和要求,设计物质的制取、成分的推断、定量组成测定等实验方案。
命题点1 实验方案的设计例1 (2014·泰安)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A.①②或②③或②④⑤B.②④或①③或②④⑤C.①③或②③或①④⑤ D。
①②或②③或③④⑤思路点拨:要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以用金属与可溶性盐是否发生反应来判断,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金属Cu与Ag和Fe的可溶性盐溶液进行反应来判断,或用金属Ag和金属Fe与Cu的可溶性盐溶液进行反应来判断,也可以用酸、金属Cu、金属Fe和Ag的可溶性盐溶液进行反应来判断。
1.(2014·河北)如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B.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C.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D.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2.(2014·山西)实验目的操作或所用试剂A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溶解、过滤、蒸发B 除去CO中混有的CO2NaOH溶液、浓H2SO4C 鉴别食盐、蔗糖品尝D 鉴别H2O、KCl溶液AgNO3溶液命题点2 实验方案的评价例2 (2013·哈尔滨)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现标为A、B、C、D,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
解密15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1.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①设计实验方案;②正确选用实验装置;③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④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⑤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1)【答案】【解析】A项,SO2和H2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杂质H2S时,SO2也会被吸收,故A项不能实现除杂目的;B项,氯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饱和食盐水在吸收氯化氢气体的同时,也会抑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故B项能实现除杂目的;C项,氮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在通过灼热的铜丝网时,氧气可以与之发生反应:2Cu+O22CuO,而铜与氮气无法反应,因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除去杂质氧气,故C项能实现除杂目的;D项,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2NO2+2NaOH= NaNO3+NaNO2+H2O,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NO+NO2+2NaOH= 2NaNO2+H2O,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所以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D项能实现除杂的目的;故选A。
2.【2020•浙江1月选考】Ⅱ.某兴趣小组为探究H2S和Cl2O的性质,将两种气体同时通入水中,实验装置如图:请回答:(1) 三颈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溶液呈强酸性,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 若通入水中的Cl2O已过量,设计实验方案检验________。
【答案】Ⅱ.(1)2H2S+Cl2O=2S↓+2HCl+H2O(2)用玻璃棒蘸取清液,点到KI−淀粉试纸上,如果变蓝(或变蓝后再褪色),说明Cl2O过量【解析】Ⅱ.(1)由三颈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溶液呈强酸性可知,H2S和Cl2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氯化氢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Cl2O=2S↓+2HCl+H2O;(2) Cl2O具有强氧化性,若通入水中的Cl2O已过量,过量的Cl2O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单质碘,单质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则检验Cl2O 已过量的实验方案为用玻璃棒蘸取清液,点到KI−淀粉试纸上,如果变蓝(或变蓝后再褪色),说明Cl2O过量。
专题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网络】多种仪器连接方式的设计气体制备方案的设计实验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的设计混合物分离方法的设计物质性质探究实验的设计明确目的原理选择仪器药品思路方法设计装置步骤记录现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评价理论上是否可行评价操作是否简便实验评价评价是否安全可靠评价原料是否经济评价是否给环境造成污染【考点梳理】考点一、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基本要求:(1)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
(2)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
若无法避免有毒物质,则应采取安全措施,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伤害。
(3)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真正切实可行,所选药品、仪器、装置经济可靠。
(4)简约性: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
装置简单,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方案设计的几种思路:(1)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设计的一种基本思路,有利于实验现象观察对比,有利于推理论证结论。
如某学生欲探究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按下图进行实验。
(2)控制变量实验设计:一个问题常常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为了研究每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常常采取控制变量法逐个检验,每一个现象只说明一个问题,换一个条件再检验。
综合各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作出综合性的判断。
如课本上燃烧条件实验设计和铁的生锈条件设计都是控制变量实验设计。
(3)综合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多方面的问题,如设计一个组合实验探究某一混合气体的成分、某一气体的性质和组成等。
3.实验设计题的类型:(1)单项实验设计题:设计实验求证某一单项问题,或求证某一规律。
设计的特点是围绕某一问题设计一个指向很单一的实验,而且实验通常一步到位。
如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如下图所示)。
(2)综合实验设计题:设计实验求证多个问题,其特点是多步操作、装置复杂、现象多样。
常见的有对某气体从制取到组成、成分含量、性质、尾气处理等多项目标进行实验检验和求证。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混合气体的,除杂所用的试剂正确的是被提纯的物质杂质除杂试剂A CO 2NO 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B H 2S H 2O 浓硫酸C SO 2HCl 饱和亚硫酸氢钠、浓硫酸D NH 3H 2O无水氯化钙A.A B.BC.CD.D【答案】C【解析】A.NO 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用饱和食盐水、浓硫酸除CO 2中的NO 2会引入新杂质NO,故A 错误;B.浓硫酸和H 2S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H 2S,故B 错误;C.饱和亚硫酸氢钠和HCl 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硫,可以用饱和亚硫酸氢钠、浓硫酸除SO 2中的HCl,故C 正确;D.氯化钙和氨气反应生成23CaCl 8NH ,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干燥氨气,故D 错误;选C。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的选项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工业上用SiO 2与焦炭在高温条件制备粗硅生成可燃性气体,得到黑色固体粗硅非金属性:C>SiB 向铁和过量浓硫酸加热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Fe 3+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的四氯化上层接近无色,下层呈碘在四氯化碳的溶碳,振荡静置紫红色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制粗硅反应不是常温下的置换反应,而是在高温下进行,且焦炭作还原剂,硅是还原产物,不能得出非金属性:C>Si,A错误;B.浓硫酸过量,反应后浓硫酸有剩余,不能向浓硫酸中加KSCN溶液,否则酸液容易溅出伤人,B错误;C.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则熔化后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C错误;D.CCl4的密度比水大,下层呈紫红色,说明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D正确;答案选D。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评价引言:高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实践活动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评价,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1. 目标明确:实践活动设计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明确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2. 多样性与针对性: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观察、模拟等。
3. 安全可行性:实践活动设计应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要考虑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可行性。
4. 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活动设计的实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实验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和相同量的镁条。
b. 将盐酸溶液和镁条放入反应瓶中,记录下反应开始后镁条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
c. 重复实验,改变盐酸溶液的浓度,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总结出结论。
4. 拓展思考: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催化剂等,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三、实践活动评价的方法1.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活动的目标,评价自己在实验操作、数据记录、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学生的讨论、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
3. 同伴评价: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程度、团队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化学实验设计的创新实践与结果评估在化学这门充满奥秘与探索的科学领域中,实验设计无疑是揭示未知、验证理论和推动知识发展的关键环节。
化学实验设计的创新实践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发现和认识,还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对实验结果的准确评估,则是判断实验成功与否、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步骤。
化学实验设计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实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方法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局限性,例如操作复杂、耗时过长、准确性不高等。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手段,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以物质分离和提纯为例,传统的过滤、结晶等方法在处理某些复杂混合物时效果不佳。
而如今,色谱技术的应用,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能够实现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高效分离和定量分析,大大提高了实验的精度和效率。
实验装置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巧妙设计的实验装置可以使实验操作更加简便、安全,同时提高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
比如,在进行某些有气体产生的反应时,采用密封且带有压力传感器的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力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反应的进程和动力学特征。
此外,实验材料的创新选择也能为化学实验带来新的突破。
新型的催化剂、纳米材料等的应用,往往能够改变反应的路径和速率,产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
以光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的实验为例,使用特定的纳米半导体材料作为光催化剂,能够显著提高光的吸收和转化效率,从而增加氢气的产量。
在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可行性是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要确保所选用的方法、装置和材料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
安全性则是至关重要的,化学实验中常常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和高温、高压等条件,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
环保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试剂和实验方法,减少实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当完成化学实验后,对结果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