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24、25、26章)
- 格式:ppt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20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第四部分感染管理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季召开一次会议。
讨论有关医院感染的问题,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及对策;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2、每季度召开一次监控医师、监控护师例会。
总结指出医院感染的问题。
布置近期工作。
3、加强院内感染知识教育。
除科室组织学习外,每年最少组织1-2次全院性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讲座。
对新上岗人员及实习生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4、定期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到临床,供医师用药参考。
5、每月重点科室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卫生学监测,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强度进行监测。
6、院感科每季度对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进行一次卫生学监测。
7、院感科每月进行消毒隔离及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的检查。
其结果作为医院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进行逐项考核。
将最后评分结果报质控科。
8、每半年出一期《医院感染管理》通讯,以简报形式将半年的各类监测汇总分析,递交院领导,并向全院通报。
9、根据我院感染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在职教育制度1、每年组织1--2次全院性的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及培训,内容根据各类人员的知识结159构、工作职责有所侧重,并不定期的组织不同形式的考试。
达到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基本知识,并运用于临床。
2、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在医院条件允许下,每年轮流外出学习一次,使她们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知识和国内外新动态,提高自身素质,推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
3、对新进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概念;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预防及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抗生素使用原则等,使其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通过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4、对来我院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重点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使其在我院实习进修工作中能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和要求。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考纲: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均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群体内部或它们与人体之间,均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体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经常保持着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的定义归纳1.部位: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
2.菌群:-常居菌(正常菌群)和暂居菌(过路菌);-对人体无害。
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密度极高。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营养作用—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2、维生素K、叶酸、泛酸等。
2.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定植抵抗力作用—代谢产物杀伤侵入有害细菌。
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4.生物屏障作用—通过黏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的保护膜,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
正常菌群被视为机体防止外来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5.其他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一、微生态平衡定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但许多因素如疾病状态、有创诊疗措施及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二、微生态失衡定义:在外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之间及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平衡状态改变,由生理性组合转变成病理组合的状态。
微生态失衡可表现为菌群失调和移位。
(一)原位菌群失调指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亦无外来菌入侵,但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即出现了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可对宿主产生某种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