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院感监测采样方法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一种感染,这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可以对患者及医务人员产生很大的危害。
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院感监测,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采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院感监测采样方法。
1.空气采样方法空气中的微生物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空气采样仪器对医疗机构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医院内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常用的空气采样方法有空气泵、悬浮粒子采样和沉降菌采样。
(1)空气泵空气泵是一种常见的空气采样设备,通过吸入空气将其中的微生物粒子捕捉到采样器中。
采样器中的样本可以用来分析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
使用空气泵时需要注意避免采样点过于封闭,以免采样器中的空气无法流动,影响采样效果。
(2)悬浮粒子采样悬浮粒子采样是利用采样器中的过滤膜将空气中的微生物捕捉下来。
过滤膜上沉积的微生物可以用来分析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使用悬浮粒子采样时需要注意采样时间和过滤膜的更换,以确保采样的准确性。
(3)沉降菌采样沉降菌采样是将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沉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以观察和分离微生物。
通过比较不同采样时间和采样地点的沉降菌数量,可以了解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物体表面采样方法(1)拭子法拭子法是将湿润的拭子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然后将拭子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分析。
拭子可以选用干棉签或含灭菌水的棉球,需要将拭子彻底接触到物体表面,并避免过度压力对拭子上的微生物造成破坏。
(2)刷子法刷子法是使用刷子对物体表面进行刷拭,然后将刷毛上的微生物转移至培养基上进行分析。
刷子应选用刷毛柔软的刷子,对物体表面进行缓慢均匀的刷拭操作。
(3)不同培养基法不同培养基法是将不同类型的培养基直接压在物体表面,利用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细胞对培养基进行培养。
此方法可同时进行多个物体表面的采样,提高采样的效率。
3.液体采样方法医院内的液体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对液体进行采样可以了解医院内液体污染的情况。
医院感染相关监测方法一、手卫生效果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患者或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二)监测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二、空气采样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二)监测方法:1.Ⅰ类环境可选择平板暴露法和空气采样器法,参照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2013)要求进行监测,放置时间为30分钟。
2.Ⅱ、Ⅲ、Ⅳ类环境采用平板暴露法:(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
(2)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
(3)采样方法: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Ⅱ类环境暴露15分钟,Ⅲ、Ⅳ类环境暴露5分钟),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三、物体表面采样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二)采样面积:被采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100cm2,取100cm2。
(三)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
四、诊疗器械采样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制度
1、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由检验科协同院感科共同完成,各临床科室及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
2、微生物学监测应至少每月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如发生流行时)则应立即进入现场随时监测。
3、微生物学监测的采样工作由感染科检验人员与监控护士共同完成,其余工作则由检验人员完成,必要时检验科其他人员应给予协助。
4、各被监测科室及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受监测。
5、每次监测后,院感科应及时分析结果,查找原因,并采取适宜的
措施。
6,院感科应定期(每季度一次)总结医院中菌株的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公布。
非洁净区域--布点‧用物:普通营养琼脂培养皿‧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外、中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离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共5点四角距离墙壁1m处距地面高度0.8—1.5m ‧暴露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 Ⅲ、Ⅳ类环境暴露5min◆◆◆◆◆◆◆◆注意事项规范布点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布点顺序:从外向里开皿顺序:从里向外收皿顺序:从外向里采样后盖好平皿盖子,记录采样科室、地点、采样时间,同时在蓝蜻蜓院感系统填写检测申请单。
采样方法‧用物5cm × 5cm灭菌规格板4个、无菌洗脱液、无菌棉签‧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蘸有无菌洗脱液的棉签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横竖往返各涂擦5次,并随之转动棉签,4个规格板共100cm2。
物体表面采样方法视频.mp4‧被采样表面≥100cm2,取100cm2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入装有10ml无菌检测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检测对象及频率: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检测1次碘伏、酒精、艾尔碘、次氯酸钠、戊二醛等‧用物:中和剂、5ml注射器‧中和剂--在微生物杀灭实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碘氯类、醇酚类、醛类消毒剂有效浓度的监测含氯消毒剂--现配现用,配后立即有效浓度监测戊二醛--连续使用14天,每日有效浓度监测手卫生效果监测采样方法.mp4注意事项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硬彝览蜻蜓匿预扫梅审曳社播织盒年史‧硬彝转司>工号,4低明-‧硬彝富穿>888888,6中8-蓝蜻蜓院感系统--检测单填写检测单填写检测单填写--空气检测单填写--空气检测单填写--医务人员手检测单填写--物体表面。
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报告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卫生活动的过程中,由病人本身、医务人员和周围环境等多因素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微生物对医院工作和病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监测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类型和分布,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实施方法:本次感染微生物监测通过对医院内环境、医疗器械和患者体液样品的收集和分析,对其进行感染微生物的筛查和鉴定,以了解感染微生物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三、监测结果:1.环境监测结果:通过对医院各科室、手术室、产房等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和水样进行采样和培养,共检测得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共计120个品种。
其中细菌占70%,真菌占25%,病毒占5%。
细菌中,最常见的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真菌中,最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毛霉菌、曲霉菌等。
病毒中,最常见的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医疗器械监测结果:对床单、被褥、手术器械、注射器等医疗器械进行采集和培养,发现有20%的器械存在污染,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
其中,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患者体液监测结果:对患者体液进行采集和培养,发现有10%的患者存在感染微生物。
其中,尿液样本中细菌污染最为常见,主要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血液样本中也发现了多个细菌和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
四、数据分析:1.感染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医院的环境中,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水样,在医疗器械和患者体液中次之。
2.细菌是主要的感染微生物,占监测样本的70%。
其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常见细菌,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较高。
3.医疗器械污染率达到20%,需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4.在患者体液中,10%存在感染微生物,其中尿液样本最为常见,血液样本也有多个细菌和真菌。
五、建议措施:1.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工作,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感染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在临床实践中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
病原微生物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医院环境及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介绍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
一、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意义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感染患者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医疗器械等路径传播给患者,导致感染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监测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和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方法1. 空气微生物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是导致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利用空气采样仪器,采集医院内各区域的空气样本,然后通过培养和鉴定方法,对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技术对空气中的病毒进行检测,从而掌握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含量。
2. 表面微生物监测医院内各种设备、器械、床单等表面的微生物存在着潜在的医院感染风险。
表面微生物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样品,使用培养基进行培养和分离,以获得不同区域的表面微生物菌落总数和种类。
如今,还可以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表面微生物中的致病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患者体液和分泌物微生物监测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能存在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对于此类监测,常用的方法是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样本,经过培养和分离,鉴定和定量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
针对病毒的监测,可以使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分泌物中的病毒核酸,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4. 医护人员体液微生物监测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和操作过程中可能与病原微生物接触,从而成为感染的潜在源。
对医护人员的体液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患者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院微生物检测篇一: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1、病房物体表层污染细菌细菌的监测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5×5 cm2 的物体微粒往返涂抹5次,放入10ml采样液内送检。
定量接种的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观察结果。
物体表面每的菌落总数的计算公式为:采样面积(cm2)?采样液稀释倍数?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2、空气中细菌监测AT?10)=50000N?(1000?平板暴露时间(T)}?{5 ?平板面积(A)}?{100?在空气消毒后、操作之前,用空气采样器或空气沉降法采样。
空气沉降法采样简便、经济,但不能精确定量,采样方法为: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距离墙1m 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部点部位距离墙1m 处。
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各采样点5分钟后送检。
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计算1m3空气中的细菌数。
沉降法采样菌落数目根据5分钟内在100cm2培养基上所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液体中含的细菌数。
计算公式:空气细菌总数CFU/m3=平板上才平均菌落数(N)3、医务人员手部废水细菌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后才,五指并拢,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将棉拭子放入含有中和剂的10ml采样液管内送检。
定量接种后35℃培养24h,若无细菌土壤放置48h ,计算每平方厘米生长的毒素数。
手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双手涂抹面积(cm2)。
4、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的标准(1)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水气中菌落数不超过1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护士表皮手部不超过5个CFU/ 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2)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洁净区:空气中曾菌落数不超过200个CFU/ m3,面部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cm2,而且并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防控是现代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微生物监测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治疗过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现象,其发生率较高且具有很高的致死率。
因此,对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原体存在,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在医院的各个区域,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通过定期对这些区域进行微生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和通风等措施,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其次,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可以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医院感染防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宋停云与您分享----施,如洗手、戴口罩、戴手套等。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可以评估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如果监测结果显示某些区域的微生物超过了安全标准,就说明当前的防控措施可能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加强监护和改进措施,以提高防控效果。
此外,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还可以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可以了解不同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和药物抗性状况,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这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具体的防控策略,提高医院感染的治疗效果。
总之,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微生物监测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问题、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并为医院感染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院的治疗质量和安全性。
----宋停云与您分享--------宋停云与您分享----。
各种院感监测资料标题:各种院感监测资料引言概述:院感监测是医疗机构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监测院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各种院感监测资料是支撑院感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包括病原微生物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等多个方面。
一、病原微生物监测1.1 采样方法:病原微生物监测的关键在于准确的采样,通常采用空气采样、表面采样、水样采样等方法。
1.2 实验室检测:采集到的样本需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包括培养、PCR等方法,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3 数据分析:监测结果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比对历史监测数据,发现病原微生物的变化趋势,为院感控制提供参考。
二、抗菌药物使用监测2.1 用药情况统计:监测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种类、剂量、频率等信息。
2.2 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定期监测医院内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2.3 不良反应监测:监测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三、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3.1 感染率计算:监测医院内各种类型感染的发生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等。
3.2 感染原因分析:对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手术操作、环境清洁等方面。
3.3 感染控制策略: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感染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消毒等。
四、医院环境监测4.1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医院内空气的质量,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浓度。
4.2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内水质的安全性,防止水源污染导致院内感染。
4.3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监测医院内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确保废物处理符合规范。
五、院感监测报告5.1 定期报告:根据各种监测资料编制院感监测报告,向医院管理层和医护人员通报院感情况。
5.2 建议措施:在报告中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帮助医院改进院感控制工作。
5.3 持续改进:监测报告不仅是总结过去的工作,更要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促进医院院感监测工作的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的检测与监测方法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设备或环境等造成的新发或增加的感染。
由于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较大,需要及时发现和控制。
因此,医院感染的检测与监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目前主要使用的医院感染检测与监测方法。
一、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目前医院感染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临床标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将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进而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并提供治疗的指导。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近年来医院感染检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
它能够通过检测体液或标本中的微生物的核酸或蛋白质,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感染的病原体。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快速、敏感、准确,并且不受细菌培养的时间和条件限制。
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质谱法都是在医院感染检测领域中常用的方法,能够快速鉴定病原体。
三、临床诊断标准除了实验室检测方法外,医院感染的监测也需要结合临床诊断标准来判断。
临床诊断标准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体温升高、局部炎症、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这种方法可以对没有明确病原体的感染进行初步诊断,但相对于实验室检测方法,其准确性较低。
四、环境监测法除了对患者进行监测外,对医院环境的监测也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医院各类环境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包括表面采样和空气采样等。
表面采样一般使用无菌棉签,对医院设备表面、门把手等进行擦拭和培养。
空气采样则通过空气细菌采集器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和鉴定。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检测与监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临床诊断标准和环境监测法等。
合理应用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医院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手术室的细菌监测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保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在接受所需的医疗服务后出现的新发生的或已存在但与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相关的感染。
感染手术室是医院中高危环境,因为手术操作会使患者的身体防御系统破坏,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需要进行细菌监测和控制。
1. 细菌监测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每年造成大量的病人死亡和额外的医疗费用。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区域,因为手术室内存在的患者、医护人员和设备的接触,容易成为细菌传播的场所。
因此,细菌监测对于防止手术室感染至关重要。
2. 细菌监测的方法细菌监测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包括空气和表面取样。
空气细菌采样可以通过空气采样器来收集手术室内的微生物。
表面取样可以使用拭子或稀释物采样法,将手术室中各个表面进行采样。
这些样品可以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污染。
3. 细菌监测的频率细菌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和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细菌监测应该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干预。
若监测结果正常,则说明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措施是有效的;若监测结果异常,表明手术室存在细菌污染,需要加强清洁和消毒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4. 细菌监测的意义细菌监测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手术室的细菌污染问题,还可以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长期的细菌监测,可以发现感染源,探究感染传播途径,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细菌监测也为医院的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确保手术室的安全和卫生。
5. 细菌监测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菌监测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例如,利用PCR技术可以进行快速的细菌检测,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细菌监测中,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发现细菌污染的趋势和规律,从而预测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中的病原微生物监测与分析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或者由医院产生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
在医院环境中,由于患者的免疫力普遍较弱,且人员密集、设备复杂,病原微生物易于在医院内传播、繁殖,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
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进行病原微生物监测与分析,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原微生物监测的意义及目的病原微生物监测是指对医院内各种来源的样本进行采集、检测,以确定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
通过病原微生物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源,掌握感染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其主要目的包括:1. 确认病原微生物的类型:通过对患者、环境、医护人员等样本的监测,可以明确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以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2. 评估感染风险:通过监测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评估患者、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3. 监测感染病例:通过对已知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监测,可以了解感染情况的流行趋势,并对相关疾病进行预警和防控。
二、病原微生物监测的方法及步骤1.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采样方法。
对于患者,可采集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创面分泌物等样本;对于环境,可采集空气、水、物品表面等样本;对于医护人员,可采集鼻咽部、手部等样本。
采样时应注意消毒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2. 检测方法:根据所需监测的病原微生物类型,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红外线成像、PCR技术、流式细胞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监测。
3.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统计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制作报告。
报告应包括监测结果、感染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建议等内容。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优化1. 制度建立:医院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法规要求,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规范感染管理流程和要求。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1.入院感染监测:通过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入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定期细菌培养、筛查性检测和问卷调查等。
定期细菌培养可以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筛查性检测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感染监测,问卷调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卫生习惯和病史等信息。
2.环境监测:对医院各个科室的环境进行定期检测,了解是否存在细菌等病原体的污染。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和表面物体菌落计数等。
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感染源,防止感染在医院内传播扩散。
3.手卫生监测:手是医务人员最常接触病人和环境的部位,也是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
手卫生监测可以通过观察和采样的方式,了解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和手部微生物负荷。
观察手卫生行为可以发现不规范的操作,采样检测可以了解手部的细菌数量和种类,从而对手卫生进行改进和监督。
4.医疗器械和设备监测: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是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监测可以了解清洁和消毒的效果,发现是否存在感染传播的隐患。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器械、设备的视觉检查、化学指示剂检测和生物指标检测等。
5.追踪和调查: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追踪和调查,找出感染的源头和传播途径。
通过追踪和调查可以了解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暴露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监测方法,还有其他辅助性的方法如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医院感染的传播机制和防控策略。
总结起来,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包括入院感染监测、环境监测、手卫生监测、医疗器械和设备监测以及追踪和调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感染控制目标进行选择和应用。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1、病房物体表面污染细菌的监测
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
5×5 cm2 的物体表面往返涂抹5次,放入10ml采样液内送检。
定量接种的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观察结果。
物体表面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采样面积(cm2)÷采样液稀释倍数⨯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
2、空气中细菌监测
AT÷10)=50000N÷(1000⨯平板暴露时间(T)}÷{5 ⨯平板面积(A)}÷{100⨯在空气消毒后、操作之前,用空气采样器或空气沉降法采样。
空气沉降法采样简便、经济,但不能精确定量,采样方法为: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距离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部点部位距离墙1m处。
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各采样点5分钟后送检。
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计算1m3空气中的细菌数。
沉降法采样菌落数根据5分钟内在100cm2培养基上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空气中含的细菌数。
计算公式:空气细菌总数CFU/m3=平板上平均菌落数(N)
3、医务人员手部污染细菌监测
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后,五指并拢,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将棉拭子放入含有中和剂的10ml采样液管内送检。
定量接种后35℃培养24h,若无细菌生长放置48h ,计算每平方厘米生长的细菌数。
手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双手涂抹面积(cm2)。
4、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的卫生学标准
(1)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1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 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2)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洁净区: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2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3)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急诊室、供应室的清洁区、各类普通病房、化验室: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5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10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