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92.00 KB
- 文档页数:17
水文地质勘察设计实习指导书孙剑锋编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资源工程系岩土教研室二OO六年六月前言本次课程设计实习是在学完《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等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角色打好基础。
本次课程实习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内容讲授一天,资料整理、完成设计三天,一天时间考核。
本次实习的要求及目的是:1、学习野外水文地质编录的方法,掌握岩心描述的方法。
2、学习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试验的方法和要求,掌握抽水试验资料的整理方法。
本次课程实习应提交的资料有:1、图表: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2、文字:抽水试验报告。
第一章 实习目的及要求《水文地质学》的课程实习是在学完《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等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角色打好基础。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鄂北岗地农业水文地质勘察的钻孔和抽水试验资料,计算出各含水层的水力参数,完成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熟悉野外抽水试验的基本工作方法。
本次实习应提交的资料有: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编写抽水试验报告。
第二章 实习的内容及方法一、抽水试验:(一)、抽水试验的目的: 1、确定含水层参数;2、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3、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等;4、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5、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二)、抽水试验的分类: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参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4、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水文地质勘查课程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0-1姓名(学号):韦升华3100205127陈柳明3100205119 指导老师:郭纯青实习七百泉地区岩溶水水资源评价一、实习目的1.加深理解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培养运用动态资料简历均衡方程的能力;2.灵活运用“补偿疏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习要求1.分析百泉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下水动态类型、年及多年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2.按图13建立天然条件下无补给期、补给期的均衡关系式;3.运用表26,表27和图13的资料,评价1973年可开采量,并论证其保证程度。
三、百泉单元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简介本单元位于邢台西部山区,属太行山东南翼中段,地势西高东低。
前震旦系老片麻岩和震旦系石英砂岩出露于西部山区的背斜核部,向东寒武,奥陶系依次出露,构成一个大致呈北东向,一碳酸盐岩为主的单斜自流水盆地。
西部边界由震旦系相对隔水层组成,南以北洛河背斜的地下分水岭与黑龙洞水文地质单元相邻,东靠弧形大断裂构成的隔水边界,形成一个独立的基本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
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大面积出露,产状平缓,厚而稳定,以及溶蚀裂隙发育。
岩溶水主要接受降雨和河水的渗漏补给。
河流均源于西部片麻岩山区,降雨为主要补给源,在流经碳酸盐岩分布地段时,产生大量渗失,形成干谷。
岩溶水径流、排泄特点受构造的明显控制,宏观上在“单斜”构造“正”地形的控制之下,呈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径流总趋势。
在京广线以东,受阻于弧形大断裂,以大泉的形式溢出地表。
是在水文网的补给作用,断裂的导水作用和煤系地层的阻水作用综合影响之下,以富水带形式出现的。
区内地下水水力坡度很小,仅千万分之几或零点几,而地下水水位变幅则较大,补给区在丰水年总变幅可大于60m,其水均衡主要反映在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变化上。
四、实习内容(1)百泉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下水动态类型,年及多年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由百泉水文地质区域岩溶地下水水资源形成结构图、历年地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曲线图以及区内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可见区内主要补给源为降雨补给与河水的渗漏补给。
题目:水文地质勘察设计院系:地球与环境学院专业班级:水文 11- 1 班学号: 2011300307 学生姓名:项其远指导教师:刘启蒙李小龙2014年7月11日目录一、概述 (3)二、新集二矿F10断层水文地质勘探调查 (4)2.1、矿井概述 (4)2.1.1、自然地理 (4)2.1.2、水文地质 (4)2.1.3、地层 (5)2.1.4、构造 (7)2.1.5、F10断层 (8)2.2、水文地质钻探 (9)2.2.1、设计依据 (9)2.2.2、工程概述 (9)2.2.3、钻孔施工工艺 (10)2.2.4、成孔工艺 (14)2.2.5、成果资料 (16)三、潘北煤矿-490m水平水文地质参数及富水性分区研究 (17)3.1、潘北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7)3.1.1、自然地理状况 (17)3.1.2、潘北煤矿水文地质资料 (17)3.2、放水试验 (23)3.2.1、试验背景 (23)3.2.2、不同阶段流场变化 (25)3.3、采用aquifertest计算水文地质参数(东翼) (29)3.3.1、背景介绍 (29)3.3.2、计算思路 (29)3.3.3、计算方法 (30)3.3.4、东翼参数计算过程 (32)3.3.5、东翼部分区块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结果 (33)四、总结 (34)五、主要参考资料 (34)附录 (36)附录1:E1水量 (36)附录2:ES2水量 (38)附录3: (40)附录4: (42)一、概述大三下学期我们开设了《水文地质勘查这门课程》,作为我们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工作进行一次模拟。
水文地质勘查谁研究水文地质的主要手段,需要我们运用各种不同的勘查手段(测绘、勘探、试验、观测等),经过一定的勘查程序去查明研究区基本的水文地质条件,解决专门的水文地质问题。
这次我们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新集二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主要是对其中的贯穿矿区的F10断层进行调查,通过我们实地的观察和听讲,结合所给的资料对进行水文地质勘探调查;二是对潘北煤矿-490m水平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计算,通过运用aquifertest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和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评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在学习供水水文地质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永交市水文地质图,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选择供水水源地及进行开采设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提纲及内容要求一、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图中水文网的发育及所附剖面图上的地形变化分析本区地势特点及汇水条件.2.水文:分析水文网的发育情况、水系发育与地形、岩性及构造的关系.利用水文站所测资料绘制河流流量历时曲线,根据曲线分析河流流量变化特点。
3.气候:绘制该区气象要素曲线:分析降水及蒸发情况.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分析各层的层序、岩性及分布规律.2.构造:分析区域构造特点、主要构造类型的展布规律及对地形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埋藏分布规律:根据地层岩性、结构及钻孔、泉等资料划分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并分析各含水岩组的含水性及埋藏分布规律.2.地下水补给、径流情况与排泄方式,并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3.地下水化学特征,根据所附资料,总结本区地下水化学性质、水质类型及变化规律。
4.地下水动态:分别绘制14号孔,晋柏泉和兰村泉的水位或流量动态曲线,分析各曲线特点及影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地下水资源评价1.地下水水质评价选择代表性水点分别按生活用水、工业锅炉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坪准进行评价,确定适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含水层(组)及分布范围。
2.地下水水量评价根据永交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按所划分的区域选择评价方案。
(1)基岩山区地下水补给资料评价.①根据水文站及泉的资料,计算基岩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径流模数;②根据径流模数计算地下水补给量;③根据晋柏泉动态,采用相关分析法预测丰、平及枯水年的泉水流量;(2)平原区地下水补给资源评价①建立均衡方程式②根据动态观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臃水入渗系数③计算平原地区地下求补给量五、地下水开采设计1.选择永交市供水水源地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结果,选择永交市供水水源地(近期需水量为3万立方米/日,远期为5万立方米/日)。
水文地质勘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水文地质勘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3. 了解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水文地质问题。
2. 学会使用常见的水文地质勘查工具和设备,进行野外调查和数据收集。
3. 能够撰写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文地质学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勘查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地下水的定义、类型与分布;地质构造与岩性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水与水文地质2. 地下水运动规律:达西定律、渗流理论;地下水动态与静态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水运动规律3. 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水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野外试验等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文地质勘查方法4. 水文地质勘查工具与设备:介绍常见工具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文地质勘查工具与设备5. 水文地质勘查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水文地质勘查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教材章节:第五章 水文地质勘查案例分析6. 水文地质报告撰写:报告结构、内容要求及数据分析。
教材章节:第六章 水文地质报告撰写7. 水文地质与环境关系:水文地质对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七章 水文地质与环境关系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水文地质勘察方案背景水文地质勘察是对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评价的过程。
在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水文地质勘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水文地质勘察方案,为水资源开发项目提供具体指导。
1. 目标和范围1.1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勘察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及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地下水的可利用性和保护需求,为水资源开发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1.2 范围本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勘察区域范围的确定•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保护措施建议2. 勘察设计2.1 勘察区域根据项目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勘察区域。
勘察区域应覆盖水资源开发项目所涉及的地区,并考虑附近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
2.2 勘察方法采用多种勘察方法,包括:•地质地貌调查:通过野外观察和采集样本,在勘察区域内对地质地貌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建立地质地貌图。
•水文地质调查:使用钻孔、试井和地下水位观测等方法,获取勘察区域内地下水位、水层厚度、水化学性质等信息,并建立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样品采集:对地下水和岩石进行采样和分析,以了解水质状况和地质成分。
2.3 数据分析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地质地貌数据的整理和解译,建立地质地貌图;•水文地质数据的处理和解读,建立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样品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得出水质和地质成分的相关结论。
3. 地下水资源调查3.1 地下水埋深和水层分布根据钻孔和试井数据,分析地下水埋深和水层的分布情况。
确定各个水层的厚度、延伸范围和水质特征。
3.2 地下水储量和补给特征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数据分析,计算地下水储量,评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量。
3.3 地下水动态变化通过连续观测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长期趋势分析。
4.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4.1 水化学性质评价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评估水化学性质对水资源开发的影响。
××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设计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及勘查级别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矿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见附图××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1:5万自编)。
(1)松散岩类孔隙水呈条带状分布于山间河谷现代河床和部分谷坡的下缘。
含水层为全新统冲积砂、砂卵石孔隙水,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为分选磨圆欠佳的砾、卵石夹泥砂,厚度为3~7 m,与下伏花岗岩风化裂隙孔隙水构成统一含水岩组,水位埋深3 m。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及河水补给和侧向迳流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和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
(2) 基岩裂隙水侵入岩类孔隙裂隙水广布全区,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为华力西晚期侵入体,花岗岩风化深度一般为14~25 m,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减弱。
受东西、北西及北东向多组压扭性构造断裂带影响,构造裂隙发育,水量相对较大。
侵入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浸入补给、侧向迳流及深部地下水的顶托补给。
(3)矿床充水因素本矿山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水量较大。
直接充水的含水层以裂隙含水层为主、次为孔隙含水层。
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300 m左右,矿体大部分位于标高-50 m 以下,即主要矿体在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
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补给面积较小,且处于局部分水岭交汇部,不利于地表水的汇集,矿区内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位于矿区临近的河流细林河、石头河主要起排泄作用,对矿体的开采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初步预测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二、水工环勘查工作依据与技术要求1、勘查工作布置依据《区域水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4158-93)《矿区水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20万向阳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矿区2011年工作总结××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1:5万自编)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技术要求(1)水文地质测绘在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基础上,采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做底图,测绘范围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除课堂讲授水文地质勘察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及编写报告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编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名称1、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分析2、编制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3、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岩心编录二、方法与步骤1、认真仔细阅读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资料。
包括水文地质图(图1),(平面图、剖面图)及相关资料(表1、表2、表3);2、在系统分析东王村地区地质背景(地形、地层、构造)的基础上,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3、东王村地区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分析;4、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5、编制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
6、认真阅读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资料,对岩心进行编录并绘制钻孔柱状图。
三、有关基本知识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及内容探讨【摘要】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重要的地质调查工作,用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运移特征,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文地质勘察的定义和方法,包括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探讨了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实践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与内容,推动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内容探讨、引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定义、方法、内容包括、意义、应用、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语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文地质勘察是地质勘察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是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的分布、形态、水位、水质及相关的水文地质特征,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在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去,我国对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合理、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频发。
加强水文地质勘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并为地下水资源的智能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
1.2 目的和意义水文地质勘察是研究地下水文和地质情况的一种综合性调查工作。
其目的在于通过野外观察和实地勘察,了解地下水文地质状况,为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文地质勘察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质构造、地下水文形态,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指导工程设计和开展地下水资源勘探。
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提高勘察方法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孔隙与水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
2.根据达西公式: Q = KωΔH/ L = K Iω,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
式中:Q——渗透流量;ω——过水断面面积;ΔH ——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渗透途径; I ——水力梯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讲义》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其质量控制【摘要】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的内容既要避免过分单一,也要重点突出,应把日常生产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如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资源评价等纳入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
此外,课程设计还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含有实际操作或参观实习等实践环节。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尽量挑选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和软件操作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来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结束时还应有笔试、面试或答辩等考核环节。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内容;质量;控制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们能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获得深刻地领会,做到融汇贯通。
在实际工作中若遇到突发问题时也能统筹兼顾并及时处理。
此外,课程设计还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是不同的,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有关。
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应用领域很广,除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如传统的找水勘察)外,还包括为避免地下水危害而进行的各类工程勘察,如矿床水文地质勘察、水利水电水文地质勘察、基坑排水水文地质勘察、隧道水文地质勘察等等。
如按技术手段,水文地质勘察则包括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勘探(如同位素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实验、数据处理等各项技术。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
其内容首先要与理论课的重点相符合,其次还要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既有饱满的工作量,又能经过努力完成任务。
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应坚持以下二个基本原则。
1.内容应具多面性由于水文地质勘察的服务领域很广,技术手段很多,所以课程设计在选题时应避免设计内容过分单一,否则学生难以对水文地质勘察所用到的各方面知识做到融汇贯通。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1. 概述
1.1 背景介绍
1.2 目的和意义
2.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地质勘探
2.3 水文测定
3.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分析
3.1 地下水资源分布
3.2 地质构造特征
3.3 地下水质量评价
4. 勘察报告结论
4.1 建议和展望
概述
背景介绍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重要文件,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和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数据采集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面勘测技术等手段,收集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方面的数据。
地质勘探
通过地质勘探钻孔、地层剖面观测等方法,了解地下水资源所处的地
质情况,包括岩石类型、构造特征等。
水文测定
利用地下水位观测、水质分析等手段,获取地下水资源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变化、补给补给特征、水质状况等。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分析
地下水资源分布
根据勘察结果,分析地下水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地质构造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数据分析,揭示地下水资源所处地质构造的特点,为地下水勘察结果的解释提供依据。
地下水质量评价
对地下水的水质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说明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勘察报告结论
建议和展望
根据水文地质勘察结果,提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议,并对未来的勘察工作提出展望和建议。
白江的最大入渗能力;(9)预测水源地建成投产后对相邻水源地的影响程度;初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制定水源地开采井的布置方案。
1.2自然地理青白江城市供水水源址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西北部,地处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成都断陷东部、南靠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分界线的龙泉山脉断褶束,向阳镇郑家河坝附近,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 30°54′18.55″~30°54′40.37″,东经104° 12′0.14″~104°12′32.32″,海拔451~480米;址区附近为农田和分布零散的少数居民住宅,没有涉及到任何行政区,勘察区主要流域是青白江及其北边的蒙阳河,蒙阳河是青白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另外还分布很多沟渠。
址区地处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根据青白江区气象站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 14.9~16.7 ℃,全年无霜期273 ~ 279 天,年平均降水量为 925.4 毫米,降雨量可参照图1—1,年平均日照1239.1 小时,年度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度,年度极端最低气温为-5.9度。
勘察区的地表水文情况比较单一,只有一条青白江由西边流入最终从东南边汇入沱江,青白江平均河宽120 米、水深3.5米、比降2.5‰,过洪能力13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600立方米/秒;其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江水要暴涨,发洪涝,旱季流量变小,多年平均流量54.56立方米/秒,在平原区还分布一些人工渠和小沟,渠水基本来自青白江。
图1—1 青白江多年降雨量(a)年际的变化曲线图1.3勘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需求青白江区加大对公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在铁路建设方面也很发达。
因此,青白江供水水源址区交通便利,区内公路网络纵横,全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镇镇通水泥路,附近交通有主要的宝成铁路、国道川陕公路、108线、省道成绵高速等。
《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除课堂讲授水文地质勘察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及编写报告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编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名称1、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分析2、编制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3、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岩心编录二、方法与步骤1、认真仔细阅读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资料。
包括水文地质图(图1),(平面图、剖面图)及相关资料(表1、表2、表3);2、在系统分析东王村地区地质背景(地形、地层、构造)的基础上,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3、东王村地区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分析;4、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5、编制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
6、认真阅读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资料,对岩心进行编录并绘制钻孔柱状图。
三、有关基本知识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镶图是在条件复杂的地区,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编制的,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
剖面图则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其走向应选在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
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
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泄等条件。
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根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25℃)、亚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带(<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4、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埋藏条件是指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深度、含水层的数目、岩性、厚度和空间分布、含水构造的特点等的统称。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水文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
5、地下水补给条件含水层中地下水从外部(如大气降水、地表水等)或从其他含水层中不断获得水量补充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补给条件是指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补给区的位置、补给量的大小和影响补给的因素等的统称。
在开采地下水或疏干排水时,必须查明地下水补给条件,计算补给量。
6、地下水排泄条件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流出并转化为地表水或大气水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排泄条件是指地下水排泄的地点、排泄方式、排泄量、形成这种排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影响排泄的因素等。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两类:一类为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地表蒸发转化为大气水的垂直排泄;另一类为通过以泉或泄流形式排向地表水的水平排泄。
当大量开采地下水或矿井疏干排水时,人工排泄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7、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水位、水温、流量、化学成分、气体成分和物理性质等总的变化过程。
它是在各种因素(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物以及人工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
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影响因素,可以根据它的规律更合理地评价、利用、控制和防治地下水对人类的危害。
8、地下水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地下水的储藏量。
它可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 (1)、补给量地下水补给量可分为天然补给量与开采补给量。
天然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下,含水系统平均每年从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地下径流或越流流入等所获得补给的重力水体积;开采补给量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力坡度增大,从相邻地表水体或相邻含水系统中所获得的补给水量。
或由于开采使含水层储水空间增大,而可接纳更多的入渗水量。
通常开采补给量可大于天然补绐量。
(2)、储存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
可分为潜水容积储存量和承压水弹性储存量。
是地质历史时期逐渐积存起来的,可对维持地下水量稳定起调节作用。
(3)、允许开采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含水系统中开采出来的最大水量。
同时在整个开采期间内,其水质、水量、开采条件和环境不会出现显著恶化。
合理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
9、含水层的透水性分级含水层的透水性是指含水岩石孔隙、裂隙或溶蚀空隙透过水的能力。
它通常是以渗透通常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 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 的透水性非常低的岩层。
10、单位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是指抽水时,水井或钻孔中水位每下降一米的涌水量,用升/秒·米来表示。
它是对比单井出水或含水层富水能力的重要指标:sQq式中:q 为单位涌水量;Q 为井(钻孔)抽(涌)水量;s 为降深。
11、含水层富水性分级含水层富水性是指含水层中地下水量的丰富程度。
它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在岩溶区和基岩裂隙区有时在井(钻孔)缺乏的情况下可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来粗略划分:12、地下水埋深分级13四、报告编写主要内容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水文网的分布及剖面图上的地形及标高,分析本区地势及汇水条件。
(2)气候:根据表2,分析本区降雨待征和气温特征。
(3)水文:水系发育情况、水系分布与地形、岩性、构造的关系,以及河水的补给来源,不同河段的流量变化等。
2、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层序、时代、岩性、接触关系、出露及分布情况.(2)构造:褶皱特征、断层走向、断距及性质。
构造对地层分布、地形及水文网分布等的控制作用,以及构造对地下水形成过程的控制作用。
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岩层含水性:从下列各方面逐层分析哪些是含水层,哪些是隔水层;对含水层则进一步分析其相对含水性和导水性并区分强含水层和弱含水层。
①岩性(根据岩层含水性说明表中的描述);②裂隙发育情况(根据说明表中的描述以及钻孔资料);③岩溶发育特征(根据说明表中的描述;钻孔资料;图面上岩溶发育及分布状况;岩溶地区水系发育特征);④泉的出露情况及流量;⑤钻孔单位涌水量。
(2)各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岩性、裂隙或岩溶发育情况、泉的流量及出露情况、钻孔单位涌水量等方面的资料(补充到表1中);泉、钻孔的水化学及水温资料(表3);分析不同地层的富水性,区分强含水层、弱含水层和隔水层,总结它们的水文地质特征。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及剖面图,分析下列各项:①各含水层的出露分布特征;②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命名;③二叠系合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④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⑤各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排泄方式、径流强度等)。
(3)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根据两盘岩性、出露于断裂带上泉的流量、水质、水温以及河水流量等,分析断裂带的导水性能及其对二叠系和中侏罗统含水层的影响。
(4)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在综合分析全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降雨量(表2)和排泄量,初步分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其供水意义。
(5)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在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清晰概念的基础上,估算东王村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及二迭系含水层的年补给量五、钻孔设计柱状图的编制:1、图名: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
2、比例尺:1:1000。
3、图头内容:钻孔方位;设计孔深;开口、终孔口径;开孔、终孔日期;钻机类型及抽水设备等。
4、正图内容:(见表4)5、图尾内容:施工程序:按设计要求,从开孔起至抽水完毕封孔的全过程的钻探及水文地质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责任表:参考矿床水文地质图责任栏,大小及内容基本相同6、要求:参考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提出每一项设计,做到既要查明水文地质问题,又要节省开支,达到内容准确,图件美观、整齐。
7、钻探部分:(1)钻孔坐标:X=2739.840Y=11256.221H=468.12(2)钻机类型:油压300型;(3)钻孔方位:设计直孔90;(4)开孔日期:1985年9月2日;终孔日期:1985年月日;(5)钻孔设计深度:250米;(6)钻孔结构:①孔径:0~40.00米 150毫米40.00~126.00米 130毫米126.00~250.00米 110毫米②钻孔结构:(7)抽水设备:压风机抽水。
六、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资料1、东王村地区地层及其含水性:该区地层及其含水性见表1及图1所示;2、东王村地区降雨量资料:降雨量资料见表2所示。
3、东王村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地下水成分见表34、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图1)0~40.00米 146毫米套管40.00~126.00米 127毫米套管 126.00~250.00米 裸孔抽水第Ⅱ试段0~10.00米 146毫米套管(孔口管)10.00~31.00米 146毫米过滤管(7根) 31.00~40.00米 146毫米套管 第Ⅰ试段表2 东王村地区多年平均(1971—1990)降水量及气温资料表3 东王村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七、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资料1、ZK03钻孔资料(1)钻孔坐标:X=4586.250Y=9836.126H=1134(2)钻机类型:GZ5型工程钻;(3)钻孔方位:设计直孔110;(4)开孔日期:2009年4月21日;终孔日期:2009年 5 月 2 日;(5)钻孔设计深度: 50米;(6)孔径:0~50.00米 110毫米2、岩心资料岩心编录的目的是最大可能的提取岩心中的岩土信息,结合岩石物性、测井、地球物理及区域地质背景资料,树立岩心剖面柱。
根据规则,岩石编录包括对岩心划分岩性单元,观察和描述不同岩性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各种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及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