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381.18 KB
- 文档页数:11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茶已经成为皇室贵族的日常饮品,随着宋代的到来,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宋代的茶文化以“茶道”为主,通过茶艺表现了礼仪、思想、审美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发展进入了繁荣期。
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茶文化不仅成为宫廷文化的代表,也深入到人民生活中,成为一种日常的社交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文化融合,例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节、茶文化博物馆等,这些活动都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让茶文化这一美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下去。
- 1 -。
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茶艺文化的起源与传承茶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的茶道注重礼仪、品味和心境,被誉为“茶道之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是中国茶叶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茶道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自此以后,茶艺文化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千年之久。
二、茶艺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礼仪之美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茶艺注重礼仪。
从准备器具、水、火到泡制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谨规矩。
这种严格的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和他人的态度。
2.品味之趣品尝好茶需要用心去体味其中的香气、滋味等细节。
这种品味之趣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美食带来的满足感,还能够提高人的品味和修养。
3.心境之美泡茶是一种沉淀心境的过程,需要安静、专注和耐心。
这种心境之美能够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三、茶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茶艺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现代茶艺注重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茶艺形式。
例如,一些创新型茶馆会将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到茶艺表演中,让消费者在品尝好茶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
四、茶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促进人们互动交流茶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人气。
在喝茶过程中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提高生活品质泡好一杯香气扑鼻的好茶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提高生活品质。
同时,茶艺文化也能够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细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3.促进文化传承茶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茶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五、茶艺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茶艺也在向世界输出。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和接受中国茶道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中国历史的茶文化的由来中国历史的茶文化的由来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里面包含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各个名族的不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那么茶文化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饮茶要想领会品茶之道,对于茶文化的认识还是有所必要的,只有对其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饮茶之道。
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中国历史文明源远流长,茶文化已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礼仪文化、美食文化等多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秉承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美学思路,在茶文化的世界里,精神与物质的价值得以和谐统一,品茶成为了一种对人性、人生和大自然的完美诠释。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发源地在云南。
茶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饮料,还是生存方式和文化传承。
据记载,唐朝时期,阮籍喝茶已经颇为流行,可见当时茶文化的盛行。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很多名茶名人,如陆羽、陈婷、李时中等。
陆羽所写的《茶经》成为标准的茶文化书籍,至今仍影响着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以后,龙井、黄山毛峰、岩茶等名茶相继问世,各地茶文化也开始有了发展。
二、茶文化的文化内涵1、审美内涵中国的茶文化,注重的是品味这一过程,这种过程需要的是心灵上的鉴赏力与美感的感受力,而非单纯的口感。
2、哲学内涵在中国茶道中,茶不仅仅是一杯香醇的饮品,还蕴含着人生哲理。
品茶和人生一样,需要沉淀、静心、味蕾领悟,加以调和和协调,才有美好的味道。
而对于专业的茶人,更把品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体现了清雅脱俗、复古典雅的茶道精神。
3、社交内涵茶艺的发展给茶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茶文化逐渐向社交文化转变。
茶艺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社交礼仪,包括了宾主之间的谦让、热情、相互尊重和友好的态度等。
茶艺象征着“人间雅事”,是当代文化生活中逐渐得到重视的方向。
4、文学艺术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茶为墨,茶具为纸,以茶叶润笔,融入文人墨客的情怀、才华。
在诗词歌赋中,茶成为诗人们引吭高歌的主题,如唐代李白的《宜黄乡亲友人会宿》诗中,闻蚊于茶香,称陆羽于道人等。
总之,茶文化富有深度和多层面的内涵,它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生活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
茶文化的发展如同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之路,它的魅力和内涵将一直影响着中国与世界茶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茶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茶文化已经贯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
本文将围绕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展开论述,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中,便提及了茶叶的起源。
但是最早的茶叶产生地很难被确定。
据史书记载,茶叶最早是在中国的两河流域发现和利用的。
当时的人们用茶叶来治病、解渴等,茶叶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仪式和文化的象征。
汉代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关于茶叶的应用。
唐代,茶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茶叶的著作。
《茶经》对茶叶的品种、采摘、制作、保养、泡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成为了后来茶文化的基础。
在唐代,茶叶的品种和泡制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有了牡丹花茶、玫瑰花茶等新的茶叶品种的出现。
宋代,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当时的茶叶方式有煮、炒、研、泡等多种方式。
茶叶的种植、加工技艺也不断改进和创新。
同时,宋代的士大夫和文人们也喜爱品茶,成为了茶叶文化的代表人物。
明、清两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均喜好茶叶,奉茶为圣、赏茶为贵,被称为“茶圣”。
当时的茶叶品种多达300多种,泡制方法更是多样化。
清代有名的茶文化大师如黄宾虹、岳飞、徐霞客等,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 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中华茶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首先,茶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酒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尊老、敬贤,对于长辈或者贵贱之辈,应该采用敬酒的方式表达对其的尊重和敬意。
在茶文化中,泡茶沏茶,也体现了这种敬酒思想。
其次,茶文化还代表着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茶道早在唐宋时期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兴盛起来。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和文化仪式,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茶道的兴盛背景、茶道的礼仪与精神内涵以及茶道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茶道在唐宋时期的兴盛背景茶道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和艺术的倾向日益增加。
茶道作为一种凝聚了东方智慧和审美的文化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特殊的重视和发展。
首先,唐宋时期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唐朝以后,茶叶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茶叶的品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茶叶的制作工艺也日臻完善,从采摘到烘焙都有了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方法。
这为茶道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其次,唐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对于茶道的兴盛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交娱乐开始兴起。
茶道作为一种雅致的社交方式,既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又能展现自己的修养和品味,因此备受欢迎。
最后,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对于茶道的推崇和提倡是茶道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道士僧侣,对于饮茶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写诗作文、画画刻字等形式来表达对于茶道的赞美和推崇,进一步推动了茶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茶道的礼仪与精神内涵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强调的是一种典雅的礼仪和内心的恬静与舒适。
在唐宋时期,茶道的礼仪以及内涵已经逐渐形成,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道的礼仪主要体现在茶具的使用,茶艺的表演以及交流的方式等方面。
唐宋时期的茶道注重独具风格的茶具的使用,茶具要根据不同的茶叶和茶道的主题来精心挑选。
在表演茶艺的过程中,饮茶者要在细致的动作和静谧的环境中,展现对于茶叶的尊重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茶道的交流方式也非常特殊,饮茶者之间通过无声的眼神交流和微笑,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旅游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历程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茶道是一种敬茶、赏茶、品茶的传统仪式,通过茶与人的交流,传递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茶文化的源起茶,是中国的“国饮”。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已经饮用茶叶。
最早的茶是野生的,那时人们将茶叶煮水饮用,起到消暑解渴的作用。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茶开始流行起来。
二、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繁荣发展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叶在这个时期被分类为“贡茶”、“税茶”、“供茶”和“俗茶”。
贡茶是皇室专享的茶叶,税茶是政府征收的茶叶,供茶是寺庙供奉的茶叶,俗茶则是普通百姓饮用的茶叶。
唐代的茶道具多使用陶器,而宋代则开始使用瓷器制作。
三、元明时期的创新与发展元代,茶的烹饪方法得到了新的突破。
创造出了“炒茶法”和“蒸熟法”,使得茶叶的口感更加细腻,香气更加浓郁。
明代,茶具的制作工艺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制作茶具的瓷窑在各地兴起,例如景德镇手艺人的瓷器技术在当时享有盛誉。
四、清代的茶道礼仪清代,茶道的礼仪体系日趋完善。
清朝宫廷内兴起了承袭日本茶道风格的“煎茶”,并引入了茶道的仪式用具。
此外,清代还对茶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形成了“品茶六艺”的茶道方式。
五、近现代的茶文化复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茶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茶文化才重新受到关注。
中国政府将茶文化定位为国粹之一,提倡茶叶的繁荣发展。
同时,茶艺师和学者们也积极探索茶文化的特色,并将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推动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六、当代茶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加深,茶文化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茶道已经不再局限于古板的礼仪,在茶的品尝、制作、艺术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各种创新。
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茶文化中来。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悠久,那么你们知道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茶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饮品。
唐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在茶馆中品茶、吟诗作画,茶馆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场所。
宋代时期,茶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茶艺、茶道、茶歌、茶诗等茶文化形式也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茶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茶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茶歌、茶诗等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茶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茶文化,让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了中国文化的
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珍惜茶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茶文化,让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2007年第6期(第22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2007(Vol.22)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陈 瑜 杜晓勤① “文人茶”是近年来茶文化研究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赖功欧在《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一文中又称之为“文人茶道”,它“既不同于寺庙的饮茶,也不同于道观或醇儒们的饮茶,而是集三者之大成具有新的创造性的茶道”。
我们在文中之所以取“文人茶”而舍“文人茶道”,主要是因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文人茶事茶艺本身,而是在于唐宋文人赋予茶事的生命精神和文化意蕴。
② 陆羽:《茶经》卷上《茶之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陈瑜,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 100080);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摘 要: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
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
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
宋代茶诗中呈现出儒家安贫乐道、道家“乐天知命”和佛禅“至静无求”的三种生命快乐境界饮茶活动也是唐宋文人思考天地人生之理的行为方式。
在宋代茶诗中,理性的色彩更为突出。
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
对唐宋文人来说,饮茶是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
唐宋文人茶的深厚内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核。
关键词:文化意蕴; 文人茶; 理学; 唐宋诗歌中国茶文化兴起于唐,昌盛于宋。
在茶文化兴盛过程中,文人雅士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对于唐宋文人的茶文化建设之功,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从中晚唐以后文人著述茶书、别泉品茗、创制茶具、精研茶艺等茶事本身加以探讨,充分肯定了唐宋文人在茶文化的精致化、高雅化等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
在对唐宋时期茶文化史料尤其是茶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唐宋文人对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文人茶。
①因此,探讨唐宋文人茶独特的文化意蕴及形成原因很有意义。
本文拟结合唐宋时期文人生活中茶酒文化功能的消长和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从探寻自然之美、品赏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唐宋之际,茶较之于酒更得文人雅士之青睐,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其中,茶树、茶叶乃至茶花与生俱来的自然美学形态,以及唐宋文人对饮茶环境的讲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促进了士子们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欣赏,满足了他们喜欢寻幽探奇、寄志山林的文化心理,是重要的原因。
盛唐以前,人们种茶、采茶多注重茶的药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对茶树、茶叶之自然形态甚少审美性认识。
中唐以后,文士渐渐认识到茶树、茶叶所独具的自然美。
陆羽《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②产生于唐代的《茶酒论》在论茶胜酒时,也是首先强调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既而又云:“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
”①对茶之自然形态加以赞美。
与此相应,中晚唐诗歌中也出现了吟咏茶树、茶叶的诗句。
如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咏茶树:“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②晚唐时,则出现了专门欣赏茶叶之美的诗歌作品,如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笋》等。
入宋以后,文人更是在咏茶诗文中对茶树、茶叶的葱绿、鲜嫩大加赞美。
如秦观《茶》诗,即云茶之清香不愧杜蘅、可比椒菊,甚至有人开始歌咏起茶花的素净、美丽。
如陈与义《初识茶花》诗将茶花比作清秀的佳人:“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③高登《次韵伯父茶花》则对茶花的芳香姿质进行了更为深情的赞赏:“鸟侏倾蓝雨春霁,琼芳入眼雾冬昏。
一枝肤雪壶中曜,静几低窗养晏温。
真态妖香自不言, 冰修月妙无痕。
”④董嗣杲《茶花》诗中的描写更为楚楚动人:“花埋叶低寓春先,便想烹云煮活泉。
玉脸含羞匀晚艳,翠裾高曳掩秋妍。
灵随雷雨争抽瑞,尖吐枪旗趱摘鲜。
”(《全宋诗》3573/68/42724)唐宋文人对茶树、茶花之爱赏吟咏,不仅使中国古代咏物诗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说明人们对自然美的丰富性认识更进一层了。
由于茶树大多生长在南方湿润的山坡、溪旁,往往山青水秀、云雾缭绕。
从晚唐开始,文人不仅喜好饮茶,而且纷纷游览茶园,探访茶山,在秀美宜人的景色中,发抒自己亲近自然、身处田园的喜悦之情。
如姚合在《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诗中,想象朋友入山路上所见花影、所闻茶香(《全唐诗》499/15/5640)。
杜牧则多集中登临宜兴茶山、赞美江南春色之作,他在《题茶山》开头即云:“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接着描写自己一路游山赏景之逸兴,茶山的秀美,春茶的清香,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仕途奔竞的劳累,以致诗人在离开时恋恋不舍、黯然神伤:“重游难自尅,俯首入尘埃。
”(《全唐诗》522/16/5969、5970)宋代茶叶经济更为发达,产茶地域空前扩大。
西蜀、吴越之青山秀水,因向产名茶继续为宋代文人垂爱登临。
如范仲淹即作有《潇洒桐庐郡十绝》组诗,其第五首对桐庐郡(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钱塘江沿岸一带)漫山遍野的茶园做了热情的讴歌。
程俱《闻仲嘉叔问继以职事行县道游茶山及诸胜境作寄一首》也描写了自己公事之余游览顾渚茶山,尽享山水清趣、田园风光的欢畅心情:“春风入山骨,毛甲亦已舒。
晨熹被春山,草木清而姝。
况乃顾渚源,云关护灵区。
阴崖气亦暖,瑞草先春敷。
金沙出清泉,甘冽滋芳腴。
依依杨柳村,渺渺桑苎居。
”(《全宋诗》1414/25/16290)郑樵《采茶行》更是景新意惬、喜气流注,诗人甚至想在清丽秀逸的茶山中置宅种茶,长伴春山绿茶,尽享隐逸品饮之趣:“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
龙团佳制自往昔,我今未酌神先怿。
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
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全宋诗》1949/34/21786)宋灭南唐后,朝野颇重闽中建州一带所产建茶。
原本僻处东南、少有人吟咏的建安山水,也渐为文人士大夫所神往和欣赏。
熊禾《北苑茶焙记》云:“天下后世学者言必宗建,意其物微耗之余,其山则清淑灵秀,当于人焉。
”⑤蔡襄《北苑十咏》诗系作者任福建转运使督造北苑上品龙茶时所作,其一《出东门向北苑路》、其二《北苑》均写建中北苑一带山光水色和自己入山造茶的喜悦心情。
张商英的诗《苦根》则赞美建中著名茶山———壑源的钟灵毓秀:“壑源山势上连云,合占南州第一春。
自有化工钟粹气,时生灵叶奉严宸。
”(《全宋诗》934/16/11003)徐玑的诗《监造御茶有所争执》亦以夸饰的笔法写壑源溪山的奇情异景:“森森壑源山,袅袅壑源溪。
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
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
千丛高下青,一丛千万枝。
”(《全宋诗》2777/53/32859)闽中建安山水因茶而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67、268页。
《全唐诗》卷三八六,第一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7页。
以下引此书在文中夹注,数字依次为卷/册/页。
引其他书夹注援此例。
《全宋诗》卷一七五 ,第三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543页。
《双溪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勿轩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名天下,因茶而得文人赏赞。
另外,茶还吸引了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不惮劳苦,寻访天下名泉。
陆羽《茶经》云煮茶之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①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说天下宜茶之水二十七,其中多为名江、名山、名寺之水。
②中唐诗人独孤及任职江南时,曾特地造访慧山清泉,作《慧山寺新泉记》,对陆羽发现慧山胜境之功大加称赏(《全唐文》389/2/1748)。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亦曾上灵隐寺,于夏夜独坐冷泉亭中,“爱其泉 ,风泠泠”,享受清幽泠然之美。
③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精于品茗,④更善别水,他仕旅所及,必陟岭寻泉,留下了《浮槎山水记》、《虾蟆碚》、《大明山水记》等论水评泉的诗文。
苏轼现存咏泉水诗文尤多,《天庆观乳泉赋》、《廉泉》、《参廖泉铭》、《琼州惠通泉记》、《书卓锡泉》、《安平泉》、《虎跑泉》、《书赠游浙僧》等篇,均系亲至泉边、品尝水性之作,其中参廖泉、惠通泉的名字还是苏轼所起。
他在《书卓锡泉》中曾详述自己品水试茶的经验,其足迹遍及蜀中、汴洛、江淮、岭南等地。
《天庆观乳泉赋》更是记述他谪居海南时,曾于月夜独自上山汲泉宴饮的情景:“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
汲者未动,夜气方归。
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
吾三咽而遄返,惧守神之诃讥。
却五味以谢六尘,悟一真而失百非。
信飞仙之有药,中无主而何依。
渺松乔之安在,犹想像于庶几。
”⑤作者独坐此清幽之山间,啜饮此清冽之泉水,真是神清气爽,思出尘表。
同样,南宋文人亦多因喜茶而爱访名泉,陆游、董嗣杲、洪咨夔、蒲寿宬、林景熙等人集中题咏名泉之作甚多,而且都写得景幽兴逸,意境浑融。
如洪咨夔《谷帘泉》诗结以景语:“手弄潺 坐盘石,苍凉新月上孤桐。
”(《全宋诗》2890/55/34465)人在山中,情因景生,意余象外,韵味隽永。
赵汝藤《涌泉亭》写自己“涌泉亭畔坐蒙茸,手指三江抚万松”,从容洒脱,超凡脱俗(《全宋诗》3262/62/38890)。
张炎《风入松・酌惠山泉》词则云:“一瓢饮水曲肱眠。
此乐不知年。
今朝忽上龙峰顶,却元来、有此甘泉。
洗却平生尘土,慵游万里山川。
照人如鉴止如渊。
古窦暗涓涓。
当时桑苎今何在,想松风、吹断茶烟。
看我白云堆里,安知不是神仙。
”⑥词人啜此清泉,曲肱而眠,享栖身林泉之乐,发思古之幽情。
唐宋文人深知新茶还须活水烹煮的道理,因而他们并不满足于寻访名泉,更愿意流连山间,闲坐瀹茗。
这样,他们既能品尝活水烹茶的清香,又能欣赏到山涧泉边的自然美景,别有一番情趣。
中晚唐人写于山中泉边饮茶之诗不多,主要有鲍君徽《东亭茶宴》、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陆龟蒙《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其中,僧灵一的诗《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寥寥数语,却意境空灵:“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 。
”颇能传达出中晚唐文人于山中饮茶得野趣、悟禅意的清幽情怀。
与唐人相比,宋人更喜于自然山水之间煎茶品茗。
宋庠《自宝应逾岭至潜溪临水煎茶》、文彦博《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赵 《重游龙井》、范镇《金莲泉》、蔡襄《即惠山煮茶》、陈舜俞《谷帘泉》、陈襄《古灵山试茶歌》、韦骧《和山行回坐临清桥啜茶》、郭祥正《卧龙山泉上茗酌》、游师雄《汲泉烹茶寄叶君康直》、黄裳《茶苑》、吴则礼《兰皋煎茶》、谢《与诸友汲同乐泉烹黄蘖新芽》、汪藻《陪诸公游惠山》、汪任《煮茗台》、杨万里《酌惠山泉瀹茶》、袁说友《过虾蟆泉》、韩 《送文叔坐松下块石煎茶》及《初十日黄仲明见过留饭,却同至野趣饮茶》、张 《寒食前三日野步乌龙山中,石上往往多新芽,手撷盈匊,酌玉泉煮之,芳甘特甚,有怀伯承兄赋此以寄》及《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茔,以二月二日过碧泉,与客煮茗泉上,陈 瑜等: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①②③④⑤⑥陆羽:《茶经》卷下《茶之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