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运动归因
- 格式:ppt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23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引言:归因训练是一种帮助运动员理解自身表现的方法,通过分析运动成绩和结果,运动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内部归因方法内部归因方法是指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技术水平、体力、意志力等。
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内部归因的训练:1. 自我评价: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技术水平、体力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自我评价,运动员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高。
2. 观察他人:运动员可以观察其他成功的运动员,分析他们的技术和训练方法,从中学习和借鉴经验。
通过观察他人,运动员可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找到提高的方向。
3. 高要求训练: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给自己设定更高的要求,通过挑战自己的极限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体力。
通过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运动员可以增强内部归因意识,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成功。
二、外部归因方法外部归因方法是指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比赛场地、裁判、运气等。
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外部归因的训练:1. 环境模拟:在训练中,运动员可以创造逼真的比赛环境,模拟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难题。
通过逼真的环境模拟,运动员可以提前适应比赛的压力和环境,从而减少外部因素对自己表现的影响。
2. 心理准备: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进行心理准备训练,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敏感度。
运动员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外部因素的能力。
3. 团队合作:在团体项目中,运动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
通过与队友的默契配合和互相支持,运动员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自己表现的干扰,提高整个团队的表现。
三、内外结合方法内外结合方法是指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同时归因于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
运动归因相关研究报告运动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在运动中取得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
运动归因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对运动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模式以及这些解释对运动行为和运动成果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对运动成果的解释通常可以归为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和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两种类型。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运动成果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如技能、努力和才能等。
外部归因则将运动成果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教练或队友的帮助。
研究人员发现,个体的运动归因模式对其运动行为和运动成果有重要影响。
内部归因的个体更倾向于将运动成功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运动参与和表现。
同时,内部归因的个体在面对运动失败时也更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身,因此可能会出现自尊心下降和参与度下降的情况。
相反,外部归因的个体更倾向于将运动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从而可能减少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对运动的投入。
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运动归因并非简单的内部或外部类型,而且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个体在获得成绩奖励时更容易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在失败时更容易倾向于外部归因。
此外,外部归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个体进行更多的努力和改善行为。
综上所述,运动归因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对运动成果的解释模式对其运动行为和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内部归因的个体更倾向于自我激励和进一步参与运动,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减少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然而,个体的运动归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个体运动归因模式的形成机制和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运动参与和发展。
论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训练途径有错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错误归因训练的理论基础是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他们认为,个体在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相互作用下经历着特定的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愉快的情感,生理唤醒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
这一设想应用于临床工作,通过干预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期望的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再归因训练以韦纳、舍里格曼和班杜拉的理论观点为指导。
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有三种常用的模式:1)团体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型为代表,归因训练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的,即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行为的原因,最终作了正确的归因。
2)强化矫正模式强化矫正模式主要是基于塞里格曼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归因训练时,对于个体作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3)观察学习法社会学习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确认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更能强化自我效能;反之,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则不会强化自我效能。
训练中可以选择与受训者个体具有相似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等)的榜样,让受训者观察榜样在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时如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受训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我们应该进行积极地反馈,例如:当学生或运动员失败时,要使他们感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或教练员所完全地接受、喜欢。
使运动员的态度从“这不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的方向转换。
②增加成功的体验例如:将学生或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教学和训练比赛,以使不同学生或运动员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