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氨基糖苷类的药毒性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展历程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在治疗多种细菌感染中都表现良好,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败血症和手术感染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氨基糖苷类药物发展历程,并讨论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氨基糖苷类药物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由Streptomyces菌株中分离出来的,其化合物结构中包含多个氨基糖苷基团和氨基苷基团。
最早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为卡那霉素,它被证实可以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和肺炎球菌感染。
随后,其他较早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受益于化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药物合成更加简单和可靠。
例如,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糖基和核苷基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被开发出来,包括新霉素、司米替丁、坦索罗辛和亚胺培南等。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肺炎、泌尿道感染、败血症和手术感染等方面表现良好。
此外,氨基糖苷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和梅毒等感染病。
然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和耳毒性。
因此,医生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并改变给药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3.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展方向包括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它们可能会通过运用新技术,例如基因编辑和机器学习,来设计更有效的药物分子。
此外,新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满足患者的不同需要。
例如,基于患者的基因型和细菌感染情况,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定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总的来说,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类有效的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药物,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年的发现和开发,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肾小管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大多数为可逆性。
肾毒性大小顺序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链霉素
(2)耳毒性:发生率为10%-20%:①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发生率依次为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②耳蜗神经损害,发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4)造血系统毒性反应: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5)过敏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
【链霉素】有引起尿潴留和室性早搏的报道
【庆大霉素】有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心律失常、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妥布霉素】过量可致小儿呼吸衰竭,以及引起过敏性哮喘、血尿、过敏性休克等的报道【阿米卡星】有致延髓麻痹、抽搐、失语瘫痪的报道
【奈替米星】有引起肾功能衰竭、锥体外系反应、神经肌肉阻滞、面神经麻木等报道
【依替米星】有引起寒战、高热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异帕米星】有引起癫痫样反应的报道。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高月;王耀;胡骁飞;邓瑞广;侯玉泽【摘要】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个种类丰富的抗生素类别,因其能防治某些动物性疾病且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在养殖业中应用广泛.但长期高剂量使用该类药物,会因其降解困难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可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该类药物能够在人体内蓄积,从而产生耳毒性、肾毒性等危害.因此,检测食物中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残留十分必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5)006【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氨基糖苷类药物;危害;检测方法【作者】高月;王耀;胡骁飞;邓瑞广;侯玉泽【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4氨基糖苷类药物(aminoglycosides,AGs)是一类天然发酵产物或者半合成衍生物,其结构中包含1个氨基环醇和1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二者通过配糖键连接[1]。
该类药物含有多个氨基和羟基基团,所以具有较强的极性,易溶于水,脂溶性差,还具有较强碱性,且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性能增强。
AGs自身无发色集团,无特征紫外吸收。
其主要包括新霉素(Neo)、链霉素(Str)、卡那霉素(Kan)、庆大霉素(Gen)、大观霉素、阿米卡星等,各类似物性质接近,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某些动物性疾病。
但研究发现,长期高剂量使用此类药物会对用药动物产生蓄积毒性,更严重的是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所以各国制定了针对AGs的国家标准,在动物性食品流入市场之前要对AGs进行检测,检测的方法有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理化检测方法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具有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结构的一类抗生素,在临床主要用于对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等感染的治疗,1960年代到1970年代曾经非常广泛地使用,但是由于此类药物常有比较严重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正在逐渐淡出一线用药的行列。
作用机理氨基糖苷类药物是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的。
氨基糖苷类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亲水性通道进入细菌细胞内部,并与负责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结合。
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药物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闻名,而诸多不良反应中最为著名的,是严重的耳毒性。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氨基糖苷类药物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因为使用此类药物而失聪。
耳毒性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在耳内蓄积,使感觉毛细胞发生永久性改变,从而造成失聪。
此外它还会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
内耳结构不仅与听力有关,还与平衡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还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失调。
氨基糖苷类药物造成的听力损害是永久和不可逆的,不会因为停药而消失。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药物经肾代谢,会在肾脏蓄积并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肾毒性。
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发生肾毒性反应会出现蛋白尿、管形尿甚至无尿症。
氨基糖苷类的肾毒性是可逆的,停药后肾功能会恢复。
但是药物对肾脏的影响会减缓其经肾的代谢和排泄,提高体内药物的含量,从而加剧药物的耳毒性。
神经肌肉阻滞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会与突触前膜表面的钙离子结合部位结合,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酰胆碱是在突触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递质,抑制这种物质的释放会阻碍神经冲动在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传导。
此类不良反应严重者会产生肌肉麻痹甚至呼吸暂停。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即通常所谓过敏反应,是各类药物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药物多为微生物代谢产物提取物,发生变态反应的几率比合成药物更高。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生变态反应会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热、剥脱性皮炎等症状,个别严重者会引起过敏性休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对策作者:李跃群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76-0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而制取。
种类主要有: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而持久,同时具备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
但该类药物也有着先天不足[1]: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从而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1、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1.1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成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1.2 耳毒性耳毒性主要临床表现:①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②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等,用药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这些“亚临床性耳聋”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
实验证明,近年来进入临床使用的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采用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个体化给药,可使耳毒性发生率逐渐下降。
耳蜗损害的先兆表现在耳饱满感、头晕、耳鸣等,也可无预兆。
高频听力先有减退、继以耳聋,大多不可逆。
耳前庭损害的表现为眩晕、头痛、急剧动作时可发生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平衡失调,步态不稳等。
1.3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2]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类似箭毒样作用,阻滞神经肌肉传导,表现为心肌抑制,肌肉松弛,血压下降,有引起呼吸骤停、突然死亡的危险。
氨基糖苷类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发表时间:2013-05-22T10:48:54.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乔春英[导读]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乔春英(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药剂科青海海西 817000)【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114-02【摘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
主要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和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小诺霉素等。
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范围大,强而持久,且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
从抗菌作用的特点看,氨基糖苷类是一类较优良的抗生素,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卡那霉素对假单胞菌感染无效,尤其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及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已被新的药物取代。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抗菌谱较卡那霉素广,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在临床广泛应用。
半合成的氨基糖甙类药物阿米卡星等,为目前临床应用的氨基糖甙类的新化合物。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预防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氨基糖苷类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主要是被动弥散通过革兰阴性细菌外膜上的孔蛋白进入胞周隙,然后经主动转运入胞质膜(内膜),这一过程为需氧耗能过程,可被2价阳离子、高渗摩尔浓度及厌氧、缺氧环境阻断或抑制。
进入细胞之后,氨基糖苷类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结合。
通过与30S亚基结合以及在mRNA起始密码子上,通过固定30S~50S核糖体复合物而抑制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
·356·药品评价 Drug Evaluation 2021,18(06)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102例分析张晶磊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 菏泽 274035[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实践与措施。
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菏泽市中医医院细菌感染患者102例,均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进行药学监护,分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肾功能[尿素氮(BUN )、血肌酐(SCr )]的影响。
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BUN 、SCr 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血清BUN 、SCr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后血清BUN 、SCr 水平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过程中,均未见耳鸣、听力受损等耳毒性反应,未见神经肌肉阻滞不良反应。
结论:在临床药师药学监护下,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合理控制药物使用,可确保用药安全性,减轻肾毒性或其他不良反应。
[关键词]药物监测;药学服务;抗感染治疗;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肾功能;不良反应DOI: 10.19939/ki.1672-2809.2021.06.12Pharmaceutical Care of 102 Cases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ZHANG JingleiHez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Heze Shandong 27403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harmaceutical monitoring practices and measures of aminoglycosides in clinic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Methods: 102 case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in Hez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November 2020, all were treated with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pharmaceutical supervision, the effects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on renal function [urea nitrogen (BUN), blood creatinine (SCr)]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BUN 、SCr level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BUN 、SCr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BUN 、SCr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ages and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 >0.05). During the treatment, no ototoxic reactions such as tinnitus, hearing loss,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of neuromuscular block. Conclusi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anti-infective therapy with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rational control of drug use, to ensure safety, reduce nephrotoxicity or other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 Drug monitoring; Pharmaceutical services; Anti-infective therapy;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Renal function; Adverse reactions作者简介:张晶磊,本科,副主任药师。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综合防治对策摘要查阅多方资料文献,并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现,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以及过敏反应等。
因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疗效好、价格低廉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
但如果不按照用药规定进行合理用药的话就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必须要掌握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适应证,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实行个体化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治对策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一种常见的抗菌类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氨基醇环和一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且有配糖基相连接,主要的作用是杀死细菌。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原菌,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耐药菌株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中都有显著疗效。
但是该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治疗浓度范围比较窄,且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不能广泛使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综合防治对策,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特点及分类1. 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特点特点为: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菌谱比较广,对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但是对于厌氧菌等无效。
②氨基糖苷类药物对于静止期的细菌杀菌完全,是属于药物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目前已经成为医院内治疗危重感染、院内感染等一种常用药物。
③氨基糖苷类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核糖核酸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最终起到杀菌的作用。
④氨基糖苷类药物大多是有机碱,水溶性比较好,内服治疗肠道细菌性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的持续性比较强,一般给药1次,其毒性比较低,可以防止蓄积中毒。
⑤该类药物具有较大的肾毒性以及耳毒性。
1.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分类通常按照药物的来源将氨基糖苷类药物分为三类:①链霉菌属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菌等。
论氨基糖苷类的药毒性据央视国际《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在聋哑儿童的比例中达到百分之三四十。
1990年我国有聋哑儿童就已达1 8万人,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中毒性耳聋的患儿超过1 0 万人,每年还以2万~4万人的速度递增。
能造成中毒性耳聋应用最广、最普遍的药物,莫过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几个品种。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古老抗生素之一,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却有严重的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耳聋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的包括:母亲在妊娠期接受氨基甙类抗生素的治疗,药物通过胎盘的血循环导致胎儿听神经中毒,从而影响听力。
后天性的为服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中毒,氨基甙类抗生素除链霉素主要累及前庭部分外,其他的常累及耳蜗部分。
耳中毒者一般在用药1—3个月,出现高频听力减退,个别的可在几天内发生,而且这个耳毒性还是不可逆的。
这些药物损害人的第八对脑神经即听神经,中毒症状有眩晕、平失调、耳鸣、耳聋等。
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并逐渐加重,早期对低频影响不大,晚期可出现全频听力丧失即全聋,半年左右趋于稳定,耳聋大多呈双侧对称。
耳毒性药物中毒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体腔或椎管注射、局部创面敷用、中耳滴药等。
而造成这么多受害儿童,社会很多方面都有责任。
首先是认识不足,有些医务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引起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基层卫生所面向广大农村患者,缺医少药,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医药知识无法更新或提高,始终停留在某一有限水平,不了解此类药物有严重的耳毒性。
其次是侥幸心理,个别医务工作者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只是极个别过敏体质者,对绝大多数没有损害或损害较小。
如果发现,立即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就行了。
三是医生麻痹大意,个别医务工作者麻痹大意,没有认真询问过敏史或追问家族史就冒然用药。
论氨基糖苷类的药毒性
据央视国际《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在聋哑儿童的比例中达到百分之三四十。
1990年我国有聋哑儿童就已达1 8万人,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中毒性耳聋的患儿超过 1 0 万人,每年还以2万~4万人的速度递增。
能造成中毒性耳聋应用最广、最普遍的药物,莫过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等几个品种。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古老抗生素之一,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却有严重的耳毒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耳聋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的包括:母亲在妊娠期接受氨基甙类抗生素的治疗,药物通过胎盘的血循环导致胎儿听神经中毒,从而影响听力。
后天性的为服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中毒,氨基甙类抗生素除链霉素主要累及前庭部分外,其他的常累及耳蜗部分,同时这些药物损害人的第八对脑神经即听神经。
中毒症状有眩晕、平失调、耳鸣、耳聋等。
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并逐渐加重,早期对低频影响不大,晚期可出现全频听力丧失即全聋,。
耳毒性药物中毒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体腔或椎管注射、局部创面敷用、中耳滴药等。
而造成这么多受害儿童,社会很多方面都有责任。
首先是认识不足,有些医务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引起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基层卫生所面向广大农村患者,缺医少药,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较少,医药知识无法更新或提高,始终停留在某一有限水平,不了解此类药物有严重的耳毒性。
其次是侥幸心理,个别医务工作者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只是极个别过敏体质者,对绝大多数没有损害或损害较小。
如果发现,立即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就行了。
三是医生麻痹大意,个别医务工作者麻痹大意,没有认真询问过敏史或追问家族史就冒然用药。
四是患者经济状况,农村患者经济状况多数不宽裕,象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这些价廉的抗菌药物,颇受欢迎,个别基层医务工作者用药把关不严,迎合患者求便宜心理。
举例说,某患儿因呕吐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
医生开处方为:口服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次4万u,每日次,连用3天。
用药后出现步态不稳、烦躁不安、不会发音等症状,听力检查结果为双耳中度听力异常,后经检查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重度,双侧)。
庆大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引起严重、不可逆的耳毒性,庆大霉素中毒途径很多,其中口服是中毒的一个途径,中毒的程度与患者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年龄等相关,6岁以下儿童、孕妇和6岁以上老人为易感人群。
患儿口服庆大霉素后即有步态不稳、对声源反应迟钝,表明可能出现前庭受损,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重度感音神经性双侧耳聋,此表现符合耳聋性抗生索中毒的特征。
这是使用氨基糖苷类造成严重性耳聋的具体事例,也是一个深刻教训,本来可以避免,却因为医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的不重视酿成悲剧。
为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做出努力。
1999年5月卫生部医政司专门颁布了《常用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规定了30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标准,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规范地使用耳毒性药物,尽量地减少、避免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
《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要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前应询问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要避免高日剂量和高总量,连续用药不要超过2周。
用药过程中务必要监测患者用药后的听力、前庭功能、早期反应,出现耳肾毒性的迹象立即停药。
患者为婴幼儿时,
作为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应用抗生素。
因为没有学过医的人很难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
孩子病了,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指导用药。
婴幼儿服药后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否有相关反应,有就应及时就诊。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提高对此类事件的重视性。
减少以至消除这种本可以避免的药毒性危害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