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实验诊断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6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一、1、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细胞体液抗凝作用Humoral anticoagulation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弱。
三、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纤溶活性亢进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2.血栓病的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缺陷等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实验诊断: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疼痛、肿胀、脏器损害等影像诊断:确定血栓栓塞部位第二节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测一、一期止血相关检查(一)筛查:Bleeding time(BT):1、延长:reference interval: min, >9 min is prolong1.血小板明显减少2.血小板功能异常3.严重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如vWF4.血管异常5.药物影响2、evaluate of B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bad,clinical significanceis limit.(二)血管壁损伤的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是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2. vWF、纤维素连接蛋白(Fn)可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对血管破裂、出血等损伤产生的生理反应,它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浆凝固3个主要步骤。
凝血项目检测是用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常见的凝血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可以反映出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凝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种血浆凝血酶的形成和活化过程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值在11-15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Ⅶ、Ⅹ、Ⅴ、Ⅱ或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因子Ⅰ、Ⅱ、Ⅴ、Ⅶ、Ⅹ、ⅩⅢ过高,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如血友病、抗凝剂等)。
PT延长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抗凝剂使用、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相关。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和高分子量血凝酶原的活化情况。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5-38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抗凝剂等)。
APTT延长可能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抗磷脂抗体综合征、DIC等疾病相关。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可能与血小板过度破坏(如ITP、TTP)、血小板生成障碍(如骨髓疾病、化疗)或药物影响(如抗血小板药物)相关。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肿瘤、感染等疾病相关。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表示凝血酶形成和活化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值在14-21秒之间。
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摘要:一、凝血6项目的概述二、凝血6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3.监测抗凝治疗4.指导血小板药物应用5.评估凝血因子缺陷三、凝血6项目在临床应用的案例分析四、凝血6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凝血6项目是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内的六项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对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血6项目的概述凝血6项目是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正常值范围如下:1.凝血酶原时间(PT):12-14秒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5-45秒3.凝血酶时间(TT):16-20秒4.纤维蛋白原(Fbg)含量:2-4g/L5.D-二聚体(D-D)含量:<0.3mg/L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40μg/mL二、凝血6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但抗凝剂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通过定期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调整抗凝剂的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4.指导血小板药物应用: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为药物应用提供依据。
5.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初步筛查凝血因子缺陷,为后续的确诊和治疗提供线索。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西医考研内科学之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出血。
对于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评估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病史,家族史、症状并仔细检查患者的出血体征等对于患者的诊断非常在采集病史是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出血时年龄、出血频度、药物、手术、外伤史、无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常因发病机制的不同而异。
1.皮肤黏膜下出血各种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血管及血小板疾病,最常见、最易发现的症状和体征是皮肤、黏膜下出血。
其表现因出血程度、范围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呈现下列类型。
(1)出血点指皮肤上直径2mm以内的出血,多如针头大小,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压不退色。
早期呈暗红色,1~2周内完全吸收。
出血点可散在分布全身各部位,以四肢较多见,躯干下部较常见。
(2)紫癜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不高出皮面,压制不退色,其性质、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与出血点相同。
(3)淤斑为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分布部位与出血点、紫癜相同。
单发及多发小片状淤斑,一般提示为血管或血小板疾病;大片淤斑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血疱口腔黏膜血疱常为重症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5)鼻出血血小板疾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见。
但高温、气候干燥情况下,正常人也可出现鼻出血。
如只有一侧鼻腔出血,局部血管因素要比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
(6)牙龈出血是血小板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2.深部组织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常见于较深皮下、肌肉、关节腔及浆膜腔等部位。
(1)血肿较深部皮下、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出血。
血肿较大时可引起胀痛,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轻度外伤或自发血肿常见于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等。
(2)关节出血常见于负重关节如膝、踝、肘、腕及髋关节等。
早期可见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穿刺可抽出不易凝固的陈旧性血液。
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永久性畸形及严重功能障碍。
DIC患者测定vWF\PLT和凝血因子时间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vWF含量、PLT数量和凝血因子时间变化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血清vWF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使用日本产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g测定采用凝固法,使用日本产sysmexCA-530凝血分析仪测定;PLT计数用EDTA-K2抗凝静脉血,使用日本产sysmexK-100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结果DIC病例组血清vWF和Fig含量、PLT 数量及PT、APTT、TT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随着DIC的发展而逐步升高。
结论vWF含量、PLT数量和凝血因子时间变化,可以作为DIC早期预测、诊断的重要指标,而且其动态测定结果还可以作为监测DIC病情发展情况、评价疗效、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实验参数。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es the vWF content,the PLT quantity and the hemoglutination factor time change in the DIC early diagnosis clinical value.Methods The blood serum vWF determination uses the immunity turbidimetric method,uses Japan to produce the OLYMPUSAU-400 completely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 determination;PT,APTT,TT,the Fig determination uses the coagulation law,uses Japan to produce sysmex the CA-530 hemoglutination analyzer determination;The PLT counting prevents clotting the venous blood with EDTA-K2,uses Japan to producesysmex the K-1000 completely automatic blood corpuscle calculating instrument determination.Results DIC case group blood serum vWF and the Fig content,the PLT quantity and PT,APTT,the TT time obviously is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the significance significance(P<0.01),And elevates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DIC development.Conclusion The vWF content,the PLT quantity and the hemoglutination factor time variation,may take the DIC early prediction,is important to diagnosis,moreover its dynamic determination result may also take monitors the DIC condition state of play,the appraisal curative effect,the judgment disease order of severity and the estimate prognosis important experiment parameter.【Key words】DIC;vWF;PLT; Coagulation factor time;Clinical significanc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出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压下降,休克及栓塞等症状。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8-04-20T08:45:23.5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期作者:周书莉[导读] 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周书莉(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保健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
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关键词】血小板取聚集试验;标本采集;方法;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01-02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主要功能,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需要有体内(包括血小板自身)广泛存在的各种诱导剂激发,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强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 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1]。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液体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现对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下。
1.采集与方法1.1 标本采集患者受检前一周内忌服影响血小板的药物,空腹12小时,受检前8小时内禁止吸烟,用硅化注射器从肘静脉顺利取血4.5ml,注入到含有0.5ml浓度为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硅化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第二节出血性疾病实验诊断临床意义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ClinicalSignificance of the Haemorrhage Disease出血、血栓性疾病的检查Examination of Haemorrhage and Thrombosis Diseases一、血管壁检测毛细血管抵抗试验( CRT,90-100mmHg M<5 F<10)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单纯性/其它血管性紫癜血小板量和/质异常: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血管性血友病(v WD)vWF:Ag测定(94.1%±32.5%)减低:vWD增高:血栓性疾病心梗心绞痛脑血管病糖尿病妊高征肾小球病6-keto-PGF1a减低:同上肿瘤转移周围血管血栓形成 TTPThrombomoduline antigen TM:AgEndothelin-1, ET-1二、血小板数量和功能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CT)2、血小板粘附功能(platelet adhesiveness test PAdT)3、血小板聚集功能(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PAgT)4、血块退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5、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6、血小板第三因子测定1.Platelet count参考值:100~300x10^9/L临床意义:减少< 100x10^9/L生成障碍: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AL;放射性损伤;骨髓纤维化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SLE 恶性淋巴瘤风疹 DIC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稀释增多>400x10^9/L原发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2. Platelet adhesion test PAdT (黏附率%)原理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心梗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妊高征肾小球肾炎动脉粥样硬化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孕药减低:vWD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 AL 肝硬化 MDS 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蛋白血症3. 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PAgT)方法:利用切变力或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检测自发性血小板聚集和循环血小板聚集。
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DP:引起血小板外形改变,GPIIb/IIIa上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结合纤维蛋白原聚集。
血小板表面有三种ADP受体。
Col:引起血小板活化、粘附、颗粒释放、聚集。
低剂量聚集由释放引起。
对ASA敏感。
受体有GPIa/IIa、GPVI。
胶原粘附需vWF和GPIb。
AA:激活血小板,促释放而聚集,通过环氧化酶形成TXA2,对ASA敏感。
Adr:通过TXA2形成而活化磷脂酶c,故可被ASA抑制。
不完全抑制GPIIb/IIIa活化和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其他诱导剂:凝血酶、TXA2类似物、 PAF、5-HT 以及A23187等。
另外:抗原抗体复合物、纤溶酶、蛋白溶酶、某些病毒、细菌及其产物、血管紧张素、某些肿瘤细胞和颗粒材料也可引起血小板聚集成为诱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
诱导剂种类选择与血小板先天性/获得性缺陷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ADP Adr Ris血小板无力症(GT)无反应无反应正常巨大血小板综合症(BSS) 正常正常无反应血管性血友病 (vWD) 正常正常无反应诱导剂种类和浓度选择与抗血小板药物监测抗血小板药物ASA——AA ↓、Col ↓、ADP↓抵克力得——ADP↓自发性血小板聚集(SPA)在急性心梗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全血或PRP在不加诱导剂条件下于370C1000rpm连续搅拌20min。
判断:重度 10min内聚集率 >20%轻度 20min内聚集率 >20%阴性 20min内聚集率< 20%临床意义:预后判断分组发病时检测数 5年内发生再梗死例数发病率(%)重度组 26 9/26 35.0轻度组 29 3/29 10.3阴性组 94 6/94 6.4每6个月测一次血小板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用途(1)血栓前状态的预告因子(2)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疗效判断(3)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4)预后判断作为血栓前状态检测,需要明确血小板是否处于“活化”状态。
指导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通常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以下一些检测:1.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不稳定心绞痛和心梗鉴别;2.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急性心梗预后判断;3.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MPV三项指标在预示先兆子癫的发病上有意义。
PAgT的临床意义增高: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心梗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口服避孕药妊高征妊娠晚期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减低:血小板无力症贮存池病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L 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血症4.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活化标志物检测方法血小板聚集自发性聚集聚集仪诱导剂诱导聚集聚集仪(比浊法与电阻抗法)切变力诱导聚集改制的锥板粘度计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血小板比率血小板活化产物(在血浆中或在尿中)β-TG 酶标法或放免法11-去氢-TXB2 同上活化标志物检测方法活化状态的血小板活化的GPⅡb-Ⅲa 酶标法或流式细胞仪P-选择素同上血小板周转体积血小板分析仪寿命核素标记其他[ Ca2+] 荧光光度计 or FCM5.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及意义正常血小板:CD41 CD42 CD42b CD61>95% CD62P CD63<3%凝血酶活化血小板: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 CD42a ↓↓ CD42b ↓↓ CD62p ↑↑ CD63 ↑↑血小板相关疾病巨血小板:综合征(BSS)血小板巨大 CD42a↓↓ CD42b↓↓ CD61↑↑血小板无力症:(GT)CD41↓↓ CD61↓↓CD42aCD42b ± / ↑血小板群异三、凝血系统检查1、凝血时间内源途径(cloting time,CT)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内源途径(active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外源途径(plasmaprothrombin time, PT)4、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test)5、凝血酶时间测定共同途径(thrombin time )6.复钙交叉试验(cross recalcification test, CRT )四. 抗凝血物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抗原测定;血浆蛋白C测定;血浆蛋白S测定等五.纤溶活性与降解产物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测定;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血浆D-二聚体检测;血浆纤维蛋白相关肽检测;第三节一级筛选试试验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测定。
原理:血流停止时间主要受血小板及毛细血管的影响。
方法: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参考值:6.9 +/- 2.1min2、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CT)测定原理:血液接触带阴电荷表面(如玻璃、白陶土)激活XIIa,最后使fibrinogen转化为Fibrin.(检查内源性途径)。
方法:试管法,3只内径相同的小试管(内径8cm)抽血液入针筒时计时。
每管注入血液1ml,37℃水箱,4分钟后每30s观察一次,血液不动为止(-管),以二管凝血时间为准,第三管可做为血块收缩用。
参考值:4~12min3. 血小板计数4、血块凝缩试验(CRT)原理:血液凝固血小板收缩酶血块收缩、血清析出血块凝缩影响因素:1) 血小板量和质2) FI 浓度3)FXIII的水平4)红血球的比积方法:静脉采用1ml,置于内径8mm,干试管内,加塞静止37℃水浴箱中, 于1/2h、1h及24h分别观察血块凝缩情况正常于1/2~1h开始,24h凝缩完全。
结果判断(1)完全凝缩:血块与管壁分离,血清析出1/2~1/3(2)部分凝缩:血块大部分凝缩,血清析出<1/3(3)凝缩不良:血块略有凝缩,少量血清析出(4)不凝缩:血块维持原样,无血清析出5.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一级筛选试验临床意义及应用参考范围实验名称可能原因1.出血器法4.8-9 BT 血管2.试管法4~12min CT 凝血因子3.100~300×109/L PC 血小板4.完全收缩/24h CRT 抗凝物质5.10个出血点以内 Capillary Resist Test6.比服药前延长2’以内 Aspirin耐量必要时测血小板粘附试验或聚集试验第四节二级筛选试试验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PT)原理:血浆+组织凝血活酶(III)+ 钙→凝血时间外源途径方法:Quik氏法(现已用仪器取代)。
每次做正常对照。
参考值:12~14s或大于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PTR 1.0+/- 0.5;INRISI 1.0+/- 0.1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原理:血浆+脑磷脂+白陶土激活XII→XIIa此试验主要测定内源系统第一阶段有无凝血障碍。
参考值:35s~45s,患者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10s有意义3、凝血酶时间共同途径(thrombin time, TT)原理:受检血浆+标准凝血酶血浆凝固方法:患者血浆正常血浆凝血酶试剂0.1ml 0.1ml 0.1ml37℃水箱观察凝固时间参考值:与正常对照相差3s以内为正常,若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延长。
4、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氯化钙作用生成纤维蛋白。
方法:仪器法 (定氮法)参考值:2- 4g/L5、复钙交叉试验 (已有凝血障碍)凝血因子缺失 vs抗凝物质存在;待测血浆加正常血浆(1/5—1/10);纠正结果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查试验1.3P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2.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uglobulin lysis time, ELT )3.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4.D-二聚体测定 (D-dimer, DD)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3P)原理:纤维蛋白单体和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FDP)结合成的可溶性复合物,在鱼精蛋白的作用下解离,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沉淀呈现可见的颗粒、纤维蛋白丝或胶冻胶冻胶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