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地域环境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民歌是指流传于中国各地方民间的歌曲,它广泛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歌词主题、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地域特点表现在旋律上。
北方的民歌以农牧民族为主要创作对象,旋律简单明快,多以小调为主,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而南方的民歌则受到江南水乡的清幽环境影响,旋律多以大调为主,歌唱技巧独特而丰富,琵琶、古筝等徽派乐器常被使用。
西北地区的民歌则以高原草原为背景,旋律高亢豪放,歌词多以草原牧歌、英雄伤悲为主题,民族乐器马头琴、马背琵琶等被广泛使用。
其次,在歌词主题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北方的民歌内容多涉及农牧生活、军旅历程和奋斗精神,歌词简洁直白,富于情感表达。
南方的民歌则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田园风光等主题,多数富有浪漫情怀和隽永意境。
西南的民歌则以独具特色的山歌和边塞歌谣为主,歌词深情质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最后,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也存在差异。
北方的民歌更加强调韵律和节奏,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表演性。
南方的民歌则注重形象描绘和情绪表达,更加细腻而抒情,常以合唱形式呈现。
西南的民歌则注重节奏和音乐性,以独特的喉音、跳跃音色和呼吸技巧为特点。
总之,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性在旋律、歌词主题和风格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
这些差异不仅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还受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地区的民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地域特点和多元文化。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作者:谢丹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摘要】我国民歌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歌。
所谓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歌曲,是广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國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有着五十六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地域间、民族间的差异,各地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歌曲,是社会大众在劳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五个地区民歌、唐宋的“曲子调”、明清时期的“歌谣”、“小曲”等等。
时至今日,民歌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一、我国民歌的地域性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因此,不同地域间的民歌风格也不尽相同,若想深入了解民歌的地域特色,首先应对于不同地域百姓的语言、生活等都有所了解。
民歌犹如劳动百姓生活场景的再现,不同的生活、劳动场景都有着不同的民歌特点。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百姓创作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大草原的民歌大多音调悠长。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地域的民歌:(一)在四川境内,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号子”极具地域特性因号子的节奏感与人们劳动时的节奏感相似所以又称“号子”为“劳动号子”,如比较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就是纤夫在劳动时所传唱的歌曲,由于当地水路险恶且天气情况恶劣,导致纤夫在劳作时面临着诸多危险,在这种情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歌谣—号子带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种歌曲的特点是一领众唱,顾名思义,就是在歌唱时,由一个人作为领唱者,其他人随着领唱者的节奏一起歌唱,领唱者通过号子节奏的变化来指挥纤夫的动作。
四川的号子体现出了纤夫们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和在大自然面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魄。
浅议我国东北平原民歌的相同特色本文所指的中国东北部平原指的是处于黄河下游,包括冀(河北)、鲁(山东)、辽(辽宁)、吉(吉林)、黑(黑龙江)大部,豫(河南)东北及苏(江苏)北徐州等大片区域。
这片区域背山面海,西部以太行山、大兴安岭为限,东至渤海、黄海沿岸,山海之间,即是著名的华北、东北两大平原。
华北平原系黄河、海河冲击而成,海拔仅在50米以下l东北平原分南、中、北三部分,即辽河平原、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
这里土地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城镇经济繁荣,农、林、牧、渔兼备,自古就是中国的战略要地,同时也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而充分的条件。
据考古界考证,东北部平原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四、五万年前,这里便有了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并开始了他们创造性的劳动。
之后,历经旧石器时期、中石器时期而过渡到新石器时期。
在后一时期(公元前5o00一公元前3000),东北部平原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前后相续的三个阶段。
它们作为我国东部文化的光辉代表,具有一系列突出的地域特征。
而且,愈往后,其扩散面愈大,由豫东一带开始,形成一个扇形文化板块,其北端至东北,南端至淮河,与我们所界定的东北部平原区域大体相近。
当时,这里居住着许多不同的部落,史学界统称为“东夷人”。
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文化类型,如河北的磁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辽宁的红山文化、内蒙古的富河文化,黑龙江的昂溪文化、白金宝文化及辽西的细石器文化等。
就它们的发展层次来看,关内早子关外。
当关内已进入定居的农业型经济时,关外先民们还过着居无长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对民间文化的形成、流传,也有重要的影响。
流传于东北部平原的民歌体裁,以小调最为普遍。
同时还有秧歌(它同小调的音乐性格并无明显区别,只是表演场合和方式不同而已)、号子等。
秧歌的代表品种有河北的定县秧歌、昌黎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以及东北秧歌等。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作者: 高颖
作者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辽宁沈阳110004
出版物刊名: 文化学刊
页码: 68-75页
主题词: 东北地理 民族民间音乐 传播 流行
摘要: 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这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农林牧渔业兼备,有着大体的一致性。
东北三省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不仅生活着汉族,还生活着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满、朝鲜、锡伯、克尔柯孜等众多少数民族。
由于共同生活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身上都留下了东北地区特色的烙印。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举例说明南北民歌的不同特点及成因。
——用《茉莉花》来分析南北民歌的特点由于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就形成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歌曲前多有引子。
如:四川的《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现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3,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应运。
又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
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音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
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婉妩媚。
北方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北方的人性格直爽、豪放,而江苏的人温柔、含蓄。
所以无论是东北歌曲、还是北方歌曲在表现爱情方面直来直去,爱就是爱,会直接说出来,例如《我的花儿》中“你的名字多亲切,哎心爱的姑娘,一见你心花开放”,《小看戏》中“姐儿巧打扮呐,而北方歌曲往往是含蓄的表大爱情下面我就南北《茉莉花》的不同特点做一比较,看看他们有什么异同。
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除了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河北、河南、山西、甘肃、四川、江西等地的《茉莉花》也很有特色。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这里将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特征1. 音乐风格多样: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音乐以独唱、二重唱和长调为特点,通过马头琴、手风琴等乐器演奏,歌曲旋律悠扬、高亢,具有强烈的草原风情;满族的音乐则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的跳跃性为特点,常用管弦乐队演奏。
2. 地域性特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当地民族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特点。
鄂伦春族的音乐中常常反映出对山林草原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满族的音乐则常常以狩猎为主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3. 合奏形式多样: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演奏形式上多样化,常常采用合奏方式演奏。
满族的音乐常常由管弦乐队演奏,旋律上分为主旋律和伴奏,既有歌唱部分,也有纯乐器演奏部分;蒙古族的音乐则常常由马头琴、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组成的合奏团演奏,旋律丰富多变,节奏明快。
4. 歌词内容丰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的话题广泛。
鄂伦春族的音乐中的歌词常常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祖先的智慧和勇敢;蒙古族的音乐则常常歌颂祖国的美丽和母亲的伟大。
二、发展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1. 传统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流行,部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面临边缘化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了相关保护工作,如组织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等,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2. 创新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年轻一代的喜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
有些音乐家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的音乐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听众。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
中国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不同的地域所涌现出的传统音乐也各具特色。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各地的传统音乐在地域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历史原因,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风格,这种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大地上,北方和南方的地域差异对传统音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北方地域广阔,气候干燥,民风豪爽,北方的传统音乐多以平易朴实的形式呈现,如山西民歌、北京胡琴、陕北民歌等,歌声高亢,音调明快。
而南方地域狭长,气候湿润,民风温和,南方的传统音乐多以柔美细腻的形式呈现,如江南丝竹、粤剧音乐、闽南音乐等,歌声婉约,音调柔和。
北方和南方在音乐表现形式、音乐风格、音乐节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俗习惯对传统音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在西藏地区,藏族的传统音乐多以高原牧歌、舞蹈音乐为主,歌声高亢激昂,舞蹈热烈激情;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多以民族舞蹈、古代乐器演奏为主,音乐风格独特;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多以呼麦、马头琴演奏为主,歌声嘹亮激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这些音乐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当地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熏陶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传统音乐。
地域差异也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乐器方面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乐器制作与演奏传统非常悠久的国家,各地方音乐历史悠久,乐器传统丰富多样。
在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乐器有胡琴、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在北方地区音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了北方音乐的阳刚之美;而在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乐器有琵琶、箫、笛子等,这些乐器在南方地区音乐中表现出柔美的情感和独特的音色。
东北民歌色彩探究东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特有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本文将就东北民歌中的色彩进行探究,分析其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东北民歌的魅力和独特价值。
一、东北民歌的起源和发展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合了汉、满、蒙古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东北民歌的风格多样丰富。
东北民歌通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产物,也是东北地区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东北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真实,富有深厚的民间色彩,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
东北民歌的流传与发展,使其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东北民歌中的色彩表现形式在东北民歌中,色彩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描述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东北民歌中的色彩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景象的色彩描绘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色变化多样,季节交替明显,这些自然景观的色彩对于民歌创作者来说是极好的表现素材。
描绘东北春天的民歌常常以嫩绿、嫩黄、嫩红等色彩来描述万物复苏的景象;描绘东北秋天的民歌则常常以金黄、深红、碧蓝等色彩来描绘丰收的景象。
这些自然景象的色彩描绘,丰富了东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东北民歌中,人物形象的描绘往往也离不开色彩的表现。
描绘东北汉子的民歌通常以阳刚、豪迈的色彩来描绘他们的英勇和豪情;描绘东北姑娘的民歌则通常以温柔、娇嫩的色彩来描绘她们的美丽和婉约。
这种色彩描绘不仅传达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特质,也展现了东北地区人们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地域辽阔,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经济生产方式有农、林、牧、渔等。
因此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下面我从几个地区谈一下地理环境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
在这种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质朴清新、婉转流畅的曲调。
如从事农耕的唱《绣花调》、《灯调》,挖山种地唱山歌,砍柴唱砍柴歌,脚夫唱赶马歌,小孩也会唱放牛歌等。
在戏曲方面京剧可以说兼容并蓄,既没有以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火爆、激昂、高亢,又没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而优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容并蓄。
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植物茂盛,山青水碧,风光秀丽,素有“水乡”之称,因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了清澈透明、小巧玲珑、优雅别致、起伏不大、节奏严谨、悦耳动听的民歌曲调,如《撒网小调》、《采茶曲》、《栽秧歌》等。
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戏曲,越剧《天仙配》、《西厢记》等唱腔委婉优雅,纤巧细腻,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且气温较低,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民间音乐,就具有了清悦嘹亮、热烈奔放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历史上交通长期处在“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状况,牦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人们一旦相聚,便围着牛粪火,喝着酥油茶,跳起欢快的“锅庄”,长空舞袖,步伐矫健,歌声响亮,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如《骏马》、《我是日喀则人》等民歌。
我们熟悉的西藏波密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青藏高原是民歌的宝库、歌舞的海洋。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包括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音乐,其音乐特征和发展也值得关注和探讨。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表达方式、乐器使用和演唱风格都有所不同。
朝鲜族的民间音乐以“豪放充沛”的特点闻名,其韵律活跃,多采用打击乐和管弦乐器,歌唱方式独特且富有感染力。
满族的民间音乐则多以弦乐为主,善于演奏一些独弦、琵琶等乐器,音色优美而悦耳。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则主要表现为马头琴和呼麦,音调悠扬、情感丰富,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情。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节奏和曲调上都带有浓厚的北方风格。
如朝鲜族的滚鼓舞音乐,节奏饱满而有力,反映了东北寒冷气候下人们豪爽和勇敢的精神;满族的步调舒缓、音色较为柔和的民间音乐则展现了东北大地宽广和温情的一面。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也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所不同。
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虽受到汉族音乐的影响,但仍保留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韵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很多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家和传承人积极探索民间音乐的融合,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东北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并在各类音乐比赛和演出中广为展示。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以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为主要特点,其发展也呈现出创新和融合的趋势。
这些音乐既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传承。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是一种以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个人情感为题材的歌曲形式,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
这种歌曲以其深沉的情感、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和纯朴的艺术形态,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和欣赏。
以下将从音乐元素、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探讨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在音乐元素上具有独特之处。
这些歌曲一般采用简单的旋律和单一的伴奏,不加杂的表达了东北地区的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们往往以高亢的音调和明快的节奏展示出东北地区辽阔的大草原、山川和宏伟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豪迈和勇敢的感觉。
而在悲伤和思念的情感表达上,这些歌曲则以低沉的音调和缓慢的节奏展现出东北地区的深邃和忧伤。
这种简单而有力的音乐元素,使得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具有直接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们对这些歌曲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
这些歌曲在东北地区形成和传承已久,并融入了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从清朝开始,东北地区的民间歌咏活动就蓬勃发展,各类民间歌曲开始出现并广为流传。
在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的洗礼下,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这些歌曲通过对东北地方历史的回顾、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展示了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演唱这些歌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也是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上。
这些歌曲通过对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寄托了东北人民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些歌曲以朴实和真挚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纯朴而真诚的个性和坚韧的品质。
在演唱这些歌曲时,歌手需要全情投入,用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歌唱来表达自己对东北地区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这种审美价值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代表了对自然、对土地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审美价值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源于东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它是东北农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反映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歌曲。
这些歌曲深受东北地区的特殊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了东北农民的朴实、真挚和热情。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具有民族性特征,它融合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中,传统的东北民族乐器如二胡、唢呐等常常被运用,使得歌曲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与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爱情故事等紧密相关,描绘了东北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境况。
这些特色使得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其中。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具有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是东北农民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歌曲通常具有朴实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歌词中充满了农民的情感真情流露。
在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中,演唱者往往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和情绪,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东北农民的朴实、豁达和热情。
这种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传达,使得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令人为之动容。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具有丰富的音乐韵味。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以其深厚的音乐底蕴和独特的音乐语言在演唱中展现出了丰富的音乐韵味。
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旋律多以简单、朴实、质朴为特征,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
而在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中,演唱者往往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歌曲更富有动感、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力。
通过歌词的诗意表达和音乐的韵味展示,东北地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充分展现了东北农民的聪明才智和音乐创造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东北民歌色彩探究东北地区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东北民歌以其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东北地区的广袤山川之间,每一个民歌都蕴含着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内涵,通过歌曲传递着东北人特有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民歌色彩的探究,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东北民歌的地域背景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组成,是中国面积最大、辽阔广袤的地区之一。
地处寒带,冬季寒冷漫长,盛行东北季风。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东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地域气息和丰富的意蕴成为东北地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二、东北民歌的音乐风格东北民歌音乐风格独特,以其浓烈的地域色彩和深沉的情感为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东北民歌一般采用二重唱或多重唱方式演唱,歌曲情感真挚,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富有变化。
其曲调节奏富有变化,有的悲凉,有的激昂,有的欢快,有的抒情,歌词生动、真实、朴实、质朴,歌曲通过直白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东北人民的独特情感和生活状态。
三、东北民歌的歌词题材东北民歌的歌词题材广泛,涵盖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农民劳动和民间生活,赞美了东北的美丽山川和生活场景。
歌词中常常出现大自然的山水田野,以及对家乡人民和生活的感恩和歌颂,反映了东北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东北地区的广袤土地上,农民们唱着婉转激昂的歌谣,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歌曲构成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四、东北民歌的色彩特点东北民歌的色彩特点鲜明,直接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
在东北地区,人们生活在严寒的冬季和酷热的夏季,因此东北民歌中所表现的色彩也是多姿多彩的。
在冬季的歌曲中,常常出现冰雪的白色和冷峻的蓝色,反映了严寒的天气和坚韧不拔的东北人民精神。
而在夏季的歌曲中,则常常出现绿色和金黄色,反映了丰硕的农业收成和劳动人民的欢乐。
东北民歌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在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发展史中,东北民歌一直都是构成民族声乐的重要元素,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广袤的东北大地,真实客观的反映着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属于生活语言的写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当前,民族声乐的表演中,东北民歌应用广泛,其中蕴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东北民族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是当前振兴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关键。
东北民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深深根植于东北广袤大地之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歌的创作、演绎以及发展,都离不开东北艺术家的传承。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以民族语言为特色进行的民歌创作,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涵盖了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基本语言,东北民歌就是其中一种。
随着文艺事业的不断发展,东北民歌逐渐成为了民族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对其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进行概述,是促进民族声乐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浅析东北民歌的艺术特征1.1调式在民歌表现风格中,调式是关键的表现因素。
东北民歌调式的形成,与东北地区辽阔的区位因素分不开。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地市辽阔,最早属于游牧民族的聚集地,深深影响着东北民歌的音乐表现风格。
东北民歌爽朗、奔放的艺术特征,本质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豪爽性格。
根据史料记载,东北居民大多是移民,受传统北方文化的影响较多。
早在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已经开始流行一种清乐七声音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七声调式不完整,有的人也将其称之为六声调式,主要采取宫微调式来演绎。
当前,东北民歌主要以民间小调为主,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享受。
这种民间小调在调式上还是以传统六声、七声为主,是东北民歌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
1.2结构对应式、自由式、起承转合式是当前东北民歌曲体结构的三大类型。
就对应式来讲,主要包括单句对应、双句对应两种结构,自由式主要包括完全自由式与规整体变化式两种。
对比来讲,自由式不受结构的限制,其形成的结构体比较少,在当前东北民歌中应用较少。
浅谈东北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唱处理1. 引言1.1 东北歌曲的概述东北歌曲是中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音乐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
东北歌曲通常以朴实的歌词表达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深沉,歌曲旋律简单明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东北歌曲在表达东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东北歌曲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东北歌曲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风貌和精神风貌,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和豪爽,体验到东北地区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风格。
2. 正文2.1 东北歌曲的艺术特点1. 民歌根基:东北歌曲源自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受到了清朝满洲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其歌词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往往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感悟和情感寄托。
2. 多样性和包容性:东北歌曲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包括二人转、大连踢踏舞、东北二人三足舞等。
这些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使东北歌曲在艺术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3. 地域特色和民俗元素:东北歌曲常常反映了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如长白山的雪景、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等。
这些地域特色和民俗元素赋予了东北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4. 艺术创新和现代融合:近年来,东北歌曲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也不断进行艺术创新,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这种创新和融合使东北歌曲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
东北歌曲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民俗元素,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歌曲将不断拓展其发展空间,为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东北歌曲的情感表达东北歌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能够深刻描绘出东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在东北歌曲中,情感表达通常表现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视和感慨,对生活困难和坎坷的坚强与乐观等。
东北民歌地域环境因素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漫长的年代里共同创作的一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东北民歌的形成与东北的地域和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东北民间音乐历史文化悠久,这里孕育着满、赫哲、锡伯等民族文化,后来又吸取了蒙、汉、朝鲜、回族等文化,从而对东北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诙谐、风趣,有“活、俏、浪、逗”的评价,许多歌曲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这种特点。
东北的汉人很多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各省,他们与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风格独特的东北民歌。
东北的民歌泼辣、爽朗、火爆、粗犷风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的那种热烈、宰直、豪放、淳朴的性格。
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很少修饰,旋律优美、自然流畅、语言质朴、感情率直,并且东北民歌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融入到了每个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并成为他们劳动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说,东北民歌是流传于关东地区汉族小调的统称。
小调历史十分悠久,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
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其分布最广、数置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
东北民歌分为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
格调生动活泼,极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
东北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表现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东北民歌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十分鲜明。
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等。
有的直接反映劳动的场面、劳动的情景、劳动的心情,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充满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
也有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爱情及地方习俗的歌曲。
东北民歌,孕育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乐观的东北人的血液里,它们把人们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里
的喜与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伙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爱用欢畅的、粗朴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调唱出,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
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
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另外,东北民歌的表现形式多以喜庆欢快为主,忧愁伤感的民间歌曲不多,大多民歌是反映节日气氛那种热闹的快乐场面。
《瞧情郎》是一首辽宁民歌,是在词曲两个方面都具有典型“东北风”的优秀曲目之一。
《瞧情郎》的主题十分鲜明,揭示了人对待爱情的率真质朴之情。
全曲共分为9个段落,各段落的分段标志是在每段结尾处必定出现的一个固定的旋律,这种手法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叫做“换头和尾”。
即某一采用变唱或变奏的民歌和乐曲,它们的不同只在开头部分,它们的共同因素,则靠相对固定
地出现在尾部的一个音调来体现。
而歌词描述的故事情节很有层次,在音调特色方面,除了那个结尾不变的音调外,七度跳进是东北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音调之一。
东北民歌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
旋律上,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两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
东北民歌还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东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节奏规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采用2/4拍,形象准确生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还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来取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以此表现出人民较高的创作才能及艺术性。
衬字衬词的使用,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有时歌词中东北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
域特征,听起来让人有亲切感。
东北民歌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
传统音乐的几大类如: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
东北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
满族民歌是满族人社会生产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到满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子。
这些民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与地方特色。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相对于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满族的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
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满族整个生活中,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
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晓。
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
声势浩大。
猎后,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
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
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
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
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
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
《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
满族民歌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达斡尔族的民歌在关东地区也很有名。
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而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
达斡尔民歌具有节拍严整,结构方整,句读明晰的鲜明特点。
其调式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之上,其中以宫调式民歌的数量为最多。
这体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坚强明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徵调式民歌以及羽调式民歌,两者的数量大体相同,虽然在数量上没有宫调式民歌多,却具备了达斡尔族音乐优美别致、刚健明亮的基本特点。
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
商调式民歌音调淳朴委婉,节奏柔和平缓,因此,大多具有小调色彩。
角调式民歌节奏明快,句读清晰可辨。
在过去大多用于歌唱祭祀神灵,因此角调式民歌仅见于萨满歌曲中而数量最少。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朴素简明的特点。
有些民歌的词虽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乐结构却是由一句、两句或4句组成的。
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达斡尔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
从体裁上划分,达斡尔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歌、舞蹈歌、叙事歌曲、萨满歌曲以及游戏歌、仪式歌等。
其表现内容、调式结构和旋律各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