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word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4.37 KB
- 文档页数:7
主管药师考试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主管药师考试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导语:在主管药师的考试中,关于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考试内容,需要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节概述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0-9m)、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0-7~10-9m范围)和粗分散体系(直径>10-7m)。
粗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等。
它们的粒径在500nm~100um范围内。
胶体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包括纳米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纳米胶束等。
它们的粒径全都小于1000nm。
将微粒直径在10-9~10-4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等性质。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的重要意义: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③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④微囊、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一般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⑤还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微粒给药系统的应⽤。
在宏观上,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可表现为微粒粒径的变化,微粒的絮凝、聚结、沉降、乳析和分层等等。
影响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的因素是⼗分复杂的,⽽研究这些因素将有利于最终改善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1.热⼒学稳定性:微粒分散体系是典型的多相分散体系,存在⼤量的相界⾯。
随着微粒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粒径的变⼩,表⾯积不断增加,表⾯张⼒降低。
2.动⼒学稳定性: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学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
⼀个是分⼦热运动产⽣的布朗运动,⼀个是重⼒产⽣的沉降,⼆者分别提⾼和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物理稳定性,当微粒较⼩时,布朗运动起主要作⽤,当微粒较⼤时,重⼒起主要作⽤。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分散体系2.扩散双电层模型3.DLVO理论4.临界聚沉状态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2.药物微粒分散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3.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4.微粒的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的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6.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和重力产生的沉降,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9.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11.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
( )12.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上升。
( )13.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14.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
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6.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7.反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分散体系2.扩散双电层模型3.DLVO理论4.临界聚沉状态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2.药物微粒分散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3.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4.微粒的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的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6.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和重力产生的沉降,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9.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11.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
( )12.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上升。
( )13.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14.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
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6.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7.反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包括其热⼒学性质、动⼒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等。
这⾥主要介绍与其粒径⼤⼩和物理稳定性有关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微粒⼤⼩是微粒分散体系的重要参数,对其体内外的性能有⼗分重要的影响。
微粒⼤⼩完全均⼀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微粒⼤⼩不均⼀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
微粒⼤⼩的测定⽅法有光学显微镜法、电⼦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沉降法、吸附法等。
2.微粒⼤⼩与体内分布:不同⼤⼩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于50nm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通过⽑细⾎管末梢或通过淋巴传递进⼊⾻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0.1~3.0µm的微粒分散体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能很快被状内⽪系统(RES)的巨嗜细胞所吞噬,最终多数药物微粒浓集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液中的微粒逐渐被清除。
若注射⼤于50µm的微粒⾄肠系膜动脉、门静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肝、肾等相应部位。
3.微粒的动⼒学性质:表现为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扩散现象⼜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正是由于布朗运动使很⼩的微粒具有了动⼒学的稳定性。
4.微粒的光学性质:当微粒⼤⼩适当时,光的散射现象⼗分明显。
丁铎尔现象正是微粒散射光的宏观表现。
如果有⼀束光线在暗室内通过微粒分散体系,在其侧⾯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乳光,这就是Tyndall现象。
在纳⽶级⼤⼩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的微粒分散体系中,即使在正常的室内光线下,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乳光,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判断纳⽶体系的⼀个简单的⽅法。
同样条件下,粗分散体系由于反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低分⼦的真溶液则是透射光为主,同样也观察不到乳光。
可见,微粒⼤⼩不同,光学性质相差很⼤。
5.微粒的电学性质:微粒的表⾯可因电离、吸附或摩擦等⽽带上电荷。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分散体系2.扩散双电层模型3.DLVO理论4.临界聚沉状态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微粒分散系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2.药物微粒分散系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3.药物微粒分散系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4.微粒的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的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6.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与重力产生的沉降,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9.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11.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
( )12.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上升。
( )13.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14.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
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就是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6.絮凝剂就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7.反絮凝剂就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分散体系2.扩散双电层模型3.DLVO理论4.临界聚沉状态二、判断题(正确得填A,错误得填B)1.药物微粒分散系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2.药物微粒分散系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3.药物微粒分散系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4.微粒得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得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得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得稳定性。
( )6.分子热运动产生得布朗运动与重力产生得沉降,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得稳定性。
(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得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得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得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得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9.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得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得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得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得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11.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得电荷,降低双电层得厚度,使微粒间得斥力下降。
( )12.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得电荷,降低双电层得厚度,使微粒表面得ζ上升。
( )13.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得电荷,降低双电层得厚度,使微粒表面得ζ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14.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与微粒表面得电荷,降低双电层得厚度,使微粒间得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
加入得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就是使微粒表面得ζ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得微粒形成絮凝状态得电解质。
( )16.絮凝剂就是使微粒表面得ζ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得微粒形成絮凝状态得电解质。
( )17.反絮凝剂就是使微粒表面得ζ升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得微粒形成絮凝状态得电解质。
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设计一、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1.概述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0-9m )微粒分散体系分类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0-7 ~10-9m 范围):主要包括纳米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纳米胶束等,他们的粒径全都小于1000nm粗分散体系(直径>10-7m ):主要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他们的微粒在500~100μm 范围内微粒:10-9 ~10-4m 范围的分散相统称微粒多相体系,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微粒分散体系特殊的性能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还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现象性质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在体内分布上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具有缓释作用2.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微粒粒径表示方法:几何学粒径、比表面粒径、有效粒径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 沉降法、吸附法小于50nm 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通过毛细血管末梢通过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静脉注射、腹腔注射0.1~0.3μm 的微粒分散体系能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最终多数药物微粒浓集于肝脏和脾脏等部位7~12μm 的微粒,由于大部分不能通过肺的毛细血管,结果被肺部机械性的滤取,肺是静脉注射给药后的第一个能贮留的靶位若注射大于50μm 的微粒指肠系膜动脉、门静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肝、肾等相应部位微粒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而扩散现象又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纳米体系:丁铎尔现象微粒的光学性质粗分散体系:反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低分子的真溶液:透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电泳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微粒的电学性质微粒的双电层结构:吸附层、扩散层布朗运动重力产生的沉降:服从Stokes 定律V= 絮凝与反絮凝二、流变学基础剪切应力与剪切速度是表征体系流变性质的两个基本参数牛顿流动纯液体和多数低分子溶液在层流条件下的剪切应力S 与剪切速度D 成正比。
(完整版)⼈卫第七版药剂学重点整理第⼀章绪论1. 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设计、制备⼯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的综合性应⽤技术科学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3. 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的剂型,并能批量⽣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医疗卫⽣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改变药物作⽤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调节药物作⽤速度,靶向作⽤,影响药效药剂学的分⽀学科⼯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分⼦材料学⽣物药剂学药物动⼒学临床药剂学药典作为药品⽣产、检验、供应和使⽤的依据第⼆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产、运输、贮藏、周转,直⾄临床应⽤前的⼀系列过程中发⽣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溶剂的种类(⼀)⽔溶剂是最常⽤的极性溶剂。
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体组织在⽣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溶液(⼆)⾮⽔溶剂在⽔中难溶,选择适量的⾮⽔溶剂,可以增⼤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醇、2.⼆氧戊环类3.醚类⽢油。
4.酰胺类⼆甲基⼄酰胺、能与⽔混合,易溶于⼄醇中。
5.酯类油酸⼄酯。
6.植物油类如⾖油、⽟⽶油、芝⿇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
7.亚砜类如⼆甲基亚砜,能与⽔、⼄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溶剂的介电常数表⽰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它反映溶剂分⼦的极性⼤⼩。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同种分⼦间的内聚能,也是表⽰分⼦极性⼤⼩的⼀种量度。
溶解度参数越⼤,极性越⼤。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溶解度常⽤⼀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克数来表⽰,亦可⽤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