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z7XD第七章 降水与蒸发的观测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41
多媒体之降水和蒸发的观测降水和蒸发是地球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降水和蒸发的观测更加精确、全面,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展示。
传统的降水观测主要依赖于雨量计的使用。
但是雨量计只能记录一个站点的降水量,并且需要人工收集数据,往往无法覆盖大范围的区域。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雷达观测、浮标等多种手段实时获取大气中的云和降水信息。
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获得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的降水分布情况,进而对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水从地表向大气中转移的过程,也是地球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蒸发观测主要通过蒸发皿、憎水纸等实验仪器测量。
这种观测方式需要人工参与,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源,并且只能测量特定地点的蒸发速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蒸发观测更加方便和智能化。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气象站点等传感器获取地表水分蒸发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多媒体技术还能将降水和蒸发观测数据与其他气象和环境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建立大气环境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观测数据与模型进行集成,从而更好地了解降水和蒸发对气候变化、地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使得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
总结来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降水和蒸发的观测能力。
通过多种传感器的配合以及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降水和蒸发的特征和规律,并为气候变化研究、水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多媒体技术在降水和蒸发观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结合遥感技术、气象雷达、数字图像处理和气象模型等手段,实现对降水和蒸发过程的全面监测和分析。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多媒体技术在降水和蒸发观测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益处。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降水观测,可以提供更准确、全面的降水数据。
气象蒸发观测实验报告1. 引言蒸发是指液体在常温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蒸发过程中,液体表面的分子受到外界热量的激发,逐渐获得足够的动能,从而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液体分子逸出形成气态。
蒸发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现象,它对地球水循环、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蒸发过程对于气象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测液体蒸发的过程,探究蒸发与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蒸发的规律。
2. 实验方法2.1 实验器材- 蒸发皿- 温度计- 秤- 平衡杆和挂钩- 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2.2 实验步骤1. 将蒸发皿清洗干净并擦干。
2. 在蒸发皿中注入一定的液体(如水)。
3. 将蒸发皿置于室内,避免直接日光照射。
4. 在蒸发皿旁边的环境中设置温度计,并记录环境温度。
5. 将蒸发皿挂到平衡杆上。
6. 通过调整平衡杆和挂钩的位置,使蒸发皿完全悬空,并记录此时的重量。
7. 以一定时间间隔(如每小时)测量蒸发皿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8. 持续观察蒸发的过程,直至蒸发皿的质量变化趋于平稳。
9.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环境温度的变化。
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测和记录,得到如下结果:时间(小时)蒸发皿质量(克)环境温度(摄氏度)0 100 201 98.5 212 96.8 22.53 95.1 23.24 93.7 245 92.3 246 90.9 23.57 89.5 22.94. 实验分析4.1 蒸发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蒸发皿质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蒸发速率是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
最初蒸发速率较大,但随着蒸发的进行,蒸发皿中的液体减少,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因此蒸发速率逐渐减小。
4.2 蒸发速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蒸发速率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液体分子的活动能力,使分子能够克服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而蒸发为气态。
因此,环境温度越高,液体分子蒸发的速度越快,蒸发速率越大。
第1篇一、引言降水蒸发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水资源分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多年的降水蒸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该地区降水蒸发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某气象站,包括该地区1950年至2020年的月降水量、月蒸发量、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
数据时间跨度较长,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降水蒸发变化趋势。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质量。
(2)数据转换:将月降水量、月蒸发量转换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便于后续分析。
(3)数据标准化:对气温、相对湿度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
三、降水蒸发特征分析1. 降水特征(1)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从1950年至2020年,该地区年降水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其中,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降水量相对较少,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降水量相对较多。
(2)季节分布: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冬季降水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
(3)年降水量变异系数:年降水量变异系数在0.15至0.25之间,表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
2. 蒸发特征(1)年蒸发量变化趋势:从1950年至2020年,该地区年蒸发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其中,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蒸发量相对较高,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蒸发量相对较低。
(2)季节分布:该地区蒸发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60%以上。
冬季蒸发量较少,仅占全年蒸发量的10%左右。
(3)年蒸发量变异系数:年蒸发量变异系数在0.15至0.25之间,表明该地区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较小。
3. 降水蒸发比(1)年降水蒸发比:该地区年降水蒸发比在0.5至0.7之间,表明该地区水分循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经过一定的水文过程转化成雨、雪、雹等形式的自然现象。
在很多的自然灾害中,降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洪水、干旱、风灾等等。
了解降水现象并学会观察和分析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怎样观察和分析降水现象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教案教学方法的分享。
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降水、水形式有哪些;2.熟悉测量降水的仪器和方法;3.掌握观察分析降水现象的方法;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降水的概念和形式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转化成雨、雪、雹等形式降到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其主要有以下形式:1.雨水:是大气中水滴集合后形成的液态降水,一般包括毛毛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形态。
2.雪花:是大气中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晶体,一般在冬季出现。
3.冰雹:是大气中水滴和雪花在上升气流作用下形成的球形和不规则形状的冰粒,一般在雷雨天气中出现。
步骤二:了解测量降水的仪器和方法降雨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落在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主要有雨量计,主要有玻璃漏斗式雨量计、蒸发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等。
其测量步骤为:将雨量计底座安装水平稳固,置放在测量地点上,注意排水畅通,及时倾倒雨量计内积聚的降水量,记录雨量和测量时间。
步骤三:掌握观察分析降水现象的方法观察分析降水现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天空:云层的颜色、云高、云形状、云的运动等可以提供关于降水的重要信息。
2.测量气压:当气压降低时,是降水发生的前兆。
3.观察动植物现象:当动植物在天气变化前出现异常行为时,也可能是降雨的信号。
4.观察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可以了解到天气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判断是否会有降水。
步骤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和观察分析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涉及到降水的实际问题,例如:1.制定防汛预案和避险计划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灾害减轻措施制定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分析城市排水体系和道路排水条件的合理性,指导城市建设规划。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实习三降水和蒸发观测一、降水的观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以降雨为主,北方地区冬季以降雪为主。
降水量以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后的深度表示,以mm 为单位。
降水量可采用器测法、雷达探测和利用气象卫星云图估算。
器测法用来测量降水量,雷达探测和卫星云图一般用来预报降水量。
(一)器测法器测法是观测降水量最常用的方法,观测仪器通常有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
1、雨量器雨量器是直接观测降水量的器具。
它是一个圆柱形金属筒,由承雨器、漏斗、储水瓶和雨量杯组成,如图2-1 所示。
承雨器口径为20cm,安装时器口一般距地面70cm,筒口保持水平。
雨量器下部放储水瓶收集雨水。
观测时将雨量器里的储水瓶迅速取出,换上空的储水瓶,然后用特制的雨量杯测定储水瓶中收集的雨水,分辨率为0.1mm。
当降雪时,仅用外筒作为承雪器具,待雪融化后计算降水量。
图2-1 雨量器示意图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分段定时观测,即把一天分成几个等长度的时段,如分成4 段(每段6 小时)或分成8 段(每段3 小时)等,分段数目根据需要和可能而定。
一般采用2 段制进行观测,即每日8 时及20 时各观测一次,雨季增加观测段次,雨量大时还需加测。
日雨量是以每天上午8 时作为分界,将本日8 时至次日8 时的降水量作为本日的降水量。
2、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计是观测降雨过程的自记仪器。
常用的自记雨量计有三种类型:称重式、虹吸式(浮子式)和翻斗式。
称重式能够测量各种类型的降水,其余两种基本上只限于观测降雨。
按记录周期分,有日记、周记、月记和年记。
在传递方式上,有线远传和无线远传(遥测)的雨量计。
(1)称重式:这种仪器可以连续记录接雨杯上的以及储积在其内的降水的重量。
记录方式可以用机械发条装置或平衡锤系统,降水时全部降水量的重量如数记录下来。
这种仪器的优点在于能够记录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
(2)虹吸式:虹吸式自记雨量计是常用的降水自记仪器,它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时数,从降水记录上还可以了解降水强度。
水文观测的知识点总结一、水文观测的基本概念1.水文观测是指通过对水文要素的测量和监测,进行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了解水文变化规律,预测水文情势,评估水资源利用情况,保护水环境等目的。
2.水文观测是水文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3.水文观测的对象包括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体系,需要对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位、水质等水文要素进行监测和测量。
4.水文观测的数据应具有准确性、连续性、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水文观测的重要水文要素1.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晶体,落到地面或水面上的现象。
通过对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空分布等进行监测,可以了解降水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作用,为水资源管理和干旱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2. 蒸发蒸发是指液态水表面变为水蒸气并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
蒸发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蒸发量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的蒸发散失情况,为农田灌溉和水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 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雨水在地表流动到河流、湖泊或海洋的过程。
地表径流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表径流的监测,可以了解地表径流对水资源的供给情况,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位于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平面高度。
地下水位的变化受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等影响,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地下水系统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5. 水质水质是指水体中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微生物及其他物质的种类、含量和结构特征。
水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水质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状况和水环境质量,为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数据支持。
三、水文观测的方法与技术1. 降水观测降水观测常用的方法包括雨量计法、无线电波反射法、卫星遥感法等。
其中,雨量计法是最常见的降水观测方法,通过将降水量转化为液体积的方式来进行测量,具有简便、准确的特点。
大班科学活动研究水的蒸发与降雨过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了解水的蒸发与降雨过程对于学生们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水循环的理解,我们进行了一次大班科学活动,让孩子们亲自观察和实践,感受水的蒸发和降雨过程。
以下是活动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结果。
一、介绍和背景知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水的蒸发和降雨过程。
我们解释了太阳能使得水从地表蒸发成水蒸气,并在大气中形成云层,随后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最终以降雨的形式返回地面。
我们还提及了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雪和雾等。
二、观察蒸发现象为了观察蒸发现象,我们将一组小碗装满了水,然后分别放在室内和室外两个环境中。
我们鼓励学生观察并比较两个环境下水的蒸发速度。
我们将室内环境的小碗放在桌子上,并确保室内没有直接阳光照射,这样我们可以观察到水从小碗表面逐渐蒸发的情况。
而室外环境的小碗则放在太阳光下,使得水能够更快地蒸发。
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室外环境下的小碗中的水比室内环境下的小碗蒸发得更快。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太阳光的热量加快了室外小碗中水分子的蒸发速度。
三、模拟降雨过程为了模拟降雨过程,我们准备了一个大型透明容器,装满了温水。
然后,我们用剪刀在透明容器的顶部打了几个小孔,模拟云层中的水滴集聚。
接下来,我们让学生围绕容器,同时用嘴吹气,向容器中吹出热空气模拟太阳能的作用。
学生们观察到,从容器顶部的小孔中冒出了许多白色的水滴,就像云层中的云露水滴一样。
最后,我们让学生感受模拟的降雨过程。
他们用手接触容器顶部的水滴,并观察到水滴从容器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我们提醒学生,这样的降雨过程在自然界中也是以雨滴的形式发生。
四、总结和延伸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水的蒸发与降雨过程,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了水循环的奥妙。
我们总结了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包括室内外环境下的蒸发速度差异和模拟降雨实验中的水滴形成与降落。
为了延伸学生们的学习,我们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蒸发和降雨的现象,比如观察水槽中的水蒸发和雨天时的降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