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退出
5 .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3)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介词结构后置句) (5)室西连于中闺(介词结构后置句) (6)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句) (7)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
目录 退出
阖 门(hé ) . 扃牖 (jiōng yǒu) ..
2.通假字 而 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
目录 退出
3 .一词多义 室始洞然(副词,才) (1)始 始为篱,已为墙(副词,起初、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名词,开端,本源) 日过午已昏(动词,超过) (2)过 大母过余曰(动词,看望,探视) 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轩东故尝为厨(动词,作) (3)为 庭中通南北为一(动词,成为) 余稍为修葺(介词,给,替) 余既为此志(动词,做,写)
目录 退出
2 .文中用了不少叠词,请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短短一篇文章 ,六用叠词来摹声、绘景、状物 ,以增加形象性 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描写环境的清静 ,用 “往往”来渲染门墙 的杂乱 ,用 “呱呱”来描摹婴儿的哭声 ,用 “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的 刻苦。又如用 “珊珊”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 ,用 “亭亭”写枇杷树高 高耸立。使用叠词 ,摹声更为真切 ,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而且诵读起来 ,音节和谐 ,更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 ,文中的叠词, 既写物貌,又写心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 ,既强调 门墙到处都是 ,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 厌恶和不满。又如 “珊珊”一词 ,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 子 ,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 “亭亭”一 词 ,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 ,这一笔 中间 ,寄寓了作者对亡妻的眷恋与哀思 ,读来富有韵味。
目录 退出
文法导析
目录 退出
1 .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对项 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正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作者 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逸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 “悲”“喜”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得 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 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 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 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 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自语”的回忆尤其感人。此外,婚 后妻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的话,亭亭如盖的 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目录 退出
2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 场面 ,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产生 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 半爪 ,但它们是人生之树上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 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 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 切再现 ,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便能以 “小”“琐 ”事令读者产生巨 大的震撼。
目录 退出
且何谓阁子也(动词,叫作) (4)谓 妪每谓余曰(动词,告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动词,认为) 以当南日/不能得日(名词,阳光)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名词,白昼,白天) 先大母婢也(形容词,已经死去的) 前面)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助词,调整音节) (7)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象笏)
目录 退出
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 中来的 ,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 ,作 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 ,有序 地贯串起来 ,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 ,经过滤 ,使这些 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 ,在 “形”“神 ”上都得到和谐、 统一。
目录 退出
3 .这篇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 好处? 提示:文章结尾 ,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 ,可说是“言有尽 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 ,就想起 了妻子的音容笑貌。枇杷树 “今已亭亭如盖矣”,由 “亭亭如盖”的 树 ,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 ,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 , 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 ,托物寓情 ,同时又 点到 “庭”,与题目 “项脊轩志”照应,言简意赅 ,耐人寻味。
目录 退出
要点导读
目录 退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提示:本文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 ,一条是作者的 思想感情变化。第一段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 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 ,表现的是作者对 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然余居于此 , 多可喜 ,亦多可悲”一句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起了对家庭 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 ,都表现了作者的 悲哀之情 :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 ,表现作者对家庭 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表现了作者 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含蓄地 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 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 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朴,明净流畅 文中多用白描手法使语言清新质朴。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 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做恣意的渲染,而 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 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 物如画,人物毕肖。
目录 退出
文本图解
目录 退出
课堂合作探究
目录 退出
问题导学
目录 退出
1.文章第一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 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 现出来的?
目录 退出
提示:文章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 ,略前而详 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 ,又小 ,又破 ,又漏 ,又暗 ,简直不堪人居。 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 ,不但 “使不上漏”,而且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 境加以美化。 其次 ,修葺之后,作者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 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 ”来的 ,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 , 但他寒窗苦读 ,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 ,所以 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白天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 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则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 珊珊可爱”。皓月当空,月色如水 ,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 ,错落 有致 ,别具情味。微风过处 ,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 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 ,但景中含情。 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 爱”之景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6.古今异义 (1)往往 而是 ..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2)室仅方丈 .. 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常指寺院的主持。
目录 退出
7 .名句名篇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 珊可爱。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目录 退出
(5)日
(6)先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动词,走在
4 .词类活用 (1)雨泽下 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 (2)使不上 漏(名词作状语,从上边) . (3)前 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 (4)东犬西 吠(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 (5)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 (6)垣墙 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 (7)执此以朝 (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 (8)乳 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 (9)逾庖而宴 (名词用作动词,用饭) .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自主探究
目录 退出
古人说,归有光为文,“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 《项脊 轩志》便是这样,可谓结构“关”情、细节“撩”情、 质朴“增”情、叠 字“助”情。请仔细品读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目录 退出
提示:(1)结构 “关 ”情。全文自首至尾 ,处处紧扣 “项脊轩”来发 挥 ,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 ,抒发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 “撩”情。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 ,没有面面俱 到 ,只是选取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而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 来叙述 ,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质朴 “增”情。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明净、流畅的语言 ,平 平常常地叙事 ,于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 ,使最自然 质朴的情感动人心扉。 (4)叠字 “助”情。叠词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同时又强化了情 感的表达。如 “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 ,又使人想到 人之亭亭玉立 ,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 , 读来富有余味。
项脊轩志
目录 退出
课前预习导学
目录 退出
目标导航
目录 退出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抒 写感情的技巧。 3.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目录 退出
文本助读
目录 退出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昆山 (今江苏昆山)人。明代古文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 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其文 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早年从师于同邑魏 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宫。文学上,以散文创作 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 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 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 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