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格式:pdf
- 大小:435.71 KB
- 文档页数:5
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涵盖了领域众多。
比如医学影像、无人驾驶、智能安防等领域都离不开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
图像处理系统是针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系统,其设计与实现的高效与稳定对应用场景的实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关键功能模块和算法选择等方面。
二、系统架构设计1.需求分析:在设计图像处理系统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应用场景和具体需求。
系统要处理的图像类型、处理的精度要求、处理的速度要求等。
根据不同的需求,系统的架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2.架构设计: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可以采用分层架构设计的方式。
通常可以分为应用层、处理层和底层三层架构。
应用层负责用户交互与业务逻辑处理,处理层负责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底层负责图像数据的读取与存储。
3.性能考虑: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性能要求。
在处理大规模图像数据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并发能力、响应速度等。
三、关键功能模块1.图像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是系统的基础模块,负责接收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
通常可以与摄像头、扫描仪等设备进行对接。
2.图像预处理模块:图像预处理模块可以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图像分割等操作。
预处理能够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
3.特征提取模块:特征提取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负责从图像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信息。
可以提取出图像的边缘信息、纹理信息等。
4.图像识别模块:图像识别模块是系统的重要功能模块,负责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分类。
可以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
5.结果展示模块:结果展示模块负责将处理后的图像结果展示给用户,可以采用图像显示、图像打印等方式。
四、算法选择1.滤波算法:滤波算法是图像预处理中常用的算法,可以移除图像中的噪声、增强图像的信息等。
常用的滤波算法包括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
2.特征提取算法:特征提取算法是图像识别中的关键算法,可以从图像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特征信息。
• 116•利用STM32单片机为控制芯片驱动OV2640模块,实现图像采集,通过wifi 模块把采集的图像通过TCP 协议传输给移动端手持Android 设备。
Qt 开发软件通过socket 接口编程设计出了app 用于图像实时显示OV2640模块采集的图像。
实验结果表明图像传输稳定,可以实现实时的无线图像传输。
OV2640模块可以和其它设备组合,对未来图像类设备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图像传输应用广泛,在安防设备上可以通过摄像头监控家门、小区等,对犯罪侦查、丢失物品寻找等起到很大作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需要识别特定事物,比如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等,需要采集很多的图像样本,离不开图像采集技术。
在没有线的束缚下,摄像头和显示终端分离,无线图像传输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实用性,例如可以在忙着洗衣做饭的时候监控小孩的实时举动,可以查看特定角落的实时画面。
本文探索了图像监控的关键技术图像采集和传输,并通过wifi 模块由TCP 协议实现无线图像传输。
在没有线的束缚下,摄像头和显示终端分离。
在wifi 信号覆盖范围内可以实时探索看不到的或者人类不方便探索的角落。
1 无线图像传输系统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分为图像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和终端显示部分。
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的滤波器,逐行排列,形成方形采集阵列,BG/GR 形式构成的像素大约可以达到200w 个。
在采集光的时候也是逐行扫描采集,直到扫描完成。
其中内部集成了数字图像处理模块,可以直接输出JPEG, GRB422和YCbCr 等数据格式。
Ov2640模块使用的是正点原子的A TK-OV2640摄像头模块。
它共有18个引脚。
其中最重要的是SCCB 总线和HREF 行同步线,VSYNC 场同步线和8位并行数据线。
SCCB 总线和I2C 总线类似用于单片机向Ov2640模块发送控制命令。
在图像采集开始之后,模块会产生采集输出时序。
HREF 输出高电平时,根据时钟进行像素数据的读取,HREF 线变为低电平时读取的数据无效,循环采集直到采完一帧为止。
基于 ESP32的 WiFi数据流设计与实现1.摘要针对当前消防工作者在进行消防工作时需要及时地获取现场的情况以及需要针对现场形势进行合理的工作部署的问题,设计一个基于ESP32的WiFi数据流传输替代有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是必然的趋势。
该系统是由ESP32作为主控芯片的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将OV2640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传输给ESP32并缓存,再通过ESP32的WiFi模块连接指定的WiFi,将缓存的数据通过WiFi无线传输给上位机系统并存储和实时显示。
关键词:ESP32;0V2460;WiFi数据流;无线传输2.项目背景传统的灭火方式捕获信息慢,处理响应不够及时,因此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并传递信息,进而针对被困人员展开施救,成为灭火救援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采用无线WiFi替代有线传输现场视频,从而获取和掌握现场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此背景条件下,本项目借助无线WiFi以及ESP32-CAM模块来实现无线数据流传输,可以让视频的传输速度提高、传输稳定性增加。
通过外设采集现场图像视频传到消防员手中,从而了解到火场的情况,保证了救援人员的安全,又给救援工作的进行提供帮助[1]。
3.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基于ESP32的WiFi数据流设计与实现主要使用搭载了OV2640摄像头的ESP32-CAM视频传输模块,将此模块搭载在无人机上面就可以实现距离较长的图像视频传输。
当ESP32-CAM视频传输模块接通5V电源后,初始化各个模块。
当系统在运行时,加在ESP32模块驱动OV2640摄像头外设在初始化之后采集图像,再将采集到的信号数据传输给OV2640自带的一个8位微处理器进行图像压缩等,可以将采集到的图像转换成JEPG等图像格式数据输出并周期性地发给ESP32模块,ESP32模块会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缓存。
在此之前需要设定所连接的WiFi局域网,建立服务器,并通过AP(无线访问接入点)建立与上位机(电脑)之间的以太网络连接,将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WiFi网络发送到上位机上,同时上位机就会对数据进行存储及实时显示。
本技术涉及一种图像采集系统,其能够适用于对不同分辨率、不同图像输出接口的相机,并且具备自检功能,实现对自身系统误差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图像采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该系统包括相机和上位机;还包括分别与相机和上位机相互通讯的相机通用检测设备;相机通用检测设备包括子板以及母板;子板包括第一基板、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N个相机接口、N个接口芯片、N个电平转换芯片以及第一电连接器;母板包括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电源模块、第二电连接器、FPGA芯片、SDRAM芯片、串行UART接口以及数据传输接口;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是板间电连接器,通过这两个电连接器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互联起来。
技术要求1.一种图像采集系统,包括相机和上位机;其改进之处在于:还包括分别与相机和上位机相互通讯的相机通用检测设备;相机通用检测设备包括子板以及母板;子板包括第一基板、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N个相机接口、N个接口芯片、N个电平转换芯片以及第一电连接器;母板包括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电源模块、第二电连接器、FPGA芯片、SDRAM芯片、串行UART接口以及数据传输接口;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是板间电连接器,通过这两个电连接器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互联起来;相机图像输出接口与第一基板上的接口芯片、相机接口、电平转换芯片电连接,用于对图像数据进行传输和处理;第二基板上的SDRAM芯片、串行UART接口以及数据输出接口均与FPGA芯片电连接;串行UART接口与上位机电连接用于接收上位机发送的控制指令,数据输出接口与上位机通过千兆以太网实现物理连接,通过标准的UDP协议实现相互通讯;电源模块用于给相机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FPGA芯片上运行的模块包括:图像接口控制模块、图像数据缓存模块、虚拟相机控制模块、以太网数据打包模块、以太网发送模块、SDRAM控制模块以及UART模块;图像接口控制模块针对不同的接口的相机产生不同的时序接口波形,控制接口芯片完成相机图像数据的正确采集;图像数据缓存模块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缓存到FPGA内部的FIFO中,并在缓存到特定FIFO深度的时候,通知以太网数据打包模块读取FIFO内部的数据,并按照协议进行打包;虚拟相机控制模块根据上位机的指令设置,产生不同分辨率的15个虚拟相机图像,且在同一时刻,只产生一种虚拟相机图像用于对相机自身进行检测;以太网数据打包模块根据上位机的指令设置,选择“图像数据缓存模块”或者“虚拟相机控制模块”的其中一个,读取其中的数据进行以太网数据打包;以太网发送模块依据千兆以太网接口的RGMII接口时序,将打包后的数据,通过RGMII接口发送出去;SDRAM控制模块在FPGA内部的FIFO有限的情况下,将部分要缓存的数据缓存到SDRAM芯片中;UART模块用于实现与上位机或者其他UART接口之间的数据通讯,实时回报相机通用检测设备的工作状态。
基于WIFI的无线IP摄像头的设计与实现摄像头(Camera)作为一种视频输入设备,在过去被广泛地运用于视频会议、远程医疗及实时监控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速度不断提高,再加上感光成像器件技术的成熟并大量用于摄像头的制造,使得摄像头的价格降到普通人可以承受的水平,彼此之间可以通过摄像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有影像、有声音的交谈和沟通,还可以将其用于当前各种流行的数码影像、影音处理。
然而从适用领域和范围来看,有线摄像头不够灵活和方便,移动性差,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空间(深水、密闭、狭小、不宜通线路)或者时间(紧急、没有时间拉线路),获取、采集视频图像显得力不从心,摄像头与电脑不能进行(或不能及时)有线连接。
如何将视频信号从摄像头端传到显示终端处理得到图像,或者通过现有网络实现远程传输?无线摄像头可解决这些问题。
为此,本文将探讨一种以88W8510芯片为核心的WIFI模组来设计性价比高、成本低廉的无线IP摄像头。
1 IP摄像头的无线设计方案传统有线数字摄像头的工作原理:实景通过镜头(LENS)生成的光学图像投射到图像传感器表面上,转为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A/D)后变为数字图像信号,送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中加工处理,经USB接口通过有线线路传输到电脑中处理,通过显示器来显示图像[1]。
根据该原理,传统有线数字摄像头进行无线改造的关键就是如何将经DSP处理送出的数字信号通过无线发送装置将信号送出,再通过无线接收装置将数字信号上传给Internet或者PC实现视频信号无线传输[2-3]。
作为无线IP通信一项很好的增值业务,本方案利用传输价格低廉的IP承载网,选用美国Marvell公司的88W8510 WIFI模组[4]来实现一个具有IEEE 802.11b/g功能的无线桥接设备(下称88W8510 WIFI无线网桥),以构建无线传输环境,将摄像头DSP送出的数字信号经过打包分组(IP包),通过无线环境传送到电脑或无线网络,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