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熬夜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熬夜调查报告结语经过对大学生熬夜现象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和结论。
首先,熬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中的常态,尤其是在期末考试、论文写作、社团活动等压力较大的时候。
其次,熬夜对大学生的健康和学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身体状况下降、认知能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最后,大学生熬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压力、社交活动、娱乐消遣等。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大学生熬夜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到熬夜对健康和学业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其次,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场所,帮助学生有效地安排时间,避免熬夜。
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锻炼和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减轻压力,从而避免熬夜的需求。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熬夜问题的关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解决大学生熬夜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方法。
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调整作息,不再盲目熬夜。
其次,要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管理时间和压力的能力,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学业和生活的压力。
最后,解决大学生熬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应当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改变大学生熬夜的现状,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大学生熬夜问题的重视,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一起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熬夜的社会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逐渐成为了普遍现象。
本篇报告将对熬夜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一、熬夜的原因社会调查显示,熬夜的原因各异,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作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很多人只能舍弃休息时间,选择熬夜工作。
2. 学业负担:学生们为了取得好成绩,不得不利用夜晚来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了他们熬夜的现象。
3. 娱乐消遣: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让人沉迷,容易导致了熬夜。
4. 睡眠障碍:部分人由于睡眠障碍,无法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只能陷入熬夜的困扰。
二、熬夜的影响熬夜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健康到社会发展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 健康问题: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2. 性格变化:熬夜过度会引发情绪波动,易出现焦躁、疲倦、易怒等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学业工作能力下降:长期熬夜会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挥。
4. 安全隐患:熬夜会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容易出现疲劳驾驶或操作失误,增加事故的风险。
5. 社会经济问题:整体来看,大量的熬夜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较高的医疗、保健和治安等方面的负担。
三、应对措施为了解决熬夜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尽量减少熬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 自律作息: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对于学生和上班族而言,要保证每天至少睡眠7-8个小时。
2. 合理安排时间: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3. 调节工作压力: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工作过度紧张,考虑与上级或同事的沟通合作,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
4. 健康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提升身体素质。
5.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室内的安静和整洁,调整好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使其更适合睡眠。
青少年熬夜工作总结
青少年熬夜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他们为了完成作业、准备考试或
者追逐自己的梦想,经常会熬夜工作。
然而,熬夜工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青少年熬夜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熬夜工作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
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熬夜还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导致身体发育不良。
因此,青少年应尽量避免熬夜工作,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熬夜工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熬夜会导致情绪不
稳定,易怒、焦虑等情绪问题。
同时,熬夜还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因此,青少年应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工作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最后,针对青少年熬夜工作的现象,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青少年应保持
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
其次,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度繁重的学业压力。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关注青少年的作息时间,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青少年熬夜工作对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应尽量避
免熬夜工作,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追逐自己的梦想。
2023年当代年轻人熬夜调查报告2023年当代年轻人熬夜调查报告1调查研究数据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研究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普遍多层次的调查嗯,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首先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晚上休息时间为10点到12点之间,中11点到12点睡觉的大学生又占绝大多数。
十点之前和一点以后睡觉的大学生几乎很少。
通过数据很容易得出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的情况。
接下来对认为晚上几点才算是熬夜问题的数据,我们发现认为11点以后和12点以后算是熬夜的人数几乎相同,并且占据了问卷调查人数的大部分。
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休息时间算是熬夜,但却不能改变克服它。
接着,对于每天一般睡眠时间的问题,我也发现,七小时以下睡眠时间的人数占成。
说明,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睡眠情况不足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上和课间上,许多同学趴在课桌上睡觉,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在一个星期内熬夜超过四天的人数,也占据了一半,可以说明大学生,熬夜情况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组织大学生熬夜,这一现象很常见,如果把熬夜比喻成一种疾病,那么易感人群就是大学生,它可以是感冒,几乎每人都患过它,它可以是流感易传染,可喜的是大学生自己可以确诊这种病,而急糟糕的是,很少有人愿意或者坚持治疗。
从熬夜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中因为玩游戏和聊天熬夜的人数占比最多,但也有因为学习,看电影失眠而熬夜的,这些只占极少部分。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以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网络让大部分大学生沉迷于刺激的网络游戏,或迷恋上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或神游于眼花缭乱的电影,夜里有了书桌上电脑的陪伴,他们不在空虚无聊,有了床头,手机的形影不离,他们不在感慨,所谓孤独寂寞,网络里的世界太精彩,熬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大学生熬夜分析论文熬夜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写论文期间更加突出。
此文将从熬夜的原因、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熬夜的原因随着大学生学业负担的增加以及各种社交娱乐活动的增多,熬夜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写论文的常态。
熬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时间管理不当是熬夜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大学生在规划时间时没有合理安排,导致任务紧凑。
而为了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只能选择熬夜加班。
其次,学业压力巨大也是造成大学生熬夜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们为了追求好成绩和良好的学术表现,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为了在论文中表现出色,熬夜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最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熬夜的原因之一。
追求社交和娱乐活动的时光,使得许多学生在白天没有时间完成任务,只能选择熬夜。
二、熬夜对大学生的影响熬夜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以下将为大家一一讨论。
首先,熬夜会导致大学生身体状况下降。
长时间的熬夜会破坏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正常的睡眠质量。
同时,熬夜可能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身体问题。
其次,熬夜还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熬夜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对论文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三、应对方法面对大学生熬夜写论文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并改善状况。
首先,合理的时间管理是避免熬夜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学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将任务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避免任务堆积。
此外,要注意时间段的选择,选择高效率的时间段来完成重要任务。
其次,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防止熬夜的重要方法。
大学生应该保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科学的作息规律。
建立合理的睡眠习惯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精神状态,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
最后,适当的运动和放松也是减轻熬夜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方法。
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作者:武欣然景涛董晓毅来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质量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熬夜,是现代人常常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熬夜更是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当前,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校园内十分普遍,而大学校园情况较为突出。
熬夜的原因很多,包括环境的改变、沟通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对手机的依赖。
熬夜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和心理素养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提出了进行科学教育和健康睡眠大环境的构建,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大学生熬夜情况的干预策略,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睡眠现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熬夜;影响;策略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0)01-0093-04Abstract:Good sleep habits and quality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ying up late is a problem that modern people often face. For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up late is a common thing in life and study. At present, the bad living habit of staying up late is very common in campus, while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s more prominent. Many reasons for staying up late includ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methods, and dependence on mobile phones. The harm of staying up late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as well as sports abilit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ealthy sleep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which individuals,schools, parents and society participate in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up late,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d sleep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up Late; Influence; Strategy大學生大多数具有鲜明的年轻朝气,性格开朗,运动能力强且有活力,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熬夜。
大学生关于熬夜的研究报告引言现代大学生普遍生活作息规律混乱,熬夜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然而,熬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熬夜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大学生的生活作息。
一、熬夜的原因1.1 学习压力大大学生由于面临课业、考试、论文等学习任务的压力,往往需要将时间压缩来完成任务,从而选择熬夜来延长学习时间。
1.2 社交活动大学生生活充满社交活动,例如聚餐、聚会、社团活动等。
这些社交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导致大学生熬夜。
1.3 娱乐消遣大学生喜欢通过看电影、追剧、打游戏等方式放松自己,这些娱乐消遣活动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直接导致熬夜。
二、熬夜的影响2.1 学习成绩下降熬夜导致大脑疲劳,记忆力下降,影响大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试表现。
2.2 健康问题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长期熬夜还可能导致失眠、抑郁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2.3 影响情绪和生活质量熬夜会导致大学生精神疲惫,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也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人际交往。
三、改善大学生生活作息的建议3.1 规律作息大学生应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固定的起床和就寝时间。
3.2 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压缩导致必须熬夜的情况。
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
3.3 科学调节如果必须熬夜完成任务,可以进行科学的调节。
可以选择分段熬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短暂的休息和放松,避免长时间连续熬夜。
3.4 健康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尽量避免娱乐消遣活动占用太多时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论熬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学生应意识到熬夜的危害性,并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生活作息。
只有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保障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他们熬夜的需求,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
熬夜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熬夜是许多人生活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高压工作和学习压力下,不少人为了完成任务或准备考试,会选择熬夜学习或工作。
然而,熬夜对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熬夜引发焦虑抑郁症状的生理机制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进而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这会影响到脑部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平衡,使人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导致血清中的皮质醇和乙酰胆碱水平升高,从而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风险。
二、熬夜影响情绪调节与认知功能睡眠对于人体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长时间的熬夜会导致情绪波动,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此外,熬夜还会对大脑的思考、专注和记忆能力造成损害,进而加重焦虑抑郁症状。
三、熬夜与社交关系的影响熬夜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研究发现,熬夜后的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等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这种社交问题也进一步加重了焦虑抑郁症状。
四、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的方法为了保护个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熬夜。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
成年人每晚应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2. 避免过度工作和学习:制定合理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给自己适当的休息。
3.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清洁、整洁、安静,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使用睡眠设备,如软垫、枕头等。
4. 学会应对压力:建立应对压力的健康机制,例如通过适量的运动、休闲娱乐和亲近自然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寻求专业帮助:若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总之,熬夜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熬夜导致的睡眠不足和生物钟紊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进而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
青年关注
Youth Focus
青年熬夜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周 详
近年来,世界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各种官方与非官方机构对青年睡眠指数的研究均显示,青年的熬夜行为日益凸显,对于部分青年来说,熬夜已成为一种常态。
熬夜状况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就寝时间越晚、熬夜频率越高、熬夜后身体不适反应越强、熬夜成瘾程度越高、对于熬夜的态度越不在意,熬夜指数就越高。
青年熬夜的心理机制:自我意识建构、群体认同与从众、资源幻想、成功焦虑、非理性享乐决策
青年熬夜会受到外部诱因和内驱力的影响,外部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青年熬夜的外部诱因包括享乐活动、工作、学业、情感、人际与家庭、互联网与全球化环境、助眠产品等正诱因或负诱因。
内驱力是指“需要的唤醒状态或冲动”,是一种自动调节过程,内驱力与人的各种需求和潜在行为模式有关,青年熬夜行为的内驱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建构。
青年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期望通过各种方式认知自我、成就自我,彰显自我独特性。
熬夜人群常常提出熬夜“能享受独处自由”的理由,偶尔被他人议论“你真行,那么能熬夜”的话语加以强化。
某种程度上,熬夜为他们提供了突破规则限制的自由感,令青年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反抗环境施加给自己的不自在。
同时,有些青年也会由于贴上了某种“独特自我”的标签而沾沾自喜,并进一步加强熬夜行为。
群体认同与从众。
有些青年认为自己属于熬夜者群体,具有相同的群体特征,在同伴的影响下,为了遵守群体规范,避免社会支持的丧失,求得群体的接纳,而发生群体内的从众熬夜行为。
此外,亲和动机也会诱发熬夜行为,例如渴望与人友好相处的人,当其伙伴、室友较多为早睡时,会更多地顾虑到他人的睡眠质量以及睡眠时间,因此其选择早睡的可能性越高;当伙伴、室友较多为晚睡时,则出于友好相处的动机而更多地选择体谅或容忍伙伴、室友的晚睡行为,而自身的睡眠时间也会为与室友贴近而推迟。
资源幻想。
熬夜行为中包含的资源幻想与人们常说的“拖延症”密切相关,拖延的深度成因是内在驱动力不足,以及对任务完成后的新进程的惧怕。
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一方面由于任务缺乏吸引力而苦恼,一方面被最后期限威胁,于是在潜意识中安慰自己“夜里头脑更清醒”“没人打扰效率高”,然而这些大多为青年想象的安慰性资源,其现实效力则会大打折扣。
但由于能暂时缓解焦虑或收到“临时抱佛脚”的局部效果,而常常被误以为有价值。
成功焦虑。
熬夜行为中包含着成功焦虑,一些青年的熬夜理由是希望通过多付出努力获取更大成功。
对一些青年而言,成功是个体人格存在所持有的核心价值,只要在任何一个层面的“成功”遭受威胁,便会随时形成焦虑情境。
一些青年的成功焦虑是在各种互联网媒介推送的成功人士案例以及成功鸡汤的误导下加剧的。
潜藏在成功焦虑之下的是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早期,由竞争获取成功是主流价值目标,成功就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攫取。
这些社会价值一开始以经济财富的多寡论断,后来逐渐扩展到出身、地位、权力、名气等。
也就是说,如果青年觉得自身的价值并非是既有的人类德性诸如爱、责任、关怀、理解等自身的生命力价值,反而变成了自身之外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外界权威”,而不是个人人格的完整性,那么焦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非理性享乐决策。
与熬夜有关的非理性享乐决策因素有
【摘要】有些青年认为熬夜“能享受独处自由”,在潜意识中安慰自己“夜里头脑更清醒”“没人打扰效率高”,偶尔被他人议论“你真行,那么能熬夜”的话语,因而进一步加强熬夜行为。
青年要识别并放弃自己面对各种夜间享乐活动的非理性决策,了解自己熬夜行为背后潜藏的不良应对方式,作出健康的睡眠抉择。
【关键词】青年 熬夜 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126
很多,如延迟折扣,延迟折扣是一种心理效应,即人们认为等待“乐子”的时间越长,快乐值就越低。
与熬夜带来的种种“享受”相比,健康是一项长期收益,它的回报过于遥远,并且很难切实感受到。
所以,有的青年对这种未来、无形的收益反应不敏感,从而形成“即时回报优先”的非理性享乐决策。
青年熬夜的心理干预:基于外部诱因、心理需求、计划行为理论、睡眠类型的干预
基于外部诱因的干预。
面对种种外部诱因,要提
醒青年识别并放弃自己面对各种夜间享乐活动
的非理性决策方式,为其应对工作、学业、
情感、人际与家庭等生活压力提供应对
方式教育与辅导。
根据压力应对方式
目标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
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解决实际问
题,另一种则通过一系列让自我感觉
麻痹的策略使自我感觉发生变化。
可
细分为对抗应对、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寻求社会支持、疏离、再评估、逃避、退缩、
幻想、忍耐和发泄等维度。
帮助青年了解自
己熬夜行为背后潜藏的不良应对方式,引导青年运
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
基于心理需求的干预。
面对自我意识发展需求的熬夜者,帮助熬夜者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建构路径。
面对群体认同与从众的熬夜者,帮助熬夜者了解群体认同与从众的原理。
面对资源幻想的熬夜者,帮助熬夜者识别现实资源与想象中的资源,为其提供现实资源支持。
面对非理性享乐决策的熬夜者,可参考享乐灵活性假说的原理进行干预,享乐灵活性假说认为人们有大量的“同时目标”,从寻求短期奖赏(如提高情感状态)到获得长期奖赏(努力工作涨工资),其中情感状态会影响个体优先考虑哪种目标,当处于消极情感时,人们会寻求短期的奖赏;反之,当处于积极情感状态下,人们会做那些不是很令人愉快但有利于长期奖赏的事情。
因此,帮助青年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更有利于他们作出健康睡眠的选择。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
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行为意向和行为,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的影响。
行为态度熬夜者对熬夜行为持有积极或
消极评价,也包括对此特定行为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
主观规范指对熬夜行为意向和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他人对其个人行为的期望。
青年在产生熬夜行为意向或采取熬夜行为时,出于对融入群体的渴望和回避批评的意向,会感知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支持,其中主要包括父母、配偶、老师、朋友、同事等重要参照群体的意见。
主观规范程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个体对重要他人意愿和期望的感知程度,其次是个体对这些期望的遵从程度。
感知行为控制指熬夜者对不熬夜行为执行能力的评估和预测,在熬夜者的认知中阻碍越少,机遇和资源越多,其感知行为控制程度越高。
感知行为控制反映熬夜者在挑战性环境中对处理事件
和达成目标的信念,以及对目标任务困难程度
的感知,与熬夜行为控制的自我效能感在
外延和内涵上的成分没有差别,甚至在
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
自我效能/
自信,是自我信念的强度,决定了其
拥有的抱负,所作的选择,可以付出
多大努力在特定任务上,以及面对困
难与挫折时能够坚持多久,对行为的
影响远大于目标设定、行为矫正、责任
心、满意度等指标。
基于睡眠类型的干预。
睡眠类型与基因和人类进化有关,睡眠类型中与熬夜有关的是夜晚型睡眠者。
艾森克人格测量显示,晚睡晚起的夜晚型睡眠者(猫头鹰型)比早睡早起的清晨型睡眠者(百灵鸟型)具有更高的谎分,并非受试者的可信性存在问题,而是可以艾森克人格测量更高的谎分暴露受试者的“显好”特性。
“显好”是指受试者倾向于掩饰或否认自己的缺点和困难,而试图将自己好的、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的特性。
“显好”特性也支持了夜晚型睡眠者比清晨型睡眠具有更明显的外向性。
夜晚型睡眠者的困扰是与他人存在社交时差,则容易被视为脱离社会、拖延症、缺乏上进心。
对此,应该消除偏见并接纳其弹性工作与社交的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①《报复性熬夜:“白天不值得”正在消耗生命》,《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19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人民论坛/ 2019年10月中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