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2)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的领悟。
3. 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分析。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
3. 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伤仲永》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寓意。
(2)教师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整理学习笔记。
初一语文试题附答案精选初一语文试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及其运用(19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轻轻yín 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
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jiǎng 举目tiào 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清晨中,晓光jìn 润着月色,逐渐发亮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2.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正确判断,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2分)爱心是__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有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一泓沙漠中的清泉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一片冬日的阳光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课堂上,老师对我们提出了“独立思考,积极合作”的要求。
D.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4.填空:(9分)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
” 《山中杂诗》②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
《论诗》③《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滁州西涧》一诗中,被称为诗中有画,景中寓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伤仲永说课稿参考样本《伤仲永》的课程设计稿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是元代杂剧作品。
本文旁徵博引,以富有情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主人公伤仲永以忠孝立身、积极进取的品格。
本文通过讲述伤仲永与仙女罗衣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本文选自语文必修篇,电子书版本。
本文的选用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价值,既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特别是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伤仲永》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爱情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阅读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本,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精美的《伤仲永》的故事漫画和背景音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书欲望。
2.呈现教学内容2.1 首先,展示故事情节的摘要,简单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2 进一步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对话的方式,了解伤仲永的人物特点和他与罗衣之间的感情纠葛。
3.合作探究3.1 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一份对话表演的任务,通过表演来展现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3.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根据故事情节所写的读后感或思考题。
4.展示成果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表演和读后感,互相交流和学习。
5.巩固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进行表扬,同时对于问题提出建议。
5.2 给学生留一些作业: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或者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作业的评价,了解学生在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方面的能力提高情况,以及对于《伤仲永》这个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
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参考模板书名:《伤仲永》作者:郭敬明读后感:《伤仲永》是郭敬明创作的一部言情小说。
通过主人公伤仲永和他的爱人小岚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段充满坎坷、执着和真挚的感情。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感所感动,引发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伤仲永和小岚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两个年轻人因为性格不合而经常发生争吵和分手,但他们的爱情却始终燃烧不灭。
这种坚持和执着令人敬佩,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爱情面前往往选择逃避和放弃,但伤仲永和小岚以他们的坚持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爱情才值得我们去追求,哪怕它充满了困难和痛苦。
其次,小说中的伤仲永是个感情丰富而复杂的人物。
他内心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却又因为自卑和过于敏感而经常对小岚产生怀疑和猜疑。
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害怕失去的恐惧,让我对自己的感情状态产生了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应该怀有积极的心态,相信真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相信自己,相信爱情。
最后,小说中伤仲永和小岚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关于爱情和人生的启示。
通过他们之间的经历,我学到了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学会了在感情中坦诚和谅解他人。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们,人生是充满变数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并接受它,不要放弃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总的来说,读完《伤仲永》我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爱情是一种让人陶醉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也能让我们更加温暖。
这本小说通过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
它让我明白了,只有真心相待,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小说中的伤仲永和小岚是我读过的最有魅力的角色之一,他们的爱情让我充满了力量和勇气,相信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坚持自己的初心,追寻真正的幸福。
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参考模板(二)题目:《伤仲永》读后感引言:《伤仲永》是著名作家楚一江的成名作,以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感动了许多读者。
[父亲留下的书香阅读题]父亲留下的书香阅读答案第一篇父亲留下的书香阅读答案:《父亲留下书香》阅读答案父亲留下书香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
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某iá) 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
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亲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
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
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
我们为此而忧心忡忡(chōng)。
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
可谓是苦不(shì)手。
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疗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
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
奇迹终于降临。
卧床数年的母亲(突然、居然、忽然)下床了!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
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
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在文中拼音后的横线处写上汉字。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陶醉:忧心忡忡:3、读第 1 自然段中“虽说不是‘书香门第’ ,却有缕缕书香弥漫” ,填写:(1) “虽——却”表示关系——。
伤仲永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一、教学设想《伤仲永》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
传统的教法,通常把它纯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处理教材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知识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四、情感态度目标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全文,说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讲到一个阶段,尝试背诵这个阶段的内容,教师顺带抽查关键字词。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二)“伤”之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仲永才能衰退,泯然众人矣呢,令作者伤仲永?一位学生读第一、二段,你能从整个变化过程中找到原因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多媒体出示图片3)翻译重点字词:“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以……为利。
然: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后翻译全句,注意省略句“不使学”即“不使之学”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赏析《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阅读练习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3《伤仲永》主备人: 任义霞审稿人: 韩静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 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 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 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1.谁了解作者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 文章写得十分出色, 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 后来新法被废, 王安石忧愤成疾, 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 苏洵, 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 ) 扳( ) 谒( ) 邑()泯( )称( ) 卒( ) 焉( ) 耶( ) 矣( )3.解释题意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悲伤、哀伤, 痛惜的意思, 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第5课伤仲永第二课时
备课人:索越丛莉时间:2012年3月1日审核人:
一、课前展示
二、课前演练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三、学习目标
1、翻译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四、自学提示
1、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结合书下注释,试翻译第一自然段。
五、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字词:
伤:隶:尝:收:立就:
书具:旁近:文理:
自是:邑人:稍稍:宾客:环谒:
2、翻译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通_______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六、能力提升
1、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译为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________________
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意动用法,译为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________________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译为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为判断动词。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_____,今为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③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为略微。
④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是代词_________,今义为连词,表选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