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改编于英美小说电影的审美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李安电影美学观念和表现分析一、美学观念李安电影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上。
首先是对自然的观察。
李安善于用镜头捕捉自然之美,他经常利用大自然的景观和气象来渲染电影的氛围。
例如他的《卧虎藏龙》中,山林绵延,空气清新,绿水环抱,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
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更是用镜头对大海风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拍摄,将大海壮丽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营造,李安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其次是对人性的关怀。
李安对人性的关怀在其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多以人物内心的探索为主题,塑造了许多充满灵魂和魅力的角色。
例如在《断背山》中,他通过两位同性恋者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偏见,让观众对人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而在《色,戒》中,他则通过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中的欲望、矛盾、忠诚和背叛,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使得李安的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思考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表现方式李安电影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影像语言的运用和导演手法上。
首先是影像语言的运用。
李安善于运用各种影像语言来渲染电影的氛围和表现电影的主题。
他擅长运用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来增强电影的情感张力。
在《卧虎藏龙》中,他用细腻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将古代武士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华丽的视觉享受。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则通过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和悠扬动人的音乐,将少年派在漂流途中的心灵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冲击。
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影像语言,李安使得其电影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是导演手法的表现。
李安电影的导演手法多样且精湛,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和节奏感来展现电影的故事和人物。
在《卧虎藏龙》中,他通过运用慢动作和多角度镜头,展现了武士的英姿飒爽和轻盈飘逸,给人一种超脱凡俗的感觉。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摘要:一、引言二、李安的电影风格特点1.多元文化视角2.人物情感刻画深入细腻3.镜头语言丰富4.故事情节张弛有度5.家庭主题贯穿始终三、李安的代表作品及风格体现1.《喜宴》2.《卧虎藏龙》3.《断背山》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四、李安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与评价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李安,这位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凭借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讲述,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跨越多种题材,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本文将对李安的电影风格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及代表作品,并探讨其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与评价。
二、李安的电影风格特点1.多元文化视角李安的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视角,他善于在作品中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百态。
从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开始,李安便关注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多元文化视角使得他的电影更具包容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人物情感刻画深入细腻李安的电影以人物为主,他擅长抓住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
他的电影人物形象饱满,情感真挚,如《喜宴》中的伟同、《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等。
3.镜头语言丰富李安的电影镜头语言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慢镜头等手法,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视觉符号,如色彩、光线等,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
4.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李安的电影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既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他善于在紧张的氛围中融入幽默元素,使电影节奏恰到好处。
5.家庭主题贯穿始终家庭是李安电影中一贯的主题,他的多部作品均以家庭为背景,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如《喜宴》关注同性恋者家庭问题,《卧虎藏龙》讲述家族传承等。
三、李安的代表作品及风格体现1.《喜宴》《喜宴》是李安的成名作,通过讲述一位台湾同性恋者与大陆女孩假结婚的故事,展示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家庭伦理困境。
李安电影美学观念和表现分析李安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世界级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出色的表现方式而备受赞誉。
李安的美学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具备了西方电影语言的特点,这使得他的电影作品独具个性且极具艺术感。
李安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他对美的独特追求和表现。
他追求的美往往是一种审美上的独特感受,它超越了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通过电影语言的深度和细腻的情感把观众带入故事的内核。
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展现出他对美的敏感和独到的感悟。
在他的电影《卧虎藏龙》中,使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和运镜,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恢弘壮丽的美感。
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运用了特殊的3D技术和特效,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唯美的奇幻世界,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享受。
李安的电影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他的电影往往以一个个独特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展现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断背山》中,李安通过两位男主角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展现了人性中爱与欲望的交织,以及身份认同和社会压力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这种对人性的细致观察和呈现,使得他的电影作品更具深度和厚重感。
李安的电影作品还展现了他对时间和记忆的特殊关注。
他擅长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剪辑手法,将故事穿越不同的时空和记忆,以呈现出时间和记忆的流动和碎裂。
在《老虎冢》中,李安通过交织不同年代的情节和回忆,展现了历史事件对人们命运的影响,以及时间对人物情感的沉淀和蜕变。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他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记忆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李安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出色的表现方式。
他追求的美超越了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通过电影语言的深度和细腻的情感把观众带入故事的内核。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并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剪辑手法展现了时间和记忆的特殊关注。
李安电影在中西文化契合下的美学特点探析要: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通过对李安电影《卧虎藏龙》的美学分析为出发点,将李安电影放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解读其艺术构思及“中国美学”特点的呈现。
关键词:李安电影文化中西合璧李安作为一位电影导演,最近在国际舞台上佳绩频传、屡获殊荣,特别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最佳导演提名,而2006年的《断臂山》更是获得第63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多项殊荣,让华人电影在奥斯卡、柏林等西方主流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这多少与其国际化的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艺术眼光不可分,而在众多李安导演的影片中,最能体现出“中国美学特点”的作品非《卧虎藏龙》莫属,这部影片以其鲜明的东方之美震惊西方影坛,让西方人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美学魅力,感受到了不同于西方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趣味。
那么在李安众多的电影中,是什么促使他创作出了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他又如何运用独到的眼光让华语电影在西方电影占主流的好莱坞大放异彩的呢?他又是如何把中西方文化在电影中运用自如的呢?我觉得一方面来自于他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卓越的创造才华,一方面也兼顾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把两者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更大的共鸣,发掘出了新的亮点和更为人性化的东西.李安自1975年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就前往美国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
后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电影硕士学位。
在他大学学习期间以及接下来的电影创作过程中,他都是仔细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也正是由于他这样的创作构想和艺术追求,才在最后奠定了他所执导的华语电影在好莱坞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基础。
他的电影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及禅宗美学智慧,更是把有些故事情节放在西方的人文背景下去演绎、发展,也因此形成了具有李安独特风格的电影文化。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李安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电影导演,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李安的电影通常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点和风格,以下是对李安电影风格的总结。
李安的电影经常以精美细腻的画面著称。
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宫廷、山水、还是现代都市,李安都能够通过镜头捕捉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
他对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和光影的处理都非常考究,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油画之中。
他对音乐的运用也极具特色,常常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来加强影片的情感共鸣,使观众更加沉浸于电影世界中。
李安的电影风格体现了对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探索。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人物性格塑造来吸引观众,让观众在电影中共情,并引发对生命、爱情、家庭等话题的深入思考。
不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湖恩怨、《断背山》中的禁忌之爱,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求生与信仰,都体现了李安对于人性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探索。
李安的电影风格也展现了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独特视角。
他出生于台湾,成长于美国,因此在其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他善于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电影情节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和重新诠释,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从而推动观众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反思。
李安的电影风格体现了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形式的不断创新。
他在拍摄电影时善用特效和摄影技术,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和效果。
他对电影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也非常独特,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来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表现力。
李安的电影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以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美细腻的画面而闻名,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索,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独特视角,以及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形式的不断创新。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对人性、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思考和表达,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李安电影中的美学艺术浅析李安电影中的美学艺术一、浓烈的悲剧美李安电影的悲剧美表达在净化心灵上。
李安曾在美国学习戏剧,对悲剧艺术显然具有相当深化的理解,他不仅将悲剧应用到电影作品中,而且还应用得相当广泛。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总是可以在李安的电影中体味到一种浓烈的悲剧美,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浸润和洗礼,从而到达心理的愉悦和满足。
虽然李安自己把?冰风暴?视作是从通俗喜剧跨入悲剧电影的尝试,但其实早在父亲三部曲中,李安电影的悲剧意识就开场展现了。
父亲三部曲作为李安早期的三部华语影片,都是借助家庭伦理观念的冲突反映时代的种种矛盾,在东西方文化或新旧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个人变得异常渺小,精神上备受压抑,个人诉求很难得到满足,由此造成个人命运的悲剧。
?推手?中作为父亲的太极拳大师朱老先生,作为儿子的晓生以及儿媳、陈太,?喜宴?中同性恋的伟同、伟同父母、因与伟同假结婚而怀孕的威威,还有?饮食男女?中的三个女儿和老父亲,他们的个性和命运要么受到家庭伦理的束缚,要么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每个人都被一张无形的网控制,却又想要竭力的挣脱。
尽管这三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部影片结尾一部比一部圆满,但是人物并没有最终摆脱家庭伦理和文化冲突的栓桔,只是在不断的追求中重新找到自我,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到一种平衡。
二、含蓄细腻美李安执导的电影无论是华语片还是外语片,在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面总是独具魅力,深化人心,呈现出一种含蓄细腻之美。
影片中的人物往往都深沉而内敛,含蓄而抑制,无论内心怎样风起云涌、波澜壮阔,都不会毫无顾忌地表露出来,一如?推手?中的朱师傅、陈太,?喜宴?中的高父,?饮食男女?中的朱先生,?理性与感性?中的埃莉诺,?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俞秀莲,?断背山?中的恩尼斯,?色戒?中的王佳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等等。
这些人物身上闪烁着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人格精神,那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等等。
李安电影美学观念和表现分析李安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创新性强,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这篇文章将探讨李安电影作品中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方式。
1. 对自然的热爱李安的电影作品中,自然景观的描绘是非常重要的。
他喜欢在电影中运用旷远的自然景观,例如《卧虎藏龙》中的雪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海洋等。
此外,他对于自然的细节也非常关注,例如《饮食男女》中的食物、餐桌等。
2.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挖掘李安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传承和挖掘的导演。
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并试图将其现代化呈现。
例如,《卧虎藏龙》中使用了中国武术元素,呈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色戒》中则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剧场等文化元素。
3. 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述李安一直致力于表达人性的复杂性。
他利用电影艺术手法,深入探索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情感、想法和行为。
例如,《断背山》中表现了男同志之间的感情,探讨了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二、李安电影的表现方式1. 非线性叙事李安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让观众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穿插和交错,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通过回忆、幻想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断背山》中则采用了闪回的形式,表现了男同志之间的感情。
2. 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李安的电影中经常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和主题。
例如,《卧虎藏龙》中黑衣女子代表死亡和悲伤,红衣女子代表爱情和欲望;《色戒》中使用红色、黑色、白色等颜色,表达了情感和主题。
3. 运用动态摄影和特殊效果李安善于使用动态摄影和特殊效果,以强化情境和主题。
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海洋场景、动物场景都是运用了特殊效果,创造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卧虎藏龙》中的武打场面、《色戒》中的拷问场面都采用了特殊效果,表现了电影的紧张和压迫感。
总之,李安的电影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观念和表现方式。
通过对这些美学要素的探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他的电影作品,也可以对电影艺术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摘要】李安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对细节的精致描绘、跨文化主题的处理、视听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等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
在情感表达方面,李安善于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他对细节的精致描绘使得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生命力。
李安在处理跨文化主题时展现出独特的视角,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将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李安的作品深刻洞察人性,引发观众对自身内心的思考。
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对细节的精致描绘、跨文化主题的处理、视听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李安的电影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安电影、美学特征、情感表达、细腻性、精致描绘、跨文化主题、视听语言、人性洞察、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李安,原名李茂,生于台湾,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是一位备受国际认可的华人导演。
李安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对人性的洞察而闻名于世,他的电影作品常常被赞誉为充满哲学和诗意。
李安擅长运用细致描绘的技巧,将观众带入一个沉浸式的影像世界,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起伏。
他的作品也经常涉及跨文化主题,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视听语言是李安电影的另一大特点,他善于运用摄影、音乐等元素来营造氛围,让影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对细节的精致描绘、跨文化主题的处理、视听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特征是如何体现在李安的电影作品中的。
2. 正文2.1 情感表达的细腻性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在他的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往往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情、动作和台词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断背山》中,李安通过男主角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关系,揭示了爱情和牺牲的主题,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李安电影作品美学风格电影作者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稳定而极具个性的美学风格,是他区别于其他电影作者最主要的标志。
在能够影响电影美学风格形成的诸要素之中,电影作者的个性特征无疑居于首要地位。
正如布封所言:“风格即人”,艺术作品作为主体精神的表达,是艺术家个人气质、性格、才情的体现。
一个电影作者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根本上决定了他能够拍出何种风格的电影。
将导演的个人特质最大限度地带入作品当中是很多成功导演的共识,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声称:“我认为电影绝对不可能没有自传性质。
……那样的痛苦、恐惧、信仰和影片的气质可能直接与我自身有关。
”当然,电影作者不可能脱离他所置身其间的历史环境而遗世独立,因而,电影作者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企图的存在决不可能是孤立的,民族、阶级以及时代的特点都在其中得到曲折的响应。
在个人美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中,电影作者自身个性的作用显得更为直接,其他因素则是通过对电影作者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李安的学养和性格是由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决定的。
儒家克己利群的思想、道家均衡协调的观念和佛教清静超脱的旨趣,共同铸就了他含而内向的中国古典人格。
矜持内向的人格促使李安形成了东方式的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进而又决定了其温柔敦厚的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
“温柔敦厚”一词,本用于对儒家诗教传统的概括,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纯粹以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之说论艺术,以古绳今,而忽略时代精神的挖掘,无疑也是有历史局限性和片面的。
因此,后世在延续“温柔敦厚”之说的过程中也对其有颇多发展,历代所谓的“温柔敦厚”虽在同一概念之下,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偏转和游离。
刘勰认为:“《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李安改编于英美小说电影的审美特点情感审美维度是电影美学之中的最高层,艺术的目的不是记录和再现生活,而是在呈现生活的过程中触发受众的心灵。
前言美籍华裔导演李安(AngLee,1954-)的电影除了“家庭三部曲”和改编自漫画作品的《绿巨人》以外,全部来自文学作品的改编。
其中除《色〃戒》《卧虎藏龙》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的原着分别出自中国与加拿大作家笔下外,李安出于市场和艺术性的考虑,对于英美小说有着某种显而易见的偏爱。
除众所皆知的《理智与情感》外,李安担任导演并兼任监制的《冰风暴》改编自美国作家瑞克〃慕迪的同名小说,李安感到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与魔鬼共骑》出自美国小说家丹尼尔〃伍卓之手,包括李安最新的一部作品《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也是根据美国作家本〃方丹一部以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小说改编而成的。
可以说,英美小说成为李安最为重要的艺术源泉之一。
李安作为一位在台湾生长了24年后,又长期旅美的电影人,其电影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能够采用某种东西方文化都能达成共识的叙事策略,以一种包容性、融入性的态度把握与揣测原着的文本,使得电影在保留了原着的西方文化背景、社会氛围和时代思潮的同时,又常常以一种“东方式的”细腻和敏感叙事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平衡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全球范围内的观众,保证了电影的商业性利益。
[1]一、知觉审美维度---对原着的忠实遵循知觉指的是人脑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2]对于观众来说,其对电影的知觉便是对影像对象的整体理解。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影像的意义之中,第一层便是对现实物象进行再现。
在李安的电影中,其要再现的并不仅仅是客观物象,而是已经被小说再现过的“被再现物”,并且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中带有强烈的虚构意味外,大部分李安电影所依据的小说的再现本身就是真实可信的,要想使得观众能够对电影有一定的关注、认同和投入,尤其是让已经阅读过原着的观众对电影也产生共鸣,李安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对原着的重视遵循。
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改编自美国作家埃利奥特〃提伯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原着本就极具写实意味。
电影表现了主人公,一直徘徊在是否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艾略特筹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中,真实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氛围。
艾略特原本是为了帮助父母的汽车旅馆增加客流量才想出了举办音乐节的点子,然而在60年代,美国正盛行着嬉皮士文化,一个小小的音乐节竟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万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以至于提伯所在的白湖小镇一度陷入瘫痪。
而艾略特所制造的这一场人海波动、众人迷醉狂欢也与他自己的困境息息相关,当时已经陷入了越南战争的美国让反叛的年轻人开始高喊“要做爱,不要作战”,这是一个反英雄的年代。
[3] 另一方面,当时的美国社会又是保守的,尤其是艾略特作为一个犹太青年,他的性取向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艾略特只是一个当时有着纯真理想而又略带苦闷的年轻人的缩影,这群年轻人以一种轻松、骚动而欢快的心态制造盛事,整部电影就是一部风格轻快的个人史诗,李安则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转述者。
又如在历史题材的《与魔鬼共骑》中,李安也对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进行了真实的反映,迫使美国人面对这一段痛苦的,人们之间因为种族和地域之间的分歧就大开杀戒的历史。
如影片中杰克的德裔父亲支持的是北军,杰克则义无反顾地与“北佬”们作战并最终连累了父亲。
又如杰克的好朋友丹尼尔本身是一个黑奴,但是他却愿意为了抵抗北军而去山间打游击。
这些都改变了以往表现南北战争的电影南方与北方之间一刀切的刻板印象。
李安曾经在访谈中表示这部电影是极其忠实于原着的。
李安认为真实远比讨美国人的欢心更为重要,原着之中种种极其血腥的,如手臂截肢、爆头等不堪入目的场面,都被李安生动地还原出来,这是一向以温情着称的李安影像语言中少有的。
这种真实反而能使电影更好地进入观众的内心。
二、叙事审美维度---东方美学的介入在接受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作者电影论”中,电影被视作一种语言,影像则是其中的最小语素。
[4]让〃米特里认为,影像之所以能够作为符号具有表意功能,是因为影像与影像之间完成了叙事。
在电影的审美之中,孤立影像的设计、影像的组合便构成了电影的叙事审美维度。
李安并非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作者电影论”中的作者型导演,但是他也往往在电影中彰显着自己的文化背景。
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正是这本小说为感伤主义的淡出、现实主义正式进入英国文坛奠定了基础。
两百年来,小说已经成为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着。
而在当代,《理智与情感》中的故事早已为观众所熟知,也曾被多次搬上大银幕,奥斯丁所想表达的婚姻观念和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今的语境下也并不新鲜。
而好莱坞制片方之所以希望李安重新翻拍该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李安来自于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底蕴的台湾,又曾经在青年时期就深入接触了西方文化,因此李安被期待能以一种当代观众所新奇的方式重新呈现这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
而在李安对小说的改编中,也确实可以略窥东方美学介入的影子。
在东方美学之中,讲究“情景交融”和“融情入景”,往往在看似与叙事无关的画面中寄予创作者富有深意的所指。
如在《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克制、保守的埃莉诺衣着朴素,她的绝大多数活动范围都被限制在房间之内,内景坚硬的、密不透风的墙壁就象征着她为自己树立起来的情感屏障,如她感情表现得最外露的时候也不过是坐在床上抚摸爱德华留下的手帕,或是在家中与妹妹玛丽安抱在一起哭泣。
而感性的玛丽安的衣着则更为艳丽、活泼,她的活动范围也比姐姐大,比如在外面散步崴脚,正好邂逅了高大英俊的威洛比先生并让他送她回家;又如在得知威洛比先生要迎娶另一位更加有钱的小姐后,玛丽安不是将自己关在家中哭泣,而是跑到山坡上对着威洛比先生的庄园伤心欲绝地淋雨,最后导致自己因为感冒而险些失去性命。
而这段时间内埃莉诺一直守在玛丽安的身边照顾她。
此时李安有意采用了顶摄镜头制造出一个内景中的封闭式构图,在画面中,玛丽安躺在白色的床上,脸色苍白,气息奄奄,而埃莉诺在黑色的四壁下照料她,玛丽安与埃莉诺作为血亲姐妹,她们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关系,因此李安便需要用黑色与白色之间的泾渭分明来强调片名中理智与情感的对立。
这一画面象征的是感性是虚弱的,是需要隐忍而坚强的理性的帮助的,而外景到内景的切换也代表了经历一番生死后的玛丽安从感性回归到了理性。
让人物与自然之间产生互动和呼应的手法在《冰风暴》中也随处可见,如电影开头中落水成冰,狂风呼啸的冰灾前兆实际上就暗示着这个家庭乃至当时整个美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在此不加赘述。
三、情感审美维度---阴柔、细腻、敏感的中式情感处理方式。
情感审美维度是电影美学之中的最高层。
艺术的目的不是记录和再现生活,而是在呈现生活的过程中触发受众的心灵,让受众找回自己已经生疏、淡漠、遗忘了的情感,甚至是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和“父亲三部曲”以及李安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难看出,李安是一个风格阴柔、性格细腻的导演,并且深谙中国人相处的敏感的、微妙的伦理情感(这种情感并不为中国人所特有)。
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人与人相处时的情感困境,以一种欲说还休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使电影中的情感不流于滥情,也不落于生硬,而是绵绵密密、意蕴绵长,让观众回味无穷。
在《理智与情感》中有一个细节,女主人公埃莉诺〃达什伍德有一次与自己中意的对象爱德华聊天时,爱德华告诉埃莉诺她的妹妹玛格丽特想去中国游历,并且希望爱德华来做自己的仆人。
这一情节是奥斯丁的原着中没有出现的。
然而李安的改动却丝毫不显得突兀。
这不是李安作为华裔对自己祖国以及东方文化刻意的宣扬,也不仅仅是为了给电影增添几分异域色彩,而是服务于整部电影的叙事的。
首先,这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玛格丽特作为小妹妹,个性开朗,性情愉快,是一个并不像玛丽安和埃莉诺那样为了婚姻和家庭担忧的小机灵鬼,“去中国”这样一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出自她的口中,并且由于她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女儿,因此她要爱德华陪伴她也是吻合她童言无忌的特点的。
而埃莉诺本人是一个既重感情,又十分理智的人,她有着对家庭的沉重责任,这样一种大胆的想法不可能出自埃莉诺之口。
但是爱德华知道,对于追求独立和要求与男性分享平等权利的埃莉诺来说,她又是会赞赏妹妹这样的想法的。
其次,爱德华与埃莉诺之间怅然若失的感情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爱德华虽然与埃莉诺相爱,但是因为自己背负着与露西小姐的婚约而不得不一直对这段感情采取隐忍的态度,以至于害人害己。
对爱德华来说,他虽然是在转述玛格丽特的话,但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他与埃莉诺共同离开这个为封建保守观念笼罩的英国社会,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自由释放他们的爱情,他也是一个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徘徊的人,因此他只能用这种带有暗示意味的话来表达心意。
又如在《断背山》中,原着只是安妮〃普鲁的短篇小说,李安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扩充,以细密地铺垫两位主人公的感情悲剧。
这一度导致普鲁表示李安的电影让人对原着产生了误解,甚至因为李安对主人公悲剧的渲染太过震撼而有观众不断希望普鲁修改小说结局。
在原着中,普鲁对于厄尼斯的家庭生活是一笔带过的:“我已经过了这么多年这样的生活,我爱我的丫头们。
阿尔玛?错不在她。
你在德州也有妻有儿。
就算时光倒流,咱们还是不能正大光明地在一起。
”而在电影中,李安则具体地表现了厄尼斯对妻子阿尔玛的尊重、愧疚以及对女儿小阿尔玛和弗朗西仙的疼爱,甚至加了一个细节:有一次杰克千里迢迢地来找厄尼斯相会,厄尼斯却说自己要陪伴家人而拒绝了杰克,让杰克只能伤心欲绝地又开十几个小时的车回去。
这一处理使得厄尼斯的形象更为丰满了,也使带有张扬、叛逆意味的同性恋故事变得更为含蓄。
实际上,厄尼斯固然一直在努力做一位称职的父亲,他拒绝与杰克约会的借口则未必全是真相。
但是这在某个侧面上印证了厄尼斯一直对于杰克的感情心怀恐惧。
由于年少之时在保守的家乡亲眼目睹同性恋者被用私刑处死,厄尼斯知道这种感情是不为大众所容的,因此他多年来一直徘徊在社会主流的伦理道德与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之间,不得不借助结婚生子来束缚自己,矛盾、挣扎的心态折磨着他使他承受的痛苦要远远高于冷落妻子的杰克。
两人日后的悲剧结局也在这一润色后的情节中被暗示了出来,观众理解了厄尼斯的恐惧,同时也因为他为家庭的隐忍而对他和杰克之间的感情多了一份包容。
从李安对英美小说的改编中不难看出,李安在忠实地传递原着的精神的同时又能够不拘泥于原着,利用电影的影像特征,让观众在品味故事时能获得东方式的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同时李安还善于对剧中人物敏感复杂的情感进行晦涩性、铺垫性的处理,以使灌注于全片的情感绵密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