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20161008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4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氧化碳,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主要用途。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以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3.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CO 的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难点:CO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农村常用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
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总结】煤气中毒。
【过渡】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那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讲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现蓝色。
化学方程式:2CO+O 2=====点燃2CO 2【思考】在CO 燃烧的火焰上方,分别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和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什么现象?【讲解】● 冷而干燥的烧杯:无明显现象。
● 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CO 怎么产生的?煤炉中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总结】最下层:C +O 2=====点燃CO 2中层:2C+O 2=====点燃2CO ,CO 2+C=====高温2CO 上层:2CO +O 2=====点燃2CO 2【过渡】人们常说:不能在密闭房间里烧炭取暖,还有经常有新闻报道称“煤气(主要成分CO )中毒”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讲解】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它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体内缺氧,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在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提问】问题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CO )中掺入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 为了让人们易于察觉一氧化碳泄漏,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二氧化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天然的粉刷匠”;环境师则认为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里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开汽水、啤酒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冒出,以上两个生活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讨论交流 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课堂讨论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归纳总结 CO2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知识拓展和氧气、氢气类似,在加压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冷却成无色液体、雪花状固体。
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其含义“外形似冰,融化无水”,干冰在101KPa,-78.5℃升华。
干冰易升华。
探究点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提出问题 1.在探究CO2的密度实验时,两支蜡烛都熄灭说明CO2有什么样的性质?2. CO2能供给呼吸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CO2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但对有些物质也有助燃性,例如镁带可以在CO2中燃烧。
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来灭火。
(2)CO2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CO2含量达到1%时,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能使人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或溶洞,应进行灯火实验,以探明其中CO2含量是否过量。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探究实验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课堂讨论上述四个实验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个,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为什么?实验Ⅰ在探究二氧化与水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归纳总结如果把Ⅳ中得到的红色小花小心加热,红色消失,小花又变为紫色。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并利用其还原性还原氧化铁。
(3)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2:过程与方法(1)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3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 [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板书]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总结]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特别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分析)观看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看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看现象并分析。
[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能够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确实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明白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奇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看血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特别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因此会出现上述现象,严峻时会危及生命。
[板书]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如此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么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什么原因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如何办?[总结]1、假如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
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因此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4、全面评价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问题与情景】我们知道,碳的氧化物有两种:二氧化碳和一氧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综合评价(分析功时重点分析碳在自然界的循环中二氧化碳所起作用。
)学生活动维方式的培养。
设计意图化碳。
它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相同呢?为什么?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证明。
【活动与探究】【实验6--7】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结论小结: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补充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它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问题与情景】①在煤炉的上方,我们常常看到蓝色火焰出现,请问这是什么气体燃烧的结果?你能写出煤炉中产生该气体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吗?由此性质可知一氧化碳有什么用途?2C + O22COC + O2CO2;2C + CO22CO②在冬天用煤(或木炭)取暧或用燃气洗澡时,若室内不通风,容易造一氧化碳中毒。
那么为什么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呢?阅读教材117-118页相关内容。
【讨论与交流】课本P118页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问题与情景】一氧化碳还有什么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它除了有可燃性之外还有还原性。
【投影展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提问】如果还原剂改用一氧化碳装置应如何改变为什么?【播放录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回答:①相同的②不同的。
并说出理由观察现象,填写表格书写化学方程式2CO + O22CO2小结:一氧化碳气体燃烧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回答:可作燃料。
交流:一氧化碳的毒性交流讨论观看投影结合一氧化碳状态、性质设计、改装装置。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学会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增强分析问题能力。
结论小结: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第一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名师教案1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朱清华一、核心素养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探究,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充满兴趣,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也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本次期中考试数据分析,本班化学均分位居全区前列,但仍有提升空间,然而在物质间的转化上存在较多问题,第20题推断题的得分率仅有50%,与初期目标80%差距甚远。
本节课在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用途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物质间的系统转化、前后知识比较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归纳、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演示一氧化碳气体燃烧、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的意识。
3.通过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述能力。
4.通过一氧化碳使人中毒原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五、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 3六、教学过程 1.导入:结构决定性质(1)演示实验:①二氧化碳与空气密度比较;② 二氧化碳溶于水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展示装有一氧化碳的储气瓶学生尝试描述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3)组织讨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为什么其性质上存在差异?引导学生分别从元素组成、分子构成和碳元素化合价三个方面总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