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很忙”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杜甫为什么这么忙(本文共计831字)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系列图片,听说呢,叫“杜甫很忙”,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嗯,先看看这几幅杜甫忙图吧。
先是原图一个,看那儿,杜甫正坐在石头上,微微仰首,愁眉苦脸的。
可经过大家加工,此时,一个穿着红白相间大衣服的杜甫横空出世,还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汉堡;另一个正提着水桶去送水;还有一个正在装可爱自拍;还有打枪战的杜甫、骑自行车买菜的杜甫、上网写诗的杜甫,数不胜数。
听说始作俑者是一群中学生,为什么这些人要涂鸦诗人呢?有些人很不解。
有一些人很赞同:不错,想象力真丰富!也有些人不高兴了:这么伟大的诗人,被这些人改成这个样子,不就是在侮辱诗人吗?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来讲讲我的观点。
我呢,是灰常(非常)赞同滴,这个嘛也不是不好,小孩嘛,是富有想象力的,画一画没关系!再说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放松也木有(没有)关系。
有人说,那他们发到网上也叫放松?那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不行?又有人说,国外的人一直在关注中国的诗歌文化,看到这些图,不就像自己人骂自己人,别人看着不可笑吗?哈,我大笑,外国人他们是灰常(非常)随和滴,他们不会像你想的那样,反而会想:中国人真有想象力啊!说真话,大家都说要尊敬诗人,其实呢,不就是要我们这群学生把诗背下来了吗?为什么不换种方式去走
- 1 -。
“杜甫很忙”事件介绍据悉,这些恶搞“诗圣”杜甫的图片的原图来源于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登高》一诗的插图,图中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着风略抬起头,面带忧郁。
但经过网友涂鸦,杜甫身世凄苦、忧国忧民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
起初在微博上流传的几张图片中,杜甫只是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抗重型机枪、弹吉他、骑摩托、拿着iPhone自拍、骑着自行车去购物等等。
但经网络传播后,不断有网友加入到涂鸦队伍中,在网友笔下,杜甫俨然成了“万金油”,什么事都可以干:变身篮球高手上演灌篮绝技,变身时尚潮人听iPod,甚至变身成网游主人公战斗……各种形象数都数不过来,不少网友感叹:“杜甫也太忙了!”“杜甫很忙”走红网络后,辛弃疾、李白等文化名人也“中枪”了。
这些涂鸦作品中,网友还设计了台词,演出了一段段搞笑的剧目。
有网友给杜甫和辛弃疾设计的拍照段子,在微博上得到了上万次的转载量。
除了微博,80后、90后聚集的SNS、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对“杜甫很忙”的讨论也非常热烈。
从上周末开始,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封面部记者钱贺进的文章《从“杜甫很忙”看当代青年》,在人人网上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
截至3月28日下午六点,该文被网友分享一万四千多次,阅读八万多次。
一家之言反“搞”派“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
”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
现在是娱乐时代,网友涂鸦诗圣杜甫画像,也可能没有恶意。
如果网恶搞他,是非常不应该的”。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
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
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我的态度很明确,反对这种恶搞。
”3月28日,钱贺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这是小孩子的涂鸦之作,倒没有什么,但是微博上却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还赞其有才,我就不能容忍了。
为什么说杜甫很忙近年来,杜甫的恶搞图片以极速的涨势与极广的范围在网络中突然走红,其丰富的各种各样的造型被疯狂传播,令网友们不禁高呼:“杜甫好忙!”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为什么说杜甫很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说杜甫很忙原来2012年3月,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位名为吴泽林的网友在微博发布一组名为“杜甫的一天”的组图,将语文课本中的杜甫插画恶搞,使正在仰天深思的杜甫在添加了几笔涂鸦过后成为扛枪遥望远方敌军的、坐着坦克前进的、戴着抬眼镜身骑小电驴的,还有打篮球的,切西瓜的,跳舞的,总之各种各样来自网友们的再创作,使杜甫从名垂一千多年的大诗人摇身一变,成了网络新宠,甚至纷纷使大家追忆起了读书年代在课本上画画的日子。
然而杜甫的涂鸦为何会走红呢?不得不说微博的传播能力之强,此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如今大学生与上班族们的压力过大,这组勾起大家回忆的组图使网友们想起了中学时课堂生活的美好。
大家更是声称,课本上没有被恶搞过的人物就称不上是“大家”!然而杜甫在这个潮流中不幸中枪了。
然而杜甫草堂在面对这种现象时给出的表示是,他们认为在纪念杜甫诞辰1300年之际,这个现象使大家更为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是介于杜甫本身的地位,还是应当给予传统文化相应的尊重。
杜甫很忙图片最近,杜甫的涂鸦形象在网络上极速走红,他时而切西瓜、时而跳舞、时而吃快餐,有时他金光闪闪,有时他威武雄壮,集万千形象于一生,日理万机的他引得众人直呼:杜甫真忙啊!比如这张图片,画中最上方的杜甫正在扛枪进行CF的野外实战游戏,而中间的杜甫正戴着帽子和遮阳镜,坐着电动车去商场买东西;最下面的杜甫呢,则是捧着电脑,脸却朝向天空,似乎若有所思地在网络空间上写诗创作。
还有许多各式各样不同的杜甫形象,这张原本出自语文教科书中仰天沉思的杜甫形象在众多网友集思广益的二次创作下,纷纷在众多网络平台中争先恐后地出现,甚至有网友表示,连语文书都脱销了!然而这种恶搞古人的涂鸦现象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大多数网友在学生年代都对书本中的人物插画进行过改造,只不过这一次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更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与传播度。
怎样看待“杜甫很忙”编者近日,“诗圣”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杜甫俨然成了微博红人。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配图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登摩托车……涉及职业百余种,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对此,成都杜甫草堂很不满意,认为这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而网友觉得,涂鸦杜甫没有很多恶意,从中反而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幽默感。
作为在校生,你是否涂鸦过课本?你是如何看待“杜甫很忙”现象的?你觉得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尊重历史文化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讲述人/上海船厂技工学校杨炳逸很多人认为涂鸦杜甫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习压力很大的学生来说,这是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是为了“发泄”对多年背书的“怨恨”,怀念逝去的校园生活……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行为极度无知、幼稚、低俗,这是在诋毁、亵渎杜甫的形象,对传统名人的不尊重。
我们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骄傲,那侮辱杜甫、对杜甫的践踏岂不是在扇自己的耳光?“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饱经风霜,他所写的诗句大多数反映了最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豪言壮语让多少文人雅士为之敬仰,他人格高尚、富有仁爱之心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不该因一时之无聊而如此对待他,我们应该对他怀有敬畏之心。
那些涂鸦的人是否想过如果自己的图片被人涂鸦,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站在法律的角度来看,涂鸦他人的图片还是侵犯他人肖像权呢!从这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年轻人对历史、传统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态度,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或者后代接受经典之学。
不过是善意的恶搞讲述人/上海市医药学校袁佳佳对于网友们涂鸦杜甫图像,有些人认为这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对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能这样涂鸦;有人拿民族感情说事儿,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丧失的一个缩影i也有人拿素质议论,觉得这是精神的干涸,素质的缺氧……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我想,不要将这种娱乐性的善意涂鸦,看得太过严肃。
“杜甫”为什么“很忙”摘要:“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
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
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关键词:杜甫很忙;传播学;解读一、“杜甫很忙”事件回顾2012年恰好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3月21日,一组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杜甫涂鸦画像被公布在新浪微博上。
即刻,上百网友围观、回复。
遭涂改的杜甫头像原作由蒋兆和先生创作于1959年,真迹现存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图像中杜甫仰天长思,凝望远方。
头像因神形具备,所以被选作高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作品《登高》的配图。
3月22日,新浪微博的新浪微话题组通过“微博新鲜事”、list、热门话题榜单等一揽子扩散途径推广“杜甫很忙”话题,带动网友参与并转发,“涂鸦杜甫头像”的星星之火立即演变成“燎原”之势。
随后,杜甫图像相关的涂鸦大作不断涌现,杜甫的形象也千变万化,时而端着狙击枪遥望远方,时而戴着墨镜骑车出门,时而成为湖人球员打篮球,时而与靓丽美女玩转风月。
基于杜甫的种种形态,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紧接着,3月26日,某位名为刘备的网友在人人网上发布自制视频《最炫杜甫风》。
该视频以杜甫诗词名句编词,用凤凰传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风》演唱。
视频一经发布,众多网友围观。
顷刻间,各主流媒体也陆续跟进,大篇幅报道“杜甫很忙”事件的进展与讨论。
“杜甫很忙”关注率飙升,俨然成为3月中国舆论界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杜甫很忙”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传播中理解的作用。
“杜甫很忙”首先是以组图的形式出现在众人眼前。
那么,人们从图片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人们又是怎样思考的呢?无疑,这是阐释后来涂鸦图片被疯狂转载与再创作的基础。
斯科特在1994年提出视觉语汇的概念,他认为图像作为一种符号,不止是现实的透明反映或情感的运载工具,也可以是论证修辞的语汇。
杜甫很忙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恶搞,让成名一千二百多年的诗圣杜甫变身微博红人。
在这些“再创作”的作品里,杜甫时而手握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因此被网友戏称“杜甫很忙”。
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千二百多年前,当杜甫和我们年龄相仿时,他在忙什么?杜甫出身名门望族,他爷爷杜审言叱诧文坛,连武则天都夸他的诗写得好了;杜甫的父亲也写得一首好文章,和他爷爷一样,都是恃才傲物的文人,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狂妄的人历来都不招人待见,杜家也因此在政坛上受到了排挤。
现在,平时写写畅销小说,偶尔没灵感的时候写几个字也能赚个两三万,生活自然是不用愁的。
但在唐朝,唯有当官才是正业,杜家爷俩照着自己的性子来,肯定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然而,杜甫必然是杜甫,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奉儒守官”的家学熏陶,他肯定戽不了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正直善良的品格和诗人敏感的心,也让他从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中,看到了一些黑暗的东西。
杜甫虽然出身土族之家,但在漫游中,他接触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感受到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一千多年前,他大概二十多岁,和唐朝大多数驴友一样,驾一叶扁舟,去寻找江南的大好春光,要知道,当时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旅游一次就要几个月,甚至是一年。
所以,他可以一边观光游玩,一边结交文青,一边写诗,也算是在给自己做宣传。
如果说吴越漫游之前,杜甫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的话,那么吴越漫游之后,杜甫便真的开始很忙了。
他积极参加高考,又到长安去寻找所谓的“前程”,四处干谒找关系,试图实现他人生的最高目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一生忙碌,留下了很多诗,但令人称道的不只是诗,还有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
即使穿越千年,他的诗读起来,依然令人内心澎湃不已。
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_话题作文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作者/辽宁张宏强辽宁张宏强【话题引入】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仰天沉思的杜甫被涂鸦,或开摩托车、骑马,或摇着蒲扇卖西瓜,推着超市的推车购物,甚至化身程序员开发手机应用软件……杜甫最近真的很忙,忙到几乎所有的大陆媒体都在以不同视角、不同心态、不同的表现形式思考今天的杜甫为什么这么忙。
众多微博网友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又折射了当下人们形形色色的心态。
【各方观点】1.恶搞“杜甫很忙”,拿杜甫这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人“开涮”,以及众多媒体的炒作和公众的围观,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折射出了现在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
2.恶搞杜甫无疑也暴露了现代教育的缺失,为什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无聊感丧失了自豪感?如何教会孩子仰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代表者,这是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3.杜甫草堂有关人员认为: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这种方式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
4.河南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认为:“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5.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
6.“杜甫很忙”近期再一次爆红,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借此娱乐消遣一下,毕竟此次疯狂传播的途径是微博。
7.“杜甫很忙”爆红也有“穿越剧”的影响,面对穿越剧的疯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穿越”,但是苦于没有条件,微博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便捷的方式。
杜南很忙网民很闲张鸣以流民图著称的蒋兆和先生,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创作的一幅杜甫行乐图,居然会在网上走俏,以至于刊登这幅画的高中语文课本因此而脱销。
杜甫的一天很忙,杜甫为什么这么忙作者辽宁张宏强辽宁张宏强【话题引入】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仰天沉思的杜甫被涂鸦,或开摩托车、骑马,或摇着蒲扇卖西瓜,推着超市的推车购物,甚至化身程序员开发手机应用软件…… 杜甫最近真的很忙,忙到几乎所有的大陆媒体都在以不同视角、不同心态、不同的表现形式思考今天的杜甫为什么这么忙。
众多微博网友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又折射了当下人们形形色色的心态。
【各方观点】1.恶搞杜甫很忙,拿杜甫这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人开涮,以及众多媒体的炒作和公众的围观,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折射出了现在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
2.恶搞杜甫无疑也暴露了现代教育的缺失,为什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无聊感丧失了自豪感?如何教会孩子仰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代表者,这是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3.杜甫草堂有关人员认为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这种方式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
4河南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认为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5.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
6.杜甫很忙近期再一次爆红,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借此娱乐消遣一下,毕竟此次疯狂传播的途径是微博。
7.杜甫很忙爆红也有穿越剧的影响,面对穿越剧的疯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穿越,但是苦于没有条件,微博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便捷的方式。
杜南很忙网民很闲张鸣以流民图著称的蒋兆和先生,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创作的一幅杜甫行乐图,居然会在网上走俏,以至于刊登这幅画的高中语文课本因此而脱销。
只是,网民们并不是在欣赏这幅画的神韵,作文大全而是为了涂鸦恶搞。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走红。
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不符合唐王朝的要求,导致其思想地位到了宋代才被确立并沿袭至今。
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特定文化心理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选择。
杜甫的形象定格千年,可现在又忙了起来,为什么呢?其一,现在流行的解构主义让部分人群习惯性怀疑一切。
我国有符号化人物的传统,五千年来,一个个典型人物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当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走向了符号化的对立面,即解构。
“你高高在上太威风,我偏偏要拉你下神坛”,可以看做是时代的一个特点。
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是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从消极意义上讲,过度地解构异化怀疑一切,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精神迷乱之中。
其二,教科书几十年如一日不加改变,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
如教科书上的“杜甫”形象十数年没有改变,但学生们的思想在变。
同时,教材视角缺失、缺少情趣、缺乏求真精神也是一种客观情况。
于是,“杜甫”成了任学生们打扮的“小姑娘”。
教材编写者或许可以借鉴一下那些看似轻佻的涂鸦,对教科书配图进行调整。
其三,老师照本宣科,归纳中心思想式样地解读杜甫,其思想内容大多停留在宋代的理解,更多地依旧是说教,无法满足学生的天性。
学生们看似是不专心听讲去涂鸦,其实是想象力无处释放的另类表现。
跳出这个新闻,从大的角度上来讲,恶搞名人、恶搞经典已经成为常态。
如影视剧方面,不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戏说乾隆》,还是近年来的《太祖秘史》,抑或更近一点的《新三国》等,都是在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解读历史。
一些学者也忙着“解构”历史人物,例如诗仙李白在某作家笔下变成了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大唐第一古惑仔”,等等。
这些“恶搞”可以带来图书的销量,可以带来票房,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社会效果显然是不好的。
“杜甫”为什么“很忙”作者:刘伟男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4期摘要:“杜甫很忙”是指2012年3月风靡网络的杜甫涂鸦事件。
自第一张杜甫涂鸦组图出现在新浪微博之后,微博管理组将其置顶为微话题,顷刻之间,“杜甫很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杜甫很忙事件的走红到底是出色的网络营销,还是一次偶然的网民狂欢,其间又是否存在规律性。
以上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揭开其神秘面纱。
关键词:杜甫很忙;传播学;解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102-03一、“杜甫很忙”事件回顾2012年恰好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
3月21日,一组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杜甫涂鸦画像被公布在新浪微博上。
即刻,上百网友围观、回复。
遭涂改的杜甫头像原作由蒋兆和先生创作于1959年,真迹现存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图像中杜甫仰天长思,凝望远方。
头像因神形具备,所以被选作高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作品《登高》的配图。
3月22日,新浪微博的新浪微话题组通过“微博新鲜事”、list、热门话题榜单等一揽子扩散途径推广“杜甫很忙”话题,带动网友参与并转发,“涂鸦杜甫头像”的星星之火立即演变成“燎原”之势。
随后,杜甫图像相关的涂鸦大作不断涌现,杜甫的形象也千变万化,时而端着狙击枪遥望远方,时而戴着墨镜骑车出门,时而成为湖人球员打篮球,时而与靓丽美女玩转风月。
基于杜甫的种种形态,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紧接着,3月26日,某位名为刘备的网友在人人网上发布自制视频《最炫杜甫风》。
该视频以杜甫诗词名句编词,用凤凰传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风》演唱。
视频一经发布,众多网友围观。
顷刻间,各主流媒体也陆续跟进,大篇幅报道“杜甫很忙”事件的进展与讨论。
“杜甫很忙”关注率飙升,俨然成为3月中国舆论界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杜甫很忙”事件的传播学解读1.传播中理解的作用。
“杜甫很忙”首先是以组图的形式出现在众人眼前。
那么,人们从图片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人们又是怎样思考的呢?无疑,这是阐释后来涂鸦图片被疯狂转载与再创作的基础。
斯科特在1994年提出视觉语汇的概念,他认为图像作为一种符号,不止是现实的透明反映或情感的运载工具,也可以是论证修辞的语汇。
斯科特的图像概念带来了大众传播媒介图像的第三种思考方式,即除了事实的表现、情绪的引发外,还是组成修辞符号的复杂系统。
图像不能单纯从表面意义理解。
换言之,杜甫头像的种种涂鸦并不只是单纯的恶搞,转发的狂潮也决不只是因为涂鸦图片的创作技巧和审美价值。
那么,人们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会是什么呢?理解的定义是人们解释可感觉资料的过程,影响我们理解的方式分为结构式和功能式[1]。
结构式取决于物理刺激。
功能式则依赖于人自身的心理因素,并产生选择性理解。
综合研究经验,假定、文化期待、动机、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对选择性理解的影响最为明显。
同时受这些因素影响的还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的过程。
在杜甫涂鸦头像传播的发端,教育学者就指出此种现象的原因,首当其冲是课程教学中冲突的表达。
学生因为课程教学的单向性与说教模式,从而产生“文化及话语”的矛盾和反抗“支配—从属”关系的冲突。
当前受众在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普遍经历过类似的冲突心理及行为模式。
反观现实,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持续攀升、社会矛盾的此起彼伏、舆论情绪的亢奋聒噪,人们向往美好纯真的共同期盼、回味过往恬静生活的恋旧情结、选择不同亚文化群体相互倾诉的动机、依托新媒体渠道匿名宣泄的需要也都高度一致。
根据心理学家海德的认知一致理论,在认知过程中,个人如果与周围人的认知存在不平衡状态便会产生紧张,平衡状态则能无压力的共存。
基于对课本图像涂鸦认知的高度一致和选择性理解,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完成了自身的人内传播,更在短时间内围绕该话题扭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形成偶然群体。
2.群体心理与群体传播。
根据个体的归属,群体可分为基本群体、参考群体、偶然群体。
偶然群体指互不认识的人临时组成的群体。
毫无疑问,在杜甫图像刚刚转发时,肯定属于人际传播和基于社交关系的基本群体传播。
但是微博的公共性、自媒体效应和信源信宿的转换能力迅速地聚集了众多的眼球,形成偶然群体传播。
众多博友纷纷跟帖、回复、转发,进一步扩大了传播面和群体规模。
群体内通过情感表达、个人评论、参看模仿也逐渐汇流出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是群体内约定俗成的准则,其具有树立评价标准、激发群体动力、控制行为导向的作用。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体意识淹没在群众心理中,群众心理会诱发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而传播。
“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群众的行为是一致性、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
[2]”早先的微博回复包含三个基本语义:杜甫辛苦、图片有才、转发有理。
当转发达到一定程度,暗示与模仿的作用便大行其道。
暗示,“人们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3]”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微博使用者登录后,发现多数人都在谈论、转发“杜甫很忙”事件,这就不断的在暗示该用户,为保持社会认同感、减少趋异的心理压力、增进人际关系交流,必须参与此类话题。
而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无意识的模仿,转发并回复。
个人的意识彻底地淹没在了群体心理中。
3.意见领袖的旗帜作用。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和伯纳德发表《人民的选择》,1955年其又与伊莱休.卡茨共同发表《人的影响:大众传播洪流中人的作用》。
两项研究显示传播过程可能分为两级,意见领袖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二级传播理论。
其中第一级指直接接触传媒、对信息掌握充分的人。
第二级指较少接触媒介、从他人获取信息的人。
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4]。
其具有以下特征:与被影响者一般为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均匀地分布于社会各类群体和阶层、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常常关注身边的事件和新闻。
杜甫图像在微博上榜的第二天,新浪微博的微话题组和微博新鲜事V就发表了名为“据说,最近杜甫很忙”的话题专栏,号召广大博友参与。
新浪微博话题组与加V新鲜事是新浪微博的管理用户,拥有天然的权威性。
同时,新浪微博管理团队拥有一支专业的媒体从业队伍,经验丰富、资历深厚,善于制造话题、策划推广和舆论造势。
管理用户能在第一时间全面地掌握和把控话题的跟进情况与人气上涨指数,并与之对应更新状态、做出指导、设立渠道,微博意见领袖的旗帜作用凸显。
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新浪微博话题组的议程设置和不遗余力的呼吁,才使“杜甫很忙”真正成为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焦点。
4.网络定义传播的新视角。
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作为定义传播的视角,“一定时间,通过一定渠道,在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
20年后,罗杰斯批判了自己的理论,并定义传播为“参与者与其他人共同创造并共享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趋同过程”,主张以“传播网络分析”取代之前的扩散模式。
网络概念呼之欲出,结构化的传播流所连接的个体组成了网络[5]。
网络成为定义传播的新视角,当然这里的网络并不单指电脑计算机网络,也包括社会环境、信息网络结构等一系列动态的变量。
“杜甫很忙”在蹿红微博后,开始向其他传播形式和传媒渠道蔓延扩散。
博友们不止局限于当壁上观,纷纷操起如椽大笔加入创作大军。
微博的自媒体效应被放大,由观看到截取素材、视频制作、歌曲配唱、拼图绘制到转发回复,然后再循环,整个参与过程衔接紧凑,趣味盎然。
这就是网络传播的独特性,主体与受众的角色互换,并从中享受到高度关注的成就感和创作过程中的愉悦感。
紧接其后,各大主流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也都粉墨登场,好不热闹。
大家你转我,我转你,获得—再造—发布—回流—再造—再发布,俨然是一场娱乐沙龙。
从中不难看出,网络成为定义传播的新视角:参与的力量、共享的基因、在个性彰显下趋同的精神诉求。
5.议程设置效果和“使用与满足”。
3月底4月初,这段时间内,大众传播媒介嗅到“杜甫很忙”事件散发出的焦点味道后,全国主流报纸、电视台、电台都以多种栏目形式,围绕“杜甫很忙”事件的经过、影响和舆论评价进行了大篇幅的跟踪报道,并组织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访谈。
至此,“杜甫很忙”事件妇孺皆知,成为老少咸宜的当街“要闻”。
其实,大众媒体是发挥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议程设置,简单表述就是大众传播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6]”大众传播媒介正是通过栏目报道和议题设置使全国受众知道了“杜甫很忙”。
大众观看报道时,如果对话题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换台、换报纸等方式规避媒介的传播内容。
因此,单有媒介研究还不足以说明“杜甫很忙”现象的真实原因。
从受众研究角度来看,使用与满足理论未尝不是解释“很忙”风潮的一剂良方。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7]”结合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来分析可知,“杜甫很忙”事件首先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获知了当前最为流行的话题元素;其次,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要,无论图片还是视频都不约而同的令人感到轻松、诙谐;再则,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朋友间多了谈资、同事间多了话题、家人间多了讨论、受众与媒介间多了联系点等等;还满足了人们日常愤懑情感宣泄和获取另类创作快感等各方面的情感需求。
因此,受众乐于接受这样的大众传播内容。
三、“杜甫很忙”事件的启示与反思1.从麦克卢汉理论角度看微博的传播力。
20世纪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媒介改变、塑造、控制了人们的组合方式。
同时,“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转变了人存在的方式,重塑了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态度。
麦氏指出,时代变革的本质是新媒介的革命。
“200年前,摧毁旧政权的是思想和理论,而如今,改变生活条件和基本态度的,就是包装了的信息。
[8]”2010年是微博元年,初期称之为“围脖”。
微博以140个字承载信息,一经出现,便以其及时性、便捷性、随意性、保真性迅速抢滩互联网。
微博传播速度飞快,扩张范围宽广,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人际网络传播。
微博成本低廉、自由开放、互动活跃,极容易形成舆论的台风眼,将事件演变成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