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启示:和尚正误‘真诀’
- 格式:doc
- 大小:4.68 KB
- 文档页数:1
哲理故事+启示:和尚正误‘真诀’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放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而入,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是什么功?”老叟答日:“菩萨咒。
”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末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
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
就是6个字:唵、嘛、呢、叭、咪、牛。
老叟把‘哞’错念成‘牛’。
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六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不念‘牛’,应念‘哞’(hong)。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
三个月后,和尚又来到这个小屋,心想老叟把‘牛’改成念‘哞’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哞’总念不好。
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哞’反而无光。
回庙后求教方丈,方丈说:“你出家40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味真火出来,便有光了。
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得一心不乱,三味真火出来了。
你让他一改,心乱了,三味真火便出不来了。
”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哲理故事】别人的错
少林寺里,一个小和尚常被师欺侮。
一次,他与师兄弟们大闹了一场,被师父赶出少林寺。
小和尚不明白为什么师兄们总是欺负他,更不用说师父为什么总是偏袒师兄们了。
离
开少林寺后,他醒悟了,什么也不想做。
他在野外游荡了一整天,像这样度过了整整一年。
一天,小和尚来到一条小河边,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正坐在河边的枯草堆上发愣。
小和尚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坐在这里?”
老者说:“我无奈过河。
”
小和尚说:“河水不深,回去应该很容易!”
老者说:“河固然不深,然而水里的石头做错事情了。
”
小脚跟很困惑,问道:“石头也能做事情?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情?”
老者说:“石头上长满青苔,我一踩上去就会滑倒,所以我过不了河!它们不应该长出那
么多青苔的!”
小和尚走到河边看了看。
正如老人所说,这些石头是绿色的,非常滑。
人们不能在上
面行走。
他看着老人身边的枯草说:“老人为什么要责怪石头做错了什么事?只有把枯草
绑在踏板上,我们才不会在石头上滑倒!”
老者闻言大悦,立刻与小和尚一起拔了很多枯草捆在脚板上。
在小和尚的扶持下,两人
轻松过了河。
老人叹了口气说:“我已经在这里坐了三个小时了。
我一直讨厌那些石头做错事,使
我无法过河。
我似乎只是在责怪那些石头,但我不想采取措施过河。
我自己也是一种练习者!”
小和尚听后,若有所思。
从那当前,他翻开了心结,调剂,致力于练武修学。
多少十年后,他首创了名垂千古的武当派。
那个小和尚就是武当派开创人张三丰。
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禅师哲理故事篇1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到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禅师哲理故事篇2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禅师哲理故事篇3有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听到一点点风吹草动、闲言碎语就要生气,禅师好意规劝,他却冲着禅师大骂,禅师不以为忤,反而笑眯眯地为他沏茶,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望着禅师专注而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问道:“您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禅师指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给它安了一个筛子,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话就像面粉一样往里漏,而那些不中听的话就像石子一样被挡在外面。
[有哲理的故事]真修哲理故事
有个和尚修行了十年,自认为道行高深,常常去各寺院开坛讲经,广收善徒。
一日他来到一座偏僻的寺庙讲经,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肚子痛,便急匆匆地往茅厕赶,正好与一位扫地的老和尚相撞,他非常生气地指责老和尚说:修行浅薄之人,看见道行高的人,就应该恭敬地站在一边行礼。
而你像木头一样,险些撞倒了我,难道你不懂得尊师重道吗?
老和尚拿着笤扫继续扫地,对他的话充耳不闻。
他见老和尚不说话更生气了,抢过他的笤扫暴跳如雷地说:你聋了吗?听不见我在和你说话吗?
老和尚说:哦!你说什么?
和尚见老和尚装聋作哑,嘲笑道:哼,怪不得你这把年纪还是个扫地僧,真无用。
这句话老和尚到是听见了,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道:阿弥陀佛!大师勿动气,要说这修行分两种,一种自修,像我,扫扫地,做做杂活没什么大悟性。
而您就不同了,您是真修,修心、修神、修行为。
和尚一听老和尚说好话夸自己,气才稍微顺了些,趾高气扬的说道:哼!下回给我记住了,见到我要行礼知道吗?
老和尚连连点头。
和尚这才放过老和尚美滋滋的进了茅厕,蹲在茅坑上,他反复想
心思老和尚的话,真修真羞,越念越纳闷,什么真修,这不是骂我真羞吗?想通后他被气的火冒三丈,急忙去找老和尚算账,可老和尚早就不见了。
和尚的哲理故事和尚的哲理故事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而来,它的意思就是师。
小编收集分享的和尚的哲理故事,喜欢的赶紧来看一下啦!和尚的哲理故事1有一天,两个和尚结伴从一座庙。
走到半路,突然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上没有桥,水并不太深,他们决定涉水而过。
正在这时,一位美貌的妇人也来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可是又怕河水把她冲走。
第一个和尚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地送到了对岸。
第二个和尚跟在后面也顺利地过了河。
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继续走路。
又走了好几里路,第二个和尚终于憋不住了,他对第一个和尚说:"师兄,我们和尚绝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个妇人过河呢?"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我一过河就把她放下来了,可你怎么走了好几里路,到现在还'背'着她呢!"和尚的哲理故事2五台山上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是小和尚的师父,两人在寺庙中相依为伴。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去一家串门,是爱清洁的人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去洗澡?”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
”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满意地捶了小和尚一下:“呆子,好好想想吧!”这次,小和尚可知道正确答案了,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有懒惰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
”说完,小和尚等待师父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除了罚站,还要考虑正确答案。
想了大半天,小和尚迫不及待地回答:“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
”师父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好怯生生地说出最后一个答案:“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认错未尽就是认输
山上有座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却非常和睦,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
于是,甲庙的住持便好奇地前来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保持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
甲庙住持正疑惑不解的时候,忽见一名小和尚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滑了一跤。
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过去,扶起他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拖得太湿了!”
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跟着跑了进来,懊悔地说:“都是我的错,没有告诉你大厅里正在拖地。
”被扶起来的小和尚则愧疚自责地说:“不!不!都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不小心!”
认错未必就是认输,而恰恰是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不好的事情,我们如果都能像乙庙的和尚们一样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是非常和睦,快快乐乐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和尚的哲理故事 关于和尚的故事可能你了很多吧!下⾯我们再来看看着⼏则和尚交给我们的哲理故事吧! 两个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上的庙⾥。
两⼭之间有⼀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时间下⼭去溪边挑⽔。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
突然有⼀天,左边这座⼭的和尚没有下⼭挑⽔,右边那座⼭的和尚⼼想:“他⼤概睡过头了。
”便不以为然。
哪知第⼆天,左边这座⼭的和尚,还是没有下⼭挑⽔,第三天也⼀样,直到过了⼀个⽉,右边那座⼭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病了。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去探望他的⽼朋友。
当他看到他的⽼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时。
他⼗分好奇地问:“你已经⼀个⽉没有下⼭挑⽔了,难道你可以不喝⽔吗?”左边这座⼭的和尚指着⼀⼝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井。
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我就不必再下⼭挑⽔,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 启发:我们常常会忘记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属于⾃⼰的井,培养⾃⼰另⼀⽅⾯的实⼒。
这样在未来当我们年纪⼤了,我们还依然会有⽔喝,⽽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和尚分粥 僧多粥少,每到开饭时,和尚们⼀拥⽽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粥被挤翻了。
⼤家都挨饿。
和尚们推荐了⼀位长者分粥,可分粥者⼤权独掌,为能多分点粥,⼀些和尚开始溜须拍马,加上平时相互关系就有厚薄,分粥者把粥分的多的多,少的少。
饿得受不了的和尚提议轮流分粥。
这下可好,轮到⾃⼰分时撑个半死,他⼈分时饿得发昏。
⽅丈云游回来了,决定由其中⼀名和尚全权分粥,其他不得有异,但⼜规定分粥者最后取粥。
从此和尚们均等地吃上了热粥。
启发:凡事必须有制度、机制去规范,制度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好的机制不⼀定复杂,复杂的机制不⼀定好。
⽼和尚背了⼀个美⼥过河 和尚携⼩和尚游⽅,途遇⼀条河;见⼀⼥⼦正想过河,却⼜不敢过。
⽼和尚便主动背该⼥⼦趟过了河,然后放下⼥⼦,与⼩和尚继续赶路。
⼩和尚不禁⼀路嘀咕:师⽗怎么了?竟敢背⼀⼥⼦过河? ⼀路⾛,⼀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启发:君⼦坦荡荡,⼩⼈常戚戚;⼼胸宽⼴,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种健康的⼼态。
发人深思的哲理故事及感悟励志故事印度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
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一些小手段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
慧忠浅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
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别人一切去处。
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地说:“请禅师指教。
”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人生感悟: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见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质。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
别人就可以探察到。
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时间:2013-10-910:42:32 核心提示: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父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块大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人们很好奇,一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石头多少钱卖呀?”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主妇说:“2元钱?”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
”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于是,小和尚没有卖,乐呵呵地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
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禅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
”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20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他依然遵照师傅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傅:“师傅,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
2023年蕴含哲理的故事2023年蕴含哲理的故事1放得下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感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023年蕴含哲理的故事2最好的选择江南才子唐伯虎在江南一庙宇偶遇前来进香的秋香,一见钟情,遂生共结连理之意。
为此,他一路跟踪秋香到太师府,又想方设法以伴读书僮的身份混进府,谋得了接触秋香的机会,后在府中多次接触秋香并表心意,均被秋香拒绝。
有一次竟被秋香锁进柴房,但唐伯虎并不气馁,又请来好友祝枝山帮忙,在好友的指点下博得点秋香成婚的好机会,至此,江南才子好梦成真。
唯一不太好的是唐伯虎在成婚后从太师府偷偷溜走不辞而别,显得不太有面子,不过,这也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
感悟:目标要明确;2、为实现目标措施要有效;3、要屡败屡战并适当时候请高人帮助,毕竟有时是旁观者清;4、完成目标美梦成真后可以适时跳槽,该走就走。
2023年蕴含哲理的故事3日子要快乐地过有一个人想学医,可是又犹豫不决,就去问他的一个朋友:“再过4年,我就44岁了,还行吗?”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医,再过了4年,你也是44岁啊!”朋友的话使他获得了顿悟,他第二天就报了名。
我的一位邻居,几年前跟人合伙做生意。
运货船突遇风浪,他们所有的财产包括梦想都沉入了海底。
他经不起这个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天神思恍惚,如丢魂魄。
当他看到另一个跟他一起遭受变故的伙计活得有滋有味,就去问他。
那人对他说:“你咒骂你伤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快活你高兴,日子也一天天地过去。
你选择哪一种呢?”感悟:有一首诗写道:“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地开;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
哲理故事+启示:和尚正误‘真诀’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放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
之人,于是推门而入,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是什么功?老叟答日:菩萨咒。
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末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
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
就是6个字:唵、嘛、呢、叭、咪、牛。
老叟把‘哞’错念成‘牛’。
和尚一听笑了,告以
此咒非菩萨咒,乃六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不念‘牛’,应念‘哞’(hong)。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
三个月后,和尚又来到这个小屋,心想老叟把‘牛’改成念‘哞’后,功
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
‘哞’总念不好。
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哞’反而无光。
回庙后求教方丈,方丈说:你出家40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味真火出来,便有光了。
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得一心不乱,三味真火出来了。
你让他一改,心乱了,三味真火便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