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我科根据实际情况遴选出了2个优势病种,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我科在该项工作中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现将2010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总结如下:喘证中医治疗方法总结、分析、评价、优化一、临床资料喘证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呼吸困难的一种病证。
喘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我科在2010年1月一2010年12月共收治住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9例。
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9岁。
病程8个月~40年。
二,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的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
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值的病原。
胃脘痛(慢性胃炎)疗效分析2010年,我科对胃脘痛(慢性胃炎)的诊疗方案进行了专科培训,是每个临床医生完全的掌握了针对胃脘痛(慢性胃炎)的治疗流程。
且在专科专病的建设过程中,将此诊疗方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分析总结如下:1、我科2010年除了将诊疗方案应用于门诊病人之外,住院病人共有399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2、同时我科的外治法工作也再此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3、护理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4、我们将2010年的病人和2009年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得出了结论。
在胃脘痛的主要症状方面,痊愈率和有效率均较上一年有所增加。
患者的治疗基本上都是有效的,无效率较前一年降低了很多。
而在证候疗效方面,痊愈率较上年基本上变化不大,但有效率较上一年进步较大,这主要取决于中医外治方法的广泛应用。
胃镜及病理疗效评价因大部分患者不愿复查胃镜,故未能作相关统计。
图表如下:①、主要症状(胃脘痛)疗效评价情况 020406080100痊愈有效进步无效20092010②、证候疗效评定情况 020406080100痊愈显效有效无效2009年2010年5、疗效总结分析我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经过数次优化,目前已渐至成熟,在大的诊疗方向与国内最新进展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我科实际有一定创新,有较好临床疗效,体现中医特色及我科特色。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远期疗效、胃镜及病理下疗效评价、中医证候分型的进一步完善等,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仍需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
综上,从症状、体征、胃镜病理方面,作如下分析:①、症状: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主要症状(胃脘痛)及次症均有改善。
②、体征:胃脘部按之疼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③、理化检查:由于患者住院时间在2周左右,大部分患者不愿再复查胃镜及病理,故胃镜下及病理的疗效的评价信息少。
6、疗效评估我科目前将诊疗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10年痹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常规治疗: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1.风寒湿痹1)行痹: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2)痛痹: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3)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米仁汤加减2.风湿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蠲痹汤加减3.痰瘀痹阻:治法:化痰行谈,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4.肝肾两虚: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方药:补血荣筋丸加减3、特色治疗:1. 针刺治疗:穴取:取内外溪眼、鹤顶、足三里、溪阳关、阴陵泉、阳陵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针,根据辩证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 牵引疗法3. 其他外治法:1).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2).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3).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4).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5).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6).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7).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三、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膝痛、肿胀完全消失,行走及上下楼梯无不适感,肢体凉、麻、痛、萎等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1、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2010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痹症患者70例,其中风寒湿型45例、风热湿痹型5例、痰瘀痹阻型5例、肝肾两虚型15例,总有效率95%。
2、疗效评价痹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
2010年针灸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评估报告针灸科二О一一年一月2010年针灸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评估报告针灸,采用针灸、针刀、银质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超氧分子髓核消融术、神经阻滞术、射频毁损术等中医传统疗法和现代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地疗效,临床治愈率处于本市先进水平。
2010年我科充分发挥中医传统诊疗手段优势,确定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为重点攻关病种,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采取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对诊疗方案的实施和数据进行科学监测,以继续优化方案为目的,开展特色诊疗服务,现将三大优势病种的诊疗质量情况汇总如下:我科在此三个病种的治疗过程中,针灸推拿使用率为100%,中药应用率约占诊病人次的95%,中药饮片应用率约为31%,中药汤剂的煎服繁琐和口感较差大大的阻碍了它的应用。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宣传力度不够,成了制约我们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很多病人不了解颈椎病等疼痛类疾病的诊疗常规和针灸推拿在其过程中的特色优势,致使很多病人并不将针灸推拿作为此类疾病诊疗的首选方案。
对病人满意度抽查发现,93%经治病人对我科提供的诊疗方案的疗效表示满意,仅有1%表示不满意。
71%的经治病人认为,在保守疗法中,疗效高于其已经尝试的其他保守疗法。
计划2011年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等媒体作用,推广宣传特色诊疗项目在优势病种诊疗过程中的优势,积极应对新医改可能带来的问题,在国家扶持中医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发挥特色,更新理念,不断创新,让我们的诊疗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更好的服务人民大众。
结合我们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并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在原有诊疗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制定诊疗方案修订版(见附件1)。
针灸2011年1月10日。
2010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
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
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
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
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
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0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及优化方案我们专科确定的三个重点病种分别是中风病(脑梗死)、眩晕和头痛(偏头痛)。
中风病(脑梗死)分析: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中风类型之一。
中医药在其急性期及缓解期的辨证论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在恢复期效果较好,治疗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的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当归白芍首乌,脾胃不足者,可用四君参苓理中建中归脾实脾等,一言敝之,对证补之不足。
久病易虚易瘀,无痰不作眩也是经验之谈。
痰瘀之邪也不可轻视之。
同进,应提高身体素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尤其是针对性的肢体活动不遂锻炼也是治疗之本。
总结及评估: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治疗脑梗塞具有明显优势: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能降低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认知功能或延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依从性。
中医药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中,针灸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祖国医学的针灸广泛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和康复中,当前主要采用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根据病程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选用针灸、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及康复训练等多种针对性治疗措施,其中在恢复期应用活血化瘀、滋阴潜阳、益气活血等措施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疗效,需针对中医药治疗的某些优势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如开展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针灸干预的研究、皮层下白质脑病等症研究、针对恢复期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研究、中风失语的针灸和康复手段等。
优化:1、各型中增加了中成药物的治疗。
急性期中脏腑里痰热内闭证增加了灌肠:星蒌承气汤。
全瓜蒌30g,胆星6-10g,大黄10-15g (后下),厚朴12g,枳实30g,芒硝10g(冲)。
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口服或鼻饲,每6-8小时1次。
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2010年度)经过几年来对我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优化、完善,并又经过一年临床的运行表明,目前我科二个优势病种:胎漏(先兆流产),带下病(盆腔炎)的诊疗方案是切实可行的,病人数量和临床疗效都有大幅度提高,初步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妇科病方面的独特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某些常见病及疑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分析总结如下:一、疗效分析1、胎漏2010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62例,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坚持服药。
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57例,治愈率91.9 %,好转3例,总有效率96.8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60例,有2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6.8 %。
有61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98.4%。
2、带下病2010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78例,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西医以抗炎为主治疗。
同时兼病兼药: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收到理想的效果。
治愈47例,治愈率98%,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47例,有1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8 %。
有29例采用中药灌肠,6例采用中药外敷,10例采用中药熏蒸,有效率99%。
二、总结1、胎漏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要点及西医治疗要点:中医分型论治:气血虚弱,治疗原则: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药:胎元饮。
肾虚,治疗原则: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寿胎丸.血热,治疗原则: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外伤,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固摄安胎。
方药:圣愈汤。
2、带下病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要点及西医治疗要点:中医分型论治:热毒壅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湿热内结,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2010年年终检查存在问题分析及整改措施2010年12月22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发现医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进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增城市卫生局对我院2010年的工作作了全面的检查,在肯定了医院在当年度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为我院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针对医疗工作发现的问题和检查组的建议,我们作出了分析,结合本院实际提出了整改措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这些缺点,把工作作得更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医疗质量管理(一)、存在问题及分析1、病历书写欠规范,现病史、既往史、专科体查均不够完善,重点不突出。
存在缺漏鉴别诊断现象。
有些诊断依据不足。
主要还是对病历书写规范掌握不够,对病历书写意义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够详尽,专业理论不够扎实,用语不够准确。
忽视病历书写要体现的临床思路,逻辑性不够。
所以鉴别诊断和诊断依据不严谨、不充分。
2、死亡病历分析不足。
医务人员对死亡病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可能出现的医患纠份准备不充分。
忽略了可能从中吸取的教训。
敷衍应付,没有深入思考导致死亡的直、间接原因和可能避免的方法。
3、病历归档存在不及时现象。
医务人员仍存在工作拖沓,对所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缺乏警惕。
对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病历管理奖惩制度未认真实行。
4、仍存在跨范围执业现象。
主要是科室设置受本院客观条件限制而不科学、不完善。
只有一个大住院部而没有分成内、外科住院部。
科主任统一负责内、外科的全面医疗工作。
科主任的专业限制就导致了跨范围执业的现象。
对医院专业管理制度也不够了解。
(二)、整改措施1、加强《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要组织全院医生进行学习和考试。
每月抽查每个医师的各10份病历。
定期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出现的原因和找到避免出现的方法。
对科院二级质控要认真进行落到实处,要督促科室对医务科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
对出现的错误按医院的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2、增强医务人员法律维权意识,依法规范病历书写。
高血压诊疗方案
2010年度(1.1-9.30)总结2010年1月1日至09月30日,我科通过对高血压病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相关诊疗护理常规诊治患者,并在治疗过程中,对其优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我科制定了高血压病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常规,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
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和护理常规诊治患者,病历质量考评严格按照“中医住院病历质量评估表”的要求进行,平均得分为92分。
二、诊疗方案体现的中医药特色
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分证论治
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加减
阴虚阳亢羚羊角钩藤汤加减
痰湿瘀滞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阴阳两虚地黄饮子加减
2.血瘀气滞贯穿病程,常规用丹参
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或口服复方丹参片
三、疗效评估:
通过实行病种规范化管理,在病区中形成了规范化的诊疗途径,全科医护人员基本明确了相关病人入院后应进行的常规检查、治疗措施、护理规范等,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诊治工作开展,有利于实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减轻病人的负担,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率。
在全年的诊治过程中,共收治58例,好转52例,6例自动出院。
四、改进方案
1.拟尽快开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提高诊断水平;
2.将辩证分型同高血压分期相结合;
3.增加活血化瘀中成药品种,加强中成药活血化瘀力量;
4.进一步丰富诊疗计划,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和病种特色,逐步完善和优化诊疗方案和护理常规,提高临床疗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2010版)
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共有三种:胸痹(不稳定型心绞痛)、喘证(慢性心功能衰竭)、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现将2009年我科三个病种的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一、疗效分析
1,胸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2010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139例,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西医以扩冠、抗凝、改善心肌供血为法。
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27例,治愈率19.42 %,好转 109例,好转率78.42%,无效3 例,总有效率97.24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135例,有4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7.12 %。
有13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93.53%。
2,喘证(慢性心力衰竭)
2010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218例,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
收到理想的效果。
治愈30例,治愈率13.76%,好转163例,好转率74.77%,无效25例,治愈好转率88.53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212例,有6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7.25 %。
有215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98.62%。
3,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010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27例,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
好转9例,总有效率33.33%,无效18例。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25例,有2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2.59 %。
有27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100%。
二、总结
1,胸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及西医治疗方案:中医分型论治。
阳虚血瘀、阴寒凝滞型。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方药:心痛一号加减。
胸阳痹阻、气滞血瘀型:治法:宣痹通阳、活血化瘀:方药:冠二丸加减。
痰浊壅结,胸阳不振型:治法:豁痰开结、宽胸止痛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
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养心氏,参松养心胶囊等。
中药输液:如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中医特色服务:敷贴心痛膏。
同时兼病兼药: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对症治疗及二级预防。
2,喘证(慢性心力衰竭)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及西医治疗方案:心肾阳虚、水湿内停型:治法:温通心肾、利水消肿。
方药:参附强心汤加减;脾阳虚衰、水湿浸渍型: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逐湿。
方药:五苓散加减。
痰热壅肺、水失运行型:治法:宣肺泻热、化气行水方药:通补心宝方加减。
西药治疗:一般治疗:坐位、吸氧、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强心、利尿、扩冠、抗感染治疗。
其他药物: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
加强护理与宣教: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3,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型:治法:益气养
心、安神定悸。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心脉瘀阻、神无所安型:;治法:活血化瘀、宁心安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心阴不足、阴虚火旺型: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随证加减。
心阳不振,失于温养: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中成药:心宝、参松养心胶囊。
中药静脉给药:选择益气温阳注射剂:如参附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
加强护理与宣教: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三、评价
1,胸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证型为阳虚血瘀阴寒凝滞,温阳宣痹法即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关健在于助阳,阳气在人体中起到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心痛一号是我科从1983年开始进行研制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证型为阳虚血瘀阴寒凝滞,并提出相应的温通化瘀,芳香开窍之法。
经过对方药的反复筛选,及多年的临床验证,在汤剂有效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集预防与治疗于一身的中成药心痛一号,达到温阳宣痹止痛的作用。
并在临床反复应用多年,取得非常满意疗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喘证(慢性心力衰竭)
我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出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制剂:通补心宝丸,即达仁堂制药厂生产名为:参附强心丸。
方中人参、黄芪、炙附子、补益心肺、温阳益气。
使血瘀得行,水湿得运,寒痰得化之基础;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宣痹通络;茯苓、葶苈子、防己除痰利水,配合胆南星清肺涤痰;水红花子逐瘀行水双效兼得。
全方直中病机之所在,标本兼顾。
应用二十余年来治疗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衰,取得非常满意疗效,使许多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3,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本病临床尤以心气不足,心神失养为多见。
心气不足则心无所安,神无所系。
是“心悸”发生之基础。
治疗以注重益气养心,安神定悸为法。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西药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既能抗心律失常,使用不当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给临床用药带来一定的影响.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我科经过几年的临床治疗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取得了非常满意疗效。
四、优化措施
胸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治疗是我科特色。
在社会上和中医界有一定的影响。
为保持这种优势,我科在下一年度将继续以本病作为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喘证(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应用中,喘证患者大多合并肢体以颜面水肿,多系心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所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下一年度将该病名为喘证、水肿(慢性心力衰竭)。
经过一年的运行,本病收治病人较少,可能与居民收入水平升高,安装心脏起搏器不再难以承受有关。
因此治疗本病不足反映我科特色。
我科拟定下一年度将心悸(缓慢性心律失常)纳入我科中医优势病种。
心病科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