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745.00 KB
- 文档页数:58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患者治疗成本的提高。
因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和疗程等方面提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
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1. 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清洁手术,如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等,一般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对于污染手术,如结肠手术、胃手术等,则选择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呋辛;对于严重感染或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脑外科手术等,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
2.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选择适合患者的抗菌药物。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二、用药时机1. 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以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对于污染手术,可在手术开始时立即给予首次剂量,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予后续剂量。
2. 对于清洁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可在手术结束前再次给予一次抗菌药物。
三、用药剂量和疗程1.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剂量。
对于大多数手术,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确保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48小时,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关节置换手术,可能需要延长至72小时。
对于清洁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较短且无感染高危因素,可考虑在手术结束后立即停药。
四、持续监测和改进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 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指导
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外科手术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
在进行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围手术期的用药问题,
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恢复的顺利进行。
因此,临床医生对外科手术围
手术期用药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围手术期用药中,应该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通常
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
剂量。
因此,患者不应该自行决定用药的方式和剂量,而应该严格按
照医生的指示来进行用药。
其次,围手术期用药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
一些
药物可能会对手术有不良影响,因此,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的用药
情况进行评估,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此外,一些药物可
能会引起副作用,因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该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
适症状,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在围手术期用药中,患者还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
注意事项。
一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或饭后服用,有些药物需要避免与其
他药物同时使用,有些药物需要冷藏保存等。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
患者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医生的指示来正确使用药物。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指导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
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关
注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以及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快速康复。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预防用药措施,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医院应制定一套详细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
首先,医院应建立一个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医生、感染病医生、药师、护士等,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
这个团队应定期开会,讨论和更新预防用药指南,以适应最新的医学研究和实践。
其次,医院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和手术环境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例如,对于一些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应使用更高级别的预防用药措施,如广谱抗生素。
而对于一些低风险手术,如眼科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则可能只需使用较弱的预防用药措施。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确保用药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认识和理解,确保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正确执行这一制度。
最后,医院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和整改机制,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整改。
这包括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医护人员的用药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培训,以及对预防用药方案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更新。
总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预防用药方案、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反馈和整改机制等措施,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
这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围手术期用药方案在进行手术前后,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提供最佳的术前准备和手术后恢复。
围手术期用药方案的制定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展开讨论围手术期用药方案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用药原则。
首先,围手术期用药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手术类型。
不同疾病和手术对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都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术前需要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内,术中可能需要使用麻醉药物以及肌松药物,术后可能需要镇痛药物等。
因此,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础病情,以及手术的具体要求。
其次,围手术期用药方案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
此外,一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复。
例如,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在手术前适当停药。
因此,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注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围手术期用药方案还需要考虑手术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对于长时间手术,术中需要补液和输血,术后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来维持体液平衡。
此外,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诱导期、手术期和恢复期等,每个阶段对药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控制。
围手术期用药方案还需要考虑术后的恢复和疼痛管理。
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手术后的疼痛,并且需要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此外,术后可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的形成,或者进行抗炎治疗来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
因此,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术后的恢复需求,以及相关的药物的选择和用量。
最后,围手术期用药方案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
术前的准备工作只是第一步,随着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恢复,可能需要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制度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1.1、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药物应选择对可能存在的主要病原菌有效者,不要求这种药对可能存在感染的所有细菌有效。
1.2、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1.3、根据手术长短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给药次数,操作复杂、时间较长的手术,应选用半衰期长的广谱抗菌药物。
选择合适抗菌药物:a. 较强杀菌效果 b.广谱抗菌作用 c.较高组织渗透能力d.较好的价格与效益比e.副作用小。
1.4、围手术期抗感染预防用药强调用药时机,在细菌侵入组织时,组织中的抗菌药物已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浓度,一般在麻醉同时或略前(麻醉诱导期)肌注或静注(或静滴)给药。
用在细菌定植前:麻醉诱导期,静脉给一剂抗生素或在手术开始(切开皮肤)前2小时肌注。
1.5、预防用药的疗程越短越好,但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应用时间短,长时间并不能降低外科切口感染,反而增加副作用。
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范围2.1、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a.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
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
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b.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2.2、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上、下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PCI 围手术期和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PCI的安全性和疗效,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一、围手术期用药1.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如无禁忌证,在PCI术前及术后均应服用阿司匹林。
术前已经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应在PCI前服用100~300 mg阿司匹林,而以往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PCI术前至少2 h前给予300 mg口服。
PCI术后应口服100~300 mg/d,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至少服用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者服用3~6个月,之后改为100 mg/d长期服用。
②氯吡格雷: PCI术前应当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通常给予300 ~600mg负荷剂量,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的负荷量应为300mg。
置入DES的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个月,对于血栓高危患者及病变,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近期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及造影可见的血栓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和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病变等,可考虑将氯吡格雷服用时间延至1年以上。
接受BMS的患者,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个月,最好12个月(如患者出血风险增高,最少应用2周)。
③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UA/NSTEMI)行PCI的患者,无论是否服用氯吡格雷,均可同时给予一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STEMI行PCI的患者,可尽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接受择期PCI并置入支架的高危患者或高危病变,应充分权衡出血与获益风险后决定是否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抗凝药物①普通肝素:UA/NSTEMI拟行早期侵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或STEMI行直接PCI 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对于PCI术前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PCI术中必要时追加普通肝素。
ERAS围⼿术期常⽤药物⽤药原则汇总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及应⽤近年来发展迅速,能减轻患者围术期⼼理及⽣理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并且可以降低医疗费⽤。
其中针对围⼿术期疼痛、恶⼼呕吐、抗凝、抗感染等并发症的药物管理也是ERAS重要内容。
K抗栓药物围术期患者由于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卧床、⿇醉药物以及⾃⾝因素包括⾼龄、肿瘤、肥胖等多⽅⾯因素,可增加发⽣静脉⾎栓栓塞症(VTE)风险。
1.围术期VTE预防推荐使⽤Caprini模型对患者进⾏VTE风险评估,计算患者风险评分及判断患者风险等级,动态评估⾎栓及出⾎风险,选择预防⽅式。
药物预防⾸选肝素或低分⼦肝素,对于VTE⾼风险但⽆⼤出⾎风险患者,若不能耐受肝素或者低分⼦肝素,⽐如既往有肝素诱导的⾎⼩板减少症(HIT)病史者,可考虑使⽤磺达肝葵钠或阿司匹林预防,但是与低分⼦肝素相⽐,磺达肝葵钠可增加⼤出⾎风险,不推荐作为⼀线⽤药。
⽬前尚⽆新型⼝服抗凝药⽤于围术期预防VTE的证据。
2.术前正在接受抗栓治疗患者围术期⽤药管理①抗⾎⼩板类药物建议进⾏⼼⾎管风险评估,根据⼿术类型评估术后30天内发⽣不良⼼脏反应时间的风险等级,必要时多学科专家团队进⾏术前评估。
服⽤阿司匹林单药患者,出⾎风险⼩可以不停⽤;⼼⾎管事件低危者,术前7~10天停⽤,术后24h恢复;⼼⾎管事件中⾼危者,可不停药,注意出⾎风险;术中⾎流动⼒学难控制者,术前暂停使⽤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不会⼲扰⿇醉药物神经阻滞的作⽤,对椎管内导管拔除的时间或术后检测⽆影响。
服⽤P2Y12受体阻滞剂者,若不伴严重⼼⾎管缺⾎风险,可考虑术前停⽤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5天,或停⽤普拉格雷7天。
具有冠脉⽀架置⼊史服⽤双联抗⾎⼩板药物患者,⾦属裸⽀架置⼊⾄少6周或者药物洗脱⽀架置⼊后⾄少6个⽉⾏⼿术治疗,围术期继续使⽤阿司匹林,术前停⽤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5天,或停⽤普拉格雷7天,术后24h恢复;⾦属裸⽀架置⼊6周内或药物洗脱⽀架置⼊6个⽉内需⾏外科⼿术时,建议术前继续原治疗⽅案,若发⽣严重出⾎,可输注⾎⼩板或其它⽌⾎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