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win7+0ffice2010)

  • 格式:doc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6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 2010版)教师:***

专业:本科、专科(公共基础课)

编写: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充实: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首页

1、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2、授课对象:本专科

3、学时学分:学时52(理论:34,上机:18),学分3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7 + Office2010版),张金秋,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7

(2)、参考书

《新编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第1版),李占平、江华伟、张金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与测试》(第3版),王爱民、杨庆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计算机文化基础》乔桂芳赵丽峰蔡泽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江华伟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

5、考核方式:考查、开卷

6、课的类型:讲授课、上机课

课堂授课为主,结合答疑、作业批改,进行必要的上机实验。课堂授课采用现场实例操作、多媒体课件。

课程类型→讲授课、上机课

多媒体教学→现场实例操作、投影展示

案例式教学→精选典型实例讲授

辅助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提问、师生互动

7、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教师先操作演示知识点,然后提出类似的设计题目,请学生分析制作方法、步骤、使用的技术等,如果时间允许请学生试做,教师及时点评,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否还有更加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2)、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写实习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总结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面向应用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学习

重视实践实习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引入良性竞争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审美修养

教案目录

第1章计算机基础与信息科学 (1)

第2章操作系统 Windows 7 (13)

第3章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19)

第4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 (33)

第5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PT 2010 (41)

第6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49)

第7章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60)

第1章计算机基础与信息科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理解二进制数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机内部信息的存储方法;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

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构成,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二、【教学内容(6学时)】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1学时

1.2 信息基础2学时

1.3 计算机硬件系统2学时

1.4 计算机软件系统1学时

三、【教学重点】

信息基础、硬件系统

四、【教学难点】

信息基础中的进制转换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当堂测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信息基础的计算采用传统板书数学课教学

七、【教学过程】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

1、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结绳记事->算盘->计算尺->加法器->四则运算器->差分机(提高乘法运算速度,用加法代替平方)->图灵机模型(可计算理论、机器智能概念)-> ENIAC: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2,美国。

2、依据计算机的性能和所采用的软硬件技术把计算机的发展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主要特征有:

电子元件:电子管;

运算速度:几千~几万(次/秒);

存储设备:水银延迟电路或电子射线管;

系统软件:无操作系统,使用简单的机器语言和符号语言编写程序;

主要特点:体积庞大,耗电量多,运算速度低,制造成本高;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领域;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主要特征有:

电子元件:晶体管;

运算速度:数十万~几百万(次/秒);

存储设备:以磁芯作为内存储器,用磁盘和磁带作为外存储器;

系统软件:用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等)编写程序,出现了系统管理程序;

主要特点:体积减小,速度更快,功耗降低,性能较稳定;

应用范围:扩展到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方面;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主要特征有:

电子元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几百万~几千万(次/秒);

存储设备: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使存储容量和存储速度大幅度提高;

系统软件:出现了操作系统;

主要特点: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运算速度更快,成本降低;

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诸如企事业管理,文字处理等;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主要特征有:

电子元件:大规模、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几千万~几百亿(次/秒);

存储设备:半导体存储器集成度越来越高,辅存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和光盘;

系统软件:完善的操作系统,并出现了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

主要特点: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价格大幅下降;

应用范围: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多媒体运用和专家系统等多个领域;在此阶段中,外部设备有了很大发展,广泛采用光字符阅读器(OCR)、扫描仪、激光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3、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按照其用途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根据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输入输出能力和系统规模的大小,可将计算机划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