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课件第六章
- 格式:doc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六章、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日本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将:1)分层法(层别法)、柏拉图、特性要因图、查检表、直方图、控制图和散布图(相关图)称为“老七种工具”,2)将关联图、KJ法、系统图、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 法以及箭条图统称为“新七种工具”。
一般说来,“老七种工具”的特点是强调用数据说话,重视对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而“新七种工具”则基本是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资料(非数据)的方法,着重用来解决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P(计划)阶段的有关问题。
一、老七种工具1、检查表(Check Sheet):也有叫查检表、检查单……。
用于现场收集数据。
内容应当考虑满足以下用具的使用。
也可以作防错工具,提醒操作者应当如何做。
2、层别法(分层法)(Stratification):将数据按照不同类别、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便查出问题。
为此,利用检查表收集数据时就要设计好类别、层次。
3、特性要因图(Characteristic Diagram):也叫因果图、鱼刺图。
针对结果、现象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
原因的原因……,一直分解到根本原因。
通常结合层别法,针对不同层别分别进行分析。
4、排列图(Pareto Diagram):也叫帕累图、帕累特图、(柏拉图)。
根据20:80规律,把各种原因根据某个统计数据从多到少、从大到小排列,确定关键的少数。
抓主要原因的主要方面。
根据这个原理也可以用来确定其他的分析工作,确定主要因素。
5、散布图(相关图)(Scatter Diagram):采用层别法做分析时,如果发现A和B两个因素可能相关,可加以利用,譬如,只要控制A也就控制B了。
散布图两个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因素,把数据点上,很容易发现是否相关,如何相关的。
6、控制图(Control Chart):也叫管制图。
用来分析过程是否稳定。
稳定后用来控制过程是否发生特殊原因,也可以和前面各种工具结合用来验证改进过程的效果。
7、直方图(Histogram):用来检查数据的分布状态,判别是否正常。
常常结合控制图使用。
于正态分析有关。
二、新七种工具1、关联图(Relation Chart):用逻辑方面把原因和结果、手段和目的等绞缠在一起的问题,查明它们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2、亲和图(KJ法)(Affiliate Chart):也叫KJ法。
把大量的意见、资料、事实、构思、方案等利用这中方法,根据相近性,把相同、相近的归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认识。
3、系统图(System Chart):把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措施、手段根据系统展开,绘制成图形,从中发现最佳的措施、方法。
主要把目标分解成措施,把措施当成下层次的目标,再确定措施,如此下去。
图形可以用阶梯类型,也可以用树状的。
4、矩阵图(Matrix Chart):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识别不同群体的原因。
分群排列出各个原因,在交叉的地方分析相关的强弱、大小。
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的方法。
5、矩阵数学解析法(Matrix Data Analysis Chart):在矩阵图的基础上,把各个因素之间的交叉点中用数量来描述,然后进行数量计算,定量分析。
6、过程决策图(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也叫PDPC法。
事先设想各种可能的结果,尽量将计划引导到希望实现的结果方向发展的一种方法。
7、箭头图(Arrow Chart):也叫网络计划图,关键路线图。
把整个任务分解成作业,每个作业用一个箭头表示。
箭头之间用圆圈连接。
把每个作业的时间表示在图上,根据工作顺序可以确定关键路径。
工作中抓住这条关键路径上的作业。
这七种新工具是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72年组织一些专家运用运筹学或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现场实践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用于质量管理的。
这新七种工具的提出不是对“老七种工具”的替代而是对它的补充和丰富。
“新七种工具”有助于管理人员整理问题、展开方针目标和安排时间进度。
整理问题,可以用关联图法和KJ法;展开方针目标,可用系统图法、矩阵图法和矩阵数据分析法;安排时间进度,可用PDPC 法和箭条图法。
1、关联图法关联图法,是指用连线图来表示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它也叫关系图法。
如图1所示,图中各种因素A、B、C、D、E、F、G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其中因素B受到因素A、C、E的影响,它本身又影响到因素F,而因素F又影着因素C和G,……这样,找出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便于统观全局、分析研究以及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计划。
关联图可用于以下方面:(1)制定质量管理的目标、方针和计划。
(2)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分析。
(3)制定质量故障的对策。
(4)规划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展开。
(5)用户索赔对象的分析。
关联图的绘制步骤:(1)提出认为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
(2)用简明而确切的文字或语言加以表示。
(3)把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箭头符号做出逻辑上的连接(不表示顺序关系,而是表示一种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
(4)根据图形,进行分析讨论,检查有无不够确切或遗漏之处,复核和认可上述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5)指出重点,确定从何处入手来解决问题,并拟订措施计划。
在绘制关联图时,箭头的指向,通常是:对于各因素的关系是原因一结果型的,则是从原因指向结果(原因→结果);对于各因素间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型的,则是从手段指向目的(目的→手段)。
关联图的绘制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1) 中央集中型的关联图。
它是尽量把重要的项目或要解决的问题,安排在中央位置,把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尽量排在它的周围。
(2) 单向汇集型的关联图。
它是把重要的项目或要解决的问题,安排在右边(或左边),把各种因素按主要因果关系,尽呆能地从左(从右)向右(或左)排列。
(3) 关系表示型的关联图。
它是以各项目间或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为主体的关联图。
(4) 应用型的关联图。
它是以上三种图型为基础而使用的图形。
日本科技联盟曾就公司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应从何入手问题的调查 恍┕ 净卮鹬刑岢隽艘韵率 鱿钅浚?/P>(1) 确定方针、目标、计划。
(2) 思想上重视质量和质量管理。
(3) 开展质量管理教育。
(4) 定期监督检查质量与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情况。
(5) 明确管理项目和管理点。
(6) 明确领导的指导思想。
(7)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8) 开展标准化工作。
(9) 明确评价标准尺度。
(10) 明确责任和权限。
(11) 加强信息工作。
(12) 全员参与。
(13) 研究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他们根据以上13项意见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绘制出关联图(图2)。
然后根据此图综观全局,进行分析,确定了首先应从第(1)项和第(6)项入手,解决进一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问题。
2、KJ法KJ法是日本川喜二郎提出的。
“KJ”二字取的是川喜(KAWAJI)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这一方法是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一定的方式来整理思路、抓住思想实质、找出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方法。
KJ法不同于统计方法(参见表1),统计方法强调一切用数据说话,而KJ法则主要靠用事实说话、靠“灵感”发现新思想、解决新问题。
KJ法认为许多新思想、新理论,往往是灵机一动、突然发现。
但应指出,统计方法和KJ法的共同点,都是从事实出发,重视根据事实考虑问题。
表1KJ法与统计方法的不同点KJ法一般用于以下情况:(1) 认识新事物(新问题、新办法)。
(2) 整理归纳思想。
(3) 从现实出发,采取措施,打破现状。
(4) 提出新理论,进行根本改造,“脱胎换骨”。
(5) 促进协调,统一思想。
(6) 贯彻上级方针,使上级的方针变成下属的主动行为。
川喜认为,按照KJ法去做,至少可以锻炼人的思考能力。
KJ法的工作步骤:(1) 确定对象(或用途)。
KJ法适用于解决那种非解决不可,且又允许用一定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对于要求迅速解决、“急于求成”的问题,不宜用KJ法。
(2) 收集语言、文字资料。
收集时,要尊重事实,找出原始思想(“活思想”、“思想火花)。
收集这种资料的方法有三种:①直接观察法,即到现场去看、听、摸,吸取感性认识,从中得到某种启发,立即记下来。
②面谈阅览法,即通过与有关人谈话、开会、访问,查阅文献、集体BS法(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法)来收集资料。
集体BS法,类似于中国的开“诸葛亮会”,“眉头一皱,计从心来”。
③个人思考法(个人BS 法),即通过个人自我回忆,总结经验来获得资料。
通常,应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对以上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适当选择,参见表2。
表2符号说明:◎常用;○使用;△不大使用;×不使用。
(3)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包括“思想火花”,都写成卡片。
(4)整理卡片。
对于这些杂乱无章的卡片,不是按照已有的理论和分类方法来整理,而是把自己感到相似的归并在一起,逐步整理出新的思路来。
(5) 把同类的卡片集中起来,并写出分类卡片。
(6) 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上述资料片段,整理出思路,写出文章来。
在应用KJ法时,若要认识新事物,打破现状,就要用直接观察法;若要把收集到的感性资料,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就要查阅文献。
3、系统图法系统图法,是指系统地分析、探求实现目标的最好手段的方法。
在质量管理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需要选择和考虑某一种手段;而为了采取这一手段,又需考虑它下一级的相应的手段。
这样,上一级手段就成为下一级手段的行动目的。
如此地把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需要的手段,按照系统来展开,按照顺序来分解,作出图形(如图6-9所示),就能对问题有一个全貌的认识。
然后,从图形中找出问题的重点,提出实现预定目的最理想途径。
它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一种具体运用。
例如:总目标的手段是将目标任务职能化分配,在确定职能目标,以此类推。
系统图法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1) 在新产品研制开发中,应用于设计方案的展开。
(2) 在质量保证活动中,应用于质量保证事项和工序质量分析事项的展开。
(3) 应用于目标、实施项目的展开。
(4) 应用于价值工程的功能分析的展开。
(5) 结合因果分析图,使之进一步系统化。
系统图法的工作步骤如下:(1) 确定目的。
(2) 提出手段和措施。
(3) 评价手段和措施,决定取舍。
(4) 把各种手段(或方法)都写成卡片。
(5) 把目的和手段系统化。
(6) 制订实施计划。
4、矩阵图法详解矩阵图法就是从多维问题的事件中,找出成对的因素,排列成矩阵图,然后根据矩阵图来分析问题,确定关键点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多因素综合思考,探索问题的好方法。
在复杂的质量问题中,往往存在许多成对的质量因素,将这些成对因素找出来,分别排列成行和列,其交点就是其相互关联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形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矩阵图的形式如下图所示,A为某一个因素群,a1、a2、a3、a4、…是属于A这个因素群的具体因素,将它们排列成行;B为另一个因素群,b1、b2、b3、b4、…为属于B这个因素群的具体因素,将它们排列成列;行和列的交点表示A和B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交点上行和列因素是否相关联及其关联程度的大小,可以探索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形态,也可以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