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家庭中交通工具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2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常熟市区调查报告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4、阐释调查结果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6、写调查报告7、提交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常熟市区调查报告一、改革现状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
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
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为自己的出行留有了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和步行逐渐发展到现今的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形势。
以下是对交通方式变化的一些参考内容:1. 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车辆保有量极低,主要依靠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私家车的保有量持续增长。
2. 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
地铁、公交车、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陆续在各城市投入使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特别是在大城市,地铁系统的建设成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
3. 高铁和动车的兴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铁和动车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方式。
高速铁路网络的日益完善,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方便。
高铁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4.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改善。
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运输枢纽,使得人们出行更加便利。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通过手机软件,人们可以随时预约出租车或骑共享单车,优化了出行的方式和效率。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自行车和步行,到现今的多种交通方式并存,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交通方式还将继续发生创新和变革,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当前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资源短缺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成为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理念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在推动现代建筑行业发展同时,也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可以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活动开展,减少资源损耗,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建设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方式,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项目,塑造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形象,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意义深远。
1、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的意义(1)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当代科技飞快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新时期对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环境提出了多元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飞速发展,作为能耗较大的代表行业之一,为了达成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目标,应渗透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理念到实处,选择先进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技术和材料,代替传统能耗大、污染大的主流材料,打造经济效益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效益并存的工程项目,冲着低碳方向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减少资源耗量。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大量新式建筑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具体施工中,建筑材料用量较多,消耗资源问题严峻,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应遵循相关准则选择合适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措施落实到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施工中,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出行方式的变化的工程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咱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出行方式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更是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转变。
记得以前啊,咱们出门得靠自行车或者步行,那时候的交通设施可简陋了。
现在呢,私家车、高铁、飞机,样样都有,出行方便多了。
就拿私家车来说吧,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开上小轿车,出门旅游、办事都方便得很。
而且啊,现在的交通网络特别发达,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城市里地铁、公交也多得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还有啊,现在出行的方式也越来越环保了。
以前咱们出门都是烧油的汽车,污染大得很。
但现在不一样了,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这些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不仅环保还能节能减排。
而且啊,现在还有很多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既方便又低碳。
当然啦,说到出行方式的变化,也不能不提一下科技的发展。
以前咱们出门要带很多东西,现在手机一拿,啥都能办了。
比如打车软件、导航系统,还有在线支付、共享单车,这些都让出行变得更简单、更快捷。
不过啊,虽然出行方式越来越方便了,但咱们也得注意保护环境,别老开车。
要是大家都开私家车,那路上就会堵得水泄不通,空气也会变差。
所以啊,我们还是要多坐公交、多骑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高出行效率。
总之啊,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国家的出行方式变化真不小。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从绿皮车到高铁,再到现在的新能源车辆,每一次变化都是咱们生活进步的见证。
希望未来咱们还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出行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一、1.1 改革开放前的出行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出行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
那时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人们出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上班、购物等。
那时的出行方式虽然简单,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二、2.1 改革开放初期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汽车逐渐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汽车行驶速度较慢,且容易堵车。
公共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完善,如公交车、地铁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三、3.1 互联网时代的出行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型出行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叫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高铁、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长途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四、3.2 绿色出行成为新趋势在追求高效便捷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出行。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成为了未来出行的趋势。
共享单车、拼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五、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行方式发生了从步行、自行车到汽车、公共交通工具再到互联网时代新型出行方式的巨大变革。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出行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我们期待着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的出现,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我们家的交通方式变迁史1980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商品供应还比较匮乏,大件生活消费品凭票购买,我们家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是托当乡委书记的阿伯的福买到的。
我记得那是一个繁星闪闪的晚上,爸爸趁巷子没人把自行车推回了家,低调的爸妈不想太声张,为此我还兴奋了好几天。
当时坐在爸爸的自行车,看到道路两旁的树木飞快地向我们身后退去,感觉这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了。
就是骑着这辆老“永久”,每隔一星期,爸爸白天干完生产队的农活,在漆黑的夜里骑行一百多公里,去襄汾给远离家的妈妈和我送来食物和钱,妈妈在那里为我求医,治疗我的腿疾。
这辆老“永久”承载着爸爸的爱和责任,记载着那些苦难岁月的辛酸泪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祖国大地十多年,社会消费品的供应变得逐渐充裕起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1995年我参加工作,成为了家乡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
爸妈见我羡慕城里人上下班骑着轻便自行车,于是也给我买了一辆“三枪”牌的,我骑着它,觉得比我们家以前那辆老“永久”轻快多了。
这辆“三枪”陪伴我在家通往学校的路上度过春秋冬夏,洒下了辛勤工作的汗水,流下了幸福喜悦的泪水。
伴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速,人们的生活也演绎着快节奏。
2004年,看着别的老师骑着摩托车上下班挺风光,早就想给我也买一辆的爸妈在盖了房子,手头有了积蓄后给我买了一辆“轻骑”牌摩托车。
这下我也体验到了什么是“风驰电掣”,骑着一溜烟就飞过的感觉那可真是爽啊!这辆“轻骑”让我的交通方式实现了由人力车向机动车的跨越。
它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学习,享受生活。
悄悄然,农村开始流行电动车了,没有了马达的轰鸣声,充电就能走,环保又经济。
于是在周杰伦“爱就马上行动”的广告诱惑下,2013年我和妻子结婚时妻子用打工积攒的钱买了一辆“爱玛”牌电动车。
这辆“爱玛”是我和妻子爱情婚姻的见证,它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幸福浪漫的时光。
在妻子的“怂恿”下,在国家鼓励支持残疾人开汽车的政策关怀下,我报考了驾照,并与2017年拿到了残疾人C5驾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大多数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款式单一,质量也不高。
而改革开放后,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品牌也多了起来。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时尚,品质也越来越高。
在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也可以吃到更加健康的有机食品。
农村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城市的渠道将自己的农产品卖到城市,增加了收入。
在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住房,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等等。
交通的便利性也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中国的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
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但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
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
因此,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交通工具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公路和铁路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开始逐渐展开。
此外,中国还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交通技术和设备,如地铁、轻轨等。
这些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通工具的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公交车和自行车,人们开始使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
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此外,高铁的兴起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高铁的快速、舒适、安全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远方的城市,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
三、交通工具的智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也越来越智能化。
例如,智能公交车、无人驾驶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安全、环保。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
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和智能化,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80年代中期,摩托车开始流行起来,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
相比自行车,摩托车省时省力,骑起来也更有面子。
当时,一些国外品牌的摩托车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日本的XXX、XXX等。
但由于价格昂贵,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购买国产摩托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作文关于交通工具的变化作文(精选6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交通工具的变化作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交通工具的变化作文1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突飞猛进”﹑“万象更新”﹑“日新月异”。
是啊,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家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骑着自行车送我们上学的。
坐在自行车的车座上,感觉一点儿也不舒服,既硌屁股,车子形式又慢。
虽然是这样,在那时,谁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那也是很令人羡慕的。
后来,我们家添了一辆变速车。
它的车羊把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绵羊的交,有的像两座小山,还有的是半圆形的……它们把车装饰得更加漂亮。
又过了几年,摩托车又被爸爸骑回了家。
它的速度大约是变速车的5倍。
它不但坐着稳当,而且速度快。
容易发动起来,就算跑起来了,那也要比别人多穿点儿衣服,不然就冻得要命。
过了不久,为了妈妈上班方便,我们又买了一辆综合了自行车与摩托车的优点的电动车。
电动车虽然没有摩托车那么快,但是它容易保持平衡,而且它用的不是油,而是电,骑起来轻松多了。
可是上山坡对于电动车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我刚刚踏进校门时,汽车也走进了我家。
汽车的品牌非常多,高档的有宝马、奔驰、帕斯特等,中档的有三棱吉普、桑坦纳、君威别克、尼桑等,抵挡的有夏利、吉利、羚羊等,品牌多得数也数不清。
我家是一辆三棱吉普。
坐着汽车可舒服了,它不但能一次坐下好几个人,椅子背也可以调。
坐在汽车里,可以听音乐,也可以听广播。
冬天里,车里开着空调,吹出暖气,外面下再大的雪,再大的雨,刮再大的风,都淋不到、刮不到车里的人。
夏天里,车里开着空调,吹出凉气,外面再热的天,再晒的太阳,车里的人都感觉不到。
但是汽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汽车也污染了环境。
从身边交通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成果做为80后的我来说,其实真正开始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切变化都是从铁路上开始的……因为父母支内的原因,我比一般的孩子更早的接触到了叫“火车”的交通工具。
不知到底是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从上海开往贵州遵义的火车。
本该在对一切都不会留下太多记忆的年纪里,却深刻的记得当时的自己很反感车上的一切:脏乱,毫无次序,从上车到下车,一直持续着这样的感觉,火车每次过山洞时巨大的吵闹声和霎那间带来的黑暗的恐惧,这在当时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两夜的火车(近50个小时),回到陆地上时会连续好几天觉得地面都是晃动的。
遵义市是贵州省的第二大经济城市,刚到这座城市时觉得和上海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但马路上很少有车辆,连自行车都很少看见,在我印象中基本上当时骑自行车的人都是会讲上海话的去那边支内的叔叔阿姨们,再稍微长大一点后,我学会了对比,发现遵义市最好的一条马路是“上海路”,爸爸说这条路都是上海人去了以后新修的,所以比市里其他的马路都要平整。
到了我小学四、五年级应该是96~97年左右,暑假开始回上海过,记得那时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44个小时左右)回到了上海。
上海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小时候对曾经两座城市原本相差无几的印象瞬间被自己否定!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上海一幢一幢的高楼外,还有宽阔的大马路,无数的天桥,这是遵义无法与上海相比的最关键的因素。
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上海的变化是巨大的,而作为西部地区的贵州,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从1994年中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利用8年时间使全国7000万人口脱离贫困),贵州省在国家帮助下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3亿元,实施了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工程以及“坡改梯工程”,全省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昔日的缺粮大省基本实现了吃粮自给。
但对于“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来说,交通问题仍然一直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因素。
然而短短的1年时间,到1998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16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通车里程达1068.4公里,居全国之冠。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衣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
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我家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
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
食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今天,我家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我家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行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
”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
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
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
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每家每户还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只求有两餐温饱,其他的都无所求。
如今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家庭收入稳定地增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建国时,城镇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北方大杂院,南方是亭子间,拥挤杂乱,所谓“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农村是北方土坯房,南方草棚多,破旧失修,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
建国六十年来,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居住面积大,居住条件大改善。
城镇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卫生间,没有下水道的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生活实现了重大跨越,生活迅速实现由根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的重大跨越,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以我们家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听奶奶说,家里住房特别简陋,一家人挤在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屋内只是简简单单的摆了几张床,并且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一头自家喂养的马。
改革开放之后,、挪动、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我们的小楼房,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汽车也逐渐变得普遍,随着生活由解决温饱进入建立小康,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各种耐用消费品得到了普及。
改革开放前的房屋改革开放后的房屋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的交通工具改革后家用设施妈妈说,在以前我们家月收入只有10-13元,所以不能保证每顿饭都有新颖蔬菜,只能吃一些咸菜和大量低价处理的白菜。
国家标准供给的生活品不能买全,很少吃肉,只能吃粗粮。
那时候家里的小孩根本没有自己的零花钱,并且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就要去自己挣钱按现如今,我们家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根本顿顿都有肉,如今吃饭追求的是营养平衡了,而且我们的零花钱是每个月必不可少的。
改革开放前食物改革开放后食物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很差,非常贫困,听妈妈说有衣服穿就很开心了,更不要说款式和材料了,那个时代的服装主要是用粗布为材料,颜色多为灰色或蓝色,且多为手工缝制,款式以对襟衫、长袍及马褂为主。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中交通工具的变化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
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
普遍的代步工具。
在一般的中小
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
车。
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
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
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20世纪70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
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
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
自行车的大量普及,让中国成为了真正的“自行车王国”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
了人们的新宠。
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
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
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从摩托车开
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
1980
年后,摩托车开始逐步进入家庭,这是私
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
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
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出门“打
的”已成家常便饭,轿车随处可
见,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