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2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重要的。
苏联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参照和合作对象,苏联的改革经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使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发了中国进行自身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1978年正式启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国避免了一些错误和弯路。
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吸取了苏联的失败教训,注重发展市场经济,强调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相互促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在苏联改革时期,苏联的科技、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积极引进了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的改革经验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
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的崛起和改革成果的取得,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苏联的改革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外交上的借鉴,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总的来说,苏联的改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发了中国进行自身的改革开放。
苏联的失败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国避免了一些错误和弯路。
苏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的政治和外交支持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可以说,苏联的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支持。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战后苏联三“夫”改革山东陈伟一、“蛮”干的赫鲁晓夫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农业歉收、工业效率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了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同年,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赫鲁晓夫成为了苏共总书记,揭开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序幕。
他针对当时严峻的农业形势,选择农业作为突破口:用收购制替代农产品交售制;鼓励集体农庄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实行大规模的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产品卖给集体农庄等措施.经过初步的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5年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1956—1960年,同期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这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曾提出要在几年内赶上美国人均畜产品产量这一不现实的目标。
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高指标,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气候恶劣的影响,1963年农业再度出现了危机,1964年不得不向外国进口粮食.同时,赫鲁晓夫还对工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企业,尝试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但企业未能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二、“重”干的勃列日涅夫由于赫鲁晓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1964年以失败黯然下台。
1966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拉开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序幕。
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时期把地区党委划分为主管工业的工业党委和主管农业的农业党委,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勃列日涅夫又重新合并为统一的州和边疆区党委会,把原来下放给地方党委的权力重新划集体农庄、国营农场。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一定5年不变。
从1965年至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